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正文

又为斯民哭健儿 (杨杏佛,1893-1933 )

(2014-11-23 16:08:17) 下一个

又为斯民哭健儿 (杨杏佛,18931933 )

眼见英雄成白骨,好头颅未易苍生苦。”         杨杏佛

杨杏佛(1893—1933),名铨。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杨杏佛考入唐山路矿学堂预科,辛亥革命爆发后,离校南下投身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杨杏佛在总统府秘书处。后来,杨杏佛任鸿隽一起由稽勋局派赴美国留学,1913年先入康奈尔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再入哈佛大学商学院,也是中国科学社的发起人。

杨杏佛191810月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东南大学),历任商科主任、文理科经济教授、工科教授。虽热爱学生,后终因与学校行政当局不合,愤而辞职。1924年,任孙中山秘书。1925年,随孙中山北上。孙中山病逝后,他任总理葬事筹备处主任干事。1926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杨杏佛负责北伐军在上海的地下工作, 1927412日之后,蒋介石发动清党。8月,杨杏佛在《现代评论》杂志上发表《牺牲与堕落》一诗:

在革命的急流中那里有徘徊的余地。不能逆流的向前猛进,便是无条件的向后崩溃。我也知宝贵青春,青春早鼓翼弃人飞去。我也知爱惜健康,三十五年的浪费毕竟消磨未死。恋爱,似经秋的败叶。有时也因风自起,翱翔于天际云间,然而不久终于无根下坠。富贵功名,甄为何事?惟有创造牺牲的邱墓,中间有无穷的乐趣。人们,你们苦黑暗吗?请你以身作烛。用自己的膏血换来的,方是真正光明之福。------”

192710月,大学院(后改教育部)成立。蔡元培任院长,杨杏佛为副院长。19284月,中央研究院成立,蔡元培任院长,杨杏佛任总干事。杨杏佛是中央研究院早期的实际管理者;后来翁文灏与胡适说过“中央研究院若非杨杏佛那样盲干,若由我和在君(丁文江)来计划,规模绝不会有这样大”。

1932年,杨杏佛与宋庆龄、蔡元培等人发起和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底,杨杏佛在《文汇报》上发表《再论四一二大屠杀与中国之人权》。1933年初,他到华北,设立北平分会扩大组织,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

杨杏佛在《社会自救与中国政治之前途》一文中说:”中国尙文,故士最贵,当政治污浊之际,士常能以气节文章左右风气,挽回刼运 可以说他本身有这样的志向。1933618日,杨杏佛中央研究院偕其子杨小佛乘车出游,车出大门口,突有四名暴徒持枪围集车身射击,杨蹲伏车中,被击三枪,命中要害,临难之际,杨杏佛仍拚命用身体护住儿子。杨小佛幸存,杨杏佛不治身亡。枪杀杨杏佛之举,一般以为是对宋庆龄、蔡元培的警告。

 

杨杏佛之死,震惊社会。《大公报》社评说:惟吾人愿乘此述其感想,即望政府当局应严重取缔一切政治的秘密组织,禁止暗杀行为。严济慈作了挽联:

创学社,兴教育,科海荒漠擎火炬,智慧照人;

  组同盟,争民主,刀丛蒺藜举战旗,肝胆殉国。

620日,鲁迅写了《悼杨铨》诗: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在所有悼念杨杏佛的诗文中,这是流传最广的。同日,鲁迅在致林语堂之信中说: 不准人开一开口,则《论语》虽专谈虫二,恐亦难,盖虫二亦有谈得讨厌与否之别也。天王已无一枝笔,仅有手枪,则凡执笔之人,自属全是眼中之钉,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虫二,是指风月,由风月无边而来。《论语》半月刊创刊初期由林语堂担任主编,倡言不谈政治,提倡幽默,鲁迅亦有投稿。 天王,指当权派。

 

杨杏佛之妻赵志道出身官宦人家,两人相识于留学期间,赵比杨大四岁。因婆媳不和而导致夫妻之间亦时有争执,杨杏佛曾致函其妻:日来捡点旧像,重温旧梦,觉我负君者实多,四年恶梦,使从前之好境为之减色,乃至负友朋爱吾等之情,此其过。吾之家庭与尔我性情过燥,当分任之。天有缺女娲补之,吾二人之缺憾当由吾二人补之。------若家人皆各具城府,终日或周转或畏忌,虽彭祖之寿,亦永远监禁人间地狱耳。君其谓然乎?吾素爽直,久不能尽言,今乃披沥言之,亦欲君尽去胸中芥蒂,共谋改造吾二人之环境也。

杨、赵二人终致离婚,但赵志道仍挂念杨杏佛。她以为杨杏佛与宋庆龄之间过从甚密而心存疑念,乘杨杏佛不在上海期间,从中央研究院办公室的抽屉,取走了宋庆龄与杨杏佛的往来信件,一直保存下来。杨杏佛的后人托付这些数据,2008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管理处的人员编辑、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啼痕――杨杏佛遗迹录》,啼痕 出自东南到处有啼痕杨杏佛当年在《杨杏佛文存》序文中以之比喻自己所作的言论文章。(作者:陈健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