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月上柳梢,花市灯如昼

(2017-11-22 17:41:14) 下一个
网友说,“没有花灯,你可能过了一个假元宵节”。不管有灯没灯,当元宵节的主题从手机APP上翻过去,你是真真切切过完了一整个鸡年春节。俗话说得好,“十五过完,年才算圆。”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大数据呈现了2017年春节的点滴变化:比如春节期间分别有超过1000万人离开北京、上海,一线城市交通拥堵缓解30%;春节刷卡消费额同比增长48%,银联卡境外交易同比增长40%;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鸡年春节期间全国快递企业累计完成业务量1375万件,较去年同期增长19.86%……快与慢的变奏,新与旧的更迭,日子总在向好,征程总会顺遂。
这一年,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家,越来越多的人在春节往家里赶。变化的是时代的台阶,不变的是传统的根脉。中国人的春节,就是一场乡愁的浩荡抒情,虽天南地北、千姿百态,却荡气回肠、入骨入髓。
在十数亿华人的心里,“年”大概早不复是一个传说中的小怪兽,亦不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日子,而更像是张扬家国情怀、凝聚家风共识、承续文明传统的“洗礼日”。不久前,英国BBC打造了一部良心巨制:《中国春节》。几名老外主持人从哈尔滨到香港、从都市到乡村,走心费力地向世界真实展示了中国人的春节。在光影之间、在镜头之中,你会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除夕了,过年了,那些氤氲在民风民俗之间,宛若全世界华人联系中华文明母体精神脐带的力量,升腾起浩然奔腾的家国情怀。人在家中,家在国中,国在心中。
一方面,在年节的洗礼中,国与家的凝聚力在增强。从精神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惟有在共同的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中,才能真正做到“上下同欲者胜”,才能在新长征路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另一方面,在过年的仪轨里,观照与思考让人回归灵魂本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一段精辟的阐释:中国乡村秩序是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开始的。此后时空流转,纵使百转千回,讨生活也好、讨理想也罢,走出去的中国人,还是会被故土的浓烈情思所牵绊。这就是千丝万缕的“乡愁”。有了这份乡愁,才有了“全球覆盖范围最广的电视节目”——春晚;才有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春运……才有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执念,才有了“常回家看看、时间去哪儿了”的思忖,才有了对时间与时代的哲学思辨,才有了对家庭与社会的价值皈依。
这,就是中国人的“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过年的意义,除了慰藉乡愁、聊表孝心,更重要的,恐怕还有为一年之计而充电蓄能。节日总是短暂的,奋斗才是长久的。在春节假期的蛰伏休憩之后,精神狂欢之后,是情绪饱满地迎着春风上路。有了家庭的馨暖与期盼,美好愿景更有奔头;有了民族的共识与祝愿,辽阔梦想更有指望。
一程风雪一程暖,一城山水一程光。从除夕到元宵——年,过去了,春天扑面而来,节日里的情怀与感触,节日里的誓言与坚守,在接下来的平凡日子,也许终会绽放成最踏实、最持久的光与亮——乡愁在心,追梦有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