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南海北] 谈一谈孙教授的“营养性死亡”

(2013-09-30 08:38:08) 下一个
大跃进时五风盛行,三病迭起。全国饿死农民在几千万之数。

最近有一个杂牌教授,发明了一个专门术语,叫“营养性死亡”。 说大饥荒年间全国“营养性死亡”250万。

我想,“营养性死亡”大概和营养有关,要么太多,要么太少。查了一点资料。终于搞清楚“营养性死亡”是怎么回事。

湖南省宁乡县党史这样说:


 三年“大跃进”时期,“五风”盛行,沉重的思想压力,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的营养不足,导致水肿和干瘦病(这种病开始是水肿,肿消后就是干瘦,最后导致死亡)、妇科病(主要指闭经)、小儿营养不良病(合称“三病”)在宁乡严重发生。

“三病”出现的最高峰期是
1960年底到1961年初。全县共发病14.5539万人,其中水肿、干瘦病84959(多为中老年人,46岁以上患者占72.84%),妇科病43940人,小儿病16640人。19611月,死于“三病”的就有4906人,其中道林公社一周死亡97人。花明楼公社泉江大队董家湾食堂,40人中病倒20人,
19601218,一天死去3人。公社化初期,宁乡全县有86万多人口,到1961年底,只有76.8万多人了。

1958年云南陆良事件的记载:

陆良县属云南省曲靖地区,位于省会昆明市东,距昆明不足200公里。著名的石林风景区当时就属陆良县(现划归昆明市)。“陆良事件”以后,接任县委书记的孔祥柱在1958年11月14日向省委作了一次汇报。孔祥柱汇报时说: 
 
从1958年2月初就发生肿病,开始出现死亡。3月中旬蔓延到36个乡。小春后有了吃的,肿病开始下降。小春收获很快吃完,6月20日肿病大量发生。7月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病人达17000多人,死亡1700多人。从2月到9月,全县发病33319人次,占总人口的13%,因肿病死亡5203人,占发病人数的15.6%,占总人口的2.04% 

肿病的症状是:发病前疲倦无力,头晕眼花,耳鸣夜盲,四肢发麻;继则精神萎糜,表情淡漠,有的性情反常,容易急躁;随后下肢浮肿,浮肿部分皮肤发亮,神经反射弱甚至消失,面色苍白;进而肚子发胀,并有腹水,肿胀及于手脸;多数病人开始腹泻。这时病人心跳减少,血压、基础代谢及体温都下降,身体消瘦,体重锐减,妇女月经停止,小孩哭不出声;此时如不及时抢救,数日即死亡。 

陆良县除去公粮以外,平均每人只有口粮、种子、饲料379斤,死人最多的几个乡每人只有200多斤。而劳动强度成倍增加。据医务人员分析,一个农民在正常劳动情况下,每天需要热量2500卡,劳动最紧张时需要3000卡到5000卡。过去农民每天劳动六七个小时,大跃进中,增加到12个小时,有时达16个小时。云南省大米每斤含热量只有1700卡。没有油,没有肉,菜也很少。每天不到半斤粮食几乎是全部热量的来源。也就是说,农民每天从食物中得到的热量不到1000卡,而热量支出达3000卡到5000卡。这是造成肿病和死亡的根本原因。 
 
(湘西山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