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忆和中科院大学亲密接触的时光

(2012-09-28 08:13:20) 下一个

回忆和中科院大学亲密接触的时光

李革胜

在加拿大找工作写简历 , 有一事让我烦恼和纠结 , 因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是两块牌子 , 一个地址 , 就是北京石景山区玉泉路上的那个。我们在沈阳金属所读研究生时 , 很多同学的基础课都安排在玉泉路。北美的雇主到网上一查 , 硬说我是中国科大的毕业生 , 而我的朋友陶长保是正经八百中科大物理系 89 级的 , 却常被认定为玉泉路的中科院毕业生 , 让人哭笑不得。其实对外交流时 , 这方面的误解和笑话很多 , 可能这也是中科院研究生院改名为中科院大学 ” 国科大 ” 的原因之一吧 。

上海交大 , 金属所 , 院士篇

中科院沈阳金属所 91 级 来自上海交大 87 级材料系有 5 位同学 , 506 的湖南唐兆麟 , 江苏花翷 , 浙江夏军 , 502 的沈阳胡天容和重庆李革胜 , 502 还有 3 位同学去了上海分院 , 新疆许东 , 四川李宁和上海顾中华 , 我们全部是通过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 进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 。 金属所编学号 , 排寝室都是根据入学成绩由高到底排的 , 笔者入学成绩第一名 , 学号是 9101 。 当时 上交大材料系是交大最小的系一级单位 , 只有 2 个专业 , 材料科学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 每年只招 4 个班 , 一百来号学生 。 91 年本科毕业时 , 差不多有一半的同学读研究生 , 所以上交大材料系 87 级特别擅长考试 , 名声就这么来的 。 当时 , 有外校同学酸溜溜地说 , 我们是一群来自上交大的 “ 小赤佬 ” 。 为此 , 92 年交大材料的系主任司鹏程教授还专程到金属所了解情况 。

金属所是中国材料科学和工程研究的重要基地 , 两栋灰色的科研大楼 , 一直是中国材料学界顶尖的研究中心 , 当时所里面有 20 多名院士。 91 年时 , 师昌绪院士还在所里带研究生 , 葛庭燧院士已经去了合肥 , 他建立的内耗实验室还在 , 夫人何怡贞院士 , 我们还经常在大院里碰到。 郭可信院士也常来 , 当时直接给研究生上课的院士有 , 王景唐院士 , 周本濂 院士 , 李吉红的导师 叶恒强 院士是个伟大的人 , 曾经帮助笔者在杂志上发表一篇和澳大利亚合作的文章 ; 曹楚南 院士是笔者的好朋友唐兆麟的导师 ; 李依依院士是胡天容的导师 ; 当时花 翷 和中科大来的李树有就是卢柯院士课题组的成员 ; 笔者 2002 年在 加拿大不列 颠 哥 伦 比大学 亚 材料系 还碰见 胡壮麒 院士 ; 他在加拿大做学术报告 , 当时 唐兆麟和张丽红也在温哥华 NRC 做研究 , 是一个课题组的 ,2010 年笔者偶然在张伯伦公共图书馆还碰到张丽红 。 98-99 年笔者在花园路基金委工作时 , 跟师昌绪院士的秘书童百运是哥们 , 经常目睹大师的风采。一句话 , 金属所是个院士扎堆的地方 。

中科院沈阳金属所 91 级 只有 22 名同学 , 来自北邮的黎叶生同学因肝炎修学一年 , 实际上 91 级只有 21 名研究生 , 是金属所历史上最小的班集体 , 现在热炒的小班教学 , 跟那时候相比 , 是 ” 小巫见大巫 ”, 换句话说 , 金属所 91 级 是典型的精英教育 。比如我们的英语教师有两个教授 , 加拿大人 BOBIE 和北外的彭老师 。 当时 , 91 级英语最好的是吉林大学的高洪光 , 毕业考试 , 笔者英语只考了 64 分 , 胡东昉考了 63.5, 高洪光却考了 75 分 , 华中科大的张鸿考了 70 分 , 清华的高文宁和应晓浒考了 70 分 , 东北大学的陈朝晖考了 67 分 。 因分数太低 , 大家意见很大 , 彭老师把分数开根号 , 再乘以 10, 这样看上去舒服一些 。 班上的辅导员是教育处精通心理学的姜灏老师 , 孙国臣老师和王晓兵老师 。

辽宁大学的李木教授教 ” 计算方法 ”, 全部都在 90 分以上 , 让其他没有上李教授课的同学后悔莫及 。 吉林大学数学系的董连科研究员教 ” 特殊涵数与数理方程 ”, 2/3 的时间在讲云里雾里的分形技术 , 最后总算明白了雪花为什么是六角形的 , 但时间已经过去了 。 东北大学的郝仕明教授的 ” 相平衡与相变原理 ”, 只有刘宇红一个人给了 80 分 。 原来大学老师都一样 , 不管是在上海 , 还是在东北 。

闻立时院士给我们上课时 , 就从来不板书 , 不教知识 , 只是座谈 , 发点资料回去自学 , 期末结束时根据作业给个成绩 , 对自己的学生 唐兆麟也是一样 , 明说 , 要培 养学生的 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判断的精准度。要求学生 对选 准的目 标 要 锲 而不舍地追求。即 ” 信心来自于不见断学 习 ” 。他这么上课 非常有眼光、有 见识 。

课题组 , 同学 , 大学篇

敢 为 天下先的 中科院果然不同凡响 , 入学前 , 研究生导师一字排开 , 让学生选老师 。 我选 无机材料研究室 (13 室 ) 的从宾州大学回国的曲哲研究员 , 是看上了他那台 80286 电脑 , VGA 彩显 , MS DOS 2.0 系统 , 10M 硬盘 , 5 寸软区 , 9 针打印机 , 91 年的春天在中国这可是稀罕物 。 在上海交大学计算机是按小时记费的 , 只有用笨办法 , 把 FOUTRAN, DEBASE 等语言命令强记下来 , 做一个 纸 键盘练习 指法 ,提高打字速 , 到了上机时 , 一小时就当十小时用 。 读 曲老师的研究生可以 24 小时免费使用电脑 , 那还等什么 ? 那时 练 就的盲打 , 现在 可 同 时 和七八人 用不同语言 开 聊 。

曲老师 92 年跑到深圳办金科公司 , 对我的硕士学位论文 , 不闻不问 。 还去 李依依所长办公室吵架 , 说李所长一手遮天 , 即嫌他水平低 , 看不上导师 , 通过胡天容把他调到 深圳做生意 , 以霸占他的办公室 , 计算机 , 并非不愿意指导学生 。 其实笔者为了讨好老板 , 还是很花了些工夫的 , 比如陪他大女婿整天在办公室打电子游戏 ” 楚汉相争 ”, 从来只输不赢 , 讨其欢心 。 硕士论文也只有 咬 紧 牙 关一个人做完 , 直到 94 年曲研究员从深圳回到沈阳 。

91-94 年笔者和清华来的胡东昉都在 13 室做硕士 , 同一个研究室的东北老乡 , 关系自然铁 。 93 年胡东昉同学带笔者逛日新月异的北京城 , 景色优雅的清华圆 , 吃 十五食堂撩人心扉 的包子 , 她那时一本正经地告诉我 , 金属所毕业后回清华读博士 。 胡同学 是 86 年辽宁省高考状元 , 96 年清华博士没有毕业就拿到美国普度大学的奖学金 , 2002 年在温哥华接到来自可可莫的电话 , 得知她在美国印第安那已经生了 5 个小孩 , 真是我们同学中的状元 。

笔者曾在北美多家 IT 公司做工 , 还没有碰到过高水平的软件工程师 。 但 胡东昉的老公王圣宇绝对是顶尖的计算机人才 , 91 年的王圣宇在金属所计算中心工作 , 笔者的 DOS 汇编知识 PCTOOL, DEBUG 统统从他那里学来的 。 在笔者眼中 , 计算机水平最高的是来自清华无机材料系的王圣宇同志 。 东南大学的徐新生 , 中科大数学系的周金明也是计算机天才 , 笔者在爱伯特大学亲眼目睹其风采 , 深受熏陶影响 , 无师自通 ASP.NET, SOLARIS, UNIX, ORACLE, DB2 等系统 。

笔者通 13 门外语 , 就归因于早年在计算方法上下的工夫 , 因为 学 计 算机和学外 语 是一个道理 , 都是学 语 言。 学 计 算机是学 语 法 , 算法 , 逻辑 , 和数据管理 , 而 学外 语 是学 语 法 , 单词 , 和 惯 用 语 。 因 为 用外 语 写作完全可以用排字工的方法 , 掌握基本的 语 法 , 拿一本字典就可以了 , 因 为 人的思想 , 情感 , 意志都是一 样 的 , 并不以人的 语 言不同 , 而有所不同 。 而 读 的能力就需要 时间积 累了 , 我的法文和西班牙文就是看出来的 , 不 过 看了 13 年了 。 笔者 从 1984 夏天 开 始用工 读书 , 近 30 年如一日 , 几乎天天象高考一 样 , 学成 现 在 这 个 样 子的。 本博客里的事都有 20 年以上的日子 , 一口气写出来 , 可见当年活得很用心 , 很认真 , 一天当十天活过来的 。

因为喜欢打蓝球 , 跟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赵维良走得很近 , 91 年在美国 爱 荷 华 大学枪杀导师和系主任的天才卢刚就是赵维良的师兄。跟赵先生聊得最多的也是这个天才 , 窃以为卢刚不是个优秀的博士生 , CUSPEA 招生有很大的片面性和欠公平合理 , 错过了许多优秀的中国学生 。 因为博士论文数据有误是普遍存在的 , 没有多少教授可以夸口 , 文章论文毫无暇疵 , 一清 二白 , 把个教授搞臭容易得很 。 后来找重庆大学的彭晓东教授和剑桥回来的童彦刚教授写推荐信 , 打算去美国抓个教授看看 , 神使鬼差地来了加拿大 , 所谓 ”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 。 因为那时我还不明白 , “ 用爱心去解决问题 ” 这个道理 。 其实蓝球打得最好的是教育处裴抗老师 , 6 室的张天向老师据说也是篮球天才 。 99 年在基金委碰上张劲松研究员才知 赵先生去了 澳大利亚 。 满头银发的夏非研究员喜欢看武侠小说 , 6 室的朱耀宵研究员也是个严格但和气的人 。

后来 , 我还有在重庆大学 , 加拿大 , 美国的学 习科研 经历,离 开金属 所之后 , 我再也没有那种归属的感 觉 , 是下里巴人的世界与阳春白雪的世界,熊与 鱼 不可兼得的 事情 。

饮食篇

方玮老师是上交大材料系 50271 的班主任 , 也是金属所的 90 届硕士毕业生 。 笔者曾向他打听为何不在金属所读博士 , 答曰 , 不喜欢每星期吃两顿馒头 。 其实馒头还是满好吃的 , 金属所食堂有一道特色菜 ,” 边白肉 ”, 这是全部用肥猪肉做成 。 切得很薄 , 用水煮熟后 , 再用油煎 , 一点也不腻 。

92 年在高文宁家过春节 , 吃 家常菜 , 凉办驴板肠 , 东北拉皮 , ” 猪肉炖粉条 ”, 就是把带皮的五花肉 , 红苕粉丝,葱,姜,花椒,海椒 , 大料,白糖,盐,味精,在一起煮软烂。后来和张广平 , 胡东昉下馆子 , 吃 驴肉和 东北名菜 ” 小鸡炖蘑菇 ”, 即细杆小薄伞的榛蘑 , 笨 鸡 肉和粉条一同炖制而成的 。 笔者在沈阳还吃过红烧马肉罐头 , 马肉 炖烂后 , 要多加盐 , 酱油 , 大料才能把酸味去掉 。 中街的 ” 老边饺子 ” 太贵 , 没敢去 , 直到 99 年在京城才吃到沈阳的 ” 老边饺子 ” 。

星期天 , 如果 阳光灿烂,碧空如洗 , 我们总要上三好街或五爱市场买条大鲤鱼 , 最爱吃王树炎煮的佳肴 , 湖北鱼 。 在胡天容家还吃过咸酸饭 ( 上海人叫猪油饭 ) 。 高洪光的酒量最大 , 笔者见过他老龙口 , 大高梁 , 沈阳黄啤混着喝 , 从未醉过 。 李志成从老家带来的江西干 蘑菇 , 非常鲜美 。 应晓浒从宁波带来的 与 湖北鱼 相媲美的 干鳗鱼 , 让人难忘 。

后记

夏军的围棋下得最好 , 唐兆麟的足球踢得好 , 周新章是蓝足排三大球的组织后卫 。 夏军 1997 年到重庆大学出差 , 还见了一面 。 班上年龄最小的是内蒙阎志成和平顶山李吉红 , 都是 16, 17 岁就考上北大物理系的天才 。 两人现都在美国东海岸 , 是 懂得 享受生活 的人 。 善良、 单纯 的胡天容现住在德拉华 。 要说读书 , 笔者还是满佩服江西李志成和辽宁纪锐 , 李志成是江西大学的 , 纪锐是中南矿冶的 , 都不是中国顶尖大学毕业 , 笔者在上海交大也不是 佼佼者 , 但在科学院的 成绩不比任何同学差 。 2004 年还收到李志成从瑞典皇家科学院发来的电邮 , 纪锐 1998 年从深 圳来 重庆还啜过一顿 。 2002 年收到花翷从丹麦发来的电邮 。 2006 年和北钢的周新章 , 刘宇红打过电话 , 那时周新章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博士后 , 现在和范国江住在盐湖城 。 1999 年在北京国际材料学术 交流 会义上 , 碰到正准备去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的张广平和他的导师王宗光研究员 。 崔岩在 2006 年有过联系 , 那时他在 荒无人烟的 田纳西橡树 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 。 2002 年中科大材料系的李树有在美国西北大学工作 。 2001 年给教育处的楼新芳打电话 , 她以夸张 诙谐的口气 告诉我 , “ 班上大多数同学已经出国了 !”

谨 以此文记念曾 经 在中科院一起学 习 和工作 过 的同学和老 师 。

120 分钟写完

(2012 年 9 月 12 日完成于温哥 华 克拉 里花园家中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