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秘鲁十四日:纳斯卡线和利马拉尔科博物馆

(2014-02-12 09:25:15) 下一个

在利马的第二天,我们参加了纳斯卡线一日游。纳斯卡线,又叫纳斯卡地画,八十年代国内曾轰动一时,因为当时流行的一本读物《众神之车》的作者冯·丹尼肯认为这些图案是为外星人导航而建造的,让读者感觉非常神秘,当时流行的《飞碟探索》,《世界之窗》等杂志也纷纷介绍过。后来想想,丹尼肯的书也就是 一地摊读物,糊弄中学生的。不过对那些神奇的图案,印象还是很深的。去年看了徽宁的介绍,又唤醒了多年沉睡的记忆,这次秘鲁之行,决定在行程里加上纳斯卡线。

纳斯卡线(Nazca Lines),是指纳斯卡镇附近的一组地面上的图形,因小镇而得名。纳斯卡位于秘鲁南部沿海的沙漠之中,海拔 600米,距离利马四百多公里。这些图案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几何图形,小的图形有几十米,最大的将近300米长。根据图形的特征,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图案是纳斯卡文化的遗迹,建造的年代大约是公元400到650年之间。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写的一部秘鲁史书曾提到过纳斯卡线,不过当时误认为是印第安人在沙漠中 留下的路标。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被飞行员“发现”后,1932年秘鲁考古学家特略(Julio Cesar Tello)和Toribio Mejia Xesspe对纳斯卡线进行了首次考察。之后陆续有其它国家的考古学家前来考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94年,纳斯卡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除了少数地画之外,绝大部分图案只能从空中才能看清全貌, 使得人们不禁会问,在没有飞行能力的古代,人们建造这些图形用来做什么。考古学家多年来的研究,也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有“祭神”说,“天文”说,“历法”说,“灌溉”说,还有的认为是外星人的导航图和跑道。个人认为, “祭神”说比较靠谱。这些图案是古人作为给天上神灵的奉献而修建的,目的可能是祈雨,避邪或免灾。

简单介绍一下去纳斯卡的攻略。如果从利马出发,大致有两种走法,一种是不回利马,看完纳斯卡线,继续往前,去阿列奇帕或者库斯科。这种走法优点是不走回头路,缺点是路 途漫长,还要坐夜车,很辛苦,适合体力好的年轻人。

另一种是当天返回利马的一日游,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从利马乘大巴,六七个时间至纳斯卡,在纳斯卡乘小飞机看地画,再坐大巴回利马,加上旅馆到大巴车站之间的往返,这样一天下来至少要十五个小时,费用最 低,每人不到二百刀。

多花点钱,可以包车往返利马纳斯卡,省去旅馆到车站的往返,也不需要挤大巴,这样差不多要十二个小时,这样要三百刀出头。

再多花点银子,包车从利马到皮斯科(Pisco),皮斯科只有纳斯卡一半的路程,另一半坐飞机,从皮斯科机场乘飞机去纳斯卡兜 一圈两个小时返回, 再乘车回利马,只要十个小时,花费不到四百刀。

当然要是不在乎预算,可以从利马包飞机直接去纳斯卡,半天就够了,最省时间,但是一个人得要一千多刀。

因为第二天去普诺上高原,不想前一天搞得太累,就选择了第三种。网上的几家报价差不太多,最后 找的是这家公司: NazcaFlights.com,是一位来自芝加哥现居秘鲁的美国人开办的,反馈及时,服务很好,还给了Windy-City Discount。他家的一日游,还可以顺道去帕拉卡斯半岛附近的鸟岛,只需再多交25刀,精力好,不晕机晕船的,可以考虑。

早晨8点半,司机准时来旅馆 接我们。沿着海边的泛美高速公路,离开利马,一路向南。秘鲁的泛美高速公路(Pan-America Highway), 也叫一号高速公路,沿太平洋海岸,从北部的厄瓜多尔边界起,到南部的智利边界,全长2500多公里。说是高速公路,其实也就是利马周围的一段是双车道封闭式,可以开到每小时120公里。

1. 利马附近的泛美高速公路,双车道封闭式。



大约过了一百多公里,就变成单车道的开 放式公路,前面很多大巴卡车挡着,司机开始不停的超车,在画着实线,不准超车的路段也照抄不误,终于在一段弯道上,被躲在旁边的警车拦下。

2. 司机在跟警察理论,最后给警察塞了50索,算是免掉了罚单。



3. 路上经过的小镇。



4. 三个小时以后,到达海滨城市皮斯科。



5. 皮斯科机场很小,只有四个柜台,两家航线,我们坐的是Aerodiana公司的飞机。机场虽小,一切手续还是很正规的,我们在柜台Check in,领了登机牌,每 人还交了4美元的机场税。



6. 我们的飞机,除了飞行员和副驾驶,机上一共有10个游客。



7. 飞行员。



8. 飞机升空,沿着海岸兜了一圈,向南飞去。



9. 大约四十五分钟,到了纳斯卡上空。最先看到的是这些三角形的图案,从空中看去,有点像飞机的跑道。



10. 鲸鱼图形,长63米。



11. 这个图形被称作是宇航员或外星人。



12. 这个图形似乎是刻在山坡上的,高32米。



13. 在秘鲁北部的Bruning博物馆里,有一件 陶器上有非常相似的图形,应该不是什么外星人。



为了让两边的游客都能有机会看清图形,飞机在每个图案上方都要绕一 个8字,先左倾,再右倾,几次路线斗争之后,我就开始吐,而且是一发不可止的那种,下了飞机还止不住,一路吐回利马。以前也坐过这种小飞机,从来没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可能是那天开始吃的抗高反药Diamox和晕机药药性相克,产生的副作用。看我吐得那么热火朝天,副驾驶同情地递过来一个沾着乙醚等棉球,希望 能麻醉一下我的呕吐神经,不过效果欠佳。

倒是以往坐大飞机都会晕机的太座,这次表现坚强,坚持到最后一个图形,才吐了两口,是全机游客中最后一个倒下的,每一个图形都拍到了,居功至伟。发扬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我也一手拿着呕吐袋,一手握着相机,利用飞机转到另一边的间隔吐上几口,等 转到我这边,再端起相机抓拍几张,权当备胎和补遗。因为光线和飞行方向的不同,坐在飞机两侧拍到的照片,角度光线有很大的不同,直接影响最后的清晰度。所以如有可能,两个人一定要分坐不同的两侧。

14. 猴子,长110米。



15. 狗,51米。



16. 蜂鸟(一),长96米。



17. 螺旋形灌溉系统。



18. 蜘蛛,46米。



19. 手,45米。



20. 树,70米。



21. 泛太平洋公路从纳斯卡地画中横穿而过,路边一座了望塔,游客登塔,可以看到附近的“树”,“手”等几个图形。



22. 秃鹫,136米。



23. 大鹦鹉,200米。



24. 信天翁,尾部没有拍全,从头至尾有300米长,号称最大的图形。



25. 这个巨大的图形,看不清具体是什么。貌似比信天翁还大。



26. 蜂鸟(二)。



27. 星座图。



下午三点多钟返回皮斯科机场,对比两个小时之前登机时的兴高采烈,下来的时候,大家都有点灰头土脸。原来还想在皮斯科尝尝海鲜,现在 哪儿有胃口,恨不得马上回到利马。纳斯卡线,之前觉得那么神秘,真正看到了,却没有多少激动,倒是飞行的经历,和晕机的感受,会在记忆里长久的保留。

上一贴说过,利马最好的博物馆不是几家国立的博物馆,而是由私人创立的拉尔科博物馆。我们离开秘鲁回美的那天,在利马转飞机,正好利用几 个小时的候机时间。去参观了拉尔科博物馆。

创办拉尔科博物馆的,是当代秘鲁考古学奠基人之一,著名考古学家拉尔科。拉尔科,全名Rafael Larco Hoyle,1901年出生于秘鲁北部特鲁希略附近Chicama地区的Chiclín庄园,1966在利马去世。拉尔科是当代秘鲁 最有成就的考古学家,和另一位考古学家特略并称秘鲁考古学之父。

拉尔科家族是秘鲁北部的望族,祖上来自意大利,父亲Rafael Larco Herrera是大庄园主,企业家和政治家,曾任秘鲁共和国第一副总统,几个叔父也在政界颇有影响。为了继承家族企业,拉尔科十几岁就被送到美国念中 学,后来进康奈尔大学学习农业,又在纽约大学学习管理,还曾到过古巴,夏威夷和欧洲,考察制糖业。1923年,拉尔科完成在外国的学业,回到秘鲁,在家族经营的糖厂任职。拉尔科利用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知识,引进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的管理,使得糖厂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家族企业的生意蒸蒸日上。

拉尔科的父亲平时喜欢收集秘鲁的古代陶器,家里有不少收藏,拉尔科从小耳濡目染,对秘鲁的古陶器也有一些底子。1925年,拉尔科的父亲从友人处收购了六百多件陶器,连同家里的收藏,一起交给拉尔科管理,由此引发了他对秘鲁古代历史和考古的兴趣。以这批陶器为基础,拉尔科开始筹建自己的博物 馆。1926年7月28日,秘鲁独立节这一天,拉尔科博物馆在他的Chiclín庄园的家中正式对外开放。之后的几年间,拉尔科又斥资陆续从其他收藏家手中收购了一万多件陶器和文物,不断扩充自己的收藏。

在整理这些收藏过程中,拉尔科发现考古学界对秘鲁古代的历史文化艺术,知 之很少,很多认识是模糊,不确切,甚至是错误的。拉尔科决定自己动手,纠正谬误,填补空缺。从三十年代起,以自己雄厚的财力为后盾,拉尔科投入大量精力从事考古研究,在秘鲁北部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拉尔科的考古研究,完全处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不但自己出资出力,还发动全家人一起参与。在十几年的时间里 ,拉尔科先后发现了Cupisnique,Virú,Salinar和兰巴耶克几种新的秘鲁北方文化。除此之外,拉尔科最大的成就是对莫切文化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莫切文化5个时期的划分。另外,拉尔科还制定出了秘鲁的第一份历史年表,绝大部分划分沿用至今。维基上列出的拉 尔科在考古学上的发现和成就有47条之多。作为一个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非专业人士,拉尔科取得的这些成就令人惊叹和佩服。

五十年代,为了扩大影响,让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秘鲁的历史文化,拉尔科决定将博物馆迁到首都利马。拉尔科在利马购买了一幢18世纪的旧宅作为博物馆的新址,按照秘 鲁北部殖民地建筑风格进行改建装修,连很多建材都是从特鲁希略的老建筑里拆下来运到利马的。拉尔科将新落成的博物馆命名为Rafael Larco Herrera博物馆,以纪念他的父亲“对祖国和历史的热爱”。如今,拉尔科博物馆收藏到文物超过四万件,其中代表秘鲁各个时期地区不同文化 特别是莫切时期的陶器收藏之丰,冠绝秘鲁,堪称是利马首屈一指的博物馆。

28. 拉尔科博物馆。



29. 拉尔科的生平介绍。



30. 查文时期(900 BC - 200 BC)的Pacopampa女神石雕。



拉尔科博物馆有系统地陈列了秘鲁各地出土的多种陶器,使参观者有机会全面地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制陶艺术的特点。

31. 双猫头鹰壶:Cupisnique文化(900 BC - 100 BC)。



32. 人形陶器:Vicus文化 (200 BC - 600 AD)。



33. Salinar文化时期(200 BC - 200 AD)的陶器: 表现的是木乃伊的制作过程。Salinar陶器的特点是红白双色相间。



34. 纳斯卡文化(100 BC - 800 AD)的彩陶:纳斯卡鼓。



35. 利马文化(100 AD - 600 AD)的陶器。



36. Wari时期(500 AD - 1000 AD)的陶器,特征图 案是黑白相间的几何图形。



37. Chancay时期(1000 AD- 1400 AD)的陶器, 特点为表面不抛光,人物皆为站立状。



38. 拉尔科通过对莫切陶艺特征的分析,将其划分为五个时期。



39. 拉尔科博物馆收藏到莫切陶器量多质精,特别是这些头像陶 壶,绝对的珍品。



40. 这尊带双头猛禽的头像,已经成为莫切陶器的代表。



41. 秘鲁的众多文化中,唯有莫切的陶器将人物的面貌特征如实 地展现出来,五官表情都塑造得栩栩如生。



42. 莫切陶器上的彩绘,描绘莫切主神Ai Apaec(拉尔科为 之命名)与其他神祗之间的战斗。



43. 莫切彩陶,表现的是祭祀之前武士之间的 比武。被抓住头发或者武器被击落的一方成为囚徒。



44. 囚徒被剥去衣服,双手反绑,作为祭神仪式上的牺牲。



45. 变形为鬣蜥的祭司手执祭刀,将手中的囚徒割喉。



46. 祭刀和盛血的杯子。



47. 莫切贵族武士的装束:头戴高冠头饰,身披铠甲战袍,鼻子 上戴着新月形的鼻饰,耳轮上穿着大耳钉。戴的耳钉越大,武士的地位就越高。



48. 莫切时期的鼻饰。



49. 绿松石,珍珠母镶嵌的黄金耳饰,中间是手执棍棒和投石器的神祗化的莫切武士。



50. 莫切时期蜥蜴(象征敏捷)图案的耳饰。白绿相间,金石互衬,崇尚二元化的莫切文化很喜欢这种色彩的对比。



51. 拉尔科博物馆的展厅。



52. 莫切时期的Ai Apaec青铜墓葬面具。



53. 奇穆时期的黄金墓葬饰物,头饰,耳饰,胸饰。



54。黄金胸饰。



55. 耳饰细节。



56. 莫切月神黄金头饰。



57. 奇穆黄金头饰局部。



58. 绿 松石珠胸饰。



59. 贝壳,兽骨,彩石串成的各式项链。



60. 展厅里的展品只是馆藏的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藏品都存放 在储藏室的架子上。



61. 里面的收藏,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62. 这些拿到别的博物馆,都够得上珍品,在这里只能束之高阁。



因为还要赶飞机,在拉尔科博物馆只能匆匆看了不到俩个小时,仍 然被那里广博而有系统的收藏和精美的展品所触动。拉尔科博物馆的确是利马首屈一指的博物馆,当之无愧。我们能在离开秘鲁的前夜,有机会一饱眼福,也算是给本次旅行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下一集,高原湖泊蒂蒂喀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