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垒关

读书,走路,吃遍天下
个人资料
正文

闲来说“孝”

(2011-01-04 08:35:44) 下一个
                                                一    孝的目的
       人们通常把“忠”“孝”摆在一起说。比如“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这个对联是由文人纪晓岚总结的。然而现在只是在乡下的门楣上还常能看见。
       又比如,近代中法海战开战在即,军舰上曾经被清政府选送到美国留学的幼童之一的黄季良,在战死前是这样写信给自己的父亲的,“犹记父亲与男之信,嘱以移孝作忠,能为忠臣即是孝子等语。”
忠既是更大范围内的孝。故而这些年,孝道是被某些思潮攻击的重点。正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些思潮所正真要打击的,可能是别的吧?
这些人的手法通常有二,第一是,把忠孝,解释为愚忠愚孝和伪忠伪孝。愚,比如绝对情况下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比如,秦公子扶苏接到奸臣逆子赵高胡亥的伪造的秦始皇遗诏,他不探个究竟,就自杀了。是为“愚”。又比如,我们知道有个香港明星,其母豪赌,不惜把女儿推进火坑填赌债。如果这个女儿终身都顺从母亲,通过卖身供她赌博。那么也是“愚孝”。
又比如,“红楼梦”里贾宝玉说那些片面追求"文死谏,武死战"的大臣们,只顾图汗马之名,而弃国家,君父不顾的。就是“伪忠”。而古代小说里说的,某名士为父母结庐守孝三年,其间纳妾无数,生子一堆。是谓“伪孝”。
其实忠孝和愚伪忠孝的关系,好比糖分和糖尿病。前者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后者是前者的滥用导致的恶果之一。正是过犹不及。却不可因噎废食。
第二个攻击孝道的手法,就是认为,中国的文化是以“孝”的手段,达到“忠”的目的的。其实不然。
溯本逐源。儒家中,专门讲述“孝道”的经典是《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这说的是,孝,是从侍奉父母出发,经由忠于国家这个过程,最终达到“立身”这个终极目的。
  对比基督教中新教的教义,是以“信”基督为手段,而最终达到“进天堂”的目的。
        且不说,所谓教义,或寓以利,或寓以义。且说,如何通过“孝”道达到立身呢?

                                                               二    两种选择
        古人辩佛法说,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有的落在草席上,有的落进粪坑里。这说的是人的出身的无法选择。然而人非草木。因为之后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
没有遇到理想父母的人,孝道的选择通常有二。一个是才女张爱玲,她有个悲惨的童年。她追求自由的母亲,丢下童年的她留洋去了。她的爸爸,一方面是她才华的最初发现者。一方面,又毒打她,禁闭她,甚至为了奄奄一息的她请医生,按照张爱玲的解释,只是出于怕亲戚们的笑话。   
         以后的张爱玲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这样的阴影。我们知道,她在抗战期间嫁给了汉奸,然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出国,然后嫁给比自己大30多岁的老人。她对父母,兄弟都决绝异常。亦如她对社会和国家的。她当然有充分的理由。就像她自己说的,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她老年的时候,得了恐惧寄生虫的癔症,几年内搬家180多次,最后她病死后,几天才被人发现。她一直不肯要孩子,她说,她对自己的母亲这么差,她害怕她的孩子会替她母亲来报复她。可见,纵然外人们能体谅她,但是她自己,和生活却不能。
  她的人生轨迹写在文字里。就是自怜,自闭,归咎中日趋成沦。
而类似的情况下,还有另一种选择,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比如先代帝王舜的故事。话说,舜娶妻之后,他的弟弟象垂涎他的妻子,他的爸爸眼红他的财产。于是父子俩合谋想害死舜,他们用了各种方法,从活埋到火烧。然而被舜逃脱。舜假装不知道,继续善待父亲和兄弟。甚至以弟弟象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当然,他留下的,不仅仅是“象喜则喜,象忧则忧”这么个成语。“史记”上说舜以孝著称,而他居住的地方,人心所向。“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史记”上说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故而,尧帝选择了他做自己的继承人。最终舜经由孝和治国,而成为后代传颂的圣人。
或说这个故事的虚假。其实同样的事实,从来都有不同的解释。而这个解释,就是价值取舍的方向。 我们要选择的是以德报怨呢?还是以怨报怨呢?

                         三  从孝到立身

那么相似的境遇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选择呢?
孝,是以报答父母的恩情为基础的。而同样一个经过,从来都可以产生不同的解释。
有人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所谓十月怀胎,三年哺育。
也有人,比如圣裔孔融却有一段“父母无恩论”。他说,父之于子,论其本意,不过是发情的产物!而儿子和母亲关系,就好像东西装在瓦罐里,出来了就关系就脱离了。三岁让梨的孔融未必真不孝。然而他的言论,却直接推到出了不孝无罪。人问,饥荒的时候,如果只有一点儿吃的,给父亲吃么?他说,如果父亲不好,就给别人。
 孔子说,“罪莫大于不孝”。其后裔孔融最终以“不孝”的借口被曹操所杀。正是天意弄人。
人与社会的关系,通常从父母与家庭的关系开始的。而人对社会态度,可以说是对父母的态度的反馈。
而社会与我们有恩无恩呢?同样的境遇,也有两个不同的选择。
前些年有个连环杀手被抓获,那是个弃儿。人问他为什么他能为了廉价手机这样的小事情杀人呢?有没有想过别人的家人会多么伤心呢?他回答,这是别人的人生,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被遗弃,既然社会无恩于他,何不残忍孤绝。
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出报复社会的理由。幸而我们周围,做出相反的选择的人是主流。
   故而,孔子把“不孝”说成是天下大乱的根源: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故而,从对待父母到对待境遇,在任何情况下知足而感恩。难道不是立身的第一步?
 

       父母对子女,有爱与不爱,爱多和爱少,公平与偏袒,无私和自私。子女就从父母的态度中,反馈出多样的态度和人生:以德报德,以德报怨,忘恩负义,以及破罐子破摔。
 我们中的大多数一生都在调节和父母以及子女的关系,需要在权利和义务,期许和失望,付出和得到中判断和纠结,既无法自己想要的境界,又没有办法逃避。要兼顾对父母的责任义务以及自己和自己小家庭的平衡。就如我们和社会上的一切关系。而能够调节好这种关系,难道不正是“立身”的过程?
  
                                                  四   读一段《孝经》
       这是古人们的启蒙书之一。比如神童如梁代的昭明太子之类的,三岁读《孝经》,八九岁上去太学讲授《孝经》,而尽通大义。
       我们也算三十而立了。那么也读一段 《孝经》,装个样子吧。  第一章开宗明义全文如下:
  孔子闲居,他的学生曾参侍座。孔子问:“先代的帝王(包括前面的舜帝)有至高无上的道德,以使天下人心和顺,人民和睦相处。上下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
   曾参离席站起来说:“学生不够聪慧,不知道。”
   孔子说:“only孝,是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所产生的原因。你坐下,让我来告诉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所谓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诗经.大雅"说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注:所谓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段话里,大概也有不再适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那么献上温情的致敬,然后无视掉,就可以了。又何须笔伐口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5)
评论
dalet 回复 悄悄话 东方传统的孝有单向性和血统性。你可以不爱但是不可以不孝。因此旧时的大家庭大多是面和心恶,互相算计,但是面子上维护着伪善的孝。
孝顺只是对自己家庭而言,对他人的父母哪来什么孝顺呢?

西方文明讲究善。做善事是互动是双向的。一个充满善心的人,可能不爱护和帮助弱者和父母么?

结论:孝和传统文化糟粕的奴才思维,关系极大
应该大力提倡善。而不提倡一味奴性思维的孝。
东又西 回复 悄悄话 另外,父母慈,才能deserve 子女的孝。像张爱玲的父亲那种,子女孝不孝也罢。另外,中国传统的文化里总是把父母抚养子女看作大恩大德,其实乃是一个错位认知。抚养子女其实是社会责任。不想尽此责任就别生,生了就得养和教,否则是没尽到自己的社会义务,根本就不是什么恩德。
东又西 回复 悄悄话 原话是: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所以,还在这里唠叨要以德报怨,那是歪理。


焕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youli的评论:
请看文章 汉字 说 中文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1&postID=4040
youli 回复 悄悄话 "汉字孝 和 小 笑 同音,孝字下面 子,意 小。如果小=子 和 上一辈=子上面的十 都能够 笑,是不是 孝呢?俺开开玩笑呵。。。"

这是一个玩笑。 原来汉语笑,小与孝不同发音, 只是从西伯利亚南来的民族语言同音而已。
玉垒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风鹣沧月的评论:
你说的义务权利的对等的问题。等下一篇谈仁慈的时候再说吧。
风鹣沧月 回复 悄悄话 这是不要是非之谈。按你的思路走下去,根本谈不上有公义。虽然你在强调不要愚忠愚孝,但可惜你也错误的理解了忠孝,其实你正是行进在愚忠愚孝的大道上。父慈,子孝(君仁,臣忠),这样的人伦关系是对等的,是对成员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都有规定,并不是单方面的要求。比如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而孔子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老百姓的口头语说君不正臣不忠另投他国,父不慈子不孝远走他乡,把这个意思演说的更直白。而张爱玲,她的父(母)不慈,自然难得到子女的孝,这并不是应该被指责的。你已经走偏了。
玉垒关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各位.
这篇只是我最近的心得.
我自己感觉,放下哀怨,放下归咎于父母以及境遇的心理,对于我自己是起到"立身"的作用的.

借助一个工具,求道而已.


modems 回复 悄悄话 醍醐灌顶之作,强顶!!!
焕华 回复 悄悄话 汉字孝 和 小 笑 同音,孝字下面 子,意 小。如果小=子 和 上一辈=子上面的十 都能够 笑,是不是 孝呢?俺开开玩笑呵。。。
玉垒关 回复 悄悄话 回复人生啊啊啊的评论:
舜屡次逃脱,未必只是因为运气好。更是提前防备。知道父亲兄弟的坏,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仍然孝悌。是正孝。
公子扶苏,则就死于“愚“了。

当然,什么时候是愚忠愚孝,什么时候是忠孝,是一辈子的功课。不然就是圣人,还需要什么”修身“?
人生啊啊啊 回复 悄悄话 大概你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定不了"忠孝"标准和程度吧?这就是问题所在...
人生啊啊啊 回复 悄悄话 你是在宣扬忠孝二道,可是又告诉大家不要愚忠愚孝,其实什么是正,什么是愚,你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比如以你举的例子,扶苏接到伪造遗诏,不探究竟,就自杀了。你认为这是“愚”。然后你又举例子说舜即使在弟弟垂涎妻子,父亲眼红财产,要合谋想害死他的前提下,仍然善待父兄。你认为这是正“孝”。我很想假设一句,假如舜命没这么大这么硬,真的被父兄害死了,你又怎么解说呢?是愚孝还是正孝?
人生啊啊啊 回复 悄悄话 你讲的不对。圣人真的教导我们"以德报怨"吗?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