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

看四季变幻, 听乐音回荡, 赋古今悲喜, 尽人生沉浮
个人资料
正文

舒伯特《鳟鱼》-- 歌曲和五重奏第四乐章

(2010-11-26 14:31:21) 下一个




“歌曲之王”舒伯特在 1817 年创作了著名的艺术歌曲《鳟鱼》(Die Forelle)。作者先以愉快的心情,生动描绘了清澈小溪中快活游动的鳟鱼的可爱形象;而后,鳟鱼被猎人捕获,作者深为不满。作者用分节歌的叙事方式表达了他对鳟鱼的命运无限同情与惋惜的心情,提示了歌词深刻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伪与邪恶所害。

《鳟鱼》的中文歌词

明亮的小河里面 有一条小鳟鱼 快活的游来游去 像箭儿一样
我站在小河岸旁 静静的朝它望 在清清的河水里面 它游得
多欢畅 在清清的河水里面 它游得多欢畅

那渔夫带着钩竿 站在河岸旁 冷酷的看着它 想把鱼儿钓上
我心里这样期望 只要河水清又亮 他别想把小鳟鱼钓上岸
只要河水清又亮 他别想把小鳟鱼钓上岸

但渔夫不愿久等 浪费时光 他赶忙搅浑河水 我还来不及想
把小鳟鱼钓上岸 我满怀激愤的心情看小鳟鱼上了当
我满怀激愤的心情看小鳟鱼上了当


舒伯特在在以后创作的《 A 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四乐章即是根据歌曲《鳟鱼》写成的变奏曲,故又被称为《鳟鱼五重奏》。这部为钢琴与大、中、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所做的作品共分五个乐章,以第四乐章最为著名。

1819 年夏天舒伯特受邀前往奥地利小城 Steyr 渡假,在那里爱乐者聚集,当时其中的一位爱乐者 Sylvester Paumgartner 即请舒伯特写下一首室内乐曲以供演奏。由于舒伯特知道这位委托者也喜欢 " 鳟鱼 " 这首歌曲,因此在写作五重奏之时便刻意将 " 鳟鱼 " 改编为主题与变奏曲,并使之成为乐曲中的一个乐章。

鳟鱼五重奏的第一乐章是个由钢琴琶音导奏展开的奏鸣曲式乐章,这里舒伯特的音乐表现其实是超乎于形式之上的,除了一般所言的 " 第一、二主题 " 外,整个乐章主要还是由旋律串联交织而成,形式在此的意义或许仅偏向于调性与段落的区分。另外在配器上,由于弦乐部分的音域及音色涵盖了小提琴的高音至低音大提琴厚重的低音,所以从乐章的开始即能感受到音乐的宽广性及饱满。

第二乐章是个 F 大调的行板,是由三大段性格不同的主题旋律 A 、 B 、 C 构成,在这里透过听觉判断即可听出三个不同的主题。整个乐章较大的特色是全曲架构为 ABC+ABC ,第一次的 ABC 三段已分属于不同的调性,而第二次的 ABC 又是在另外的调性上,由此亦可发现远系调是如何自由地为舒伯特所运用。

第三乐章是一个快三拍子的诙谐曲,舒伯特在此似乎是写下一个深具民族个性风味的舞曲。在诙谐曲的部分节奏明快,音乐散发着活泼热情的民族舞蹈精神;中段的 Trio 则虽较具旋律感,但依然洋溢着民族风格。

第四乐章「主题与变奏」应可算是全曲引人瞩目的乐章。它的「主题」部分即是取自舒伯特自己艺术歌曲 " 鳟鱼 " 的主要主题。在歌曲中, " 鳟鱼 " 的音乐体材分为 AAB 三大段;在五重奏的第四乐章里,歌曲中的 A 段就成了这里的「主题」了。根据这个主题,后面共发展了五个变奏。在前三个变奏当中,舒伯特所采的是定旋律变奏手法,即有一声部保留了主题原型不变,其它声部配合着予以变化(变奏 I 由钢琴主奏主题;变奏 II 中提琴;变奏 III 则是由低音大提琴)。变奏 IV 综合了性格及音型上的变奏,调性上则穿插着大小调变化。变奏 V 是个优美如歌的段落,改变自主题的旋律在此以不同的风貌呈现,主奏乐器为大提琴。尾声部分再次回到主题原型,主题旋律这回是由小提琴与大提琴共同合作主奏完成。

第五乐章二拍子适度的快板,这又是一个舞曲风格的表现,两个重要主题分别是以节奏为主导的性格模式,及旋律式的舞曲风味。全曲流露出的是开朗田园乡村的愉悦,或许这也是舒伯特延自 " 鳟鱼 " 故事的背景吧!

(摘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