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在

也许在这里,我们可以有共鸣。
正文

评点前“文化部长”刘忠德

(2006-08-04 08:09:53) 下一个
评点前“文化部长”刘忠德

今天看到《南方周末》的刘忠德采访记,正如前言所说,“刘忠德是谁?刘忠德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价值观是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他如何参与管理中国的思想文化工作?”读完采访记,略知一二。
 
现就刘在采访中所言评点如下:

 
一,
“我说,‘超女绝不是艺术,是对艺术的玷污。’第二天全中国都地震了。”刘忠德笑言。
“当时我在写中国剧《天鹅湖》,我说中国剧《天鹅湖》是高雅艺术,是民族文化,现在搞什么超女超男,这是对艺术的玷污......”
 
评点:
正如采访记指出的,“如果不是因为对超女比赛发表异常严厉的批评,很多人不知道刘忠德是谁”。一个与人民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部长”,当任6年居然“很多人不知道”(恐怕百分之99点99的中国老百姓不知道),如今靠“恶评”超女一夜出名,不花一文钱顺便也向全国人民推销他正在写的“高雅艺术”-“中国剧”(?)《天鹅湖》,真是相当成功的广告范例,可以列入MBA教材。

二,
刘忠德:赵本山曾演过一个小品,就是一串王八蛋的那个,开始是讽刺乡长大吃大喝。我看了三四遍,觉得这个节目需要改,乡长是我们政权最基层的干部,非常辛苦,不能这样讽刺。
 
评点:
原来主管文化的部长认为干部是不能“讽刺”的,即使象小品中那个“大吃大喝”的“我们政权最基层的干部”。如果刘部长所说的“我们政权”就是指“人民政权”,那么人民什么时候没有了监督和批评的权利?难道“我们政权”的干部大吃大喝是用自己的工资,而不是人民的血汗钱?只有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刘部长有先见之明,十几年前就预见到今天,相对于动辄几千万乃至上亿的贪污,吃点喝点又算得了什么?但是恰恰忘记了“小洞不补成大洞“的浅显道理。

三,
刘忠德:《霸王别姬》和《红高粱》......在客观上,也迎合了一些人对“落后中国”的想象,但他得奖了,如果国内不能播映,就成大新闻了。要播就得改,我看了五遍才想到怎么改,其中演员自杀的情节对社会将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我把它改成剧中人自杀,两秒钟就解决了,这是动脑筋的事情。

评点:
原来对两片的如此指责来自刘部长这样的高层。《霸王别姬》中焚戏装、殴打“批斗对象”的情节是当年北京文庙的实景,身为“文化部长”,也应该知道北京“文联”主席老舍先生就是在那种情况下自杀的,而且言慧珠、上官云珠等演员的自杀也不是“把它改成剧中人自杀,两秒钟就解决了”那么简单。如果若干年后有人通过刘部长修改过的《霸王别姬》来认识文革,以为不过只有几个“剧中人”自杀而已,那刘部长真没白“动脑筋”。

四,
在任期间,刘忠德参与审查过每部在中国市场上放映的外国电影。
 
评点:
真是超辛苦。咱们中国老百姓看到的每部进口电影都由部长先生亲自把关,什么不能进,什么可以进,什么镜头应该剪掉,比如他提及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开场女战士们在河边洗澡的镜头。真是超爱民。

五,
刘忠德:我现在还是国家大剧院领导小组的成员,但从开始到现在,我一次会议都没参加。我想,领导小组里就我学过点建筑,参与设计讨论的建筑专家不是我的老师就是同学,我去了不好。
 
评点:
刘部长真是深谙为官之道,圆滑得可以。个人的官品(或者叫责任心)不去评价,一个总投资30亿(一说45亿)的项目就是由这样不参加领导的“领导小组”领导着,这样的领导小组在中国还有多少?谢谢刘部长的坦率,看这段象看新版《官场现形记》,也为中国的纳税人感到悲哀。

六,
我现在正在做一件事,成立了一个华夏文化振兴基金,2006年,华夏文化振兴基金向北京市所有幼儿园捐赠了《党的知识(幼儿版)》万余册。
 
评点:
邓爷爷说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刘前部长说“党的知识”要从娃娃抓起,看来刘部长“政治”比邓爷爷还强。我在遐想,如果刘部长不是文化部长而是教育部长,咱们的小学一年级第一课肯定是“万岁”。

 
最后感谢《南方周末》的采访和刘前部长的坦率,我不仅了解了一个人还了解了一个时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