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北湖

老老实实做人,开开心心过日子
正文

奇妙的“标点符号”

(2011-08-27 17:59:59) 下一个

奇妙的标点符号

写一篇文章好比是盖一个大房子,如果说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是一块块的砖头,那么标点符号就是砖与砖之间的混凝土,混凝土连接了砖,美化了墙。标点符号则是连接了词句,美化了文章。前后句子之间的停顿全靠标点符号,要是没有标点符号把句子断开,人们一口气读下去,怎么受的了。 

现行的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 

Ø      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三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

Ø      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四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Ø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有九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不要以为标点符号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没多大的重要性。只要稍为改动其用法,就会使整个文章的文字内容的意思产生极大的转变。关于标点符号曾留下了不少的趣闻:
 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让一位书法家题扇,书法家写了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但由于书法家的一时疏忽,题诗时漏掉一个“间”字。慈禧看后大怒,认为书法家故意欺负她没有学识,一气之下要治他的死罪。书法家急中生智,赶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我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词。”他当场断句吟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后,转怒为喜,赐给他银子压惊。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律诗《清明》,大家都非常的熟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将诗中标点符号的位置前后的调整了一下,竟将这首诗变为一首词。请看: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相同的诗句,不同标点符号的位置,构造出不同的句子,表达出不同的意境,这不能不说是汉语句法灵活的一种表现。

更有趣的是,有人将这首诗不增减一个字,而是变动一些标点符号,竟改编成了一出短剧的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是原诗的字,但加上了标点符号以后,就变成有时间、地点、环境、人物、动作、对话、语气的戏剧片段了。
  
徐渭,是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据说徐渭因家里很穷,经常没米下锅,他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蹭吃蹭喝的。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他,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
这不等于是在下逐客令吗?但是他不仅不走,还笑嘻嘻地说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
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主人没招了,只好让他留下来了。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我们在中文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每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呀。然而我国古时候却没有标点符号,文章读起来很吃力,甚至被人误解。直到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言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一小段为“读”(音逗)。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请大家给这个故事中的一句话加上标点符号。

 

从前有一位秀才给一个财主家的儿子说媒,他给财主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财主一看就欣然同意了。但是,结婚后的第二天财主就生气地找秀才理论。可是,听了秀才的解释后,财主也只能哑巴吃黄莲,无可奈何了。

请为财主所认为的内容加上标点符号,再请为秀才所认为的内容加上标点符号。你会发现同样的一句话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后,它的意义大不相同呢。

 

答案:

财主所认为的内容

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秀才所认为的内容

此女麻脸,无头发,乌黑皮肤,白白痴痴,纯情不论,聘金少不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