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度教

(2005-07-03 15:16:11) 下一个
  印度教,是公元8世纪、9世纪后流行于印度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经过改革而改称的。其主要教义仍是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印度教分成一些教派,最流行的两派:崇拜毁灭之神湿婆;崇拜保护之神毗瑟拿。

  印度教也称新婆罗门教。是印度中世纪初期流传到现代的传统宗教,它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民间信仰、佛教、耆那教等的因素发展起来的。教徒绝大部分居住在南亚次大陆,在尼泊尔为国教。

  印度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印度原始公社瓦解时期的吠陀的宗教。吠陀的宗教是由中亚一带移入的雅利安游牧部落和印度河流域土著居民宗教信仰的混合物,它崇拜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量和祖先、英雄人物等等。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吠陀的宗教被注入新的内容而成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实行“吠陀至上”、“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并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和繁琐的祭祀仪式。

  昆湿奴、湿婆两位神■被当作主神而普遍地加以崇拜,在婆罗门教的万神殿中还吸收了印度各地的民间神■,这些神■被看作是最高神灵或最高存在在各种不同场合的显现。

  最高神灵在创造宇宙过程中有着创造、破坏和护持3种不同的职能,因而又提出了对梵天、昆湿奴和湿婆“三位一体”的崇拜。这些有神论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树立了神像、建立了寺庙和设置了圣地等等,这样婆罗门教就完成了向新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的过渡。

  印度教号称自天上7国到地上7界共有神灵33000万。但崇拜的主要对像是“三位一体”的梵天、昆湿奴、湿婆及其无数的化身、配偶、子神和守护神等,其次是人格化的自然神(太阳神、月神、暴风神、地母神等),动植物(牝牛、神猿、龙蛇、菩提树、莲花等)以及木石和男女生殖器等;此外,还有被神化了的祖先和英雄的精灵,阿修罗、夜叉和罗刹等恶灵、恶魔。

  梵天。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在《往世书》中被称为世界的创造者。据说他有4头4手,曾创造娑罗室伐底(辩才天女)为妻:娑罗室伐底在神话中是智慧、文艺和科学的保护神,手持乐器、贝叶书、念珠和莲花,常骑天鹅或孔雀。印度教徒认为,梵天创造世界之后已经尽了他的天职;他将自己的女儿做妻,是犯了逆伦的大罪,因此对梵天不很重视,目前只有在普希伽尔有一所崇拜供奉梵天的神庙,但对娑罗室伐底的崇拜则很流行。

  昆湿奴是印度教徒最崇拜的主神。被认为是宇宙的维持者——一种介于创造和破坏之间的力量。据《往世书》描绘:他有4只手,分握轮宝(象征圆周的无限时间)、弓箭、法螺(象征无所不在的虚空的声音)、莲花和仙仗(象征摧毁一切仇敌的力量),骑着大鹏金翅鸟或躺在巨蛇身上,肚脐上生出一朵莲花,上坐梵天。昆湿奴的化身很多,神话中描写他为了拯救诸神和世人曾多次化为动物、人或神等,其形像不下10种。

  湿婆。印度教徒崇拜的第三位主神,被认为是世界的破坏者和重建者。湿婆不时以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名称显现自己,在神话中表现为4个形像。

  极为恐怖的破坏神,传说他颈挂骷髅,经常住在墓地,游荡于鬼灵之间,管理死者的“时限”,被称为鬼灵之主,据说他在与魔鬼搏斗时,曾把乳海中的毒药吞下,颈部被烧青,故又称“青颈”;湿婆又是再生之主,以男性生殖器(林伽),代表其形像,故湿婆派流行对林伽的崇拜;“伟大的苦行者”,神话中描绘他赤身裸体,3眼4手,头盘发辫,额绘一弯新月,颈挂骷髅,手持三股叉;“踊主”。传说湿婆善舞,是印度刚柔两种舞蹈的创立者,他跳舞就象征世界的毁灭。

  杜儿伽或难近母是表现湿婆的黑暗一面,她有10臂,手持长矛或毒蛇,骑着狮子或老虎。难近母为了拯救诸神和人类,化作水牛与牛魔等庞然大物进行了殊死的斗争,终于把牛魔杀死,取得了胜利。她在和牛魔的斗争中有10个变形(湿婆派中不像昆湿奴派中那样称为化身,因为变形是属于低级的神■),即难近母、十臂者、骑狮者、杀死阿修罗摩希沙者、养育世界者、时母、散发者、星星、无头者、美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