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修慧積福蔭兒孫

(2009-02-04 06:23:31) 下一个

世間的父母沒有不在為兒孫操心的。從呱呱墮地到呀呀學語,不知費去了多少心血。特別是做母親的,更視小兒為心肝寶貝,不惜以性命 相護。待到兒女稍長,送去學校,又百般關心他們的學業,品學好的, 父母歡欣,品學差的,則憂心如焚。及至長大,指望兒女謀個好職,成 家立業,過上安穩日子。有錢的父母,十有八九,會把自己多年的心血 “奉獻”給自己的寶貝,讓他們過得更加舒適富足。不論兒女成器也好,不成器也罷,這一番心意決少不了的。難怪坊間流傳“孝子孝子,是 孝順兒子”的說法。

天下的父母大致可分為四等。第一等父母,悉心照護孩子成長,灌 輸聖賢之道,教他們何為崇高,何為卑下,要如何向先賢學習,如何處 世立命。因為這等父母明白,不讓孩子樹立正知正見,縱然以後才高八 斗,富甲一方,並不一定是個完美幸福的人。試看社會上,大學生博士 生、學者知識分子,殺人搶劫的有之,貪污瀆職的有之,斂財騙色的也 有之。現代社會暴起暴落的富翁更是多不勝數,有的為錢財女色丟了性 命,何以故?蓋因這等人從小缺乏道德教育,想到的只是名和利,名利 薰心而迷失了自性;第二等父母,培養子女掌握知識技能,以利謀生, 直到扶持他們成家立室 。這等父母愛惜子女,卻智慧不足,以為讓孩子 健康發育,受好的知識教育,就一切具足,將來必定成為國家棟材。這 樣長大的孩子,要是環境平靜,確也能成為社會中堅,唯經不起風浪, 經不起誘惑。感情糾紛、財務危機、人脈沖突,都會使他失去理性,做 出越規的行為;第三等父母,一味寵溺孩子,不論原則,只要孩子喜歡,什麼都依,只要孩子需要,連心肝也願掏。這樣養育出的孩子,可以 斷言,長大後難以成器,恐怕連成家立業都難。何以故?蓋因凡是人一 旦沾上多種惡習,學習觀、事業觀 、婚姻觀、友情觀、親子觀等等都將 扭曲,如何能正當地立足社會?第四等,不待多言,自是指那些 只顧自己,不管孩子死活,甚至折磨虐待孩子的父母了。

天下沒有不顧惜自己孩子的父母,即使上述的第四等,也是因為自身惡習太重,愛心被障所致。

中國有兩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這兒的“餘”字,意味著父母為善作惡,將延及子孫。常常聽到看到一些家境比 較貧困的父母,為栽培不起孩子而傷心,或者為沒有錢財讓孩子生活得 舒適而內疚,也有的為自己百年後毫無遺贈兒孫而心惶惶。要是您明了上面兩句話的意義,大可不必為自己的窮困而焦躁,為什麼呢?您可以 多做善事廣結善緣來改變全家的命運,這在《了凡四訓》中說得最明白 透徹不過了。不要以為行善只是富人的事,那是偏了。布施十萬八萬固 是善事,布施一個微笑、一句安慰話語,讓人歡愉、啟人信心,何嘗沒有功德!這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只要心誠,起好心,任何一 種有利他人的舉措都是善行,何須用價值來衡量?眾所週知的阿育王,福德無窮,他是從何處修來的?那是他前生種了大福田!有一次佛陀在路上遇到幾個小孩子在玩砂子,佛陀問其中一小孩﹕“你拿什麼來供養佛陀啊?”小孩認真地想了想,抓起一把在玩的砂子,虔敬地供奉給佛陀,因為心誠無雜念,他將自己唯一的最喜愛的捨了出去,被供養的又是至尊的佛陀,所以福報是非常之大的(至於供養的功德,請參考《四十二章經》的 第十一章),這個孩子就是阿育王的前身。

錢財常致人腐敗。聰明的父母是不輕易將錢財直接給兒女的,這樣 易使子女生怠惰心,而好逸惡勞不求上進。對子女,父母只要盡撫養教育之責,卻是把多餘錢財以慈悲心供奉天下眾生,廣結善緣廣種福田,又以自身的美德去影響子女,何患子孫不興旺發達?明白了這些道理,何患無錢栽培兒輩、又何患無資產遺贈他們呢?

我們修慧積福,好比開墾出一塊良田沃地,再給兒孫一粒好種籽,讓他們自己去耕種,只要他們勤奮耕耘澆灌,何患收不到好果子?有了聰明智慧,才會去惜福結緣,多結善緣又能增長聰明智慧,兩者是相互 促進的。從小培育子女樹立正知正見,成為一粒好種籽,具備奮發向上的素質,讓這樣的好種籽在肥沃的福田上發芽、生根、開花、結實,為父母者,何須惶惑!不禁想起一位西方哲學家的格言﹕父母的美德是留 贈給兒女最好的財寶,何以與佛陀的教誨不謀而合啊!

我們為父母的,除了要關心孩子的衣食,要關心孩子的學業,也要以身作則,身教往往生動於言教,自身具備美德,讓孩子去依樣畫葫蘆吧,不必擔心他們步上邪道去。另外再行善積德,正如司馬溫公在家訓中寫道﹕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不如積德於冥冥之間,為子孫長久之計,此先賢之格言,乃後人之龜鑑。如此行之有恆,兒孫從我們手上獲得的好處,豈是萬千金錢可以衡比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