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歌曲《九九艳阳天》曲作者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2012-04-16 14:55:34) 下一个

胡石音/黄宗江 词
高如星曲(1929~1971) 晋西兴县人

歌曲产生于1956年,在中国已经风靡了近50年

历程:

许多人会唱这首歌,可很少有人知道作者是谁。这首歌的曲作者是年轻的作曲家高如星,他短暂的一生写下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正当他创作盛年,“文革”风暴来临,这位天才作曲家被迫害致死了。 
   
   1929年出生在晋西北的兴县,兴县是革命老区,是种地用镢掏、不长庄稼光长草的穷地方。令人惊奇的是,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民歌资源。高如星从小就会唱很多民歌,他不仅记得民歌的歌词,还记得同一首歌词几种不同的音调,几种不同的唱法。他是个放羊娃,当他放开羊群躺在半山中,望着蓝天上飞旋的雄鹰,听着树丛中小鸟的鸣唱,往往情不自禁的哼唱起自己编的民歌来。1944年,抗日战争正在山西大地激烈进行,14岁的高如星参加了一二○师“战斗剧社”。刚到剧社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文化,学拉提琴,他的乐感节奏感都很强,随后正式参加了乐队演奏。1950年“战斗剧社”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要组织一个慰问团代表贺龙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去慰问在大风雪中艰苦奋战在康藏的筑路大军。我和孟贵彬带领一个演出小队,随慰问团,一路走,一路慰问演出。高如星是主要演员,他一会儿拉提琴,一会儿敲大鼓,还会跳踢踏舞。过了二郎山、大渡河,来到西康省康定城,康定是座名城,《康定情歌》享誉世界。再往前走,大雪封山,我们只好在康定待命,他把我们同住一座小楼的人召集起来,说:“我和孟贵彬合写了一首歌,名叫《藏胞歌唱解放军》,你们听听行不行。”唱完之后大家热烈鼓掌,都说是首好歌。有的说“咱们有了《歌唱二郎山》,现在又有了《藏胞歌唱解放军》太棒了”。有的说“男女声二重唱这种形式很少,咱们是头一家。”《藏胞歌唱解放军》在筑路部队演出之后,很快在全国传开,接着在1951年全军文艺会演中获奖。这是高如星的处女作,这大大激发了21岁年轻作者的创作热情。 
   
   1953年,总政歌舞团以解放军歌舞团名义出访苏联的东欧各国,全团170多人。为了在国外展显车容,我让高如星负责整理全团队伍。他热情细致,把大小车和各车人数,安排得井井有条。为了和苏联十几位司机搞好关系,他又开始学习俄语。莫斯科到处是高楼大厦,地铁站富丽堂皇,特别是听了许多歌唱家演唱的民歌和抒情歌曲,如《喀秋莎》、《山楂树》、《遥远……遥远》、《伏尔加船夫曲》等,又听了柴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伏夏克等大师的交响乐演奏会之后,从山西民歌的小天地,一下子来到如此博大的音乐世界,他震惊了,痴迷其中。他羡慕和崇拜苏联当时的音乐、歌曲,把发的一些零用费,全部买了苏联唱片。回国后他全身心地学习俄文,反复听唱片,连穿衣服也学苏联人的样子,还经常和一些苏联留学生聚会。1961年后,中苏关系恶化,不少战友提醒他不要和苏联学生多接近,他不听,说:“我们和苏联人民还是友好的嘛。”后来有位朋友偷偷告诉他“你被怀疑了,”他说:“真是莫名其妙,我脑子里全是音符,怀疑我什么。”在那个年代,他全装着音符的脑子就是没装“阶级斗争”这根弦。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厄运,不久他被留党察看,调离北京,离开八一电影制片厂,到武汉军区文工团搞创作。 
   
   高如星在八一厂工作勤奋,几年中他写了《柳堡的故事》、《江山多娇》、《回民支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20多部电影音乐。《九九艳阳天》是他24岁写的《柳堡的故事》的插曲,此歌一出现到处传唱。后来再黄宗江编剧的回忆中提到过:“我(黄宗江编剧)觉得这里应该有一段音乐,而且一定要是民歌体的,于是我就把想法告诉作曲高如星,这便诞生了传唱半个世纪的经典———《九九艳阳天》。“高如星,小八路出身,真是一个天才。”我为高如星早逝感到惋惜。 ”后来他又为北京电影厂写的《汾水长流》插曲流传甚广。这首歌和《九九艳阳天》一样,成为那时最流行的歌曲。 

 春节刚过,高如星就被突击审讯。造反派疯狂逼高如星交待“苏修特务”罪行,交待写《九九艳阳天》这首靡靡之音的罪恶目的。高如星拒不认罪,他们就昼夜车轮大战,严刑逼供。高如星的肋骨被打断插进肺里面,他忍住剧烈疼痛,愤怒反驳,说“这是诬陷”。不久,肺部感染化浓,创伤部位发生癌变,发现时已是肺癌晚期。这时允许高如星去医院看病,但是必须戴着手铐去。他忍受不了对他人格的屈辱,大声说:“我不去,我宁愿死。”在高如星临终前三天,他让王云霞搀扶着去附近一家小照相馆,照了一张夫妻合影。临去时他说:“云霞,帮我穿上军装,钉上帽徽、领章,将来让咱们的孩子看看,他的父亲不是坏人,是一位曾经南征北战、堂堂正正的解放军战士。”高如星在弥留之际让妻子给他唱唱《跟着我吧》,那首歌,妻子哽咽着唱不下去。刚从家乡来照顾他的小侄女,眼泪汪汪地看着叔叔,轻声说:“叔叔,我给你唱个歌吧。”她看见叔叔的头微微动了一下,他轻轻地唱起“九九那个艳阳天啦哎嗨哟,十八岁的哥哥来到小河边……” 
   
   42岁的高如星踏着他那优美的旋律,静静地……永远走了…… 
   
   “文革”结束以后,高如星追悼会在北京召开。武汉军区代表郑重宣布高如星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为他平反昭雪,推倒一切不实之词,恢复名誉。 
   
   我亲爱的小战友,这颗明亮的小星,很快就从天空消逝了,但是他优美动听的旋律,将长久要飘扬在人们的生活之中,飘扬在祖国的艳阳天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