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让儒学的真谛得到回归

(2008-03-28 11:43:31) 下一个
有人说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是由于儒学思想在中国社会长期的思想统治,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是对儒学思想的歪曲。中国落伍不是儒学之过,儒学提倡的仁、忠其实就是一种民本思想,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具有早期的民主意识。虽然孔子提出忠君制,但是忠君是有条件的,就是君要对民施仁政,要爱民,与民同乐,以民为本。以仁施政于民,才有民之忠,说明了仁才是儒学的精髓。什么叫仁?孔子答复:“爱人”,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这些都表明了儒学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们知道建立在自然经济与农耕文明的中国封建社会,很长一段时间,其统治者都不是依靠强制的刑法来维护其统治地位,而是以儒学思想为社会道德辅之以刑法来约束人的行为。统治集团选择利于自己统治的一些儒学思想,利用儒学的忠,简单地把忠教化成为道德自觉,而忽视了仁的作用,最后发展成与儒学基本理念相对的消灭人欲的地步。失去了仁,就失去了儒学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违反了儒学思想的封建教化,严重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才是近代中国国落后的原因。中国的封建教化强奸了儒学使得近代中国落后,而因近代中国的落后,就完全怪罪于是儒学思想对中国长期的统治,则是又一次对儒学的施暴。

  现代西方的民主本是根植于儒学,可以说儒学的民主就拿现代的眼光来看都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两千多年来,儒学的精髓理念有变,变化的只是统治集团对儒学的诠释。正如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所言:“任何时代都必须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流传下来的文化,因为文化附属于整个传统,”一件事物的真实含义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流,它不会依赖于这件事物的原有的因素,它总会被岁月的流水冲洗得失去原貌。所以流传到后来,对这件事物的理解就会因为来自各自不同的观点而产生不同的理解。随即加达默尔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只要有人在理解,那么总是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面对当今以西方观念为主导的思想体系逐渐显露出来的疲惫,被极端化了的民主越来越成为社会动荡的主要诱因,战争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我们应该拾回被曲解的儒学,让儒学的真谛得到回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