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应适可而止(1)

(2008-03-10 14:37:13) 下一个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应适可而止(1)

作者:水寒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口总量没有大的变化。中国夏商西周三朝,人口在1100万到1400万范围内摆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人口两千万,到清朝中期人口仍然是两千万。就是说这四千多年间人口总量一直在2000万到8000万之间波动。中国人口是在清朝中期后才呈指数增长的,到1901年,中国人口才达到黄金数量4.2亿。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口增长会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口都在减少,美国、加拿大例外(因为有移民)。我跟日本人谈起中日关系,我说中国担心日本的军国主义。他说日本才害怕中国呢,中日友好绝对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现在日本人口在减少,没有扩张的必要了(本世纪初日本人口增加很快,而领土狭小,因此扩张到大陆的欲望特别强烈),今后肯定需要劳力,只能从中国引进劳力,根本不构成对中国的威胁。台湾、新加坡、香港、韩国等亚洲地区出生率也在降低。台湾甚至考虑立法规定40岁以上的单身要多交税(戏称单身税)。新加坡总理今年的新年贺词就说希望年轻人猴年多生小孩。中国和印度还处在指数增长阶段。要是只考虑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目前的生活区域的话,确实有限制人口的必要,但要是从民族长远看,值得重新考虑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因为到下一代人,就算打死他,他也不想多生小孩(现在很多高学历和高收入的人就已经没有多生育的愿望,甚至选择独身),人口自然会减少。而中国目前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大片土地因缺水而空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加,将水量丰富的西藏的水(目前都流入印度和东南亚)中一部分引入黄河是完全可能的,中国有大片腹地(不过到那时可能已经用不着南水北调了)。再说,现在西方国家人口都减少,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必将引进大量人口,这些人口从何而来?俄罗斯远东有资源丰富的广袤土地,但其人口却在减少,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何人去开发西伯利亚(现在俄罗斯对中国人涌入西北利亚就爱恨交加)?中国在人口上做好准备了没有?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发达国家引进人口并不象以前那样在乎种族(事实上全世界各民族起源单一,所有男性起源3.9万年前一个男性祖先,并不是白人一个祖先,亚洲人一个祖先,黑人一个祖先)。美国每年接受一百万移民,90%是蓝领工人,而高科技人员只有十万左右;还有积累的数百万非法移民也全是蓝领,现在美国总统准备将这些人合法化。今年哈萨克斯坦就已经开始从中国引进农民了。二、三十年后,俄罗斯不得不从中国移民。

边界是暂时的,人口是长久的。当年苏联和日本曾想将中国东北国际化(日本曾在东北造成千里无人区),后来没有成功,何也?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功劳?都不是,是张祚霖一车皮一车皮从山东和河北运逃荒人去,造成既成事实,就这么简单。以前对土地看的不是非常重要,中国和印度之间以前根本没有划分边境(也没有必要),现在边境竟然成了双边关系的大事。以前开荒围湖,现在竟然要退耕还林了。因此对问题要动态看,不要停留在老眼光。对中俄边境问题要灵活看,今后在远东生活、开发的必然是中国人而不是俄国人。俄罗斯以前有1.58亿人口,现在只有1.55亿了,50年后将不到1亿人口。俄国总统今后为了从中国引进人口发展经济,将会千方百计搞好同中国关系。加拿大吸收移民是正确的,但其移民政策对中国、印度过于苛刻,中印很难大量移民到加拿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想去加拿大的人也会减少。到那时,加拿大想引进移民,中国人还不愿意去呢。因此,加拿大应该放宽移民政策,不过加拿大确实还得考虑对新移民的吸收能力,否则经济将被拖垮。

游牧社会时期,需要数百里才能养活上万人口;农业社会只要数十里就行;工业社会需要土地更少。现在确实存在着人口问题,人口对环境的破坏力也确实很大,但只是暂时的。老是将一些历史、自然问题也归因于人口,其实是荒谬的。比如说将黄河的问题也归因于人口,黄河可是黄了几千年了。要知道中国人口过去一直是几千万,就算这几千万人没事干,每天琢磨着破坏黄河,也没有这个能力将黄河水弄黄。新疆古代气候很好,娄兰古国文明发达,现在新疆大量沙漠,缺水严重。有人也将这个归于人口增多破坏环境所致。但自从1987年原娄兰古国区域降水量年增,总不能说是环境保护的好吗?地球大气候的变化而已,就象冬天心情差,春天心情好一样,人在大自然面前其实是很渺小的。虽然现代一些人为因素造成了一些物种的消失,但大多数物种的消失是地球地质气候的变化造成的,总不能将恐龙的灭绝也归于人类活动吧。王力雄等人探讨环境保护,是应该鼓励的,但他们将近代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进行无限制的放大从而得出一个杞人忧天的结论。

所谓战争就是资料之争,以前人口少,抢人口为奴隶;后面抢土地。今后所谓资源之争,主要是能源之争,要是能源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好办,比如说中东、新疆缺水,要是能源是免费的话,可以从大海抽水到沙漠去。现在各主要大国科学家都在研究将氢用于能源,能源将非常便宜,直接从水中获取。就象我们现在笑古代不会用煤碳、石油一样,后人也笑我们现在是端着金饭碗讨米(从理论上看,太阳每天提供地球大量能源,地球怎么可能缺能源?)。要是说共产主义明天能实现的化,这种能源科研突破估计在今天下午就可以了。氦-3是氦的同位素,可以和氘发生核聚变反应,聚变过程放射性小,而且反应过程易于控制,既环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储量总共不超过几百公斤。月球却有大约5亿吨氦-3,如果供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足以使用上千年。每年人类只需发射2到3艘载重10吨的宇宙飞船,即可从月球上运回大量氦-3,供全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运输费用只相当于目前核能发电的几十分之一。如果人类目前就开始着手实施从月球开采氦-3的计划,大约30年到40年后,人类将实现月球氦-3的实地开采并将其运回地面。能源一解决,能养活的人口更多,到那时各国领袖的第一任务可能是防止人口减少(生育率过低已经是新加坡总理头疼的大事)。

要是说今后从全球角度看还有人口压力的话,主要是非洲人口过多,非洲人口将占全球人口的40%以上,但因为生活水平、教育水平落后,非洲的人口素质将长期达不到今后的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水平。向发达国家提供合格的劳动人口的是中国和印度,而不是非洲。要是说非洲实行计划生育目前还有必要,中国是没有必要的。中国犯不着尽减少全球人口的国际义务。沿海国家非常担心全球气候变暖时,俄罗斯在窃笑(气候变暖将使俄罗斯大片冻土变成可以开发);当中国和印度在担心人口过多时,加拿大在窃笑(加拿大将有高素质的移民来源)。

印度人自豪地说他们虽然在近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些挫折,但没有犯根本的错误,既没有犯俄罗斯经济的休克疗法的错误,也没有犯中国计划生育的错误。印度当时人口压力也很大,但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到达8%的增长率,仅次于中国,但其经济结构比中国合理,印度企业全球竞争力比中国企业强),人口压力并不大,避免了中国今后的老年化问题,印度的后劲可能比中国要足。

中国民政部长李学举说:我国年龄结构转老不到二十年时间。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因此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

为了经济快速成长所付出的代价之一,是无法妥善兼顾家庭生活,使新一代的个人主义想法占据生活舞台,而家庭成员之间分享与扶持的空间日渐狭隘。社会发展所造成的高消费导致人们负担过重,而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使个人不太担心养老的问题,多数父母工作忙碌,从而没有多生育小孩的愿望,新一代观念在改变,保持单身、迟婚、少生育或不生育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男性的生育能力减低(几十年来男性精子数量已经减少了50%)。根据资料,北京市的总和生育率由1989年的1.305降到2000年的0.686,生育水平之低,仅次于上海。上海的生育率早已进入低水平。专家公布“2003年上海市18至30岁年轻人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时称,受调查者打算生育孩子的平均数为1.10,1983年进行调查时,人们的生育意愿是2.04个孩子(这个时候就已经没有必要进行计划生育了!)。这个数字20年来正在递减。上海目前是中国所有省、市、自治区中,出生率最低的地方,2002年只有5.4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负0.54%,连续十年负增长。而辽宁大连市去年的总和生育率仅为0.74,创历史最低水平,也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此外,广州也宣布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去年出生率只有8.24%,而中国2003年全国出生率也只有13.37%。根据中国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22,比世界2.1的人口替代水平更低。专家估计,即使是次普查有漏报的现象,总和生育率也不高于1.8。每个妇女平均要生育2.5个小孩才能维持人口稳定。计划生育的惯性作用,中国生育率将长期保持低水平,专家预计中国以后再也达不到14.8亿人口。以后人口将逐渐减少。

中国城市和沿海农村想生育两个以上的人微乎其微。我有几个在农村的亲戚按政策本来可以生二胎,怎么也不准备要二胎了,其父母想方设法劝他们,也没有成功。可见这二十年的生育观念变化很大。上海等城市每年有大量的从外地的移民,但其人口仍然负增长。从电话中得知现在农村小学教育很成问题。以前每个村都有小学(每年级有二十个学生),但由于低生育率所造成的学生人数减少,绝大部分小学停办小学,这些孩子不得不走路到其他村上学(而这些小学往往没有住宿条件),至少四、五里路,多的十几里路。由于小孩太小,有些家长只好等小孩八岁再开始读小学一年级。加上教育的不合理收费,家长教育成本很高,因此读高中的比例反而比八、九十年代更低,大多数初中毕业后就不再读书了。而广大农村青年正是中国的未来的主体呀。

现在是中国最后想多生小孩的一代(但生育愿望也不到2个,即使停止计划生育也不足以维持人口稳定),现在进行计划生育减轻现在政府和年轻父母的压力,其实是将这些压力转移到未来政府和子孙。是寅吃卯粮、寅吃辰粮,是严重“透支”!我自己以前就干过傻事,因为担心培养细胞太多,减少血清浓度来抑制细胞增长速度,经过这么一折腾,这些细胞再也长不好了。自然规律(包括人口增长)还是不要过度人为干扰,中国人口估计以后也难以保持增长了。非常滑稽的是,现在受到嘲笑的“超生游击队”将占今后劳动人口的很大部分,嘲笑者竟然要靠被受嘲笑者养老!因为“超生”所导致的巨额罚款和户口问题,这些“超生”人口刚出生就面临生存危机和教育危机,他们的素质受到了很大影响。而经济条件好,教育水平高的人群确缺乏生育愿望。

现在计划生育再不停止,以后社会问题将很大。还不计算独生子女因为“众星捧月”效应培养出来的孤傲、狂妄、自私性格给社会带来的损失。现在发达国家面临的老年化问题是自然形成的,容易解决,中国是强制进行的,今后问题更大,谁来养活庞大的老年人口?有人说现在存钱,今后自己养活,但存的钱不过是废纸一张,今后谁来将这些废纸换成财富?有人说以后有退休金,但退休金也需要年轻劳动人口提供。表面上看,未来一对独生子女夫妇要养活七口人(假设抛弃双方祖父母,只养活双方父母和自己以及独子的话),事实上远不止七口人!因为还有一些没有小孩的老人也得由社会供养,还是得通过增加税收到全部年轻人身上,间接还是年轻劳动人口养。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养活”的代价将会越来越高(包括医疗水平在内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从国家角度看,老年人口比例不能太大。我们这个群体今后需要下一代养活,一旦下一代人口太少,我们这一群体所持的社会股票就会贬值,甚至成为费纸。比如说,本来100个年轻人养活20个老年人应该没有问题,但今后是20个年轻人养活100个老年人,就算这100个老年人存了一大笔钱,但需要这些年轻人才能转化成消费用品,还是要靠这20个年轻人的劳动。这100个老年人能存可供今后消费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比如说现在化了上千元买个电视,几十年后价值不到十元。就算买大米等日用品,几十年也变质了,也不值钱了。总之是需要这些年轻人来养。

中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总共有1亿4000万人左右,到了2020年将增加到2亿4000万人,到2050年则增加到4亿3600万人左右(其时总人口不到15亿,而养老的负担增加了3倍!)。在21世纪上半叶后30年的老龄化压力之下,将会给现在的独生子女增加过多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步履沉重地度过自己的成年(养育下一代的愿望和能力大大降低)。

因为社会承担了很大部分供养老年人的责任,个人少了后顾之忧,现在有人不愿生育小孩了。要是大多数人都这样的话,其实是种自私的表现,一方面不想承担抚育小孩的责任,一方面又想将现在的财富长期保值甚至升值(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他们其实是在剥削别人的下一代。从个人角度看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可以实现,但从社会角度出发却是危险的。要是现在放松计划生育,所增加的新生人口今后不光是养活他们自己的父母,也是养活其父母的同龄人。因此放松计划生育所造成的暂时社会压力也应该由全社会分担,而不是单由父母承受,现在不付出,怎么指望将来退休金保值/升值。就算你没有小孩,但你为整个社会付出了税,其中额外增加的部分用于抚育、培养小孩,等于与作父母的一起共同承担了抚养小孩的义务,当然可以光明正大地以父辈的身份享受养老金。合理数量的高素质的下一代才有能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全社会生活水平,也就是将我们现在的投资升值,我们老年有比较高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但要是整个社会付出的太少的话,今后问题可大了。

现在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是因为中国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应该归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口高峰。等这个人口高峰一过,要是中国在创新力方面没有突破的话(今年排名还落后了11位),今后用什么强国,靠一些七老八十的人?

人类社会能够存在,是因为子孙世代相继,生命要延续。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历史上一直维持在几千万人口,“无后”所以"为大"者意义在此。孔门的孝的意蕴是丰富的。过去因为只有儿子才承担养老的义务,“后”通常指儿子;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后”当然包括男女。并且遗传学父母各为子女提供23条染色体组成23对。男性的Y染色体是来自父亲,这是父系遗传,姓氏的依据。但最近科研发现,人类线粒体都来自于母亲,也就是说由母亲传给她的女儿,女儿再传给女儿,所有传给儿子的线粒体都及身而没,不能再向下传递。这就叫母系遗传。线粒体是最大的细胞器,被称为“细胞的发电机”,为细胞提供能量,控制人的寿命,它能自行分裂,含有自己的DNA。线粒体在遗传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下一代的线粒体DNA一般仅来自母体,基本不受父体影响。只要在某个家族的一代人中没有生出一个女儿来,那么该家族的线粒体就此消失,再也不可能出现;而只要在某个家族的一代人中没有生出一个儿子来,那么该家族的Y染色体就此消失,再也不可能出现。因此从遗传学角度看,“后”也应该指男女。从全社会角度看,将我们这一代人视为一个群体,下一代视为一个群体,难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正确吗?古代所崇尚的仁、义、礼、智、信,在文革遭到大力批判,不也是现在梦寐以求的目标吗。对几千年形成的一些信仰不能因为短时的迷茫便全加以抛弃。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家庭,也就是社会以家庭为本。牢固稳定的家庭会造就牢固和富有凝聚力的社会。成家、生育是重要的人生目标,为了社会的正常发展,应该回归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位,重新经营亲家庭,重伦理的社会价值观。

法国人一直认为法语是最优秀的语言。法国人瞧不起英语,更何况西班牙语了。曾被人瞧不起西班牙语现在比法语风光多了。现在学/说法语的越来越少,学/说西班牙语的人越来越多,在美国尤其如此,法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加拿大也一样。法语衰败和西班牙语的兴起其实就是人口的变化所致。墨西哥等西班牙语的国家的人四个、五个地生,法语再优秀也比不过西班牙语。现在有人在讨论汉语、英文的优越性,事实上一点意义也没有,最终很大程度还是决定于人口。

请看2004年6月份《北京文学》上的《老年悲歌》一文所反映的现状吧。《北京文学·精彩阅读》今年第六期所刊《老年悲歌--来自老父母的生存报告》一文,发表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文章简单提要:一个风烛残年的独居老人,年老力衰,不能下楼购买食品,不得已只能将每天三餐,减为一餐,生命在苟延残喘;另一个气若游丝的垂暮老人,因子女不能常回家看看,也不常打电话问问,以至死后尸体腐败臭扰邻居、、、这些人中有工人、农民、普通市民包括退休教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