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法国薰衣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14.Johannes Brahms( 07/05/1833 - 03/04/1897)

(2008-04-03 06:48:08) 下一个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德文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德国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本身他对标题音乐与华格纳乐剧形式不认同,走纯粹音乐路线,被认为是新古典乐派

生平

汉堡市勃拉姆斯纪念碑
汉堡市勃拉姆斯纪念碑

勃拉姆斯生于北德的港口城市—汉堡的一平凡家庭。勃拉姆斯始终坚持古典主义形式创作音乐,与他同辈的音乐家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接近贝多芬的理想,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能够重建真正的交响乐思维;勃拉姆斯的伟大艺术造诣使他的作品具有古典主义式的均衡,但人们会感觉到在这平静的均衡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东西,隐藏着一种悲剧性的哲学,一种悲观主义和舍身忍让的成熟世界观。勃拉姆斯、反对当时的音乐潮流,倒不是极端反对当时流行的音乐风格,而是反对当时音乐中文学和哲学的倾向;他们要使音乐重返到纯音乐国里去。浪漫主义的连续几代人中,争取贝多芬的遗产成了占有世界的斗争,原来曾经是交响乐的美妙统一的结合体,而今,戏剧的、色彩丰富的因素又被分割成不同的构成部分,尽管浪漫主义的口号喊的是要求更加紧密的结合。

勃拉姆斯刚刚三十岁时,他的艺术给人的印象已是有条不紊的古典式的完美。这位浪漫主义最后阶段的大作曲家,是在舒伯特之后最接近古典时期音乐家的精神的。他听到了当代的进步人士的激昂口号“向前看,忘掉过去”,而他却变成一个歌唱过去的歌手;也许他相信通过歌唱过去,他可以为未来服务。他经过不懈的学习,发现这种控制可以从过去世代的大音乐家那里学到;因此,他对古代音乐极感兴趣,他搜集的书籍和手抄本,他进行的研究成果,简直就等于是音乐学论文。但是他同时还学到:要使想象力驯服,就需要妥协和牺牲。勃拉姆斯的每个作品都有着过去年代的精神和光荣的回声。所以勃拉姆斯的音乐并不给人以即时的直接的印象,它是由谨慎地掩盖著的记忆滋养起来的,所以他的艺术抒情性和戏剧性少,更多的是史诗性。他的敏感性使他能够觉察过去最优美的东西。由于他对现代抱对立的态度,他要求表达过去的美好印象的心情就更显迫切。勃拉姆斯是舒曼的热心崇拜者,这位青年浪漫主义者以创作钢琴奏鸣曲开始他的音乐事业;对一个浪漫主义者,特别是在他的青年时期来说,这是很不平常的。因为当时盛行的是“个性小品”,是小型的抒情曲形式;即使是大型曲式,浪漫主义者也是用几个小曲组成,或者是用自由的、幻想曲式的处理把一个歌曲式的结构扩大。看到青年勃拉姆斯怎样对抗、几乎是排斥浪漫主义因素,确实令人吃惊。这些钢琴作品对那得到奇妙发展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风格不予理睬。它们具有着自己的独特钢琴艺术风格。一直跟踪他一生的巨大的冲突—贝多芬的阴影—在这里,在他事业的开始时已经显而易见。他的钢琴音乐的努力写作继承了某些贝多芬乐章中的非钢琴性质。清楚感觉到其中有一种要求交响曲式表现的深刻欲望,致使这些作品像舒曼所巧妙地形容的那样,彷佛是“带了面纱的交响曲”。勃拉姆斯写钢琴曲和混合室内乐虽然轻而易举,但他写作古典主义时期两个最大的形式—弦乐四重奏交响曲却极其小心谨慎而且耗费时间。在评价勃拉姆斯时这一事实很重要,因为实际上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和舒曼一样,本能地为小型的、亲密的形式所吸引。他所写的四重奏的数量很多,但除了集留下。这位抱负不凡的交响曲作曲家在其所处的音乐环境中得不到鼓舞;因为除了大胆的交响诗和其他新的交响曲外,他的同代作曲家还在写的很多交响曲,不是破裂为无数片断,就是像牛津大学的博士论文一样精确地把交响曲的一切“规则”付诸实用而已。勃拉姆斯完全知晓交响曲的时代同舒伯特一道成为过去了, 但由于他对那个英雄时代怀着深厚的景仰和怀念之情,促使他对命运本身挑战。勃拉姆斯的思想的严格性、他对伟大的古典交响乐作家的深刻信仰,以及他的交响音乐中蓄意追求而得的古香古色的风格惊动了另外的阵营—新德意志乐派。他们不能理解他们的一位同代人怎么能够躲过瓦格纳和李斯特一代在音乐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当时在维也纳流行的刊物《沙龙报》担任音乐评论的胡戈·沃尔夫Hugo Wolf曾写出下列的话,表示他的惊讶:贝多芬之后音乐中的革命运动(在这运动中舒曼确实希望有一个救世主式的人物,而他以为他找到了这人—勃拉姆斯)的领袖们从我们这位交响曲家的身旁走过,竟未在他身上留下任何痕迹……勃拉姆斯对当时所发生的事态全然不顾,继续写他的交响乐。

勃拉姆斯1897年4月3日死于维也纳,死后被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

一般难免会将其贝多芬的交响曲作比较,第一号与贝多芬第五号同为C小调,C小调也贝多芬别具意义的调性,同样也有类似戏剧化的处理,小调开始→奋斗→得胜以C大调终结,此外第四乐章也有总括前三乐章乐念的倾向,类似贝多芬第九。D大调第二号,特有的田园风格,也被称为勃拉姆斯的田园交响曲,至于第三号其雄浑的气势也常与贝多芬第三号英雄相题并论。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天性认真;严于自我批评的勃拉姆斯对待交响曲写作谨慎小心,被一种“不准落在贝多芬的交响曲造诣之下”的责任感所束缚住。早期作品只有两首小夜曲(D大调,Op。11,1858和A大调Op·16,1860)和炉火纯青的《海顿主题变奏曲》(Op 6,1873)。由于他对过去的问题非常熟悉,使他对大型的交响乐形式不敢轻易尝试,例如他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起初是计划写成交响曲的。后来,他感觉不能胜任这样巨大的交响乐结构,就把它缩写为两架钢琴用的奏鸣曲。又过了几年,这个作品有了一个钢琴曲的局面,可是还带有原来的管弦乐的特点,于是勃拉姆斯就把它写成了一部钢琴协奏曲。最初打破了交响乐计划的终曲用轮旋曲替代,尽管它仍未提高到第一乐章的水平。这部崇高的、悲剧性的作品仍然是一个独特的融合,一部带钢琴助奏的交响曲。

勃拉姆斯意识到他的性格中有浪漫主义的倾向,但他同时更意识到浪漫主义和交响乐逻辑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他不满足于细小的主题相结构的逻辑,他要从当代音乐中寻求可以为交响乐所利用的因素来支持他的交响乐建筑。在他的第一交响曲中我们看到他应用了胚芽般“germinal”的动机主题。它超越于主题发展的逻辑之上,起著联结整个交响曲的作用。勃拉姆斯在发展这动机主题时运用了古典主义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变奏。这种手法,或不如说是原则,古典主义作曲家常用于他们的四重奏和交响曲中的慢乐章和末乐章,现在在勃拉姆斯的大型奏鸣曲结构中出现,给交响曲结构增添了一个新的起凝聚作用的因素。《固定乐思不是限于一个乐章,而是试图联结整个作品。他的交响曲保留了贝多芬的原则,甚至包括转调和调性关系,而这些原则在真正的浪漫派交响乐中显然是缺少的。在每一首交响曲中他都坚持二元的奏鸣曲原则,甚至在第四交响曲的固定低音变奏曲中仍然坚持了这一原则。他对于音乐历史的某些阶段具有深遂的知识,可巧当代音乐学家媳美。

勃拉姆斯交响曲的特征

  1. 复杂缜密关系的风格,织体浑厚,在主弦律的中间总是充满著对位音形。
  2. 动机、结合乐曲的连贯性。
  3. 弦律有时带有民谣风、三和弦、动机似的弦律也多见,而其基调为抒情,尤其是慢板乐章。
  4. 勃拉姆斯又对于节奏独特的使用,也是其特色之一以切分音,不同的节奏型的共置(hemiola:2对3的节奏)是主要特性,将重拍的位置移动都有趣的现象。

C小调第一交响曲经过多年加工,于1876年完成,那时勃拉姆斯已43岁;D大调第二交响曲于1877年问世,最后两首(D大调和e小调)分别成于1883和1885年。其他管弦乐作品有《学院节日序曲》(1880)和《悲剧序曲》(1881);另外,除两首钢琴协奏曲外,应加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在小提琴曲目中的地位和贝多芬的协奏曲齐名,还有小提琴和大提琴的A小调二重协奏曲0p。102(1887)。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在好几个方面是古典主义的:按惯常的四乐章结构,每一乐章的曲式都同古典格局相近;应用古典主义的对位技巧和动机展开技巧;没有具体的标题,换言之,和他的室内乐一样是纯音乐。然而,交响曲的和声语汇、浓郁而色彩繁多的管弦乐音响以及音乐语言的一般特点却是浪漫主义的。但它们不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单纯的综合;勃拉姆斯的风格是统一的、有个性的,其中可以辨认出各种因素,包括旋律线,极其抒情而气息辽阔的,像叙事歌般奇特,从根本上尊重传统(这与柏辽玆和李斯特的个人主义音乐观正好相反)。对他来说光有灵感是不够的:乐思必须严加推敲、赋以完美形式。他避免浮夸的华丽、空洞的炫技、特别是他所认为的(许多同时代人也有同感的)那种显然靠作曲家心中没有控制的思想之流串在一起的无曲式可言的音乐。勃拉姆斯控制自己的灵感,因此所有的作品经过深思熟虑,这就是何以他的音乐有安详恬静的感觉,不同于1830至1860年间的冲动型作品。但不论他是否意识到,这是对时代的总潮流的反应。浪漫主义的童稚般的清新和青春的热情到世纪中期锐势已衰,放荡阶段已经过去;回到规矩绳墨、恢复秩序和形式,显然可见于舒曼和柏辽玆的晚期作品,甚至李斯特和瓦格纳的作品中。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更清楚地证明这一点。

第一交响曲在调性的选用和大的结构上取法于贝多芬的第五,是勃拉姆斯唯一的一部发挥斗争动机(小调)终于胜利(大调)这一浪漫主义观念的交响曲。乐章的调性结构也是l9世纪交响曲所典型的:I,C小调;II,E大调;III,A大调和B大调;IV,C小调和C大调。其他浪漫主义特点有:开始的半音主题在第二、第四乐章中重复出现;两个奇特的慢导奏,从中逐步蜕化出后面的主题,犹如拨开云雾见高山;慢乐章的凄楚感伤,主题内部突然迸发的小调和弦;末乐章的弓子中,圆号和长笛在一个神秘地起伏的伴奏上方吹奏一个满腔愁绪的C大调旋律,长号和大管的一句沉穆的4小节众赞歌乐句,在快板高潮时又一次以尸出现。

第二交响曲与第一交响曲相反,属于平静的田园性质,虽然不无严肃的潜流。第三乐章(像第一和第三交响曲中的相应乐章那样)有间奏曲的抒清、优雅和节奏性,而没有贝多芬诙谐曲的紧张,属于勃拉姆斯在1867年G大调六重奏中创造的那种类型。勃拉姆斯对交响曲创作的探索促使他追溯古典派交响乐的源泉。第二交响乐的末乐章使人感到有海顿交响乐的末乐章的爽朗充沛的精神。勃拉姆斯在他的前三部交响乐中避免采用诙谐曲,因为恶魔式的、疾速而不可抗拒的诙谐曲是古典主义交响乐艺术的缩影,如非出于真正交响乐的高昂锐气的驱使,必然写成了华而不实的音响游戏。门德尔松写过一些精致的、很富于艺术性的诙谐曲;但勃拉姆斯懂得诙谐曲的实质是奔放而不是优雅;因此,通过在室内乐中写诙谐谚曲来学会恰当地掌握它之前,他宁愿返回到较早期的交响乐中间乐章。舒伯特已经感觉到了这一点,因为在他敢于着手写交响乐诙谐曲之前,有很长一个时期他坚持写小步舞曲。

第三交响曲曾被人叫作勃拉姆斯的《英雄交响曲》。开始几个小节是他的典型的和声用法、主三和弦的小调形式和大调形式相交叉的特好例证;低声部上行的F—Ab—F在这首交响曲的末乐章中又很明显,末乐章以F小调开始,直到尾声才归回F大调。

第三交响曲

  • 第一乐章

Head Motive(mm 1-2,上行的小三度)

大小调式混合(mm3-4)

拍子的混合(mm3-4)6/4拍 2个3 beat或3个2beat

mm。36-43 次要主题:顽固低音与对位弦律的并置

  • 第二乐章

三段式、中段带发展、上下音程相差大,分离配器(弦乐低音、本管高音)

传统和声进行 IV--II-V-I chord→transformation(by individual chord note,chromatic potential)

  • 第三乐章

三段式、几乎像Waltz→大提琴高音域,特别强调乐句高点不和协音的张力,对位的织体将厚本极抒情的弦律复杂化

  • 第四乐章

终曲小奏鸣曲式主要主题分为四部分,一部分来自于第二乐章(呈示部有三个主题群,每一主题群至少有二个主题),乐章的后半可说是带有发展意味的再现部,也就是呈式部的主题在再现部有进一步被发展的现象。尾奏主要主题3拍化(252-260)→motto后静地进入结束全曲。

勃拉姆斯的交响乐和其他大型作品的头尾两个乐章常常比原来设想的要长,因为通过推敲加工,使形式在各个方面都扩张了。为了填补这样创造出来的巨大空间就必须人为地来把内容丰富起来。这就是为什么这些长篇的乐章那么“难以理解”;但也正是在这些扩展中我们见到了他的巨大的艺术手法—复调的和变奏的技巧—的充分发挥。苦心经营的迹象常常显而易见,特别是在第二交响乐的第一乐章中,经过增添和改动的地方是很容易被感觉到的。他的主要主题常常来源于胚芽般“germinal”的动机主题或“motto主题”上配置的对位(如第一、第三交响乐),这样得出的音乐无疑很有艺术价值,但却缺乏一种新鲜感和灵感的直接性。当他的灵感不受其追求复杂性的嗜好所干扰和不受其对过去的渊博学识所干预的时候,他创作出舒伯特逝世以后最高水平的管弦乐曲。最有意义的是有些段落(例如第二交响乐第一乐章的尾声)常常充满著最沉痛的悲哀和最崇高的容忍隐退的心清,因为它懂得它们本当属于另外一个世界。悲观主义的音调有时变得那样尖锐,使人简直就像是听到丁送葬音乐的音调(如第二交响乐第二乐章中长号所奏)。

第四交响乐是四部交响乐中最伟大的一部,也是其中最悲凉、最古雅的一部。在勃拉姆斯的艺术创作中,悲凉的情绪几乎是到处都有;这部作品中是主宰的情绪,渗透在整个作品的每一纤维中。这幅宏伟的秋天的图画,开始的主题非常悠长而复杂,这在19世纪下半叶的任何一个作曲家都是很难做到的。与作者的愿望和计划相反,这里显露了浪漫主义的倾向,因为在这吃力的第一主题之后接下来的是天国音乐一般的第二主题。这抒情的旋律好像是对第一主题的缓和,而且有掩盖第一主题的倾向。仿佛要对抗这种古色古香的情怀,勃拉姆斯突然转到一个2/4拍子的勇猛奔放的诙谐曲,简洁、疾速,具有彻底的交响乐性质。整个交响乐的顶点,也是勃拉姆斯的整个艺术的顶点是末乐章。在这里作曲家把我们领进了一个巴罗克音乐的大厅。这个在所有乐章中风格最古老的乐章是一个长篇的帕撒加利亚。在19世纪后期的交响乐中居然出现了中世纪的采用定旋律的乐章,但是写出这样音乐的人是变奏艺术的伟大的德国艺术家之一,他从北方的家乡带巴赫的豪壮的、富于幻想的、威严的艺术;把这一切和维也纳的精雕细琢的交响乐艺术结合在一起。定旋律无间断地再现三十次,这个看来似乎僵硬的骨架移植在一个奏鸣曲的结构中,产生一种令人深思的音乐。

勃拉姆斯是古典主义的最后的残响,他的交响曲带给这种曲式十九世纪后半期新的启发,也才有后续的德弗札克,柴可夫斯基,马勒,使得纯交响曲式于十九世纪后半再创高峰。

事迹及逸事

  • 勃拉姆斯虽20岁时就开始交响曲创作,但迟至40岁才完成。原因受到贝多芬九大交响曲影响,认为交响曲水准始终无法达到贝多芬画下的高度。但第一号交响曲发表后,接连很快就继续到第四号交响曲的写作。
  • 勃拉姆斯还有很多传世经经典,诸如小提琴协奏曲,被称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其他三大,大约从以下几首内排列而出:贝多芬、孟德尔颂、西贝流士、柴可夫斯基。
  • 勃拉姆斯的崛起,音乐家舒曼提携甚多。后,舒曼发疯后,他仍持续关心与照顾舒曼遗孀克拉拉
  • 勃拉姆斯与同为金牛座的柴可夫斯基曾经见过一面,德意志遇到纤细的斯拉夫人,两人相见两厌。勃拉姆斯甚至讨厌他盛于外传对手华格纳
  • 勃拉姆斯与小提琴家姚阿幸友好,姚阿幸曾修改过小提琴协奏曲部份片段。
  • 勃拉姆斯音乐圈友人还有圆舞曲之王小约翰·史特劳斯,以及他相当提携捷克音乐家德弗札克,也曾半开玩笑说:“我真忌妒德弗札克,可以有这么多灵感。”
  • 勃拉姆斯表面严肃,实际上幽默。身高不高,虽然穿梭在上流社会,却因为自己出身低微,对上流社会女性有种自卑感。早年相片十分俊美,金发碧眼,晚年则留起大胡子,似自暴自弃。财务状况良好,不似音乐家莫札特、贝多芬或舒伯特拮据。
  • 小提琴奏鸣曲第二号第一乐章片段,乃取自作的歌曲“就像音乐飘过”。将歌曲纳入正式作品。
  • 匈牙利舞曲,曾经被告侵权,但是最后胜诉;德弗札克后也创作类似的斯拉夫舞曲。
  • 大学庆典序曲,是因为被授与哲学荣誉博士时所作。
  • 据说音乐也透过毕罗,间接影响了走华格纳风格的理察·史特劳斯

作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