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妮的咖啡屋

这里的咖啡杯杯用心而来,货真无价。新浪同名博客:http://blog.sina.com.cn/caizhenni
个人资料
正文

参观兵马俑颠覆了古人落后的固有观念

(2010-10-03 21:46:32) 下一个

 参观兵马俑,我觉得和参观其它旅游景点的一大不同是:你真的需要一个导游。

 如果自己去看,十分钟就可以转完三个坑。而导游给你一讲解,那些泥塑士兵、七零八碎的土疙瘩还有破铜烂铁立即活了起来,有太多的细节内幕,了解了之后,历史的厚重感神秘感扑面而来,顿时觉得趣味盎然起来。

 比如说,兵马俑是怎么被发现的?

 在兵马俑所在地临潼,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翻身不忘共产党”,下联是“发财全靠秦始皇”,横批为“感谢老杨”。

 为什么要感谢老杨?因为是他最先发现了兵马俑。

 老杨全名叫杨志发,在1974年3月,当地村里要打井,大家轮着班干,规定隔一段时间换一个人,那时的老杨还是小杨,他本来已经轮完班了,可他后面的那人犯懒,让老杨接着挖,自己跑回家睡觉去了。结果,老杨就在那个不是自己的班上挖出来一个兵马俑头部的碎片。当时村里老人都说老杨把土地神给惹了,晚上上他家来埋怨他,让他给埋回去,好好祭拜一番。可老杨觉得这个东西或许有点说道,带着俑头跑到县里上交给了政府,从而引发了兵马俑的勘探开发,也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老杨是兵马俑博物馆的名誉馆长,我们去参观的时候看到他一直坐在那里签名售书,据说他是见到国家元首最多的农民。

 说到国家领导人,我们国家领导看兵马俑都不下坑的,忌讳,下去就意味着要下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全家参观兵马俑时特意要求下到坑里去,近距离地接触兵马俑,想来他确实不需要忌讳什么,下不下坑到点了都得下台。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当时动用了七十万的人力,耗时三十六年修建而成。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一号坑左右两侧又先后发现新的兵马俑坑,称作二号坑和三号坑。一号坑挖掘出来的俑阵规模最大,是主要的参观地点。

 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有一道承重墙,兵马俑就排列在两墙之间的空档里。

 


兵马俑并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是千人千面,个个栩栩如生。有的横眉怒目,有的憨厚纯朴,有的机警敏锐,有的气宇轩昂,有的玩世不恭,有的冷漠肃然……据说是工匠按照身旁伙伴们的样子做出来的。 

参观兵马俑让我彻底改变了一个固有的观念,就是现代比古代发达,人类在不断地进步。某些方面比如通讯运输业确实如此,但是有些方面却不是。秦朝时候的金属制造业就非常厉害,比现在还要发达。

 上面这台铜马车,被称作是青铜之冠,其工艺之复杂,设计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共有三千多个零部件,很多小零件、装饰品专家们想都想不明白是怎么做的,比如一个金和银一段一段相连起来的中空环,金和银接缝处毫无痕迹,仿佛是一种材料拉出来的,但是金和银性质完全不同,现在的技术做不出那样的效果。

 还有兵马俑的原料,现在可以分析出来里面有什么元素,却分析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原料搭配出来的,如今正品的复制品是从俑坑里扫扫边角余料用当时的原料来做的。 



马车上的这把铜阳伞,可谓巧夺天工。它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转,按着太阳的位置调整角度遮挡阳光,还可以从车上拆下来,插在地上固定住,或是用手举着当成普通的伞用,关键时刻还能变成一个兵器。这样的多功能伞即使在现代都很时髦实用的,可是讲解员说,用现在的机床去复制这把伞要经过很多道工序不说,效果还达不到这个出土文物。古人的本领,实在小瞧不得。
 



兵马俑本是彩色的,所用颜料达十几种,都是自然材料,那一排排的士兵本是五颜六色的,比现在灰头土脸的样子精神得多。可是一挖出来见到光所有的颜色就褪去了,至今还没有找到不让颜色褪色的办法。

秦陵前后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建设,当时的人是怎么样保持住兵马俑的颜色不变的呢? 


大自然中的紫色非常难得,科学家发现秦俑身上的紫色成分是八十年代才人工合成出的矽酸铜钡,古人怎么做到的?

 还有,偌大的工程,有几十万人参与,人员的调配、原料到成品的运输储存装配等等,当时一定有一套非常有效的管理程序在运作着。

 

想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自由思想最开放的时期,百家争鸣,各个方面都出现了顶尖人物,在思想界,老子、庄子、孔子的高度是后人难以企及的,孙子兵法依然是谋略、军事上的经典,当时的人在管理上、技术上比现代人高明也就不足为奇了。 

     
兵马俑实际上只是秦始皇陵周边的附属建筑的一小部分,是他的部队设置,离党中央还远着呢,挖掘出来的不过是整个部队设置中的一支而已,属配角中的配角,秦始皇陵才是真正的主角。小小配角一露脸就变成了“世界第八大奇迹”,不知未来主角登场会怎么样让世界瞠目结舌!

  秦始皇的残暴给当时的百姓带来多少苦难,却给后人留下了两千年前的文明见证。

 何谓进化,何谓退化,人类历史真是呈螺旋状上升吗?我们又处在历史的什么位置上,让人深思不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住在河边的疯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flywhc的评论:
讲的是“一个金和银一段一段相连起来的中空环”,不是金银混合铸造,这跟不同的金属混合铸造硬币是两码事。
要反驳得先把对方说的听明白才行。
住在河边的疯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herry.Liu的评论:
Sherry, 你去过兵马俑吗?
Sherry.Liu 回复 悄悄话 很喜欢读蔡真妮姐姐的文章。

不过,导游因为受教育少的原因,所以有些迷信了,也由于宣传兵马俑的原因,也就吹的太神了。

比如:现在的电脑集成电路板,可以把电路板中的铜丝做的比蜘蛛丝还细,比头发丝就不知道细多少倍了。

秦朝的冶金技术不可能比现在先进,秦朝时候人们所知道的金属不过五金---金银铜铁锡,而且是刚刚开始使用铁。 中国人一直到汉朝才真正有铁的兵器出现。 秦朝时候都是青铜并且不够锋利也不够坚固。

至于铝,钛,钢等等金属当时根本没有就不知道。

我看过与秦朝差不多时代的古罗马的博物馆,其实古罗马的冶金技术和秦朝差不多,并没有感觉秦朝有什么特别先进的地方。
蔡真妮 回复 悄悄话 回复flywhc的评论:
是中空的环,一节金一节银连起来的,导游说,现在的技术做不出来。还有比头发还细的铜丝,现在也做不出来,铜马车上很多东西,都是,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flywhc 回复 悄悄话 古代技术对于当时来说是很先进,但对于现在我就不信了。
像“金和银接缝处毫无痕迹,仿佛是一种材料拉出来的,但是金和银性质完全不同,现在的技术做不出那样的效果”现在的彩金首饰,以及一些国家的硬币都是不同颜色的金属结合而成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