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拉克战争的得与失

(2008-03-25 18:24:06) 下一个

 

伊拉克战争的得与失


 
这场失去理由的战争,迄今使美军付出了阵亡近4000人、伤残近3万人的代价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洁

3月17号美国副总统切尼突访伊拉克,两天后总统布什在五角大楼发表了伊拉克战争5周年讲话。尽管布什承认伊战使美国付出了沉重代价,但重申无意改变对伊政策,并宣称,去年实施的对伊增兵计划已有所成果,因此他将继续原有政策,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近日相关报道指出,布什准备在4月接受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彼得雷乌斯的建议,除了撤回去年向伊拉克增派的5个作战旅之外,在9月份之前不再撤出更多部队。这意味着,今年驻伊美军兵力可能会保持在14万人左右的水平,比美国发动伊战之初的兵力还多几千人。
尽管在今年美国总统的预选过程中,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经济已经取代伊拉克战争成为选民关注的首要问题。但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认为,“伊拉克战争牵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动,它应该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
美国的一大败笔
不论是从美国大选来看,还是从美国外交来看,在美国的国内政治议题中,伊拉克战争仍然处在一个很中心的位置。
袁鹏认为,由于美国现在也面临其他一些麻烦,如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以及经济发展方向问题、总统预选中奥巴马现象所凸显美国社会种族新面貌问题、希拉里现象所反映的女性和整个社会分化问题等。此外还面临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的崛起。“这些事情使得伊拉克问题的绝对中心位置开始有所偏离,从原来的惟一变成了其中一个。”
伊拉克问题很重要,但不再是惟一重要,也不再是绝对重要的,对此,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孙学峰持同样的观点。
袁鹏对于伊拉克战争的一个总体评价是,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是一个很大的败笔。
5年后再看伊拉克战争,会比以前更加理性。以前聚焦这个问题时,会盯着毛病,看很多问题,批评布什。那么现在,这么多事情出现后再看伊拉克战争,就会发现很多变化。
从专家的眼光看,布什总统上台时美国的实力如日中天,即使恐怖主义制造了“911”事件,从美国的国力和地位来看,并没有构成致命的伤害。反而因为反恐,美国一呼百应,进入了一个美国主导、大国合作的新时代。如果美国利用反恐战争这样一个旗帜来重组大国关系,搞大国合作,把矛头真正对准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非传统安全的话,那当今世界格局应该是另外一种面貌。
伊拉克战争本来是个很大的事情,是牵动世界格局变动的大事情。当全世界团结一致反恐时,因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偏离了反恐轨道,才使得世界格局由此出现分化,所以它应该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
美国收获的边际效应
5年前,美国政府以伊拉克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与“基地”组织有联系为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5年过去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有找到,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与“基地”组织没有直接关系的结论,也被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予以证实。
这场失去当初理由的战争,迄今使美军付出了阵亡近4000人、伤残近3万人的代价。美国用于伊拉克的直接军费累计已达5000亿美元。据有关专家估计,加上伤员治疗费用和债务利息,这场战争最终使美国付出的代价将高达3万亿美元。
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思路,伊拉克战争是美国经济减速的直接原因之一,并妨碍了目前的经济复苏。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部副主任刘卿认为,毫无疑问,伊拉克战争对于美国国力的伤害是比较大的,但从美国的角度,也并非一无是处,从最近两年看,伊拉克战争也给美国带来了一些边际效应。
第一个边际效应,至少美国的军事力量大规模进驻了中东的心脏地带,从而对美国一些的敌对势力产生了震慑作用,最明显的如叙利亚、利比亚这些国家,鉴于美国的力量,放弃了核计划等。
第二个边际效应,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又推行了中亚的所谓颜色革命,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进一步跟进。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美国是有收获的。
第三个边际效应,伊拉克战争扰乱了全球的能源格局,正如一些西方媒体所言,发动伊拉克战争主要是为了确保美国的石油供应,并使美国石油工业在伊拉克有利可图。
目前国际油价飚升,能源紧张,受伤害的首先不是美国,而是那些能源需求比较大,而能源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中国、欧盟等。这些国家和地区未来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虽然美国自身也受到了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
但是新的能源格局也使得伊朗、委内瑞拉和俄罗斯等国家获益,石油收入填满了国库,他们以新的攻防方式使美国外交变得更加复杂。受访专家认为,从长远看,能源格局打乱之后,对美国是利是弊尚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权衡5年战争利弊
袁鹏认为,从反恐口号到伊拉克战争,美国在反恐道路上是渐行渐远,从反恐变成了打伊拉克。
如果说伊拉克是打错了的话,美国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伊拉克战争的暂时成功使其得陇望蜀,目标又盯准了伊朗和朝鲜。这就不仅是反恐异化到反伊拉克,而是伊拉克战争使得其进一步扩大到反所谓的“邪恶国家”,战线越拉越长,而那些国家也跟恐怖主义没什么关系。
再就是,把反“邪恶国家”上升到反极端伊斯兰主义这样一场新的21世纪的意识形态的战争。于是所谓的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等应运而生,就是要对中东进行意识形态的改头换面,“对一个前现代国家进行后现代的改造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那就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任务没完成是小事,美国牵扯进来,其结果便导致了现在的复杂局面。
美国发动的中东民主改造和意识形态战争,导致整个中东地区的反美情绪蔓延。美国正在历史性地失落在中东的主导权,这有可能是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后遗症。
所以伊拉克战争就呈现出这么一个面貌,一方面由于战略选择的失误,给美国自身带来很大的伤害,这个伤害导致美国至今深陷中东。其次,导致美国国际形象、软实力下滑,反美主义及对美国的不信任在国际上蔓延。另外,因为反恐,美国国内政见也出现分化。
目前来看,尽管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是有一定的收益,从地缘格局、能源格局和美国的军事布局看还有一定的收获,但这样的利弊放在一起分析,今后美国的收益能不能放大,失败能不能缩小,还将取决于下一届政府的作为。
袁鹏认为,“下一届政府如果能及时纠偏,放大潜在的收益,伊拉克战争应该说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相反如果一错再错,再进一步对伊朗动手,我觉得那对美国国力的伤害将是致命的。”
美国大选决定伊拉克的未来
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和伊拉克未来走势关系如何?
假如共和党的麦凯恩当选,他可能会继续目前的路线。从麦凯恩和共和党的逻辑来看,伊拉克战争是对的,尽管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对去年增兵计划的评估被认为是有成效的,美军伤亡大幅度减少,大规模骚乱有所减缓,若假以时日,伊拉克的局面是会缓解的。
接着,伊拉克政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以后,也会担当起维护社会治安和治理的能力,这样美军也就有了抽身出来的前提。而一旦伊拉克的民主样板成功树立起来之后,整个中东的民主化进程会加速,这符合美国全球推进民主的大战略的考虑。
袁鹏特别指出,麦凯恩也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的一些理念和世界观与布什没有本质的区别,有些方面甚至比布什还要硬。无非是麦凯恩有一些越战的经历,他对战争的理解,可能比没有当过兵的人更深刻而已。所以他在具体的步骤和运作方面会更加成熟,更加谨慎,基本路线可能会在现有基础上做一些谨慎的微调。
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如果民主党上台,在伊拉克问题上也不可能有大的动作。尽管从希拉里和奥巴马目前的表态看,其执政后最大的变化就是伊拉克问题,因为这是牵动美国内政外交最重要的一个问题,问题在于他们怎么变。
刘卿表示,不可能是一夜之间就把美国大兵全撤回来,那个烂摊子如果丢下不管的话,也是很有风险的。
所以他们上台后更多的应该是思路上的调整,即是不是把大中东的民主改造看得那么重,放到这样一个框架里面去看伊拉克。
布什和麦凯恩都是把伊拉克战争看作一个大战略中的小环节,小环节出了点问题需要坚持,因为推进民主的大战略是对的。
民主党显然不认同共和党的这个战略观,而强调美国现在的重要任务是拼经济,而不是拼外交,同时要相信美国实力的有限性。实力很强,但不是说这个实力能包打天下,还是要聪明地运用这个实力。有力量,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就借助其他的条件上,更多地借助大国的合作。更多地借助力量间的平衡,来巧妙地实现这些目标,而不是一味蛮干。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伊拉克的局面,民主党人会想方设法进行调整,适度地从中东地区抽身,但还是会有一个过程,而不是像他们的选举语言那样,一夜之间就完成这件事”,刘卿说。□

 


伊战留给美国的未解难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 王锦


  今天是伊拉克战争五周年纪念日。美国副总统切尼3月16日刚刚展开他以巴格达为首站的中东之行。然而,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造成40多人死亡的炸弹袭击。当国际舆论对伊拉克的爆炸事件习以为常的时候,也许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事实———伊拉克的百姓已在动荡与苦难中生活了五年。这五年来的局势变化,使得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美国从最初高呼胜利,到如今站在充满艰难抉择的十字路口,面对着一道道伊拉克战争留下来的难题。
  一、如何处理美军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
  在美军攻陷巴格达取得“速胜”的时候,美国人也许不会想到,伊拉克被捅开的教派冲突会让他们在这个漩涡里越陷越深。面对日益增长的爆炸事件和美军伤亡,2007年1月,布什宣布了他的“增兵战略”。在美国国内,“增兵战略”招致了国会的质疑,为此布什不得不委托驻伊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和驻伊大使克罗克2007年7月和9月两次向国会提交伊拉克的形势报告。如今,彼得雷乌斯和克罗克正在准备将于今年4月向国会提交的第三份报告。无疑,两人将在报告中继续为布什的“增兵战略”辩护。但鉴于伊拉克“形势转好”和美在其他地区的军事需要,撤军也已成为共识。何时撤,撤多少,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美国防部长盖茨主张效仿韩国模式,在伊拉克保持小规模的长期驻军,但这只是一个长期政策,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在伊军事存在何去何从,是目前困扰美国的第一难题。
  二、如何平衡中东的力量对比?
  伊战之前,中东的两个大国伊拉克和伊朗统治教派相异、力量相抵,又有着八年两伊战争的历史积怨,恰好维持着一种制约状态。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的逊尼派统治,也推翻了逊尼派和什叶派在中东的力量平衡。伊朗失去了强劲的对手,却多了一个孱弱的什叶派邻居,可谓伊战的最大得利者。这种力量失衡造成的伊朗坐大的结果,是美国在战前未能预料到的。发展核武和支持恐怖主义是美国能找到的最好的遏制伊朗的理由。为了遏制伊朗美国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协调大国推动对伊制裁;向以色列和阿拉伯温和国家大规模军售;企图组织“遏伊联盟”。招数用了不少,但中东伊朗坐大的趋势依然明显。
  三、如何继续推进“大中东民主战略”?
  布什在伊拉克战争前后曾多次提出要彻底改造中东,使之成为一个自由、民主、与恐怖主义绝缘的地区。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推翻萨达姆的统治,把伊拉克打造成中东民主的“样板”,以此作为在中东及世界其他地区逐步推进民主的第一步。2004年2月,布什政府提出“大中东倡议”,后又提出“大中东和北非倡议”,旨在向中东地区输出民主,通过民主改造彻底消除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威胁。如今,伊拉克虽然举行了选举,但因政治和解尚未实现,整个民主制度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美国选择的第一个中东民主“试验田”即遭遇欠收,接下来如何推进“大中东倡议”,该倡议是否会因美在伊拉克受阻而搁浅?要想在中东乃至世界推行民主,是否应放缓及改变策略也是美国现在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四、如何修复美国的领导权及结束信任危机?
  布什发动伊战的理由是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支持基地组织。如今,在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然难觅踪影,五角大楼最近也承认萨达姆与基地组织无关。开战的理由站不住脚,即便从西方的价值观来看,伊战也已变成了一场不折不扣的非正义战争。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国打了两场没有结果的战争,推翻了两国政权,却未能带来和平与稳定。在国际范围尤其在中东地区,美国的声望已受到严重损害,“新干涉主义”站不住脚,“先发制人”战略更是出师未捷。美国天天把“反恐”挂在嘴上,想给自己披上“道义”的外衣,未曾料在破坏国际法的同时,也搭上了自己的国际形象。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以“先发制人”战略为指导、以“反恐”为名发动的,在国际上开了一个不光彩的先例。五年过去了,伊拉克老百姓还在苦难中煎熬,战争的发动者也面临比开战之前更难以解脱的困境。毛泽东主席曾论述过,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比,而是战争本身的正义性,关于这一点历史会给我们答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