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冰儿

在北半球度过的13年,最欣赏的是斯坎缔维亚人对任何事的一丝不苟,和那美丽的皑皑白雪.
正文

助人为乐

(2007-10-02 00:46:02) 下一个

10/1/2007

    长在红旗下的这一代一定不会忘记小时候受的共产主义教育,做好人好事,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记忆中的榜样是雷锋叔叔,焦裕禄叔叔,等等,等等。也记得,拾到一毛钱,万分激动地交给在岗楼里值勤的警察叔叔,回到家再万分自豪地记录在日记里。周末,向阳院里,组织帮助弄堂里的五保户爷爷奶奶,再无比满足地撰稿抄在班里的黑板报上。。。

    儿子也到了自己当时的年龄,看看他们是如何助人为乐的,很有意思,呵呵。

场景(一) -- 西班牙巴朗钆海边 5 岁)

    西班牙的夏天,人人都变成了夜猫子。

    初来乍到,象往常的游客,我们早早起来,搞定早餐,便冲向不同的景点。临近中午时分,机械的肚子便敲响了鼓点。不再迟疑,找寻可以落座的餐馆。大出所料,巨大的城市,居然推不开一扇可以让我们找到有所充饥的大门。

    饥肚铅腿忽悠恁久,好不容易闯进一家正提前为晚上的爬梯准备的餐厅。恳求师傅看在小儿的份上,开恩出小灶。安怃了饥肠,不忘打听吃闭门羹的原由。原来西班牙夏天暴热,人们都午睡去了。

    得,入乡随俗,我们也便开始夜猫子行动。

    整个城市基本下午3-4点才醒来,先去海边冲浪,戏水,烤人干。

    傍晚时分,喧哗的闹市真使人眼花缭乱,海边的美景自然是美不胜收,街边露天的海鲜吧台比邻接蹱。更有那琳琅满目的街头巷尾小贩摊和小贩兜售者,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堪称一景的是售者多有是北非来的非洲裔人,有的看上去绝对的非成人。很是奇怪这里怎么不禁童工。

    路过小贩兜售者,小儿摸我的口袋,问干嘛。儿说,“妈妈,你买他的东东,他就可以回家了”。此非裔小贩兜售者看上去不足10岁。

    嗯,良心不错,妈就替儿做好事了,这刻有地名的小酒盅也的确可爱。完了,小儿又加了一句,“Vi är lyckliga, Göran Pärsson betalar till oss, då behöver vi inte joba.." – “我们很幸运,钥朗.裴松 付我们钱,所以我们不用工作。”(注:钥朗.裴松是当时的总理,瑞典的孩子从出生每人每月有800 kr 的生活费)

    呵,慢着,这其一,当然,羊毛是出在羊身上的,其二,高额的税赋却便宜了裴松。。。幼儿园是怎么教的?

 (扯得有点远,多担待点)


场景(二)-- 圣诞捐助 (6 岁)

    一年一度的圣诞,儿子例行拿回指定要捐的条子。今年,要资助一个19岁的小伙子,愿望是得到一件御寒的夹克。


    念了一下小伙子的家庭介绍,非裔家庭,四个儿子17-23岁,母亲没有工作,全家只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四个大小伙子。。。?心里便有些不爽。当初自己拿到奖学金之前,图书馆3刀一小时,餐馆半刀一小时外加小费,记忆中过得也满潇洒的。

    想着,想着,居然就忘在了脑后。要交差的前一晚上,刚进门,小儿便问我夹克买了没。当得知没时,毫无商量余地就命我立即去买来,“要不,人家冬天会冻僵的。”全然不顾我们都还饿着肚子。

    得,“钦命难违”,为了照顾儿子明天的面子,掉转车头。。。

(爱心可嘉,当然只能顾着点)

场景(三)-- 上海街头 (6 岁-12岁)


    又到暑假,为了不再东南西北地乱找BABYSITTER,再西北东南地乱送暑期夏令营;何况爱女,爱孙心切的老人早就翘首引颈;再再者,更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可以心安理得地暂时丢弃这厢的紧箍咒,回家“腐败”一回。尝到甜头的同学聚会,美味佳肴,游山玩水,这仙人的日子,时刻引诱,好似毒瘾。

    当然,唐而皇之的理由也可罗一大堆,儿子的洋泾浜至少可以纠一纠正一正耶。反正,欲加之理,何患无由。

    儿子出身在地广人稀的北欧,郊游,远足,都多有在青山绿水间,和人的交往上,似乎缺了一大截。4岁时,带去嘶城的小小中国店,小子跪秘的拉住我的衣角,对我耳语,“妈妈,他们也会说中文吔。”记事后,再带回上海,站在南京路人行高桥上,望着下面黑压压的一片人头,兴奋地似在观西洋镜。回幼儿园后,老师问暑期见闻,儿子毫不犹豫,大报“看人头”感观。辛亏老妈注脚,才没将一头雾水的老师晕倒。

    现在,儿子是早已见多识广,见多不怪了。不过在某些事上,还是迷惑的紧。

    要等出租车,招手,可是往往车还没停稳,便会有人斜刺里冲出,抢先坐进车里,真不知是变戏法的,还是地下钻出的。好几次,实在忍不住,也想效频效法,入乡随俗,无奈儿子早就彆见端倪,禁止我“非理”:“也许别人有急事”。得,直等得胃痛脚软,再晕头转向地找公车。


    去看电影,门口有乞讨的小孩,儿子一般是“有求必应”。直到一次被一群团团围住,试图“突围”,出逃。试想,电影园门口,人流密密,那有逃得脱之理?那窘相,我实在忍俊不禁。。。回家后,儿子好生懊恼,因为袋里的皮夹也被一锅端了。

    坐地铁,被乞讨卯牢的几率便更高了。有几次,真是看到一些惨不忍睹的残废孩子,儿子的票子散得也就快快的了。


(如何拨开“迷雾”,多指点)



场景(四)-- 波斯顿街上 12 岁)

    一年暑假,四位中学同学妈妈带着各自的孩子在波斯顿小聚休假。某天中午,在中城的餐馆吃比萨。肚饱意足出门,街的拐角处,坐着一个年龄50几上下的流浪汉。如果不是他脚边的空蓝子里散落的零星硬币和纸币在明示路人,他在请求施舍,还真看不出来他是一个乞讨者,因为他的穿着虽然陈旧,到也整洁干净,花白的头发,胡子尽管好久没见修理,到也梳得整齐不乱。

    只见走在前面的大儿,从自己的裤袋里拿出一瓶矿泉水,走到老汉面前,对他说,“You must be thirsty,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bottle of water?" 就象对一个朋友说话,丝毫没有施舍的盐份。

    老汉接过水,"Sure, really appreciate. Thanks." 一点不亢不卑.

        波斯顿的确是个文化名城,不多见的乞讨者的精神面貌都要比纽约好很多。

(要砸砖的,轻点)





版权所有! 未经博主允许请勿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