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骨柔情

浪迹天涯,追月寻梦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电视剧《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2008-03-24 12:58:16) 下一个


如果有来世
那么
我愿做
一只懂得飞翔的小鸟
一朵瞬间开放,
无声消融的雪花,
甚至
窗前的一角蓝天,
掀起书页的清风,
静静流过你身边的阳光,
很多时间,
像烟,
来去都悄无声息

( 作者 : 吕挽 )



《青春》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
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

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
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
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我都想去紧紧依偎,
每一颗透明的露珠洗去我沉淀的伤悲。

在那悠远的春色里我遇到了盛开的她,
洋溢着眩目的光华像一个美丽童话。
允许我为你高歌吧以后夜夜我不能入睡,
允许我为你哭泣吧在眼泪里我能自由地飞。

梦里的天空很大我就躺在你睫毛下,
梦里的日子很多我却开始想要回家。
在那片青色的山坡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
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它们在世间传说。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纠缠的云纠缠的泪纠缠的晨晨昏昏,
流逝的风流逝的梦流逝的年年岁岁。

(作者: 柳若尘

我们无处安放青春》赏析
  作者:胡 嘉
  
  我很少看电视剧,尤其是爱情剧,总觉得现在的爱情剧无非就是疯疯癫癫吵吵闹闹哭哭啼啼的内容。
一个大男人,若是被人知道了沉迷于中难免会引起别人的鄙夷和笑话。不过最近我却常冒着成为笑话的危险向身边的朋友推荐一部叫《我们无处安放青春》的爱情剧,朋友们都觉得很奇怪,在他们看来,要不就是我得了神经,要不就是这部剧太好了。
  我想用八个字来总结它:“清新脱俗,以情动人。”
  说他清新脱俗,是因为它与现在电视剧的流行元素是背道而驰的,看不出一点迎合媚俗的痕迹。
  从内容上来看,它可以说是一部很平的作品,既没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悬念重重、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但这种简单的结构不但没影响它文学上的美感,反而显示出一种清新素雅的艺术特质,使人从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更加真实地品味到其中的甜蜜和苦楚。
  除此之外,片子在场景地的选择上也颇具用心,充分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涵养和高雅的艺术品位。阳光明媚、建筑典雅的大学校园,有些陈旧但韵味十足的老城小巷,远离城市喧嚣的美丽山村,宁静并带着一些惆怅的小站,还有那一片梵音净土,袤远空灵的青藏高原。每一个情节的发生地,都带有一种超越于凡俗之外的意境。加上整个片子全部采用胶片拍摄,色彩和视觉效果极其精美。这些都给整个故事披上了一件华美的外衣,让人能随着剧情的演绎身临其境于一个个真实但又难以企及的梦幻世界。
  说它以情动人,是因为它的情感渲染和表现十分到位。它并不是那种刻意的煽情,也不是矫揉造作地去博取人们的眼泪,它将情融解在人物命运和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并发散到每一句对白和每一个细节里。这就好似盐溶于水,虽不见其状但能品其味。它不会让你产生大喜大悲的情绪,却又总被一种淡淡的忧伤所感染,所牵绊。
  当然,一部片子之所以感动人的关键性因素还是“人”。这部片子先后描写了男主人公和他的四个女人之间的感情。这些人物都颇具个性,他们既不是现在流行的富家子弟,明星富翁,也不是什么白领CEO,都是我们身边能遇到的一些普通人,但他们真实而质朴的生活更加能让观众产生共鸣。他们在校园的大树下骑单车,在路边的摊担上吃小吃,在简陋的单身宿舍里相互偎依,一点一滴都洋溢着暖洋洋,甜蜜蜜的浪漫气息。相比众多偶像剧中那些动辄就住别墅,开跑车,发神经的痴男怨女们可爱多了。另一方面,它摆脱了惯用“脸谱化”的手法,没有夸张的表情,没有肉麻的台词,也没有虚假的情节。让观众对剧中的人物没有那么多鲜明的爱憎,有的是理解和同情。
  片中男主人公李然是一个报社的摄影记者。在女性眼里,这本身就是一种魅力和性感的职业,再加上他那温暖且带有一丝忧郁的眼神更是一开始就博得了女性观众的喜爱。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是颇费心机的,通过对他几段感情经历的描写来凸显他鲜明的人物性格。虽然这些感情经历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个别性,也可以说是由于他那优柔寡断的性格使然,但从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大多数男人一生感情经历的真实写照。
  出场第一幕是李然与大学女老师罗慧之间的一段电光石火般的爱情。青春懵懂,热血沸腾的年代,做下一些稀里糊涂但轰轰烈烈的事情在所难免,虽然结局不甚狼狈,却也无怨无悔。这段经历尽管看似那样壮烈,但对于李然来说也许还算不上真正的爱情,因为在他还没来得及思考和理解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了。至于为什么李然到后来一直对这段经历难以释怀,我想这并不是他对罗慧本身的依恋,而是对自己那段青春岁月的一种祭奠,罗慧只是其中的一个符号。
  然后是李然和她的大学同学刘漪的感情,剧中虽然没有做过多正面描写,但据我推测,李然和她之间并没有多少爱情,或许她仅仅是李然在空虚寂寞之时的一个感情的牺牲品。这点从他对刘漪的冷漠以及刘漪对他还一直保留罗慧的发夹那件事耿耿于怀的细节里可以看得出来。
  接下来就是李然感情的重头戏——和剧中女主人公周蒙之间的爱情了。周蒙应该是许多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初恋情人。纯洁、美丽、聪慧、细腻、柔弱。李然在经历了上述两段并不理想的爱情之后,对于爱情和女人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和领悟,再加上心智和物质双方面的日趋成熟,他已经具备了一个男人承受和把握爱情的基本条件。于是,他有了想要再爱一场的欲望和理想。周蒙就是在这个时候走入他生活的。两人认识以后,双方心里几乎同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恋情,这种恋情不是来自一方对另一方的追逐,而是一种相互吸引的过程,这是一种理想的爱情起始模式,因为在双方心理上从一开始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的,这样有利于爱情的迅速滋生。之后,剧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他们相爱的幸福和甜蜜。可以看出,此时的李然,已经全然陷入了一场真正的爱情之中。
  爱情是支撑两个人关系的决定性要素,但同时它也是十分脆弱的东西。就像绑在双方手上的一根细线,它看似是两人联系在一起的实质所在,但要剪断也是轻而易举的。在两个人看似固若金汤的爱情背后其实已经开始产生潜在的危机,这种危机源自于双方性格上的冲突和经历上的差异。
  李然是一个充满了理想的男人,这注定他的人生将不停追逐。而周蒙是一个从小在父亲的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女孩,柔弱并且娇贵,她不喜欢漂泊的生活。于是,矛盾就这样产生了。最后,李然还是抛下了她而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去西藏工作。虽然,表面上双方都表现出了对这段感情的坚强捍卫,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妥协,但这些都改变不了最终的宿命。就在这个时候,一人的出现更加促使了这段感情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个人就是杜小彬——一个险些沦落风尘的叛逆女孩。虽然说杜小彬的出场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还不算太离谱。如果说李然和周蒙的结合是一个两情相悦的自然过程,那么他和杜小彬的结合就带有太多的人为痕迹,有意制造这些痕迹的当然是这个厉害的女人。说杜小彬厉害,是因为她能很好地拿捏住人性的弱点,更有一种韬光养晦且敢于牺牲的坚韧和耐性,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可以不择手段。
  所以,在杜小彬强大并且持久的攻势下,李然节节败退。这种退让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与周蒙的逐渐远离,二是与杜小彬的日益接近。这个此消彼长的转变,剧中做了细致的铺垫,从李然和周蒙打电话的细节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每次通话,李然急于表达的是这片神奇地土地给他的灵魂带来的喜悦和震撼,而周蒙对他的这些东西表现得十分无趣,她想表达的更多是对于李然的想念和牵挂。双方都无法理解对方的心情,这就使两人日益积郁的情感都无法释怀。而杜小彬的走入却恰恰弥补了李然心中的这片空白。她一路跟随着李然在漫无边际的高原行走,照顾她的生活,分享他的快乐。可以想象,李然当时内心的空虚和孤寂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人在这个时候,任何情感、道德上的防线都形同虚设,不堪一击。加上杜小彬性格上的坚毅和执着更是与周蒙的柔弱和敏感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李然有些动摇了。
  这个时候,李然的内心表现出了极度的挣扎,毕竟他心里清楚,他爱的还是周蒙,和杜小彬的这份感情实质上是在做一场危险的游戏。于是,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开始强迫自己远离杜小彬,进而干脆离开西藏回到周蒙身边,但此时已经为时晚矣。
  杜小彬在意识到自己经过千辛万苦才得来的爱情却又岌岌可危的时候,她不得不使出了一个女人惯用的撒手锏——以怀孕来相要挟。
  这个消息几乎让李然瞬间崩溃。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突然离开周蒙再次回到西藏闪电式地和杜小彬接了婚。这让很多人无法理解,明明是可以商量解决的问题,为什么非要做这样的极端的选择呢?其实,他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也是对命运的一种负气甚至是对杜小彬的一种报复。有的时候,人在陷入一种极大困境的情况下,选择的往往不是自我救赎,而是一种毁灭式的自我放弃。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典型的自虐型心态。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李然已经放弃了自己的一切梦想并与现实全面妥协,成了一个逆来顺受任由命运蹂躏摆布的躯壳。
  然而,李然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自虐带来的后果就是对两个女人的毁灭。尤其是周蒙。
  周蒙是片子的女主角,也是这个片子的一个重要的看点。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突出表现她的美,包括外表上的清纯秀美,性格上的善良柔美,恋爱中的浪漫甜美以及离别后的残酷凄美,她是片子当中一切关于美的意象。她的这种美给了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也正是这种美奠定了整个片子的悲剧基调。鲁迅先生曾经这样定义过悲剧:“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摧毁给人看。” 作者将周蒙这样一个精心打造的美的意向以近乎残酷方式进行摧毁,给观众以心灵上的极大震撼,也体现出了一种厚重而崇高的美学意义。
  在片子的最后,作者将杜小彬也一同摧毁了。她悲惨的结局源自她自身的人格缺陷。她的那些不合道德主流的想法和做法虽然说不上是一种“恶”的表现,但从结局的安排上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周蒙的同情和偏爱,这也符合大多数人审美需求。
  有爱就有恨,有得到就有失去,有贪婪就有惩罚。一切都已在冥冥之中早有安排,逃也逃不开。这就是李然这个男人和他四个女人的爱情宿命。看似明晰却又千丝万缕,看似荒谬却也情有可原。或许这同样是许多男人一生中情感经历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教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一月的天气 回复 悄悄话 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摧毁给人看,有爱就有恨,很多的爱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的。
谢谢飘侠那么详尽的介绍,我就是看了这部电视剧以后觉得很唯美才有把它做成帖子的冲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