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描淡写-小客厅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芬。”轻描,淡写,用文字来尝试一种审美。 (^.*)
正文

凌波阿蛮VS暗香梅妃(^&*) (图)

(2005-12-07 03:18:00) 下一个

一提唐太宗身边的女人,总是一想就想到了"杨贵妃".其实,李隆基是个很有意思的皇帝,跟南唐二后主(诗文)及明代的"崇帧(书法)皇帝,都算历史上比较风雅的皇帝,品位也极好.且不评他们江山坐得如何,论才气,还是有点道行的.关于唐太宗,他精通音律,最古代的宫廷戏班"教坊"就是他在宫廷中设立的(以前的戏班子都是政府机构呢,只有皇帝才能看呢),种了很多梨树,以后又把戏曲届称为"梨园",他整天这里恒舞酣歌,寻欢作乐,也惹得很多女人们因他而争风吃醋,起起落落.他看上的女人,大多是多才多艺的,爱屋及乌,这也可能是他评价美女的一个标准,除了杨贵妃和他的千古爱情故事,还有梅妃和小蛮____二人通乐器,善歌舞,不可多得的美才女.但是,美女的斗争自古以来都是残酷的,宠爱或追捧这个东西也是最迷惑人也最靠不住的,最终大都落入了红颜薄命的俗套.:) 一.凌波阿蛮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歌舞行家,他当皇帝期间,为了适应其歌舞作乐的生活需要,宫廷乐舞机构教坊迅速扩大,乐舞艺人多达数万人,其中名家云集,高手如林,他们精湛的演技,杰出的艺术活动,激起了当时倾国士女如潮如狂般的热情。   在宫廷中有个乐舞技艺最杰出的女子叫谢阿蛮,为一时之秀,蜚声艺坛。她因表演《凌波曲》一舞而出名,成为宫中最受宠爱的舞伎。据说,谢阿蛮虽名在乐籍中,却于内侍省列册,享受有正五品俸酬,是个极为特殊的人物。   谢阿蛮是陕西临潼县东北新丰人,从小就入外教坊习舞,以色艺俱全选入内教坊,又得名师传授。后因唐玄宗梦作《凌波曲》,谢阿蛮为之配舞,从此名振宫中。   宋代王灼《碧鸡漫志》卷四“凌波神”条引《开元天宝造事》、《杨妃外传》记载,介绍了《凌波曲》的由来,《开元天宝遗事》云:   帝在东都,梦一女子高髻广裳,拜而言曰:“妾凌波池中龙女,久护宫苑。陛下知音,乞赐一曲。”帝为作《凌波曲》奏之池上,神出波间。   《杨妃外传》亦云:   上梦艳女梳交心髻,大袖宽衣,曰:“妾是陛下凌波池中龙女,卫宫护驾实有功。陛下洞晓《钧天》之音,乞赐一曲。”梦中为鼓胡琴,作《凌波曲》。后于凌波池奏新曲,池中波涛涌起,有神女出池心,乃梦中所见女子,因立庙池上,岁祀之。   这记载充满神话色彩,说唐玄宗在洛阳梦见凌波池中龙女请求赐曲,唐玄宗以胡琴奏《凌波曲》,醒而记之,令乐工排练。撩开神秘的纱幕,可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精通音乐的唐玄宗作有《凌波曲》,人们视天子为神,故附会出以上的神话传说。 唐玄宗令宫中著名乐工演奏《凌波曲》,以供他和宠妃杨玉环欣赏,著名乐工马仙期奏告,谢阿蛮新学成一套舞,可配《凌波曲》。于是,让谢阿蛮表演《凌波曲》,颇得唐玄宗和杨贵妃喜爱。   据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载,唐玄宗曾在清元小殿举行表演会,让谢阿蛮演出《凌波曲》,为其伴奏的均为高手,宁王(唐玄宗的哥哥李宪)吹玉笛,唐玄宗亲自打被称为“八音之领袖”的羯鼓,杨贵妃玉指弹琵琶。马仙期(宫中乐工)击方响,李龟年(宫中乐工)吹觱篥,张野狐(宫中乐工)弹箜篌,贺怀智(宫中乐工)拍板,这些杰出的演奏家组成的乐队,演奏技艺和水平可想而知了。   谢阿蛮在美妙的仙乐声中,飘然登场,表演独舞,柔软的舞姿,轻盈的舞态,似空中浮云,又似晴蜒点水,表现龙宫中的仙女在波涛上飘来舞去,真可谓“凌波微步袜生尘,谁见当时窈窕身”?唐玄宗看了为之大乐,善舞的杨贵妃也称赞不已,撩起自己的袖子,褪下手臂上金粟装臂环,赠给谢阿蛮作为纪念。唐代郑处晦《明皇杂录》也曾这样写道:女伶谢阿蛮善舞《凌波曲》,出入宫中及诸姨宅。妃子待之甚厚,赐以金粟装臂环。从中可见谢阿蛮因技艺精湛而在宫中受宠的地位。   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宫中许多乐舞艺人流落民间。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758年),当了太上皇的李隆基,派高力士到民间寻找宫中乐舞艺人,像张野狐、谢阿蛮等人又回到宫中。   李隆基在望京楼下,先令张野狐奏《雨霖铃》,李隆基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又令谢阿蛮舞《凌波曲》,一曲舞罢,谢阿蛮把当年杨贵妃赠给她的金粟装臂环给李隆基看,李隆基睹物思人,凄然垂涕曰:“联今再睹之,益兴悲念矣!”唐代诗人郑嵎于唐文宗李昂开成年中,寻访搜集宫中轶事,咏有《津阳门诗并序》长句七言诗,其中有“迎娘歌喉玉**筱,蛮儿舞带金葳蕤”之句,并自注云:“迎娘、蛮儿乃梨园弟子之名闻者。”任半塘《唐戏弄》第七章《演员》“初盛中唐优伶”一节中,注郑朗此诗句中蛮儿为谢阿蛮。未云所据,亦尚待考。   谢阿蛮因为擅长舞蹈而入宫廷,并在官廷中享有盛名,日本作家南宫博考据事实写有《杨贵妃》,其中谢阿蛮作为主要人物出现;在《杨贵妃外传》中,则是写杨贵妃马嵬被缢后,死而复活,在舞女谢阿蛮、乐师马仙期等人掩护下东渡日本,对谢阿蛮有生动形象的描写。在戏曲舞台上,也出现谢阿蛮形象,越剧、徽剧均有按《杨贵妃外传》而重新创作的剧目上演,使人得以有机会,从舞台上看到谢阿蛮表演《凌波曲》的舞姿,1200多年前唐宫中杰出的舞蹈艺人谢阿蛮的形象艺术地再现于今日的戏曲舞台上,令人追寻到谢阿蛮舞蹈艺术生涯的踪迹。 二.暗香梅妃 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江采苹淡装雅服,姿态明秀,风韵神采,无可描画,她精通诗文,自比东晋才女谢道韫,尤擅长舞蹈,表演《惊鸿舞》颇负盛名,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赞赏推崇。   传为唐代曹邺所作的《梅妃传》记载江采苹最详细。梅妃姓江名采苹,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父江仲逊,世代为医。江采苹聪明过人,9岁时就能诵读《诗经》中《周南》、《召南》等诗篇,并对父亲云:“我虽女子,期以此为志。”江仲逊便以《诗经·召南》里《采苹》一诗的题目为女儿名字,表示对女儿的期望。   唐玄宗开元中(713—741年),太监高力士出使到福建、广东一带,见到丰神楚楚、秀骨姗姗的江采苹,就收她选入宫中服侍唐玄宗,大受宠幸,唐玄宗自得江采苹,视宫中粉黛如尘土。江采苹癖爱梅花,所居之处遍植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赏花恋花,留连忘返,唐玄宗戏名曰梅妃。梅妃不仅以美貌受宠,更以表演《惊鸿舞》得到乐舞行家唐玄宗的专宠。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据王克芬《梅妃与<惊鸿舞>》一文考证,《惊鸿舞》可能有描绘鸿雁飞翔的动作和姿态,这种模拟飞禽的舞蹈,在我国有深远的传统,相传原始社会时期的“凤凰来仪,百兽率舞”中的“凤凰来仪”,当是人模拟鸟类动作的舞蹈;战国青铜器上有人扮鸟形的舞蹈图像;汉代百戏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记载;汉画像石中也有人扮鸟形舞蹈的画面,这些舞蹈大都穿着笨重的鸟形服饰道具,舞蹈起来很不方便。而梅妃的《惊鸿舞》可能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 唐代诗人刘禹锡《泰娘歌并引》诗中,描写歌舞伎泰娘云:   “长鬓如云衣似雾,锦茵罗荐承轻步。   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看来《惊鸿舞》在当时广为流传。唐代人常以“惊鸿”来形容舞态优美轻盈,作为舞蹈美的审美特征。唐代诗人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诗云: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耳时流盼,修据欲溯空,唯愁提不住,飞去逐惊鸿。”由此观之,《惊鸿舞》一定是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的轻盈、飘逸、柔美、自如,人们可以想像而知。明代裘昌今《太真全史》卷首有幅木刻插图,题为《惊鸿舞》,描绘梅妃身穿长袖舞衣,长裙曳地,肩披长巾,正在做纵身飞舞动作,犹如惊飞的鸿雁,这就是明代画家想象中的《惊鸿舞》。   梅妃的境遇也十分不幸。唐玄宗夺媳杨玉环入宫封贵妃,梅妃成了杨贵妃的情敌,柔和善良的梅妃远非杨贵妃的对手,渐渐失宠,又被杨贵妃设法贬入冷宫上阳东宫,曾作《东楼赋》以抒心中哀怨。唐玄宗偶于兴庆宫中花萼楼思念梅妃,派人悄悄送给梅妃贡珠一解,梅妃吟诗辞谢,《谢赐珍珠》诗云: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唐玄宗读后怅然不乐,令乐府为诗谱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这首诗曾由歌德从英译本译为德文、发表在《艺术与古代》杂志上,是中国古诗最早译为德文的一首。安禄山叛乱,长安城陷,梅妃死于乱兵之手。唐玄宗自蜀归长安后,求得梅妃画像,并亲题七绝一首。后来在温泉池畔梅树下发现梅妃尸体,胁下有刀痕,唐玄宗以妃礼改葬。一代丽人才女的不幸遭遇,得到人们的深深同情。   有关梅妃事迹还见于宋代莆田人李俊市《莆阳比事》、宋代诗人刘克庄亦有咏《梅妃》诗,明代乌程人吴世美根据《梅妃传》创作有《惊鸿记》传奇,因剧中写梅妃作《惊鸿舞》,故名《惊鸿记》,明清两代关于隋唐的一些历史小说如《隋唐演义》等均有梅妃故事,清代戏曲家洪升《长生殿》也写到梅妃,蔡东落《唐史演义》写梅妃故事时依据曹邺的《梅妃传》,今日京剧舞台上有《梅妃》一剧,《中国名人名胜大辞典》,收梅妃作为历史名人载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梅花小鹿 回复 悄悄话
(^&*)好象就是那个南宋的宋徽宗赵佶,泡李师师的那个风流皇帝.谢谢流星.:)

不好意思.....没拿准就瞎说,吃爆米花儿吧,贿赂贿赂,嘻嘻!@#$#^%$^%*&^*

静止的流星 回复 悄悄话 爱好书画的是宋徽宗,字画皆优。
他的字自成一体,被称为瘦金体,挺劲有力,非常难学。他的字体据说和他用的笔有关,紫毫外罩羊毫,所以锋利骨柔。
他也写过草书千字文,我有这本贴,属于狂草类,没敢照着练。
宋徽宗也喜欢画画,且作品颇丰,因为是帝王之作,所以保存得相对也比较好,注册在录的古画中,他的作品也可算是多的了。
梅花小鹿 回复 悄悄话
(*^.^*)不好意思,脸都红了.嘿嘿.我记得很久以前听一个课,老师好象特意提了一下风流天子崇帧皇帝爱好书法的,记不清了,可是我查了一下网上,好象没什么记载的.GG先别信我,因为我不敢负责任(^&*),我再找找资料,看看是不是,如果能确定再告诉你,好不好?

另外,我觉得我们很多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大都是通过电视呀报刊呀网络呀很通俗的媒体知道的,也有通过教科书的.可是那上面的很多故事大都出于商业目的,加了很多演绎的成分,赚点眼球儿,还有的张冠李戴呢,太多水分.所以,我一般看电视呀报刊呀什么的,都当故事看.还是试着看一些有翻译或注释的原典籍或比较专业的书比较好玩.现在的很多媒体很多作者,都不怎么负责任的,有的简直是胡说八道.

我一般看媒体上的内容,就是看个热闹或趣味,可信的东西少,水分一挤一大把____很多都是怎么煽情怎么编,不能当真正的历史或很正宗的文化来看的.
多伦多的秋天 回复 悄悄话
以前不知道崇祯皇帝爱好书法,前一段时间看“江山风雨情”,剧中也没提到。凌波阿蛮VS暗香梅妃的故事准备以后再看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