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绿州 (非公开的博客)

这块绿洲与文学不沾边儿,录的是不惑着的女人的阴晴圆缺。无论您属何方,她都视您为客,您尽管悄然来往。
正文

也品“良心”

(2007-11-26 21:22:05) 下一个

读老K的PK 良心 一文,不知深浅的发此评论,惹火烧身的危机感,呵呵,莫然,莫然。。。

By  大眼儿Lan:

俺觉得你把“良心”用“同情心”来代言,似乎耍了个偷梁换柱的小奸计呢。概念混淆着呀。

或者先把“良心”换言为“良知”,大概俺就能从云里雾里摸着点儿门道了。如果你再把“良心”同“道德观”扯到一起,俺想俺就不敢有多大异议了。

俺的理解:
“良心”一般来讲是某社会文化氛围下,一种被公认的公众道德的自我感知(认知),“良心”被该氛围的道德水准校正着,制约着。而“同情心”则完全是就某种世象主观的自我认知的心理过程的反应,“同情心”更多的受该者的文化教养、成长经历、自我价值观、以至于精神健康状态而左右。

抬个小杠给你哈: 有“同情心”的人不一定有良心。反之,大概也成立哈?

找扁呢,俺。哈哈哈

另:选的音乐很可爱,呵呵。




By 科夫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11&postID=34467



也许很少有人愿意说自己没良心。那么,是不是大部分人都问过并可解答,为什么人要有良心?良心真得很必要吗?

良心这个道德概念似乎很模糊,含有浓重的主观情感,牵连有明显的是非倾向。很难给良心一个清晰的界定,我以为用同情心替代,或许更恰如其分也较客观些。

同情心虽为社会鼓励提倡,但却不是每个人必须的。一个具备自我生存能力的人,只要不违法,就可以被社会接纳,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至于他是否愿意帮助别人,他有权选择。人的能力有差别,如果有人愿意拿出自己的余力帮助那些较弱的并需要帮助的人,社会显然会更融合。因此,同情心就被社会普遍认同,在某些社会还得到了大力倡导。一声谢谢,一个赞许的目光,帮助他人的人得到鼓励的回报,自身价值被予承认引生感觉的愉快。

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有余力。一个能力较强的人与一个能力较弱的人,能力的绝对值有大小差异。同时,各自心中期待的目标也有高低之分。能力较强的,为自己定的目标通常也较高一些,为达目标所需的能耗也大一些。能力减去能耗后算出的结果,能力较强的不一定余下更多。小康百姓沾沾略有结余,百万富翁常常负债经营。因而不能认定能者一定有较多的余力。也不能要求每个人均必须具备同情心,即使他有能力,同情心也不应强求。没有同情心并不是错。但没有良心就不那么好听了,似乎应该受到诅咒。没有人愿意受到诅咒,我们最好也不要轻易动用诅咒。

并不富足的社会大力倡导同情心甚至过度推行助人为乐并非总是正面的,负面效应也可能产生。当助人为乐成为一种信条,一个目标,你的帮助就可能被视为应该的行为,不付出额外的,好像就是欠谁的。快乐不再是自然地发自内心,而来源于社会压力,在被胁迫的氛围中为别人表演着,乐趣又从何而生呢?同时,也难免还有助长懒惰和不劳而获之嫌。我们的学雷锋运动轰轰烈烈多年,我们社会的同情心又较欧美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社会多出多少呢?

最近一直追读鸿归写的《乡村沉沦》。作者响应自己的内心驱动和强烈的责任感,谱写了《乡村沉沦》这部大作。鸿归有那样的生活体验,用心目睹了类似书中所发生的一切

我喜欢读,因为《乡村沉沦》文笔非同一般,引人思想。小说中的苦难幸运地没有在我的生活里发生,所以愿用阅读弥补阅历的不足;小说中的悲惨让我更感到所拥有的已经多么的富足与大家手笔的鸿归促心交流令我受益匪浅。而如果一旦阅读被冠以富于良心,我会觉得我的选择就有那么点不完全出于自由。

有人喜欢视天下为己任,不惜负重而前行,哪怕孤途路漫漫

有人认为,生活已是大部头---十分深刻,自身生命已够沉重---为何百上加斤?

只要按照自己的认知,听从内心的召唤,不论他人视为良心或善心,公心还是私心,贪心,花心那都是一颗真实的心,一颗无愧于自己的心。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redtruck 回复 悄悄话 额顶小日本兰木商量!有理!
科夫 回复 悄悄话
K兄的猜想经常成为定律

WXC城里到底有没有谁敢跟聪慧过人的兰M 抬杠?----这个K兄曾苦思的问题

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