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荣格和心经

(2008-03-30 08:35:53) 下一个

卡尔·荣格: 心理分析学创始人 (点击)《心经》(点击)


撰文︰吴剑华(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
《医药人》第53期

《易经》形容「阴阳不测之谓神」 ,的确是无法控制、难以预料。 「神」可做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有感而遂通」 ; 「神」乃自然本有之作用,非是人力所为。
 
如佛所形容,行「深般若」时的体验,就是祂形容为「波罗密多彼岸」的那种「超验」境界,在这状况下,产生至高无上、知识和自由无碍、直觉智慧(般若) ,亦即是「深般若」 。

观心无常异曲同工

荣格在他的心理学上「神」是意象原型,也形容为一种与上帝沟通的机制( Archetype of the God-image ) 。 「神」是集体无意识原型的意象,用现代生物学解释,就相当于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意识活动,自律神经系统控制无意识活动。他认为生命本能是集体无意识的生理直觉映现,自律神经系统(集体无意识)引导着生命,不假意识、不造作,如呼吸的本能活动一样。因「意识」无法主宰或直接把握「无意识」的呈现与影响,这个「神」便成为「意识」沟通「无意识」的意象方式,也被形容为与上帝沟通的机制。

佛教认为人生烦恼表现,是让意识自由流动,容易进入妄想状态,带来情绪大起大落。禅观的「观心无常」是先使心境专注、稳定,平静状态,才任由思绪冒出来,不让意识加工、批判,这时脑中的念头清晰可见,心中产生一种觉照,让思维自发运动,没有失去意识的活力,保持心灵基本稳定,心境不会轻易随之而去。这就是佛教说,修行必须要有断念心、菩提心、正确的实在观(空观) 。

荣格的「观」与道家、佛家的「修炼」相似,他改善了佛洛依德的「联想实验」 ,发展成为分析心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治疗:

1. 自由联想( Free Association ) ,让病人在安静、清醒的环境中说出脑海浮现的所有东西(念头) ,让无意识不受限制地浮现。

2. 利用言语、听觉、身体的意识运动,让病人被压抑的无意识,为意识所理解与掌握,不轻易随情绪走失。荣格认为这是通往无意识的最佳途径( Royal Road to the Unconscious ) 。

3. 主动想像( Active Imagination ) 。透过自由表达,使压抑得到表达(宣泄) ,将无意识转化令意识接纳,情绪不再是莫名的驱动,也再不会不受控,这些无意识「原型」内容的转化,产生的「移情」作用,使症状不再复发,与佛家的「观心无常」实在是异曲同工。

雪泥鸿爪深般若

荣格的修行方法,就像找寻集体无意识里的「未知」 。他说意识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无意识及集体无意识是冰山在水里的部分,它们的转化沟通,就像潮水涨退而露出或隐藏一样般不易捉摸,修行「深般若」就是掌握「意识」与「无意识」沟通的能力。荣格认为修行是自身的体验,在他的书《向死者七次布道》 ( Seven Sermons to the Dead )描述这「超验」的境界,是人与上帝合一的体验,荣格描述心灵的原型领域里的「超验」状况下,超越意识层次的境界。

「观自在」与行「深般若」是形影不离的, 「观」是所有修行的方法开始的第一步,各家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建立「意识」与「无意识」沟通的渠道,使人的心理进入平和状态,目的是减低「无意识」对行为的操控,正确发挥无尽的内在潜能; 「观」是所有修行必经之路,用《楞严经》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和《大学》的「止、定、静、安、虑、德」 ,总结了各家学说的一致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relmagic 回复 悄悄话 博克非常好。请问你研究过“圣经”否?愿听解析和文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