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礼貌原则浅析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帮助

(2009-09-15 09:51:21) 下一个
礼貌原则浅析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帮助

作者名:宋宜春

摘要:本文旨在对Leech的礼貌原则理论进行简单的理解,并对其与Grice的会话含义推导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然后结合我们的日常英语学习,了解英语中的礼貌原则的表达方式,以及中英语文化在礼貌原则上表现的共性与差异。

关键字:礼貌原则,会话含义推导,合作原则,英语礼貌用语

正文:

礼貌原则浅析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帮助


礼貌原则的提出

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主要精髓是人与人对话时所遵循的“合作原则”。而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则可谓Grice理论的完善和补充。Grice在解释会话含义时也提到了礼貌是分析中省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另一方面,礼貌是人类较集中的普遍现象,是人与人交往时言语和动作谦虚恭敬地变现,也是在不同文化里,由风俗和习惯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行为时,除了根据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要遵循合作原则之外,也需要遵循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的内容

Leech的“礼貌准则”包括:

得体准则:少让别人吃亏,多使别人得益;
慷慨准则:少使自己得益,多让自己吃亏;
赞誉准则: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
谦逊准则:少赞誉自己,多贬低自己;
一致准则: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
同情准则: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从而产生了能对特殊含义的推导做出进一步理性解释的礼貌原则推导模式:

委婉说 + 语境 = 礼貌

理论研究表明,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之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润滑剂及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礼貌被认为是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人们如何才能在交际中取得最佳的效果,取决于人们对于语用礼貌原则的正确使用。礼貌原则,也是我们在会话含义研究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

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在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的合作是很重要的,双方必须要有良好的交际愿望,才能彼此默契,才能顺利进行言语交际。但是,在很多场合,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往往不能完全兼顾,常常会放声维护了礼貌原则却违背了合作原则,或者维护了合作原则而违背了礼貌原则的情况。这往往是由于交际双方的目的不同造成的。合作原则中的真实原则,常常会和礼貌原则相冲突。

对于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Leech认为两者是平行的,同等重要的。而在这两个原则出现冲突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以及文化差异特征,而倾向其中的一个原则。

中国国内的很多理论认为,礼貌原则往往会比合作原则具有更大的约束力量,这也是中国的东方内敛文化所决定的。说话的人违背了合作原则,或许不是为了说谎,也可能是出于礼貌或场合的需要。当听话的人觉察到这种情况后,也会有意识的联系语境,从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中寻找更深的含义,从而领会说话人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例如:李老师家访的片段

坐了三小时的车,又过了晚饭时间,李老师饿了。

“老师,不介意的话先吃个便饭吧。”

“不,不,不客气。我吃过饭来的。”

李老师为了维护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原则,不在学生家里吃饭而给学生家庭添麻烦,违背了真实原则。

综上所述,我认为,Leech的礼貌原则理论是对于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礼貌原则与英语学习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文化差异势必会影响人们日常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对于会话含义理解,以及语言表达原则取舍的差异。因此,了解英语文化,了解英语文化的礼貌原则,对我们在英语学习中,以及英语对话过程中的语言理解与正确运用是非常有帮助的。

英语礼貌原则一般可以细分为如下几类:

得体原则
在表示请求时,不直接比直接要礼貌一些。所以根据礼貌由浅至深的程度,直接的祈使句不如普通的疑问句礼貌,普通的疑问句又不如首先提出是否可以做出请求的 疑问句礼貌。例如:

Set the table.

Can you set the table?

Can I probably ask you to set the table?

这三句话的礼貌程度是逐步加深的。请求越来越不明显,从而给听者更大的拒绝的自由。

慷慨原则
当发出提供性的动作时,直接比不直接礼貌,如:

Let me set the table.

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possibly set the table.

当发出请求时,不直接比直接礼貌。如:

I want to use your car.

Could I possibly borrow your car?

赞誉原则
这一原则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否定式称赞,就是说,不直接的批评别人反尔说好话。如:

-Do you like my dress?

-Well, yes, but it\'s not my favorite.(不直接说 no)

另外是夸大式称赞,一般出现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如:

Thank you so much for inviting us. We had a absolutely wonderful time.

谦逊原则
同称赞原则一样,谦虚原则也是分为否定式和夸大式。如:

-You did brilliantly!

-Yes, did I? 或well, I thought I did not do too badly.(不直接说自己做的好)

一致原则
通常即使双方的观点有分歧,也会出于礼貌先迎合对方,例如刚才提到过的例子:

-Do you like my dress?

-Well, yes, but it\'s not my favorite.

同情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祝贺,哀悔等场合。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礼貌原则是通过损益尺度、选择性、权威性和社会距离尺度发挥作用的。这些尺度有的涉及与礼貌相关的语境、场合(积极或消极、表扬或批评,肯定或否定等),有的则涉及到了语言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具体和模糊、疑问句与非疑问句等)。

另一方面,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相对来说是比较轻视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的。

在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通过结合语境的语义来表达礼貌原则,而英语和英语文化则不同,往往通过一些小词,或是单词的一些用法来表达礼貌原则。这是不同文化的不同语义表示方法。在英语中,礼貌的表示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情态动词
should 和say ,think 搭配表示委婉。如:I should think ___.

Would可以用于委婉的陈述,客气的请求和委婉的建议。如:

Would you like to ___?

动词的时态
对于hope,wander,want等动词,用过去时或过去进行时表示有礼貌的请求。而且用过去进行时比一般过去时更加礼貌。如:I was hoping /hoped you ___.在这里其实表示的是现在的事情,但用过去时就显得委婉一些。

表示犹疑语气的词。
maybe,perhaps在提出建议、忠告、要求、或批评时可以增加语言的委婉程度。

possibly主要用于请求,与can,could连用表示礼貌.如:Could you possibly ___?

wonder在提出邀请、建议、要求、批评时可以适当使用,增加语言的委婉程度.

quite在否定形式中可以表现礼貌.如:That\'s not quite what I said. You know.


语言的礼貌问题涉及到深刻的文化和语言背景.离开一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很难说这种语言礼貌与否.大体上说,由于英国传统的绅士文化,彬彬有礼,我们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表达的时候也要迎合这种文化。这对于我们进行英语学习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邢福义 吴振国 《语言学概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戚雨村 《语言学引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马学良 等 《普通语言学》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浅析“礼貌原则”与“得体原则”
作者:吕文丽  时间:2009-2-25 13:11: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论文摘要】 在格莱斯提出“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利奇提出了有影响力的“礼貌原则”,并把“得体”作为一个准则视为其下位范畴。然而,我国的语用学者们却提出了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策略——“得体原则”,并把“礼貌”作为一个准则视为其下位范畴。究竟谁的覆盖面更广一些?作者的观点是:“礼貌原则”与“得体原则”是处在同一平面上的,没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得体原则”是言语交际的终极目标,“礼貌原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手段,而且“得体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这种关系具有普遍适应性。
 
  一、“礼貌原则”与“得体原则”的提出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提出著名的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及其四准则,从而大大推动了“会话含义”理论的向前发展,也为语用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是言语交际中一条重要的指导原则,如果在交谈时人人都能严格遵循这四条准则,那么他们便可以进行效率最高、最合理的交际。但事实上,人们并不总是遵循“合作原则”及其四准则、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说话,这也就使以解释话语字面意思为主的“合作原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于1983年效法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作为“合作原则”的一条补救策略,他认为“礼貌原则”可以和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结合起来,从而解释人们的某些交际行为。因为出于礼貌,说话人在很多时候并不明言,而是有话曲说,故意让听话人推导其会话含义。“礼貌原则”似乎可以解释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以援救“合作原则”。另一方面,我国的语用学者钱冠连、索振羽等在承认利奇的“礼貌原则”的重要性的同时,又质疑了他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从而提出了一个最高的语用策略——“得体原则”,并进一步解释到“合作原则”和“得体原则”是分工合作的,相互补益的。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协调运作,就完全能保证人们的言语交际正常的、顺利的、效果最佳的进行。
  
  二、“礼貌原则”与“得体原则”的内容分歧
  
  可以看出不论是利奇的“礼貌原则”,还是我国学者所提出的“得体原则”,它们都是在承认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个有效的补救策略。但究竟谁的覆盖面更大一些,即在谁包含谁这个问题上,这两种观点发生了分歧。
  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利奇的“礼貌原则”涵盖了“得体原则”,是一个上位范畴的原则。另外利奇还提出了礼貌的层级:损惠层级、选择层级、间接层级。损惠层级涉及言语行为的命题内容,间接层级和选择层级涉及语言的形式,在命题内容损及受话者时,说话越间接,供受话者选择的余地越大,话语就越有礼貌。当惠及受话者时,直接的话语也是有礼貌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我国学者索振羽等人所提出的“得体原则”。他们认为利奇的“礼貌原则”涵盖力较弱、覆盖面欠广,因为在“礼貌原则”之外还必定有其他一些原则,如反话原则、玩笑原则等,从不同的方面来援救“合作原则”。他们进一步指出,从言语交际的根本目的来看,话语得体不是为了礼貌,而是它能取得最佳交际效果。并且得体比礼貌的覆盖面大。最后他们认为利奇的得体准则应该重新定义、定位,把得体提升为高于并包容“礼貌原则”的一个名副其实的能与“合作原则”相补益的高层次的原则,即“得体原则”。它们的“得体原则”包含有三个准则: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克制准则。其中依据汉语运用的实际礼貌准则,还包含有一些次准则:宽宏次准则、赞誉次准则、谦虚次准则、一致次准则、同情次准则、恰当的称呼次准则。关于礼貌准则的一些次准则,我国学者顾曰国结合汉文化的实际,研究得更深入。他提出了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五个方面,从而更好地反映了汉文化礼貌的特点。
  
  三、“礼貌原则”与“得体原则”之我见
  
  基于上述的分歧,作者的看法是“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之间不存在谁包含谁的问题,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两个原则就是处于同一平面上的,言语交际的最终目标是要使所说的话得体,以便求得最佳的交际效果。“得体原则”是衡量言语行为的终极标准,而在实现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就必须借助其他一些原则作为手段,“礼貌原则”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则手段,同样可以使话语达到终极得体的效果,如反话原则、玩笑原则等。总之,礼貌的言语不一定是得体的,而得体的言语也不一定是礼貌的。“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完全是处在同一平面上的两个问题,而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1、礼貌和“礼貌原则”
  关于礼貌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一般所说的礼貌有两种情况:字面礼貌和实际礼貌。字面礼貌指一个言语社团所认可的礼貌话语的语言形式;实际礼貌指字面礼貌运用于一定的语境而产生的礼貌效果。字面礼貌可能与实际礼貌相吻合,即发话者通过字面礼貌这一手段所要取得的实际效果是礼貌的,这种礼貌姑且称之为“真实礼貌”,这也正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礼貌原则”所包含的内容。然而,“字面礼貌”和“实际礼貌”并不总是相对应的。发话者故意借助字面礼貌这一手段,意欲达到的实际效果可能是不礼貌的,这种表面的礼貌和实际上的不礼貌不妨称之为“虚假礼貌”,可属于反语原则的内容。另外就是虽然发话者的言语字面上是不礼貌的,但表达出的实际效果却是礼貌的,它也属于一种形式上不礼貌的真实礼貌,可属于玩笑原则的内容。
  礼貌具有相对性,即因受社会文化、语境因素的约束,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语,在另一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也可能显得过于礼貌。不够礼貌或过于礼貌的行为都不能算为礼貌行为。语用上的“礼貌原则”尤为突出地表现在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它是同具体的民族文化内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各民族并不都是用一套完全一致的表达方式来体现礼貌,这种差异性是与不同的文化中礼貌的不同起源,以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历史、地理、心理、语言等一系列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文化价值密不可分的。因此,可能在这个民族文化中是礼貌的行为,到另一个民族就属于不礼貌的行为。如利奇等人的“礼貌原则”本质上是以驾驭西欧文化的交际原则为基础的,即认为直接是言语交际活动最基本的准则,间接是西方人礼貌的表达方式。实际上这一原则不具有普遍性。在中国文化中,间接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间接表达方式成了人们交际的习惯,但在有些特定场合反而用直接表达方式达到礼貌的目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礼貌用语的约定俗成性及使用这些用语的制约因素在不同语言中差异,那就会引起误言或误用,这种误言或误用只能用得体与否来衡量,而不能用是否礼貌来定论。 [

2、得体和“得体原则”
  关于“得体”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言语、行为等)得当、恰当;恰如其分。”语用上的“得体原则”就是指说话要看时间,看场合,注意说话对象,兼顾社会文化规范和制约,说出恰到好处的话语,以便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1)说话要看时间。比如,前些年人们彼此间称呼习惯用“同志”这个词,但是近些年“同志”一词的具体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有“同性恋”的意思。如果注意时间的变化,现在仍用这个词称呼的话,就会显得很不得体。
  (2)说话要看场合。特定的场合往往需要特定的话语,如果不管场合胡乱套用一些公式化的话语,就会闹笑话。如有一位新郎在举行结婚仪式时,发表这样一席讲话:“鄙人由于初次结婚,缺乏经验。……欢迎大家留下宝贵意见,以便下次改进。”谁听了这番话都不免捧腹大笑,其原因就在于新郎只顾生搬硬套时下流行的客套语,却不管是否适合结婚典礼这一特定场合。
  (3)说话要看对象。要做到“看人说话”。说具体一些就是:要针对对象的年龄、性别和习好的差异,根据对象的文化水平、背景知识及相应的理解、接受能力考虑对象的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使用贴切的话语。当然,说话时还要考虑到说话者自身,即说出来的话要能显示出自身的身份、地位、文化教养、职业习惯等。再者,也要考虑到本人和说话对象间的关系。如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的平等关系;领导和下属之间的上下关系;长辈和晚辈之间的长幼关系。由血缘、感情交往等因素形成的亲近关系与疏远关系等,双方关系不同,语言的使用也应有所不同。
  (4)说话要兼顾社会文化的规范和制约。如“谦逊”一直是汉民族强调的美德,如果别人赞扬你所取得的成就,你觉得理所当然,毫不犹豫的用言语欣然接受,那么你的言论一定会使人感到你很狂妄自大。你的言论当然是失体而不是得体,因为你疏忽了“谦逊”这一重要的文化内涵。
  3、“礼貌原则”与“得体原则”间的关系
  “礼貌原则”与“得体原则”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得体原则”是言语交际行为的终极目标,“礼貌原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式或手段。言语交际的效果好坏,成功与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礼貌原则”的掌握和运用,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考虑言语交际效果的得体性。人们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去实现适度得体的言语交际效果,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反语原则、玩笑原则等等。因为合作原则要求“交际各方说话真实、切题、简明而不单调”,做到了这些,交际通常就能顺利地进行并取得满意的效果,不可不谓之“得体”。利奇“礼貌原则”的诸准则,说到底是要求交际各方言行都要遵守“损人利己”(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原则,交际各方如能这样做,交际通常就不会出现障碍,相反会非常顺利,从而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当然称之为“得体”。另外,反语原则、玩笑原则等虽都明显地违反礼貌原则,但却不影响这些原则使交际获得良好的效果,在特定的场合或语境中,利用这些原则同样可以达到言语得体的要求。总之,“礼貌原则”可以带来言语交际的得体,但不礼貌未必不得体,“礼貌原则”只是实现言语得体的一种方式或手段。
  总之,“得体原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语用策略。一个完整的言语交际行为的完成,说话者的最终意图都是要使言语行动恰当、恰如其分,“得体原则”是言语交际的终极目标。同时,不管具体文化背景中的具体礼貌是否相同,人们为了实现言语的得体,经常都会借助于“礼貌原则”的手段,“礼貌原则”是实现言语交际行为得体的一种有效手段。“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的这种关系具有普遍性。
  
  【参考文献】
  [1]张燚.2004 《语用学基础理论》.新疆科技出版社.
  [2]索振羽.2000 《语用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3]李守才. 1996 《语言得体浅说》.语文教学与研究.5.
  [4]王建华.1998 《礼貌的相对性》.外国语.3.
  [5]杰弗里?利奇.1981《语义学》.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