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一家

一家之言,细品清茶浊酒; 大家之路,阅尽江北海东。
正文

那年高考(连载5)

(2007-06-15 18:10:10) 下一个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和母亲

五、志愿

那年高考,全国各高等院校及专业在我省的招生名额,都刊登在一张报纸上,整整印了好几版,那是我们填报志愿的唯一参考资料。

由于是在考试之前填报志愿,不仅给报志愿本身增加了一些难度,也给最终录取带来了不少戏剧性。戏剧嘛,总会有悲剧,也会有喜剧。只是有的时候分不清,你脸上的泪水,是来自悲伤还是源于喜悦。

我知道,那年高考中,许多人因报低了志愿而失去了上名校的机会;反过来,也有的人分数平平,却幸运地进了一所好学校。人生的第一次,谁会一下子把握得那么准?可是,命运是不会再给你一次机会的。

命运给了我机会,认识了李校长。

我与李校长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我读师大附小时,她就是校领导。她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学生们都很怕她,可她对我一直挺好。小学毕业后,我们全家随父亲“走五七”去了中朝边境的一个小镇。两年后,我们又回到市里,在父亲四处为我和妹妹联系入学时,才听说李校长调到了附中。当时,附中就很有名气,进去很不容易。可当我父亲辗转找到李校长时,她只说了一句:我知道海东,他妹妹也错不了。随即就为我们办理了入学手续。

这一次,又是李校长帮了我。

在准备填报志愿的一天,李校长特地把我叫到了她的办公室,问我准备填什么志愿。当听我一说,第一志愿准备报吉林大学时,我见她的脸色沉了下来,我知道又要挨批了。

果然,她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通,说我“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对自己不负责任”等等。然后,她稳下语气,丝丝入扣地对我说出了如下富有逻辑推理性的一番话。

她说:根据我们对全省考生的了解和分析,从纵向上看,有两类考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更扎实些,一类是老三届毕业生,但他们年龄偏大,多数人拖家带口,更愿意守家待地,报外地名校的人不会很多;另一类就是你们这两届经历过“右倾回潮”的学生,你们比他们老三届年轻,竞争力更强。从横向上看,在全省各中学及其毕业生中,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这样一来,你们74届毕业生,正好处在这个十字交叉点上。而我很清楚,你们这十个班里的学习尖子,就你们这几个人。如果连你们都不敢报考名校的话,那么谁还敢报?

校长的一席话,说得我心悦诚服。

后来,听班主任老师说,在李校长找我谈话发现问题后,又接连约了好几个同学谈话,帮助他们改志愿,鼓励他们报考名校。这些同学最后都被名校录取了。

那年高考中,有许多人报志愿时,都没有得到这种专业性的指导,多数人都是根据父母或亲友的意见填报的,也有一部分人根本不重视如何填报,有人只是就近填报,还有人迟迟拿不定主意的,甚至到了最后一刻还决定不下来填什么学校及专业。

我的一位同事小赵,在我们最后送报表的房间里,他还捧着那张报纸翻来翻去,仍在犹豫着。见我进来,急忙跑过来问我。我根据他的自身情况,帮他选择了吉林大学计算数学专业作为他的第一志愿。后来,他不仅顺利地被录取了,而且那个专业不久后改为计算机专业,他作为吉大计算机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成为我国文革后培养出来的第一批计算机专家之一。

在我的志愿填报表上,最后一栏填上了坚决服从国家分配,第三志愿填的是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第二志愿填的是吉林大学物理系。

在第一志愿的栏里,我工工整整地写上了:清华大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