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社评:波澜不惊,中日向好苗头渐增

(2011-09-01 23:53:27) 下一个

温家宝在震灾后访日,向日本民众展示了中国政府和民众对巨灾感同身受的善意。


  中评社北京9月2日电(评论员 张智新)从日本3•11大地震以来的近半年间,相比于去年9月钓鱼岛风波的惊涛骇浪,中日关系总体上可谓波澜不惊。回顾分析近期中日间发生的系列事态,既能体悟到中日关系发展进程中始终未变的趋势和因素,也能感受到其中或隐或现的变化与调整。

  作为世界上最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中日关系虽然短期内总体波澜不惊,但绝不等于风平浪静。近期中日间最引人注目的事态主要有四件:一是5月份温家宝总理访日并出席中日韩领导人系列活动;二是黑龙江方正县日本开拓团纪念碑被砸风波;三是日本8•15纪念活动诸多动态;四是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七次“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在北京发布。

  透过上述系列事态,可以看出中日关系近期的“变”与“不变”。

  中日关系的不变,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

  一是钓鱼岛风波后中日之间骤然紧张的关系逐步趋于缓和,在停滞和僵局中谋求回暖的总体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一点,尤其是从温家宝5月份访日之行可以看出。

  温家宝五月的日本之行,至少有两个较为深刻的背景:一是日本爆发巨大震灾,核危机阴影尚未散去,国际国内责难恐慌不断的艰难时刻;二是菅直人首相上任近一年,因种种主客观原因始终未能实现访华的前提下。此访既向日本民众展示了中国政府和民众对巨灾感同身受的善意,更向日方宣示了中方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始终维护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大局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对推动中日韩和东亚合作甚至东亚一体化的积极支持。菅直人上台一年多来,尽管也有2010年11月胡锦涛赴日出席APEC峰会和此前中日韩领导人河内峰会等双边及多边活动,但温家宝访日无疑是这一年多来最重要也是唯一的高层双边正式互动。套用此前“破冰之旅”、“迎春之旅”、“暖春之旅”等说法,温家宝将此行称为“信心和希望之旅”,充分显示出在困难背景和不利氛围下,力图推动中日关系早日走出僵局、重回正轨的良苦用心和不懈努力。

  二是双方重视双边关系同民族主义领土问题等结构性矛盾有增无减的悖论状态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最新的中日舆论调查结果显示,两国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知识阶层,对于双边关系重要性的认同与前些年一样较为普遍,但是,在涉及到钓鱼岛等领土问题,以及类似开拓团、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时,双方潜存的误解、敌意甚或仇视瞬间就会被激发起来,让双方苦心积虑累积起来的互信好感被抵消殆尽。

  三是随着日本大地震、美债危机发酵、日本财政压力有增无减且一筹莫展等,中日之间总体实力和国际地位对比继续向着中国方面倾斜的总体趋势也没有变化,相反还在继续巩固发展。日本灾后重建、缓解财政危机等重重挑战,无疑都将强化两国实力对比、国际地位此消彼长的总体趋势,这势必将给两国官方和民间心理带来更大冲击。

  近期中日关系的“变”,第一方面就突出体现为民族主义主流情绪之下,两国民意仍有积极向好的态势在生发和滋长。

  这一方面表现为日本执政当局继续吸取以往错误教训,在参拜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上持续自律,另一方面表现为部分民族主义事件没有持续发酵蔓延,反省检讨和换位思考的苗头渐渐多起来。如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巨灾发生后,主流民意对部分幸灾乐祸者进行了过街老鼠式地痛击。另外,黑龙江砸碑事件发生时,中国国内先后有红十字会黑幕、杭深动车事故等民愤极大的诸多事态发生,媒体舆论既对此举未有过多关注的兴趣,更导致民众对此举评价的显着分化和争议,这与以前类似反日民族主义举动一边倒评价和呼应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日本方面,尽管也有诸如野田佳彦所谓“A级战犯不是战争犯罪人”的不和谐音,但右翼强硬势力的影响也并无扩展和加强,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声音仍然占据主流。

  中日关系的另外一“变”,则体现在双方无论在政治势力还是在政策倾向等方面,中间化、理性化趋势已然成为大势,足以逼迫和牵制诸多极端势力和声音。

  新的首相即使骨子里亲美远华,策略上却只能采取现实主义的理性中间路线,即亲美友华;至于偏右势力大本营的自民党,短期内更无出头之日。在中国方面,对日政策论争的情势也大致类似。这些都表明经过近5年来的不懈努力,中日关系积极健康的轨道渐渐成形,尽管其间也有意外和麻烦,但正式轨道的牵引力日趋明显,各方均不得不正视并适应这一难以动摇的大趋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