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评论:伊战伤亡巨大,美民众为何能承受

(2010-02-28 00:09:22) 下一个

能够让美国社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流血牺牲的,只有美国自身的利益。


  中评社北京2月27日电(评论员 余永胜)随着2月21日一架美军直升机在伊拉克北部基地的坠毁,美军死于伊拉克战争的人数已经高达4,370多人,受伤人数更是达7万多人,远远超出开战时的预计。令人称奇的是,这次美国公众对人员伤亡的承受能力却是如此之强。虽然这个数字对于国家间战争来说并不算太高,但与美国近年来卷入的几场海外冲突比,这个数字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天文数字”了。在那几场冲突中,公众对于美军的人员损失极度敏感,十位数甚至个位数的损失,都足以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让政府无法收场。以至于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在今后的海外战争中,美国将无法承受基本的人员损失代价。伊战开始之初,多数分析家都认为,公众对美军阵亡的承受能力将不会超出千人。一旦超出这个数量,国内将重演当年越战时的反战浪潮,令政府不得不仓促撤军。如今的局面,显然否定了这样的预计。

  回顾一下近年来美国在海外开展的军事行动,就能对这种公众反应的这种反差产生深刻印象。1993年,美军以执行人道主义使命为名,卷入索马里国内冲突。当时,美军派出了由160多名军人组成的特遣队,进入该国首都摩里迪沙。但在阵亡了18名特遣队员,特别是当一名美军士兵暴尸街头的画面被电视反复播放后,美国舆论就一片哗然。反战浪潮迫使克林顿政府不得不放弃原定计划,将美军从索马里狼狈撤回。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公众无法承受最起码的人员损失。

  六年后,以美国为首北约部队发动了科索沃战争。有鉴于索马里维和的教训,美军主要采用战略轰炸和远程打击的方式,对南联盟进行军事打击,意在以“零接触”实现“零伤亡”。但即便这样的战术,也无法绝对避免人员损失的风险。果然,很快就有3名美军飞行员被俘。这时,美国国内的反战舆论顿时高涨,克林顿政府不得不将注意力,从战场转移到解救战俘的外交斡旋中,直至其被全部释放。据估计,仅仅因战争停滞带来的各种损失,就高达数十亿美元。

  但同样是海外战争,公众对伊拉克战争人员损失的承受能力,却高得不可同日而语。四千多人的数量,远远高于“9.11”恐怖袭击中不到3千人的遇难人数。这样的代价虽然也导致了一些零星分散的抗议活动,但始终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也没有给美国政府造成重大压力。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很快宣布于2010年8月底以前从伊拉克撤出大部分作战部队,但这与国内公众的反战压力其实没有多少关系。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说起来,这还得归功于美国公众的“内外有别”。被喻为“战争总统”的小布什,2003年10月曾针对美军的阵亡数字这样辩解说:“如果他们(美军)不在伊拉克作战,就将在自己的国家作战。”意思是说,伊拉克战争看似是美国先动手的侵略战争,但从逻辑上说,却是美国先受到了伊拉克的威胁,然后才开战的自卫战争。公众显然认可了布什的这一说法。伊战开始前,尽管全世界的反战示威声势浩大,连美国的传统盟友法、德都坚决反对,却有高达80%的美国公众支持伊拉克战争,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有了这么高的民意基础,美国政府自然有了发动战争的底气。就在两天前,小布什还发表讲话称,美国人仍未从“9.11”恐怖袭击的阴影中走出。此语显然是在为自己发动伊战的合理性辩护。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美国公众对四千多人的损失还能保持这么冷静了。在公众看来,伊拉克战争与索马里维和、科索沃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后者是纯粹的人道主义干预,受益的是别国人民,美国只是替天行道而已,既是为了别人的福祉,道义上支持一下还可以,至于流血牺牲,那就犯不着了。而伊拉克战争则不同,它是为了美国自身安全的自卫战争。既是保家卫国,那么付出的代价再大,也是值得的。

  伊战开始后,美军未能发现伊拉克支持恐怖主义及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战争总统”布什只好改口说,伊战只为了“解放伊拉克人民”。但索马里维和及科索沃战争的例子证明,如果真是为了解放伊拉克人民,美国社会是绝不会承受那么大的代价的。现在看来,能够让美国社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流血牺牲的,只有美国自身的利益,不管这个利益是安全,还是石油。至于实施海外人道主义干预,投入些美元还可以,真的流血牺牲就不行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