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嘉明科幻系列

谢谢各位看官,有空来就先看 不是目录 这一篇吧,其实就是一目录
正文

巅峰之战(二)

(2005-05-23 20:09:10) 下一个

                               (二)军团

    现在罗马人9个军团(LEGION)依山势由高向低,延伸入平原中:

          --------------------                 山脊线

 

                        抛石兵,辅助兵

 

                  8L      10L      14L      3L

             5L       4L      12L       9L       6L

 

                ~~~~~~~~~~~~~~

 

 

                           秦军

 

    每个军团有10个联队,每联队600人,分3个200人支队,每支队2个百人队(相当于现代的连),每百人队有百夫长.全军团最勇敢优秀的百夫长为首席百夫长,相当于副军团长(也就是副师长),协助军团指挥官(大多是凯撒从罗马城带来的政客贵族).各军团指挥官则协助凯撒的副将,一生戎马的拉频努斯指挥.

    军团各自构成方阵,共分三列(三排),第一列4个联队,二,三列各3个联队.三列成棋盘格布置:

 

         X          X          X               第三列

            X          X           X           第二列

     X           X         X            X     第一列

    这样二,三列很容易趋前与第一列并肩战斗,第一列则在精疲力尽时也方便退后到队尾休整.

    三列阵法产自公元前4世纪(中国战国时代),确有一字长蛇阵"击其首即尾应"的精妙,而又具备纵深.步兵变阵极其灵活,士兵间间距1.8米,形成稀疏的点阵,便于各自格斗.

    每个联队再构成小方阵,以百人队为最基本单位.在此前军团的最小单位为120人的连(玛尼布尔斯),战场瞬息万变时各连能主动独立地随机应变,因此罗马人的战术又曾称为"玛尼布尔斯战术".他们在几何学和工程学上的努力使工兵十分发达,足以令野蛮的日耳曼人奉为神力.

    罗马的精髓,是由尚武骄傲的贵族子弟和坚韧的农民构成的重装步兵.他们头戴青铜盔,身披甲胄,手提0.5米长的宽身剑"格拉蒂斯",左臂挽1.2米长,0.8米宽的大方盾"斯邱托姆"(木制),再携带两支投枪,重枪"皮鲁姆"或轻标枪"皮拉".重枪可以在8米外轻易刺穿盾牌.由于铁枪尖的特别设计,一旦刺中后枪头会折弯,这本来是为了防止敌人捡起回掷过来,结果却让整支标枪卡在刺穿的盾牌上,许多高卢人在抵抗罗马人时因为甩不掉这个赖在盾上的累赘玩意儿,不得不扔下盾牌作战,因此大受伤亡.

    罗马人的骑兵少而不出色,每军团配备128骑,用于侦察.马镫在数百年后才由游牧民族发明,在此之前,骑兵很难空出双手作战,不如战车.但欧洲的战车既小,架马方法又差,远远落后于秦军的辕驾战车,罗马人的皮带勒住马脖子,高速奔驰往往令马窒息而死.

    因此一个军团,如同一条大鳄鱼,笨重顽强地在地上爬行,没有机动能力,轻视弓箭.但它灵活机动的小分队自主战术传承自西方最天才的亚力山大大帝.一旦被这条巨鳄的利齿咬住,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这些伟大的军团中,我们要提一提第十军团,凯撒的珍宝和宠儿.在凯撒亲撰的<<高卢战记>>首卷,凯撒初次试图进攻已有14年待在野外,弓马娴熟的日耳曼人,全军振恐,凯撒力斥畏缩的官兵,表示:即令人人退缩,好在还有第十军团,单剩这个军团作卫队,凯撒也要前进,他最宠爱,信任他们.从此第十军团成为最死忠也最骄傲的部队.十来天后,凯撒同日耳曼王阿里奥维司都斯谈判,对方要求只带骑兵赴会----他也害怕罗马步兵,又知道凯撒没有好骑兵.于是凯撒命令自己的雇佣军----高卢骑兵把马让给第十军团的士兵.十军团的弟兄趁机炫耀:凯撒现在做的事情,已远远超出他的诺言,他原来只答应过第十军团担任卫队,现在却让他们当上骑士了.当时骑士要自备战马,甲胄,奴仆才能从军,只有富裕的贵族有此机会,这句话等于自夸由于凯撒的青睐,癞蛤蟆真的吃上天鹅肉了.于是第十军团的绰号是"骑士".

    另一件趣事是一次闹饷,十军团活象淘气的幼子向父亲撒娇.凯撒来了,答应补饷,解散军团,一开口就称他们为罗马公民(QUIRITES),这是对军团最大的侮辱和轻视了,于是整个军团因为这一称呼痛哭流涕地恳求凯撒重拾眷幸.所以十军团有没有第二个绰号"公民",没有见诸正史,我也不敢妄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