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30年全中国各省高考状元因何“全军覆没”?

(2009-05-16 03:58:26) 下一个
30年全中国各省高考状元因何“全军覆没”? 老石说

尽管有关部门屡次忠告媒体不要炒做高考状元,但依旧挡不住记者们追踪报道的热忱。虽说聚光灯下的状元们不会像古时候成为皇上钦点的翰林,相府当然的乘龙快婿那样风光,但也会拥有相当多的粉丝,成为应试教育下苦难学子效仿的榜样。

  不过,随着一个惊人事实的披露,状元们头顶眩目的光环将会彻底褪去,甚至可能被一些动机可疑的专家用来作为推动取消万恶高考的有利证据。

  披露者系有博士学历、中国教育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头衔的武汉市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他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表明,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您会不会由此发出类似伤仲永式的感慨?

  鄙人刚开始想发出这样的感慨,并对误人子弟的高考进行一番痛斥,但毕竟已经不惑,理智还是占据了上风,终于忍住没斥。

  田专家面对“‘ 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真的公平吗?”这样的设问严肃地指出,这只是表面和形式上的公平,而实质上并不公平,因为这是以一种人才标准来衡量所有类型的人才,就像歌唱方面的人才嗓子再好在高考文化考试能有突破吗?

  他说的无比有道理,但有个小难题需要反对现行高考制度的专家们解决:那就是废除了过去荒诞但公平的考核方式,换成所谓体现多元人才观的、很素质的新型考核制度,怎么形成一个简便易行的统一选拔人才标准?您怎么证明一个农村的特会养猪的孩子就一定比城市会开宝马飚车的孩子素质低下?

  在当前教育体制存在严重计划及官僚化色彩的背景下,加上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及分布极其不均衡,这样的改革势必会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同志打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旗号,以自主招生的名义,增加太多无法监控的人为主观裁量因素,为教育寻租大开方便之门。别忘了,直到今天,一个叫罗彩霞的可怜女生还在为几年前被冒名顶替的大学录取名额怒讨公道。还有多少沉默的罗彩霞?我不知道。更别忘了,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源占全部生源的比例已经下降了一半。而这一局面的形成居然是伴随着高校扩招的步伐发生的,疑似罪魁之一便是招生自主权。 尽管有关部门屡次忠告媒体不要炒做高考状元,但依旧挡不住记者们追踪报道的热忱。虽说聚光灯下的状元们不会像古时候成为皇上钦点的翰林,相府当然的乘龙快婿那样风光,但也会拥有相当多的粉丝,成为应试教育下苦难学子效仿的榜样。 不过,随着一个惊人事实的披露,状元们头顶眩目的光环将会彻底褪去,甚至可能被一些动机可疑的专家用来作为推动取消万恶高考的有利证据。 披露者系有博士学历、中国教育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头衔的武汉市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他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表明,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您会不会由此发出类似伤仲永式的感慨? 鄙人刚开始想发出这样的感慨,并对误人子弟的高考进行一番痛斥,但毕竟已经不惑,理智还是占据了上风,终于忍住没斥。 田专家面对“‘ 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真的公平吗?”这样的设问严肃地指出,这只是表面和形式上的公平,而实质上并不公平,因为这是以一种人才标准来衡量所有类型的人才,就像歌唱方面的人才嗓子再好在高考文化考试能有突破吗? 他说的无比有道理,但有个小难题需要反对

  再说,高考状元在职场上集体沦为平庸之辈只是当前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的一个缩影,您不是状元,上大学后如果认真地按照书本知识认真地苦读,毕业时照样可能成为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的废品,所幸的是,有状元们垫背。而已。所以,您受了那么多年罪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里只是您混张文凭、积累人脉捎带脚找个女友的地方,能力嘛,还得是建立在清醒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听从内心的召唤,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完成能力的提升。您是大人了,这点别指望别人能真正意义上帮您。既然学校是一个不合格的批发商,我们应该有信心成为卖自己的杰出零售商。

  所以,由于30年全国各省高考状元“全军覆没”,就急于颠覆现行高考制度是不靠谱的。当然,我也热烈欢迎这一悲剧能激发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推动现有教育内容、模式创新的步伐。但前提是捍卫起点公平,如果最终演变成强势阶层子弟对弱势阶层子女机会的一次公开剥夺,岂不是好心办坏事?
*********************************
荒唐愚蠢而又无可奈何,资源稀缺下的民族悲剧
———一句话点评
**************************************************************************************
相关报道1
乔磊:美国名校为什么不重视“高考状元”?

最近读到《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的文章,该文谈到,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被人羡慕的“高考状元”在社会的发展中,最终被大浪淘沙,成了平庸者。这是中国应试教育苦果极典型的代表,也说明“好学生”并不等于“好人才”。

    我的两名朋友曾是当年高考某省的状元,即使本人在1977年考上大学,也是因为在某一科的成绩在全市名列第一名而被大学看中。“高考状元”很多年来都是个香饽饽,名牌大学也将其视为人才,争相录取。而美国的名校对所谓的“高考状元”多是不特别重视,如果一名高中生仅凭考试的高分数、而其他表现平庸就能进入哈佛,哈佛大学恐怕会被教育界人笑掉大牙、会被社会舆论炒翻天了。

     在美国的大学招生体系中实际上是没有“高考状元”这一概念的,当然大学在招生中第一项指标是考核学生的学识基础,学生考试的分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与“一考定终身”不同的是,学生考试的分数只是大学考虑录取的基础,既不是唯一也不是全部。

    在美国,能够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数字指标或者说“硬”指标有两个,一是学生在高中四年的学业平均成绩,二是全国性的考试SAT(或是ACT)考试成绩。如果说SAT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的话,SAT能考满分就应当可以叫做“状元”了。在美国的华裔家庭,经常会听到某某孩子SAT考了满分,但报考哈佛大学等名校,结果却是不被录取。为啥,人家名校根本不把考试拿满分的学生真正当回事,如果只会读书,而无创造性,这样的学生不会被看好。说穿了,人家要的是人才,而不是“高分宝贝”。

    既然“高考状元”不吃香,美国大学推出的录取优秀学生的典型例子也就不会是“高考状元”,而社会和公众舆论也没那个心情和风潮去大赞特赞所谓的“高考状元”。哈佛大学最经典的录取学生例子是一个出生在贫寒之家的女孩,她的母亲靠捡垃圾维生。这个女孩没有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穷,而是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她读书很用功,但更关键的是,她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看到了社区中有太多的人需要帮助,她在课余时间做义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身边的穷人。后来这名女孩被哈佛大学录取,成为哈佛大学广纳人才、贫寒子弟也可越龙门的典型例子。

    哈佛大学一名校长曾谈到该校喜欢招收什么样的学生,他说,杰出的大学生来源于优秀的高中生,我们是一个极力培养、鼓励高中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校。社会对一流高中生的赞美并不局限于好的课堂成绩,而是多方面的。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单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是,所有孩子,无论其家庭出身,也无论上哪一所学校,都必须有机会充分实现他们的潜能。机会平等必须意味着追求卓越的机会平等,对平等的要求绝非意味着对平庸的容忍。这不是精英主义,我们必须给予我们的学生——所有学生——能接受最好教育的机会。

     2008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超过2.7万人,而录取率只有7.4%。许多人的成绩十分优异,SAT考试中取得满分学生大有人在,但最后还是被刷下来了。那么能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呢?让我们看一个例子。俄亥俄州雪克黑茨市哈沙维布朗高中的爱丽娜·奥聂思凯斯基一直关注着水污染,选定解决金属离子污染水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3000个小时的屡败屡战后,她终于发明并申报了自动微电子化学传感装置控制电镀系统的专利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电镀时排入水中的金属离子。她还是西门子-西屋科技竞赛地区决赛选手;英特尔科学英才半决赛选手;校世界事物联合国俱乐部主任;校报主编;疗养院志愿者资深协调人;丹麦人在二战纳粹大屠杀中帮助犹太人的历史的研究者。

    第二个例子是,匹茨堡福克斯切派地区高中的迈克尔·米尼克创作了4部音乐作品,其中的2部为情绪忧郁症患者筹得4000美元善款。他被《匹茨堡邮报》评为2000年最雄心勃勃的新一代音乐家,曾任校报总编、校社团主任、学生理事会部长等职,最后哈佛大学将其录取。

    不论哈佛大学录取优秀高中生的例子还是“高考状元”可以走红的现象,其实这背后折射的是最深层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公平的教育机会。不要小看了公平这两个字,能做到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比GDP翻两番、翻三番不知要难上多少倍。中美教育都强调要有公平性,但如何实现公平却是走不同的路。美国的大学录取当然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学业表现,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服务社区的精神,综合考量是重要的手段。中国的高考体制最初有利于挑选人才,但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之下,也唯有靠分数来衡量学生的素质了。

    在中国,应试教育是打不倒的,最起码现在是打不倒的。为什么?在权力、金钱、人情、关系充斥的环境下,分数成了教育机会均等唯一的“硬”指标,能让贫寒子弟出人头地只有学习好,考试拿高分才可以与邪风去抗衡。谁都知道综合性考核学生是大学招收优秀高中生的一种好方式,但这些综合性考核的标准有很大的随意性,有太多人的因素在里边,最后,有多少人敢相信它的公平性呢?

    “高考状元”成不了杰出人才而全军覆没,恰如大浪淘沙,在历史的潮流中,大浪淘下的不光是垃圾,有时金子也会被淘汰。

    刚看了一条新闻,一名中学在四川地震后在灾区当自愿者,他隐瞒了16岁的年龄,而以成年人的身份在灾区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最后成为灾区年龄最小的志愿者,今年他被美国9所大学同时录取。

    看完这条新闻我在想,为什么中国最一流的大学不录取他,难道这样充满爱心,关心社会、勇于奉献的中学生不是优秀的人才?难道只有美国大学才会发现人才吗?在打不倒的应试教育面前,如果中国的名牌大学能录取这名学生,难道不是向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分数依然重要,但好的人才标准不仅仅限于能考高分。社会需要专业的人才,社会更需要对自己民族负责的人才。

    教育机会应是均等的,实现教育机会均等,要靠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的努力,要靠你、要靠我、要靠社会每一个家庭的共同努力。

    作为普通的百姓,我们难以决定河流的走向,但我们应当可以做到不随波逐流。
×××××××××××××××××××××××××××××××××××××××××××××××××××××××××××××××××××××××××××××
人之所以为人,核心是个性,独特性和创造力,这些是智力测验测量不出来的。人的能力和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而贡献大小是源于这些个性的东西,用一种人工设计的智力测验来衡量上帝创造的生物多样性是一种愚不可及的想法。中国的问题只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没有其他公平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衡量方法。所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硬指标(数量指标,如GDP对政绩考核,核心期刊的论文对职称评定,小孩学钢琴为考级,甚至楼房的高度对于市政建设。。。林林种种,不一而足)的民族。中国教育培养出的是考试机器,虽然这些机器里也不是没有人才。但教育体制生产的产品只有一个质量检验标准:分数。 这是中国自己生产不出诺贝尔得主的根本原因。
———我的点评
××××××××××××××××××××××××××××××××××××××××××××××××××××××××××××××××××××××××××
相关报道2
英国人看中国高考:考题令人不寒而栗

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9日刊发文章《中国高考:考题令人不寒而栗》,内容如下:现在是中国高考时间,1000多万高中生参加令人畏惧的高考。这场马拉松式的考试将决定他们进入哪所大学。(chinesenewsnet.com)

环球时报援引报导说,兹事体大,考生及家长承受压力之大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那些未能达标的考生,实现“软着陆”的机会几乎没有。我北京办公室的助手说,每个家长都不惜一切代价要让自己的孩子胜过别人。她参加高考时流行“吸氧法”。其他人则服用营养素和维生素等补品,在入考场前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chinesenewsnet.com)

高考测试的范围很宽,包括数学、科学、英语和语文,但人们最关注的乃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800字作文。这是我在中国经历的第一个高考,作文要求之宽泛与苛刻让人咋舌。我不知道英国高中生是否被要求做此类事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多年前我参加考试时,考生肯定不是这样。(chinesenewsnet.com)

这些题目只给几点提示,让考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语言运用能力。北京的考题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是去年四川地震中类似“颂歌”的一首流行歌曲中的一句。(chinesenewsnet.com)

我深深感到,英国许多名牌大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同不足以分清良莠的英国高中测试体系相比,中国的高考更具挑战性,也更能测试出学生的水准高低。我想,现在是英国效仿中国设立全国作文竞赛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时候了。但我还要说一句,求知是件愉快的事,我将永远不会参加此类考试。
*************************************************************************************
相关报道3
高考唯一,教育方法不能唯一
BBC中国人谈中国 福建毛忠斌/6月12日,陕西西安西乡19岁的高考生张聪,高考后行为有所异常,其父带他到西安看病。下午在一家书店内,张聪用剪刀刺死了71岁的常大爷,还刺伤了常大爷的两名女同事。张聪行凶的理由简单得有些可怕:没考好,想死。(6月16日《华商报》)(chinesenewsnet.com)

  高考竞争激烈,对于不谙世事、刚刚成年的学子们,这样的包袱太过沉重,也因此酿成了不少悲剧。(chinesenewsnet.com)

如此次的张聪想死杀人,1月份义乌19岁的考生小贾不堪复读压力割喉自杀,较早报道的不堪复读压力的学生纵火事件等等。也让笔者想起了笔者弟弟的一位同学,在距高考还有段日子时失踪了,后来在一个水塘里找到尸体,事后同学说他压力太大有些反常。看到、想起这些事情总是让人纠心难过。

中国高考竞争激烈
(chinesenewsnet.com)
这是精英教育的后果。而能成为精英的人一定是少数,因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就注定要让大多数人成为"失败者"。这些弊端已为人所诟病。(chinesenewsnet.com)

为此我国早些年就提倡素质教育并进行试点,可却在一些试点地也发生了悲剧。这就意味着,清除历史积淀下的弊病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高考在很长时间里也将成为大多数人的唯一的选择。(chinesenewsnet.com)

  虽然有历史、文化等因素,但我们自身看待高考也比较盲目、看得过重。事实上,高考成功未必就意味着人生的成功,能有所成就的也在少数。(chinesenewsnet.com)

何况,如今就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者,有不少成功人士并非通过学业的成功来获得事业的成功,而是通过不断的坚持、努力才达到目的。更毋须说成为精英的人生才算是快乐、有意义的人生。(
可惜我们的父母、教师和长辈们总是告诉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才能得到什么什么。(chinesenewsnet.com)

就连笔者正在念小学的侄子也说出了'念书厉害,以后娶老婆不用花钱'的让人可笑又无语的话来。正是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使考生们从孩提时就把高考当作了唯一。种种悲剧也由此发生。(chinesenewsnet.com)

  尽管在社会文明发展之下,我们已经可以通过让心理医生步入等方式来干预考生的心理,但这终归是亡羊补牢的方法。(chinesenewsnet.com)

所以,在高考仍然存在的背景下,改进教育方法是时候了。不要只告诉他们学习好的人获得了怎样的成就,也要告诉他们学习失败的人通过其它方式收获了硕果,更要告诉他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在于快乐,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努力和坚持。每颗小草都有露水滋润着。注:《中国人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Vtpoint 回复 悄悄话 It’s exaggerating. I think Huang Ming should definitely be counted as 杰出人才, plus couple of others on his list. Most of those 状元 came to US ... which 田文江 didn't cover ... and chose not to try to understand their achievements for those few on his list.
千江水千江月 回复 悄悄话 我不相信他们都做得比一般人还差,最多就是没有在其他领域一直保持学习上的同样的优势,这也很正常啊,每人的擅长不同而已。大众的期待本来就是盲目的,期待没有达到的结论也很盲目。
toobusy 回复 悄悄话 我也觉得这篇文章没什么意义。状元们只不过是很多数据点中的很少的几个,随机性非常大。如果真要看考试和分数制度是不是合理的话,应该把所有的考生成绩分成几个级别,然后比较每个级别学生的成就。比如,是不是500分以上的学生总的来说比300分的学生成就来的大?这种比较才更有意义。另外就是即使状元们不是杰出人才,但是不是还算不错的比一般人强不少的优秀人才?
我的同学中有两个高考状元(从两个不同地方考来的)。其中一个,也许他的成就达不到你杰出人才的标准,但是他是目前同班同学中做的最出色的。不过他现在的priority是家庭,有点有子万事足的意思,所以可能会限制他将来的成就。另外一个也不错,但是不那么突出。主要是他的个性优柔寡断,总把握不住机会。所以说得是比较大的样本数目来比较才有意义,因为少数的个体随机因素太多了。
999ggg 回复 悄悄话 一个人不可能在其一生的任何阶段都独领风骚。状元的荣耀,是青年阶段的很了不起的成就,显示出其人在读书考试方面的专长,但未必适用于今后所有的阶段。所以后来没有成为杰出人才也没啥不对。此一时彼一时,简单的说就是风水轮转,花无百日红。如果这人啥都全能,也就不符合常规了。
虎妞娃娃 回复 悄悄话 话说,我很熟悉的一个人也是某年的理科省状元,大概够不上你说的优秀人才,但是状元还是状元,还是高考平均下来每门只扣了5分的,不单靠的IQ和记忆的。
zuncong 回复 悄悄话 胡春华,1963年4月生于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马岩墩村。读初中离家4公里,读高中离家6.5公里,他都走读。他脚板上的茧有铜钱厚,穿烂的草鞋有一大堆。生活磨砺出胡春华顽强的意志,也培育出他坚毅的奋斗精神。

  1979年夏,胡春华以全县文科状元考取了北京大学,成为五峰历史上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收到录取通知后,他背上背篓、撮箕和锹,到一个水电站工地背河沙。一个暑






假,挣下100多块钱。加上父亲东家挪、西家借,才凑齐路费和学费。

  9月,胡春华走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是班上年龄最小,个头也最小的学生。北大四年,老厚老厚的教科书,他越读越薄;太多太多的知识学问,他咀嚼消化为实实在在的本领。天资加勤奋,使他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被评为应届优秀毕业生。组织上本来决定他留在北京工作,但他选择远赴西藏。

clinton-2007 回复 悄悄话 所谓的状元也不过是智力中上,记忆力超群的人.
高考到目前为止还是唯一公平的,可行的选拔制度,不应该轻易否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