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高

海外的生活大体上是充实的,有时候却也难免寂寞。虽然接受了他国的教育和文化,可是骨子里却依然是中国人。让我们彼此交流,携手相伴。
正文

《时代周刊》里的中国 (1):序言

(2007-08-01 13:00:45) 下一个
前一段时间找好了博士后的工作,心里便想放松一下,于是日子便过的真是轻松愉快,和一位学政治的朋友大谈特谈美国的民主体制和中国的政治改革,和老婆争论佛教里的“因果”,到中国餐厅去大快朵颐,去商店里买DVD摄像机,去灰狗站接朋友回家,上未名空间、文学城和朋友聊天,大大倒腾信用卡去赚小钱,看电影,等等,忙得不亦乐乎,热情高涨,心情澎湃,觉得生活真是美好,满世界全是好人。结果可好,这两天要静下心来写博士论文了,尽管我一个劲儿得告诫自己:“三个月以后就要博士答辩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得抓紧时间了”,结果却精神疲惫,心猿意马,怎么也静不下心来,提不起神来。这种情形和我博士开题前查不多,看来要做到心情收放自如,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后来想想,这也是生活中必要的插曲,有了丰富多彩的轻松时刻,才能够坚持过枯燥刻板的艰难时期,我也不能太苛求自己。但是,轻松的时刻是不能太久的,因为生活还得继续,博士论文再乏味枯燥,也还是要好好写的,这毕竟是我事业的起点。就算习惯了中文新闻,也还是要继续钻到英文世界里去,毕竟以后几十年都要在美国生活。非常渴望自由的生活,却也深深知道自由只能靠自己一分一分的努力来获得,现在还远远不是可以停止漂泊的时候,继续扬帆远航才是我脚下的路(水路,呵呵)。

于是便想找到一个固定的方式来打发自己的休息时间,既不要放弃中文,也不能忽略英文;既要能安心做事,也和网上的朋友保持联系,继续讨论;既能够放松休息,也可以学到东西,过的有意义。符合这些条件的休息活动还真是不容易找。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个难题在我阅读《时代周刊》网站上的一篇文章时解决了。这篇文章的名字叫“中国自我的一代” (China's Me Generation,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647228-1,00.html),看了以后觉得写得非常好,便有了一种冲动,想把它翻译过来,帖到网上去。后来转念一想:我会不会是在做重复劳动啊?可能有的网站早把它给翻译了呢?先查查看。到Google上一搜,还真搜到了,转载并翻译这篇文章的网站不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也许是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7/30/content_8601037.htm)。点击链接进去一看,毕竟是大网站,翻译的很地道。那一刻,便觉得自己有些好笑,自己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好好写论文是正经,来凑什么热闹啊?多此一举了吧?就想关掉网页走人,咦,等等,感觉好像有什么不对劲,原来的英文文章那么长,几十个段落,翻译后的文章怎么这么短啊?回去对照两篇文章仔细一看,可不是吗,翻译后的文章仅仅是原文的一小部分,最多也就是翻译了原文的三分之一。而原文的核心部分恰恰是后面的内容。

一时间,心里便有种怪怪的感觉,有些茫然,不知道自己该作何感想。或许这些中文网站有充分的理由这么做,他们的人手有限,时间有限,不可能对照原文一对一翻译,又或许文章中的内容观点对他们太敏感,他们不愿意或者不能够翻译。但是我想,如果有可能,将原文的意思一一翻译出来,供大家好好分析鉴别,效果会更好,因为那样我们可以了解美国人思考问题的思路和角度,从而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后来一想,自己还订了《时代周刊》的杂志,而且可以访问《时代周刊》过去几十年的档案,不妨利用课余时间挑其中一些有意思的文章,把他们翻译成中文,看看《时代周刊》里的中国,和网友一起讨论,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那么,就让我从上面谈到的那篇文章开始吧。《时代周刊》的文章大都比较长,像上面提到的“中国自我的一代”这篇文章,总共有2600多个英文单词,其中有不少很复杂的单词和句子。对于这样的文章,想一次把它翻译过来,而且翻译的很完美,对于我现在的情况是很难的,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将时间定为一周。每次我都将先把文章拷贝到我的网站上,然后一段一段翻译,在每段英文下面添上我翻译的中文,争取在一个星期内翻译完,翻译好。这样读者可以中英文对照着看,有问题可以及时向我提出,而我也学习娱乐两不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panys 回复 悄悄话 转眼间快五年了,一生中最好的时间给美帝国主义拿走了,呵呵
慧慧 回复 悄悄话 你在美国多久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