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已远离

加州的阳光还是纽约的雨
正文

电影在美国是如何被毙掉的

(2006-09-18 01:04:04) 下一个

好莱坞每年生产的电影大大小小的加起来少说也有近千部。而在这些电影当中最后能够在影院发行的不过只有三四百部的样子。没能被大规模发行的电影有些会在下几级的市场里获得机会,比如说发行DVD,或者卖给有线电视网。而另外一些则不得不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自生自灭了。

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电影审片体系。选片的标准也大有不同。其中包含了文化、历史以及保护本国电影工业等多重因素。然而好莱坞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市场。

面对多种多样的影片资源,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就算是财大气粗,也不可能毫无选择地拿来直接在院线发行。在商业运作的大环境下,任何投资都是要讲回报率的。很多情况下,即使一部影片主要是由电影公司投资制作的,在决定是否大规模在影院发行时,电影公司也要考虑再三。因为这个决定牵扯到又一系列的用于市场推广的投资,而且有时候这些投资与影片本身的成本不相上下。做出发行与否的决策不仅要凭借多年的行业经验和职业敏感度,更重要的是看这部影片的市场调查数据。

我前一阵子正好参与了一个电影调查项目,最终结果是影片被无情地毙掉了。所以对这一系列的操作深有体会。这部影片是一个恐怖片,也是这家电影公司最拿手的题材之一。这个公司的市场部门从一开始就对这部影片的市场前景显得不太确定。于是就从宣传短片的测试开始调查观众反响。几个短片测试完毕,结果仍然不置可否。观众反应出现了分级化倾向。也就是说恐怖片的影迷比普通观众热情很多。可问题又在于这些恐怖片影迷对短片的反应还不够好,没有好到可以确定影片一定会在这个人群中大受欢迎的程度。到这个阶段,仅仅是宣传片的测试就显得不够了。

于是,电影公司决定组织审片会,也就是根据电影的内容和特点挑选不同年龄和不同喜好的观众来组织收看这部影片,并在看完影片后提供反馈。就这样,我们按照要求组织了一些比较爱看恐怖片的观众参加。记得当天审片会结束后,包括导演、制片和电影公司高层的一席人就围了上来,略带焦急而又强作镇定地等待结果。对于导演和制片商来说,这也许意味着宣判,因为他们一定为此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不出半个小时,初步结果就统计出来了。数据清晰地显示,这部电影的受欢迎程度相比其它同类型影片在平均值以下很多。导演的脸色非常难看,而且还试图跟其他人争辩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不完全在他。而他的论据在区区几个数字面前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看到数据的第一眼,就在这个电影上划叉了。第二天一早,果真不出我所料,电影公司市场主管打电话来说他们决定放弃这部影片的影院发行。

在我参加的审片会当中,评价高于平均值的并不是很多。每当这样的好结果出现时,我总会真心地对影片制作人员说一句,祝贺你们。而每次结果不尽人意的时候,周围的气氛会变得很凝重。有时片方也会追问原因。我会告诉他们:“结果并不令人乐观,我会在明天的报告里针对具体问题详细说明。”看到导演沮丧的表情,我常会产生一种同情,因为他们的辛苦没有得到回报。虽然这并不是说在下级市场里没有成功的机会,但哪一个电影导演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全美甚至是全世界成千上万块银幕上同时上映呢?

在和一位资深同事的闲聊中,我说起了这种心理上对导演的同情。我的同事却反驳说,这些人耗费了那么多的金钱和人力物力,最后制造出的是垃圾,你认为这值得同情吗?我想了想,觉得他说的可能也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