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德经第五章

(2006-08-09 09:35:53) 下一个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昌夷解读:

何谓“仁”? 仁字就是“ 人二” ,所以仁就是讲两个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的问题。按孔子的说法,仁就是 “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 (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仁就是 “ 忠恕之道 ” (忠心诚信,待人以宽),仁就是 “ 自所不欲,勿施于人 ” (自己做不到的,不能强加给别人)。

何谓“刍狗”?刍狗就是古代在祭神时用稻草扎的动物。最开始的时候,祭神是非常严肃和重大的事情,用的祭品都是全牛全羊的牺牲。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活动越来越多,祭神也就越来越频繁,因此也就越来越流于形式,祭品也就从全牛全羊换成了猪头鸡鸭,直到最后换成了没有生命的用稻草扎的动物。其实当时的古人已经慢慢发现,神不会因为祭品贵重就照顾你,也没有因为祭品简陋就惩罚你,祭神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仪式,祭品是什么都不重要了。

当时周朝的统治者提倡仁,而老子认为,仁其实是不合乎“道”的,按现在的话说,仁是违反自然发展规律的。 因为古代的统治者经常把自己比作天地,所以老子首先从天地说起。

老子说,天地根本不会讲什么仁,它对待万物就像神对待刍狗一样,不管万物做什么,天地根本不在意,它只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着。

不管万物在天地间如何进行孕育繁衍,生老病死,世代交替,天地都照样是日落月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海枯石烂。天地什么时候狂风暴雨,什么时候阳光明媚,什么时候地震海啸,什么时候火山爆发,该发生的时候就一定会发生,不会因为天地讲仁爱就不发生。

为什么一定要有统治者呢?从自然的发展规律来看,只要是群体生活的动物,就一定要产生管理者,蚁群有蚁后、蜂巢有蜂王、猴山有猴王、羊群有头羊,人类作为群体生活的高级动物,当然就更不例外。从管理学上讲,随着群体必然产生的就是群体公共事物的管理需要,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或若干个体作为管理者来满足这个管理需要。这个时候,管理者的日常行为就不再从事其他个体从事的日常劳动,而是专门从事群体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这个群体可以是家庭、部落、氏族、国家、公司、军队等;这个管理者可以叫做家长、酋长、首领、族长、国王、总统、主席、经理等;管理者的产生方式可以是自荐、协商推举、武力夺取、血缘世袭、禅让、民主选举、上级任命等;而这个管理呢,也可以称之为统治、治理、率领、组织、主持、为人民服务等。

既然统治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讨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也就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了。所以老子接下来就说,远古的圣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根本就没唱过什么仁爱之类的高调,他们对待老百姓就和天地对待万物、神对待刍狗一样,根本不在意老百姓的反应,只做自己份内应该做的事情。

老子为什么会这么坚决反对仁呢?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