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剑客论坛

一个每时每刻都有方向又总是迷失的人,一个深知自己又总是不知自己是谁的人,一个总是被爱充满但又不知如何释放的人。我是一个漂浮的灵魂
正文

当希望变成绝望――是谁逼死了双料博士蒋国兵?

(2006-08-11 20:09:55) 下一个

当希望变成绝望

――是谁逼死了双料博士蒋国兵?

论剑地点:老四川

论剑人:建光、宝林、许丹、红丽

 

背景介绍

 

七月二十一(星期)凌晨250分,美加双料博士、1979年湖北省高考理科状元蒋国兵从加拿大当米尔斯夹401公路的桥上跳下身亡。一时间,舆论哗然,各路人马纷纷站出来讲话撰文,分析这位博士的死因,谴责中国的教育制度,批评加拿大的移民体系,抨击蒋国兵不顾一家老小自行了断生命的自私行为……

 

加拿大警方研判,蒋国兵的死属于自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根据就是有目击人报告在跳桥之前蒋国兵在桥上徘徊了近20分钟。

 

蒋国兵没有为家人留下只言片语。在生命结束之前,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是丈夫,是家里的长子,是蒋家的盼望和念想。

 

世界上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能将这位“博士、父亲、儿子、全家的希望”从401公路的桥上推下去?

 

别太把自己当根葱

 

建光:蒋国兵的经历和我周围的朋友的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是大陆来的,同是各省市的高考尖子,是父亲,是儿子,也是全家的希望和念想。从各方的报道来看,实在看不出蒋国兵来美加后的经历和许许多多的大陆新移民有什么区别。如果遇到挫折就想一死了之,北美早就没有中国人了。人活一世,绝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在吃苦,吃苦是积累、是资产,人们愿意吃苦也是因为心里总是怀有希望。只要有希望的火种,生命就能承受苦难,生命的旅程才会继续。许多人读书的时候再苦都能忍,因为他们知道读完了书就会有希望,但是一旦拿了博士又找不到归宿,就会极其失落。这个时候,好的情商、好的性格就成为决定命运的关键。蒋国兵跳桥身亡,如果的确是自杀或没有其它隐情,那就说明,他的性格有缺陷,情商出了问题,以至扼杀了希望的火种,让生命中的希望完全变成了绝望。

 

许丹:谁也不知道蒋国兵到底是为什么死的,如果真的是“希望变成了绝望”,所以他就纵身一跳,我觉得他死得很可笑,也很可悲。关键在于他的“希望”有问题。蒋国兵的希望就是通过读书、拿学位来提高社会地位,使自己变得尊贵,读了书能否学以致用好象无所谓,就单凭着博士学位,社会就必须把这个读书人捧着、敬着。这种“希望”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很流行,从古到今。过去说“刑不上大夫”,今天蒋国兵们的逻辑就是博士不能当油漆工,不能干体力劳动这种“低级”活儿,干了、当了就要自杀。他没弄明白的是,即使拿了十个博士学位,也不能说明你就是个学者,更不能说明你是个创造者。博士学位只说明你修了某个专业必须修的课,可能做了本专业极小部分的实验,可能发表了论文,最多说明你在这个专业内可能具备了博士应有的知识。绝大多数刚拿了学位的人,只是在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后面爬行的间隙,直起腰喘口气,仅是读书郎而已。但是会念书,并不意味着你有创造力,高分低能的人太多了!而社会给与你社会地位,老板付给你高薪,或是因为你对社会有相应的贡献,或因为你能给老板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如果你不能,或者你没有找到买主,即使你身上挂满博士学位,你仍然什么都得不到。干体力劳动就精神受刺激了?在劳动力市场上,如果博士学位不能带来价值,就是一张纸,还是废纸,真不如出体力刷油漆有价值。我实在不明白,人怎么会一读了书,就忽然尊贵起来了?太拿自己当根儿葱啦!照这个逻辑,那些诺贝尔奖得主,应该拿自己当玉皇大帝。

 

保林:蒋国兵的死显然是因为遇到了不能承受的压力,要么是生活的压力,要么是精神的压力,要么二者兼有。如果他不是高考状元,不是博士,而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干一份普通的体力活,领一份不高但能养家糊口的工资,我想他不太可能去自杀。我二十几年前刚来美国的时候就有朋友对我讲,从大陆来的移民,越是学历低的越容易适应美国社会,因为他们不在意干粗活、重活、体力活。高学历的人就不一样了,本来就不能吃苦,再加上面子上拉不下来,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好找,体力劳动不想干,即便是勉强干了,也会有一肚子的委曲,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再想想自己在国内,曾经是怎样的天之娇子,到了美国怎么就混到了这步田地?回国吧,怕人家笑话,不回吧,又实在太委曲自己。在美国,处在这种左右为难境地的中国人太多了。好在这些年海归成了时髦,学有所成后回国创业已不再是让人笑话的事情,再加上许多在美国拿到学位的人都能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否则,在北美自杀的双料博士绝对不会是蒋国兵一人。

 

许丹:没错,有多少人来美国之后,絮絮叨叨地诉说自己的落差感,觉得自己在中国咱们家那地界,也算一号人物,或呼风唤雨,或掌声连天,孬好咱有学位,是一白领,到了美国,怎么贬值了——端盘子、刷油漆还嫌咱没经验!其实就是没弄明白三个问题,我叫它“3w”:WHO (你是谁)WHERE(你在哪儿),WHAT(你能为这个社会干啥)。如果你不能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你凭什么要社会地位?如果你的技能或者学位不能带来价值,你指望谁给你付工资?事实上,我们来到美国,不仅仅是从零开始,我说是从负数开始,因为我们(即使是拿了博士学位)语言不行,大街上拉个美国人英语就比咱们说得顺溜明白,我们固有的文化、思维更与这里有很多不一样。美国人不会都来适应咱们说汉语,美国社会也不会适应咱们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思维。如果真有那一根筋的主儿,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回国,别在这找别扭,轻的心情不好,重的得个精神病或者干脆自杀,那“落差”的代价就太大了,实在得不偿失。我不同情这样的人,唯一可惜的是那活生生的生命枯萎了。

 

生命属于自己,也属于他人

 

建光:人生四十不惑。人如果活到四十岁还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是多么悲哀!蒋国兵心里的希望不是一个和睦的家庭,不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那朝夕念想他的父母和兄妹,而是自己的职业前途。当发现头上的两顶博士帽只能换来失业的时候,他的世界破碎了,倒塌的自尊心无法再载动他沉重的躯体,他的心中再也存不下他人,心里只剩下一个大写的“我”。自杀也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个人事件,一个和周围的亲人朋友毫无关连的事件。

 

红丽:我觉得倒塌的不是自尊心,而是虚荣心。他要是自尊,首先应该自爱,应该自己尊重自己的生命。当然这是蒋国兵人生观问题,属于人权自由,他要选择只有“我”,我不想谴责他。只是可怜那孤儿寡母,还有那年迈的老人。要是哪个女人摊上这么个丈夫,哪个孩子摊上个这样的父亲,要是为父母的摊上这么个儿子,真够倒霉的!所以,我觉得最可悲可怜的不是“双料博士”的死,倒是那孤儿、寡母、老妪,叫人不由得心生同情,你说他太太,自己挣钱养家,同时还生了两个孩子,苦挣苦扒,才买了房子,蒋博士这么一死,女人的精神支柱倒了,孩子们的爸爸没了,老人的希望和骄傲灰飞烟灭了,他们到底招谁惹谁了?我庆幸自己没找这么个空长了男人坚强外壳的人做老公,我看他承受压力的能力,还不如女人,不如他老婆,也不如我们休斯顿99.99%的女人。这种人压根就不应该结婚生孩子!太不负责任!如果他没结婚,我倒要说,这种人于社会无益,于亲人无益,死了拉倒!

 

保林:这话好像有点太无情了吧。其实你前面讲的还是很在理的,但你这结论可是太狠毒了。蒋国兵死后,网上有许多人对他的自杀行为给予了遣责,认为他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人,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在西方文化中,自杀是一种自私和胆怯的行为。人的生命固然是属於自己,但是,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和许许多多的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建立了不可切割的生命联系,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别人的生命,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人都不可能不考虑自己的生命对於亲人以及社会的意义。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敢说自己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艰难和挫折,而且有过轻生念头的人也不在少数,之所以绝大多数人都能在经历困境的时候选择活下去,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知道自己生命的责任。我上有父母,下有妻儿,自己一走了之,如何对得起他们嘛。我想,任何一个坚强的人都不会选择自杀轻生的路,只有懦弱的人才会自己选择走上绝路,毕竟轻生是摆脱困境最简单、最容易的路。

 

光环和面子均为虚无,生存第一

 

建光:近年来,自杀在中国学生当中变得时髦起来,特别是去年常听到一些大学生跳楼的消息。自杀一般起因于对生命的绝望,而绝望往往来自于生活的挫折。并不是巨大的挫折才会导致人的绝望,在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跌倒都会使人堕入无望之中。不同质量的生命个体对周遭的打击会有不同程度的承受力。质量好的个体,往往能在谈笑之中化解挫折感,质量不好的,则会陷入绝境。

 

网上有许多的文章把蒋国兵之死同中国的教育制度联系在一起,不敢说有多少直接联系,但借此来反省一下我们育人的方式还是有必要的。我们的教育体系教育孩子爱这爱那,唯独没有教导的就是“爱自己”,更没有讲清楚什么“爱自己”的真实含意。所以中国大陆造就了一大批不知如何爱自己的精英。其实一个爱自己、善待自己的人是很难将自己放入绝境的。什么是爱自己呢?就是要坚信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既然是独一无二的,就不要去和任何人攀比,因为攀比毫无意义,你永远是你,你永远也不会变成他,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世界上没有人能替代你,你就要爱自己,把自己爱好了,才会有本钱去爱他人,爱周围的朋友。许多像蒋国兵这样的博士、双料博士在毕业后都没找到工作,但别人却做到了能屈能伸,最终都能找到出路,因为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生命不完全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同时也属于他们的家人,属于世界上所有爱他们的人。

 

红丽:有一个很好玩儿的类比。比如我叫红丽,但是我老要不停地问别人“我叫什么”,只有在别人说我叫红丽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般地定下心来:哦,原来我叫红丽!一定有人说我脑袋里进水了,但生活中有很多人是这样,他自己的价值他不清楚,老要从外界的肯定中得到界定,要在跟别人的比较中得到肯定,一旦外界不肯定他,天就塌了,就要寻死觅活,蒋国兵是不是也有点这个意思?

 

建光: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蒋国兵少年得志,一直在学院里头混,几乎没有机会在社会中打拼。其实他早就知道自己不适合加拿大这样社会竞争力强的社会,他早就应该另择栖息之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哪怕是举家迁回中国,在某所大学任一个教授,也不致于做出让孩子失去父亲、让父母失去儿子的事情。

 

红丽:据说蒋国兵在国内已经是副教授,还分了房子,我不明白,中国那么可怕?宁可死,也不回中国去继续他的希望?当然,副教授也不算什么,到美国来留学的人,很多在国内都是副教授级别的,我们家就有两个副教授,照样什么活儿都干,休斯顿那么多在国内是大小“腕儿”级的人物,在这里不是都各找生路活得挺好?一个人软弱到这种程度,稍有不顺就自杀,那蒋国兵应该从一出生就自杀,他生在农家,按他那观点,不是比油漆工更加“卑贱”?或者所有当农民的人,如他的父母,所有从事体力劳动的念过书的人,如休斯敦很多怀才不遇的人,统统都应该自杀,因为“卑贱”。

 

有人说蒋国兵的老婆没有给蒋国兵足够的精神安慰,所以他自杀了,我觉得还是蒋国兵自己的问题占主要方面,他的虚荣心总不是他老婆教育出来的吧?他老婆一个人既要挣钱,又要带两个孩子,难道还叫她把蒋国兵当成第三个孩子来照顾?也有人说如果当时有朋友关怀他一下就好了,可是一个人老靠外界输氧来过活,那比植物人好多少?我看这种人只会死读书,压根就不适合到竞争环境里来,不适合到很实际的北美来,来了是自找苦吃!

 

保林:蒋国兵的确不应该来到北美这个极具竞争的环境中。他在中国所受的教育、所走的路太一帆风顺了。他成长的背景和我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是同一代人,小时候在农村很会读书,很小就进入名牌大学,当然我不是高考状元,更不知道博士是什么滋味。我想说明的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从小学到大学,从来就没有人向我们传授进入社会之后的竞争意识。我小的时候一直以为我这一生的路总会有人给安排好的,读完小学读初中,然后是高中、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是分配的,人生的每一步都按步就班走,在工作中慢慢得到提升,工资会一点一点地上涨,直到退休。那时的我把生活看得极为简单,自己根本用不着为前途操心,反正会有人给安排的。直到来到美国才突然发现再也没有人为你安排工作了,一切要靠自己打拼,自己找饭碗,我梦寐以求的美国原来是不管饭的。早知如此还不如留在国内当个副教授,生活过得去,地位也凑合,父母有面子,自己嘛,起码不用拉下面子干体力活。想想蒋国兵,曾几何时是多么的风光,如今成了双料博士却连工作都找不到,生活和心理的落差使他没能成为一个强者,选择轻生而一了百了。

 

讨论死人是为了活人

 

许丹:关于蒋国兵为什么死,我觉得探讨起来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最近网络上关于蒋国兵之死的探讨,使我不禁叹息于这一片哀鸣。在华人圈子里,为什么那么多人被他的自杀所震惊?为什么那么多人来分析他的死因?纽约的中国外卖郎被杀,为什么没有听到这么多扼腕叹息?华裔孕妇在被递解出境的过程中因故流产,为什么就没有人蜂拥而上分析原因?记得休斯敦附近好像也有过华裔女生晚上回家路上被杀事件,网络上不过就是一条新闻而已。这个事件所以轰动,不在于自杀,不在于生命的陨落,而在于双料博士没找到满意的工作自杀。轰动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博士的生命价值比外卖郎高,外卖郎做体力劳动活该,死了也没什么值得惊讶惋惜的,博士做体力活就是天大的委屈,所以死了真可惜、真叫人震惊。但是在上帝面前,他们的生命价值是完全平等的!我不愿意说这是中国文化的错,也不愿意指责中国的教育,只希望我们中间不要再出这样的糊涂人。见过一些拿了学位的人,有中国人,更有美国人,有博士、硕士、学士,人家开着小饭馆儿、咖啡厅,或者开出租车,甚至有帮人追债、卖车的,一问,学心理学的,学音乐的,学历史的,学中文的,都是读书人,可人家却一脸的快乐,丝毫不把学位当成不得了的事,更没看到那学位带来的哀怨。他们的聪明在于没把学位当成自己的精神负担,也没把自己的生活拴在学位那一棵树上吊死。每次遇到这样的人,我都佩服得连连称赞,这叫大丈夫能伸能曲——我这种伸曲说,也有浓重的中国特色,但是有了这种伸曲的弹性心态,总不至于跳楼或者哀号,下一次再遇到类似蒋国兵这种事件,也不至于跟着唏嘘喧哗了,这种喧哗很可能使那些正打着与蒋国兵同样算盘的人存了一丝侥幸:生不能兴旺发达,死后引起轰动,也算得一份哀荣。所以,我觉得三剑客太给他们面子,我就此打住,不再拾柴助焰。我的态度是:不支持、不同情、以后更不谈论这种人,不给那些计划赴死的人留一丁点儿自杀的幸福希望。

 

保林:蒋国兵自杀引起这样广泛的讨论,连三剑客论坛也拿它当论题,这自然是因为他的身份和背景,否则,世界上每天那么多人自杀,为什么只有他的死让人如此关注呢?从生命的价值来说,我认为人是生来平等的,一个博士对於社会的价值或许要高于一个普通的工人,这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但是,作为个体生命,博士与工人的生命价值是没有高低之分的。这一点我同意许丹的看法。但是,因为蒋国兵的博士身份,使人们有机会广泛地讨论自杀这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讨论死者是为了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如果想轻生的人因为蒋国兵事件而放弃轻生的念头,重拾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蒋国兵的死就没有白死,我们的讨论就不算浪费版面的废话。

 

结束语:世上没有过不去的槛儿

 

建光:人的一生,没人知道前方的路是曲是直,所以不可缺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意志,否则这辈子就难过了。人生没有忍受不了的痛苦,只有不想忍受的痛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毕汝谐 回复 悄悄话 天才即毒剂 毕汝谐 (纽约 作家)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一书搬上银幕了。我们因而更加缅怀这位风华正茂、却饮弹自尽的华裔女作家。
两年前,噩耗传来,闻者惊诧痛心,齐问何以致之;各方面给出许多猜想:“抑郁症” 、“过于劳累” 、“日本官员威胁”等等,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一条——天才即毒剂!古往今来,无数天才人物为自身的天才所毒杀;这可悲的名单上,又增添了一个新名字:张纯如女士。
所谓天才人物,大抵是这样的:其智商远远高于普通水平,其情商却远远低于普通水平;常年处于众醉我醒的孤独状态,背负着永恒的精神十字架;特立独行,不谙人情世故,与所在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其外在表象有若孩童、白痴、精神病患(许多天才人物其实就是精神病患者,至少也是精神偏执);为世人所笑、所骂、所仰慕、所崇拜,惟独得不到世人的理解。
所谓天才人物,和弱智人士一样,均属于另类人群;遗憾的是,现代文明社会已为后者提供了完善的保护机制,却对前者漠不关心,听任天才人物为其天才所累、所误、乃至所毙,哀哉。
因此,天才人物以及疑似天才人物,只能自求多福,勿使悲剧一再发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