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习篇

(2009-11-20 11:10:59) 下一个

初到美国时的兴奋被眼前的现实击碎。20001月当我走出芝加哥国际机场时,仿佛回到中国的某个西部城市。在空中我从飞机的舷窗向下俯瞰,只见广阔的大地被白茫茫的积雪覆盖,整一个白色世界。而眼前与想象中美国的高楼大厦也相去甚远,哪儿看到超过五层楼的房子。机场外寒风刺骨,我惊讶这就是美国。

在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也工作了6年,也去到很多欧洲国家,自认为从语言到心理都已经准备好了,结果飞机在日本经停时,还是出了洋相,抑或是中相更恰当。因为是冬天,第一次到美国学习生活,生活必需品能带则多带,小到锅子、方便面,结果一些衣服塞不进箱子,那只能穿在身上了,冬天嘛,从里到外,上身有棉毛衫、羊毛衬衣、羊毛衫、薄风衣和滑雪衫,下身当然有棉毛裤和外裤。飞机上有空调,外衣有地方放,但在日本需过夜停留,随身行李必须全部拿走,过海关签过境签证,洋相来了,大厅里人头挤挤,而且开了空调,很多,应该是大多数都穿着短袖T恤,手里拿着一件随身行李和外衣,我的情形是这样的全身的衣服除了滑雪衫拿在手里外,其它都在身上,背着一个双肩包,一手提电脑包,满头大汗,很狼狈。难怪日本女签证官用怀疑的目光多看了我几眼,换谁都会认为是“偷渡”或是“精神异常”。在酒店安顿下,我终于脱下棉毛衣裤,从此再也没问津过。

在我的印象中,美国应该是到处高楼大厦,处处象曼哈顿,其实认识太肤浅了,过了很久以后,这个观念才扭转过来,此乃后话。

姐姐、姐夫到机场来接我,他们开的是FortMiniVan,在中国叫商务车,可以坐7人,一路上他们问我很多国内的事,想叫我保持清醒,调整时差,但很难,兴奋了十多分钟后,我觉得眼皮发沉,思路紊乱,说话已没有逻辑了,时差真是太难熬了,中国和美国的时差是整整12小时,也就是中国是早晨,美国就是晚上,到姐姐家后,马上打了电话向沈铮报平安后,坐在沙发上,就想睡觉。

姐姐家在芝加哥的近郊,一片安静的小区,小区里都是一幢幢小别墅,前后带着花园,花园被白雪覆盖,也看不清与邻居的分界线。房子是两层楼,楼下是客厅、餐厅、厨房、书房和厕所,楼上是三个卧室,两个厕所,一个在主卧室内,一个在外面,地下室与楼上相同面积,放了乒乓台、桌球台、影像室和游戏室等,觉得房子很大,空间很大。待了一星期左右,姐姐、姐夫就送我去学校报到,因为学校已经开学了,报到注册、交了学费,大约4000美元,然后负责国际学生的老师Dr.christine带我去宿舍,宿舍楼很大,共三层,每个学生一间房间,房间很小,一张单人床,一把椅子,一个衣橱和一个洗脸盆,很简单,浴室在走廊一头,共用,洗衣房、餐厅和活动室都在一楼,宿舍和餐费一学期加起来差不多3600美元,一下子近8000美元付掉了,后来才知道这还算少的呢,名校差不多学费都是一二万,一个MBA下来光学费5万美元,还不包括书费、住宿费、生活费、实习费等等,而且学习很紧张,节奏很快,不可能有时间打零工,所以没有钱万万不能。

宿舍楼不仅住着国际学生,有来自斯里兰卡的Tony,擅长羽毛球和电子琴,KenyaTom,印度学生,大陆学生只有我,还住着天主教会的Brother们,他们一身贡献给天主教,人非常和蔼可亲,宿舍管理员Brothe Rober就是这么一位。学校距离芝加哥市中心40分钟开车距离,离姐姐家约一个小时,差不多上海至杭州的距离吧。餐厅供应自助早、中和晚餐,均为美国式,一星期菜单单一循环,也就是星期一都不一样,有时候会稍稍改变一点,不太忙的时候,你可以叫厨师煎两个鸡蛋,很有人情味,至于饮料,可乐、咖啡随便喝。一个学期下来,我体重猛增16磅,方正是交了钱,不吃白不吃,穷样。

研究生的学习与大学本科生完全不同,我从来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在英语还没有完全听明白的时候,大量的阅读、书写和Project一股脑儿全来了,只能乱七八糟见招拆招了。

印象比较深的是Dr.christine教的写作课,对国际学生来说,写作是一门很重要的课,也是最难的课,整个学期除每周两篇不限题目,但限字数的随笔以外,每周还有一篇命题作文,从浅入深,类似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举例描述,情景细节描述,我的题目是“上海的早晨”,我记得我写到:当外滩海关的钟声敲醒了人们的睡梦后,骑车上班的年青人边吃着早点边骑车,妈妈们忙着准备早餐,催促着孩子起床,并在他们睡眼朦胧的时候。一口一口地喂着孩子们,然后提着书包和自己的拎包,拉着孩子们出门。老人们在公园里遛跶,或是太极拳、健身操,也有喜欢戏曲的老人,组成搭档,拉上几曲、唱上几段,上海的早晨显得忙碌而有生机。大致记得这么多,反正字数有要求,写完后,同学们相互阅读,提意见,再修改,最终完成。考试很有趣,到 教师办公室随机抽取一题目,然后必须在2小时内完成一定字数的文章,过时不算。

刚到美国的前三个月到半年,是最痛苦的日子。书本上称之为文化冲击,不同的人群、环境、习惯、语言、食品、气候,没有一样与以前相似,就像一个弱智,拼命想去知道,却不知道怎么去了解,就像一个婴儿,一张白纸,更要命的是必须将装满大脑的思想和文字统统抹去,刚来的时候,时时刻刻不停与国内进行着比较,苹果多少钱一斤,这种事在国内怎么处理?老是中国,美国来回反复比较,结果越来越迷茫,不知如何是好。再加上语言不过关,国内再好的英语水平,一到美国,面对的是全方位的英语环境,顿时找不着北,我甚至都怕接电话,因为不知道怎么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不就是中国文化吗?报纸看不懂,电视剧情节不明白,尤其是肥皂剧,别人都在笑,我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动作片还好,叫厨师煎鸡蛋,都不知道怎么表达,郁闷啊!

我记得我曾经哭过一次,那是Brothe Rober与我 的一次谈话。起因是缴纳住宿费的剩余部分,那时从国内带不出这么多美元,而且又急需,反正说到最后,说的均是觉得生活怎么这么难呢?远离亲人、孤独寂寞、精神上一种孤独,生活上处处是难题,语言是关键,你看不懂如何使用洗衣机,烘干机,你找不到人来问,大家都在自家宿舍内,关着门,你想打电话,不知怎么用,你想与人说说话,必须讲英语,而且面对一张陌生人的脸,你还有诉说衷肠的冲动吗?

文化冲击给每个踌躇满志的留学生一个迎头痛击,每个人经历的时间有长有短,通常过了半年,你会觉得好很多,关键你需要朋友,有朋友、有亲人后,会舒畅很多,适应会更快。

半年一个学期过去了,姐姐家搬迁至波士顿,我也跟着来到美国历史名城—Boston,这是欧洲人最早踏上美国的地方,这里是欧洲文化最初移植的地方,美国的南北战争第一枪在这里响起,胜利后在此宣布美国独立。这里聚集着历史悠久的大学——哈佛、MIT等等,我很快也注册了这里的学校,继续我的硕士学习,在这里我结识了知心朋友,学会了在美国的生活,在这里转换了我的生活轨迹,我更独立、坚强了。

Rivier College 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且是天主教学校,一切人文环境显得平静而祥和。学校很美,尤其是秋天,枫叶多彩,夏天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学习当然很紧张,研究生的课通常一星期只有一到两次,每次2小时左右,一门课一学期大概12周,也就是12次课,对于课本来说,一本书大约20章节,每一章节150页,教授只会在每次2小时的课堂上点拨一下,所以必须提前看完1~2章节,平均下来300页左右,还要基本理解,上课只是讨论。一开始看书很慢,语言不行,还必须借助于字典,所以在课本上常有铅笔的注解,越往后越少,一方面是识得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后面出现的都是前面章节提到的内容。从上课在云里雾里至一知半解,最后跟上老师的节奏,能自如地与教授在课堂上讨论,并且可以积极提问了。这里的作业也与国内不同,甚至没有考试。通常在你注册完一门课后,在开学前,会收到教授的Email,告诉你他会用哪本书,有时是他的著作,有时不是,每堂课的计划安排,参考书的目录,作业的要求,以何种方式考试,让学生事先有初步的了解,作业有时会独立完成,有时要求以小组方式集体完成,有的要求书面,有的要求上台演讲,考试分中考和期末考,最后成绩由平时作业占60%-70%,考试占30%-40%,研究生成绩必须达到B以上才算合格,相当于80分左右,否则重新选修这门课,当然学费还要交。要拿到研究生学位,必须修完12门课,每门课“B”以上。

学习本不难,记忆和年轻均是资本。但我那时已经33年了,在我读医学院的时候,梦想是毕业后去美国深造,而且美国是唯一梦想,不想遭遇六.四,我们这几届毕业生一律发放去基层半年,而且必须有一年实习期,五年工作时间,才可以出国,除非有侨眷属,因此90年毕业的梦想被扑灭。直到10年后,心中的 激情之火被重新点燃,美国仍是唯一向往,因此放弃了澳洲悉尼大学、法国Insead大学的召唤,一心一意地奔赴美国,入学一三流大学,终于做到了,无怨无悔。

Rivier College的学习、生活使我逐渐熟悉了美国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技术,使我不断地树立起自信,慢慢地游刃有余了。期间,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Alan是那时的室友,无论志趣、爱好、禀性,还是生活经历,都有颇多相似之处。在公寓的客厅里,我们边喝着廉价的5元一大瓶的葡萄酒,边抽着香烟,一直聊天聊到凌晨,Alan喜欢吸那种浓和重的烟,象万宝路,而我则没有偏好,浓淡兼可。Alan很爱太太,他太太来美国看望他之前,他就提醒我收起所有与烟有关的物品,在他太太面前我不能吸烟,因为他太太了解他挡不住室友抽香烟的诱惑,为了好兄弟的同志情谊,我们只得忍了整整一周。等他送走了太太,Alan马上买了一包好烟补偿给我,结果我们又故态重萌、恶习不改。

吸烟一直到沈铮和祈来到美国后才戒掉的。一来美国到处禁止吸烟,吸烟的人像贼似的,感觉很不好,二来美国香烟很贵,绝对值也就几元钱,但当时鸡蛋1块钱12个,1镑猪肉1.99元,所以不吸烟可以节约很多,后来不知不觉也就戒掉了。Alan毕业回到加拿大和太太团聚,也一定戒掉了。

竹和她丈夫G是我的大哥、大姐,平时对我们这些单身很照顾。经常在家里开Party,打牌、消遣,伴我们度过很多快乐时光。Grace待人非常亲和,经常和我们一起Party,烧一些好菜给我们打牙祭。人长得清秀,歌也唱得好。据说当年是大学校花。TomH来自北京,说话那叫一个“贫”,太好笑了。Coral也来自北京,孤身一个女孩子在美国独自闯荡多年,现在有了一点积蓄,也想好好找份工作,回到学校,也算归依正途。还有很多年龄相近的一些同学,很多,为了能够创造更多的文娱活动,我们这一干活跃分子,被全部选为中国留学生协会,我被选为主席,Coral是财务。每年我们有学校拨给的大约3000美元活动经费,因此协会每年组织迎春节、庆中秋两次大的Party,有团聚,自己再带些特色的点心或小吃、卡拉OK、舞会、乒乓和棋牌比赛。每周还安排几次的网球和乒乓活动。就在那时,我开始学习打网球,因为有乒乓球的基础,网球上手很快,越打越好。乒乓绝对是No.1。我们还有烧烤,每周一次排球比赛。反正学习紧张,生活也很快乐,睡觉的时间被挤了出来。

老地主是一个来自北京的画家,逗留在美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拿到绿卡。当时为了留在美国,而太太被移民局在入境时遣返,导致离婚。他不懂英语,唯一的技术是绘画,经历在纽约的艰辛,两次在警察局过夜,但生活的信念始终在他心中,当他一遍遍讲述他的人生经历时,那种乐观的自嘲,使我感到我是否在听一个传说,不是现实,而恰恰就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实。老地主在CapoCode弄了一幢房子,夏天我们经常去那边钓鱼,抓螃蟹,烧烤。他乒乓也打得好,为了能赢我,回北京专门买了一块价格人民币1500元的狂飙,结果也被我38块的“邓亚萍”拿下。技术不如人,光靠硬件不行。如果水平相当,那利器才能发挥特长。因为他乐观,也有地,我们就叫他“老地主”。

现在大家工作在不同的地方,但经常会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每当听到对方的声音时,心中就会涌起一种亲切,温暖,平静。

移民和留学是两回事,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国家的人群中,大多数是技术移民,一旦他们Landing以后身份就合法了,外出打工就可以养活自己,容易简单,一般移民去哪几个国家的人均不会去读什么硕士和博士。找工作再说,除非找不到工作,或者想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才会重归学校。当然回学校学习和拿文凭是两回事,学校收费欢迎,但要拿文凭毕业。入学的门槛首先是英语,Toeflfo GRE,或GMAT,达不到的成绩,免谈。入学以后,也要面临紧张的学习和考试,要被剥一层皮,在美国,绝大多数出来的都是留学生拼ToeflGRE拿奖学金,毕业拿硕士博士,找到公司工作,换H-EB工作签证,申请绿卡,这是百分之九十五人群的一条道路,而且在做学生期间,由于是F-1学生签证,校外打工是非法的,一旦捕获,遣送回国。一般美国的公司、外国人的企业不会也不敢雇佣学生,中国留学生通常想挣些生活费,唯一的地方就是去中国人自己开的餐馆,其中一大部分人的选择因为不需要语言,门槛低一般留学生会做送外卖的,如果你有车,或者是服务员赚小费。由于留学生大多涌向中餐馆,也造成大大的竞争,老板会挑选外表忠厚老实,而且有经验的。谁会有经验,反正去应聘都说有经验。上过几次当后,老板也改变策略,说:到我这里可以,工资、保险一样没有,只有靠小费,干不干。干!反正是打黑工,做一天算一天。每天上课之前或下课以后,脱下平时穿的衣服,换上白衬衫、黑裤子、黑皮鞋——均为自己买,开始上班,在做服务员送菜、点菜和饮料的工作中,大多留学生总结一套经验,我称之为生存原则。了解老外的喜欢哪些很重要,清蒸鱼、螃蟹之类不要推荐,他们不会吃带有鱼刺的鱼和有壳的东西。一般会介绍咕咾肉、鲜 肉等,是他们的最爱,而且通常全部吃完,还会给你超过平常15%的小费,觉得你推荐得好。笑容满面地拿着小费,心里叫骂着SB送他们出门,欢迎下次再来。随着中国人来的越来越多,中餐馆也越开越多。通常一家餐厅的生意红火了,附近马上会有第二家、第三家,而且价格便宜。同样的菜,相似的进货渠道,差不多的人工和租金,不去想如何提高服务质量,而是恶意竞争 ,“你死我活”,造成的恶性循环是餐厅环境的脏乱差,台面湿漉漉的,服务水平降低。仅仅是因为便宜,才会有顾客。有些餐馆新开,有些关了。从根上讲,这是我们的生意经,我们的文化、教育导致不按规则出牌,恶性倾轧,最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观察中国的其它行业,不也如此这般吗?

电视剧里常渲染美国留学生切菜、洗碗的打工场面,我总算经历过了洗碗。幸运的我是在学校餐厅洗碗。中餐厅的老板是不会浪费钱去买洗碗机和烘干机的,反正有的是人工。在学校西餐厅洗碗,学生们将吃完的餐具放在托盘中,送进后厨,我倒掉剩菜后,用高压水枪冲洗盘子、刀叉,然后照顾冲洗再放进大的周转箱内,放满之后,就送进洗碗机。几分钟后,周转箱从洗碗机里通过传送带运出,我再将它推进烘干机,才几分钟就完成了。然后将盘子叠放整齐、整理刀叉,再拿出去备用皆可。用餐高峰时,手脚不停,通常三个小时后慢下来。你才可以去厕所、喝口水等。工作完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把全身的油腻味统统洗掉。不洗的话,闻上去恶心。

经理James对留学生很和气。但最后我还是辞职不干了。本来在厨房打工工资很低,唯一好处是吃饭免费,但免费很快被取消了,因为中国留学生不仅自己吃还拿回家。所以最后只能不干了。劣根性到哪儿都会冒出头来。

学费是自费。尽管在国内有点积蓄,但是也熬不住18,花钱如流水,心里着急呀!必须有一份零工,可以挣点生活费。我帮华裔美国人看过他们14岁的小孩,患自闭症。我陪他说话,陪他玩,骑自行车、打篮球和游泳等。每小时10块不错。也帮助画家老地主练摊。在美国Mall里练摊,也算长本事了。老地主除了给画廊画一些画外,还在Maii里经营着一个小摊位。主要买明星、球星的铅笔画,当然是原创一次,以后复印无数了。老地主有时忙不过来,就叫我做帮着练摊,装配镜框,放入明星照,像模像样的。小孩子很喜欢。每当感恩节,圣诞节都卖得很好,最多一天卖出150个,25块钱一个。平时,每天只有1~2个。老地主乐观,反正一年中就靠圣诞节赚钱就可以了。平时帮老地主练摊,无非是坐在那里,带着电脑看电影或上网。不过也算在美国练过摊了。最实惠的工作,当属在学校计算机系做RA了。偌大的教室里,全部是已经连上Internet的电脑,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做作业、讨论,也可以上网。我的工作是帮助学生使用电脑,这年头还有哪个不会使用的,只不过有时候出故障而已。我坐在那里,做自己的Project,上网看八卦,查Emai,而且收入不错,负责教授Sister Math和慈爱。

不管做什么工作,我都认为是熟悉美国、了解美国的一种方式。而且我坚信这是暂时的,而且在做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逐渐了解了美国的体系运转,我很苦,但已不是精神上的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