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园

起步难,难于上青天!莫兴叹,初学有乐园!
正文

整合谈“造境”

(2006-08-09 16:12:37) 下一个

-------------------

整合谈“造境”

作者:冬永

-------------------

“造境”即意境的构造,说到底是个造境意识问题,就是构造一个意境把自己的情感装进去,通过这个意境引起共鸣,使别人理解你的情感。而不是在诗中用语言解释你的情感,否则就是太直白,没有回味。“造境意识”,用一位诗友的话说“不刻意于造境而入其境,是为佳境”,涉及两个基础问题:( 1 )逻辑关系意识。就是每句的意象表达逻辑上要做到句内自圆与句间互圆的相辅相成。就是意象在意境中存在的合理性,或本句能独立自圆其说,或因前后关系能使其互圆其说。( 2 )间接表达意识。就是用比、兴、象征、双关、暗示等手法把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若干逻辑关系相辅相成的意象所构成的整体意境间接地暗喻出来。意境的构造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从下面两首习作的整合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这两点:

第一首原作:

天高云霞淡,枫叶依旧红。
素女裹青衣,何须彩妆浓。

第一首整合:(只是整合,离合格的诗仍有一段距离)

天清云自静,枫和秋自红;
素衣浣沙女,何须彩妆浓。


这第一首要表达的主题类似于:天然就是美,人美不在妆上,好人何必戴假面具,正人君子不是可以装扮出来的等等。但原作在“造境”上出现了逻辑问题,“ 枫叶依旧红”中的“依旧”需要有“尽管。。。”的前置逻辑条件才能成立,而 “ 尽管天高云霞淡,可枫叶依旧红”是根本说不通的,两者没有任何内在的逻辑联系。这就是句间逻辑不能互圆。后两句“何须彩妆浓”中的“何须”也需要有一个反证的前置逻辑条件,而“素女裹青衣”还不能足以自然构成这一反证,就是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相辅相成的逻辑连系。所以原作前面“造”的“境”并没有能托出“何须彩妆浓”这个“意”!

整合版主要是针对这两个问题的整合。“天清云自静,枫和秋自红”中各句通过正常的自然现象自圆,强调自然有其本来面目,有其内在的因果关系,用不着人为去左右,是以“兴”的手法咏“物”言“意”,两句是并列强调关系没有互圆问题。而后两句“素衣浣沙女”用西子的典故对“何须彩妆浓”形成了进一步的直接烘托。如此,诗的主题则有了一个逻辑上合理的起承转合所构造的意境。


第二首原作:

丹阳初照八里乡,桂枝浸醇吐清芳。
飘云游人不思返,沁心情怡比花香。

第二首整合:(只是整合,离合格的诗仍有一段距离)

丹阳初照八里庄,桂枝浸醇吐清芳;
蜂蝶尽解游人意,沁心情怡不思乡。


这第二首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描述此地的花香使游人流连忘返。这首原作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间接表达意识,后两句其实就是解释主题的白话:游人流连忘返是因为花香 沁心怡情。这是解说词,没有构造出任何意境。另外,“飘云”一词是说“人”还是说“天”?无论是哪一个,诗中都看不出合理的语义或逻辑环境能使其在本句自圆或在句间互圆。

整合版主要是针对间接表达问题的整合。用蜂蝶逐花香嬉戏的意境,来暗喻游人因花香流连忘返的主题。诗中第二句表达的就是花香之意,“花香”二字一般也不可再重复出现,只要做好意境上的承接关系,暗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蜂蝶尽解游人意,沁心情怡不思乡”,诗面上主语是 “ 蜂蝶”既在自然逻辑上承接了上句,也通过拟人的方式实现了“ 暗喻” ,则“沁心情怡不思乡”就是 “ 蜂蝶”与“ 游人”合二而一了!这就是意境构造--入境。

另外,应当强调的是,千万不要把“意境构造”和“不直白”理解为诗中不能有“议”,“议”的存在是由表达主题的需要而定的。从上面的整合来看,“何须彩妆浓”和“不思乡”就是揭示主题的“议”,不仅没有被整合掉,反而全部意境正是为烘托之而建立的。可见“议”和“意境”并不矛盾,但如果没有意境的烘托,“议”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或空洞无味的解说词了。

相反,还应当强调,也不能说只有“议”而没有意境就不能构成诗。很多用语言直抒情怀的新诗就很感人,谁也没规定古典风格就不行。但直抒情怀有两个条件值得注意:( 1 )背景是共知的;( 2 )主题是共性的。否则就一定要在作品中对相关背景、事件或事物的线索和与情感的关系做出合理的交代,也就又回到意境构造的问题上了。此外,用语言直接抒情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作者对相关背景或事件矛盾冲突的观察和把握能力以及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