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黄北顾

都是文人比都是文盲更有意思。但做文人不能一路凯歌,更不能是利维迎。若做至祸乱五常,就离流氓不远了,还不如文盲好。
正文

大学的理想与大学的“用处”

(2006-08-31 06:29:02) 下一个

    大学,脱胎于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欧洲中世纪社会,在这个时期文艺复兴还没有照临,处于欧洲文明的前夜。然而,即便是在这个欧洲文明最黑暗的时代,大学仍然通过顽强的斗争达成了与教会、封建领主的“三权鼎立”———精神向度的价值与独立从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正是因为如此,后世大学,不管在哪一个国家,都备受敬仰,不仅因为大学的精神,更因为大学对大学精神的殊死捍卫。布鲁贝克说:“毫无疑问,大学是精神的堡垒,否则就不是大学”———精神性作为大学本质和根性来源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伴随着物质主义和商业文明的崛起,大学的精神性存在遭遇了空前的危机。大学走到了十字路口:要么屈从于浩浩荡荡的世俗潮流,以培养专业人才为己任,从而成为商业社会的“培训基地”;要么继续高扬“自由教育”的旗帜,仍然专事于雕琢人的精神和道德容貌,从而陷入众声指责的境地。面对这样一个艰难抉择,有的大学依然故我,有的大学则迫不及待地想实现转型———显然,北大副校长和中科大校长就是后者的支持者。

    大学不能清高,但它必然是高贵的。近年来,大学教育的“精英主义”倾向屡遭非议,我就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一方面对大学的超凡脱俗寄予厚望,却又在另一方面对它睥睨红尘的姿态保持极度的蔑视?从大学的独立性和本质性上讲,大学的“精英主义”倾向并无过错———它必须体现出它应有的高度,不然它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在此,如果说“精英主义”有错,那也是人们理解上的错误,把社会其他领域的规则置于大学领域,这显然是一个天真的误判。

    如果我们对上述大学的真意有一个恰当的理解,大学要不要以“培养蓝领”为旨归就不再是问题。类似的专业主义倾向必然预示着专业壁垒的形成、理解力的穷途末路、庞大知识系统的支离破碎、德行建设的式微凋零。更无法容忍的是,当工具理性成了大学的优先选择,大学所秉持并引以为傲的价值理性势必土崩瓦解,这就等于是大学在自掘坟墓,自己否定自己历经千年成就的传统。

    无论世事如何瞬息万变,我们总希望有几种东西是亘古不变的,这其中应该有大学的位置。在紫陌红尘中,我们需要一个处所用来寄存人类或可丢掉的澄澈的心灵、高尚的节操和不役于物的品质。如果一旦我们不能持守这些品质,大学就是我们最后的希望。———我们当然需要大学有用处,但我们更不能丢掉大学的理想———自由、独立、与物质保持审慎的距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