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承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改革思路与经验

  承德市地处山区,人们常用“七山二水一分田”来形容承德市的地理环境特点,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但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承德市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94年农民人均收入还不到1000元。限制承德市发展的因素很多,人的素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有人称承德市为“农业大市,人才穷市”,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奇缺,每万名农民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数量90年代初仅有2名。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的落后,这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大量有价值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很大。果树在山里自生自灭,作物品种几十年得不到更新,新技术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在实践中承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认识到,经济的落后关键是人的落后,人的知识的贫困和观念的落后与经济的不发达构成了恶性循环。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教育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他们首先选择了成人教育,根据承德市发展需要以承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依托实施了以三个“绿色工程”为主的成人教育规划,即“千人农业专业人才培训工程”、“万人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百万农民普训工程”,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梯次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学用结合为手段,以科教兴市为目的”的贫困山区农广校成人教育之路。

  (一)承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现状

  承德市农广校是随着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的建立于1981年成立的。当时只有一个人背着一台录音机走家串户,组织收听农广校的课程,为农民传播农业知识。如今承德市农广校已经发展为具有市校、县校和乡镇教学班的完整教学、示范体系的农业与农民教育系统。全市具有专职办学人员125人,兼职教师达400多人;累计招收中专学历学生16191人;累计招收大专证书班、大专函授、大专二学历、专科升本科等层次的学员12859人,开设专业12个;招收研究生班学员823人,已经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多规格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格局,为承德市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初、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各类毕业生中有3人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35人成为市级以上技术拔尖人才,3人走上了副市级领导岗位,200多人被选拔到副县级领导岗位,1500多人担任了乡镇领导干部,3700多人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500余人成为农村的“田秀才”、“土状元”和脱贫致富“能人”,被当地群众和新闻界誉为“塞外名城‘小黄埔’”、“没有围墙的学府”,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承德市农广校的办学人员的构成。承德市农广校的办学人员构成,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表现为专职管理人员少而精。专职管理人员与教师的比例为1:19,避免了专职管理人员过多而带来的人浮于事现象。承德市农广校教师不仅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长期服务农业和农民的实践中也积累了较丰富的农业实践经验。同时他们把握了远程教育的特点,熟悉远程教育的方法,能熟练运用各种媒体进行教学和辅导。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培养出了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他们充当了组织者、发动者、协调者的角色,使农广校能够在复杂多样的环境中不断创新,选择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其次,有一批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由于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对农广校所开设的专业类型要求越来越复杂,为农民提供的科技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其科技含量和技术的先进性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农广校内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承德市农广校采用了“外引内联”的方式,聘请了市内外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400多名协助农广校开展农民教育和科技普及,其中从大专院校聘请的专家教授就达138人。专职教师与社会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31,远远高于全国农广校的专兼职教师比例。承德市农广校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经济贸易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建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广泛合作,借用外部智力资源为发展承德市的经济服务。在市内,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大都担任过农广校的兼职教师。在承德市,各县都结合自己的教育特点和服务内容聘请了有关专家做兼职教师。是承德市围场县农广校绿色证书实用技术培训讲师团专家名单,可以看出,它集中了县有关部门的专家,构成了有雄厚实力的专家团体,为农民提供讲课、技术咨询等服务。

  不仅如此,承德市农广校还特别重视从有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员、有成就的农广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作为农广校科技教育试验、示范的指导教师,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科技成果研制到有效的示范推广的农民教育体系,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再次,承德市农广校工作人员的学历构成有了较大的变化。在125人中,有研究生层次的3人,本科学历的50人,专科学历68人,中专学历3人,高中学历的1人,专科、本科以上的人数所占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承德市属于贫困山区,原来农广校师资学历偏低,通过派出学习、组织进修、提供自学条件等,在近几年师资学历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多年来,他们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应有的地位,共投资90多万元,举办师资培训班93期,共培训师资4800人次。从1989年开始,每年举办1~2期特色农业技术培训班,使每个站校有2名教师掌握适合当地的过硬的技术;每年举办一次远程教育研修班,学习和讨论农业远程教育的理论和规律,从而增强了农广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以及运用现代传播技术的能力。他们还特别注重选择思想素质好,理论基础扎实、有实践经验的人,帮助他们明确主攻方向,使他们成为某一方面的带头人,并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在职培训制度。

  对教师的培养,承德市农广校还特别注意不断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师德修养。一是事业心的培养,激发农广校教师对远程教育的兴趣,并要把这一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要有为农业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二是责任心的培养,作为农广校的辅导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我国的教育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没有广大农民的知识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广校的教师所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在面对相对艰苦的环境里,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三是要有爱心,教师对学员要诚心诚意,充满爱心。只有热爱学员,才能获得师生之间的心灵相通。同时学校也努力提高教师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工作。近几年来他们根据青年教师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情况,每年都聘请专家、教授对学校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实用技术培训;同时鼓励教师到生产第一线,搞试验,搞承包,帮助农民致富。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工作,学校已拥有了一支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授课水平高、甘愿为农业教育奉献的教师队伍。

  2.承德市农广校的组织机构。组织结构直接决定了组织中的指挥系统和沟通网络,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影响组织成员的社会心理功能。组织结构的复杂性、集中性取决于工作的性质。承德市农广校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和任务普遍采用了“直线式”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承德市农广校的组织设置。办公室的七要职责是负责后勤保障工作、财务和人事管理,是农广校的协构部门;教务科的职责是负责日常的教学管理、负责教学质量的监督和监控,提供教学服务;科技开发部的职责是对外开展教学设施服务,开发教学设备,提供技术信息,开展科技经营服务;农民培训部是承德农广校落实中央农广校“工作重心下沉”的方针而成立的机构,负责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农广校还设有职业介绍所,负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学员就业提供服务。

  承德市农广校无论是市校,还是县校,其结构组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一个实体。如市农广校有职业介绍所和科技开发部,围场县农广校有蔬菜种子公司等。农广校办开发实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民提供新的农业技术、新品种和其他科技信息,不断为农广校服务农民提供科技来源和动力,保持了农广校的办学活力;二是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这些实体大都与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能及时把农业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到承德市,为农广校教学提供很好的科技载体,使农广校成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农民的桥梁;三是在传播科技的同时也为农广校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这对稳定农广校的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3.承德市农广校学生来源的变化。承德市农广校招生情况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农广校工作重心的调整,近些年发生了5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中专招生数量在减少。中专层次教育一直是农广校教育的主体,主要招收对象是乡镇干部。随着乡镇干部学历培训的逐渐完成,这部分生源越来越少,各类学校扩招导致生源的竞争,应届中学生选择农广校的也相应减少,导致了近几年招生人数逐年减少。

  另一个原因是农广校工作重心的调整。为了落实农广校立足农业、面向农村和服务农民的方针,提高农广校对农民技术教育的作用,河北省农广校提出了农广校工作的六个转变,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由注重中专学历教育向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教育转变;由注重传统学科教学向基础性、实用性、普及性的科技教育培训转变;由传统教学方法向现代传播手段和教学方法转变;由注重理论教学向教学、推广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第二,农民学员的比例在上升。在我们的其他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学历教育一般不感兴趣,他们更重视实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但是在承德的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中农民学员的比例却逐年提高,1993年农民学员就占到当年人学总数的41%,1997年农民学员首次超过了当年人学学生总数的50%(为69%)。

  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承德市农广校树立了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近几年来面向农村招生的学校很多,各行各业都到农村来挖人才,造成农村供秀人才的流失。农村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农村发展同样需要优秀的人才,否则先进的科技就不能被应用,农村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长期处在贫困——人才流失——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中。正是从这一考虑出发,承德市农广校依靠自己的优势,引进高新技术成果,采取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大批农村优秀学员,使学员从“要我学”的态度转变为“我要学”的新内在动机。他们坚持开门办学,不惜重金聘请北京知名教授来承德讲学,传授农业高新技术。农民学员反应“听得懂,用得上”,非常欢迎。

  承德市农广校所开设的专业也紧紧抓住农民的需要,先后开设的专业类型有种植业类、养殖业类、经济类、管理类、机电类、加工类等,适应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2001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承德市农广校联合在承德市农广校设立了全国第一家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站,加快了农广校服务农村的现代化步伐。

  第三,重视对农民的短期培训。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是承德市农广校近10年来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从1990年开始,累计已培养“绿证”学员4.2万人,实用技术培训8万人次,普训农村干部群众78万人次。承德市农广校的农民职业技术短期培训一般以项目为载体,采取一事一训的方式,如结合马铃薯脱毒项目开展马铃薯种薯栽培的技术培训,结合发展小尾寒羊项目进行的养殖培训,结合玉米制种项目进行的玉米育种培训,结合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项目进行的水稻栽培技术培训等等。十几年来,承德农广校先后推广实用技术173项,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发展能力。

  (二)承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工作中心下沉的具体措施

  “稳定中专,向两头延伸,工作重心下沉”是中央农广校在新的形式下提出的办学方针,目的是拓展办学领域,增加办学层次,特别是要在开展科技扶贫、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方面下功夫。然而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农广校“工作重心下沉”遇到诸多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工作下沉”落到实处,切实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做出贡献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承德市由于具有较好的办学基础和长期以来与农民和高等院校的联系,在农广校“工作重心下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特色,这对全国农广校办学方向的调整乃至整个农民教育都有十分有价值的借鉴意义。他们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1.全面实施“龙头双带”工程。承德市农广校根据承德市提出的“围绕产业搞培训,搞好产业促调整”的原则要求,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通过“龙头双带”工程来推动本市新时期农民技术教育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基本思路。所谓“龙头双带”工程,是以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资源的龙头单位,通过引进其科研成果和智力资源到全市县乡进行示范推广,一是带动当地的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二是带动农广校教师和乡村农业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农民科技带头人队伍的形成,以此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该工程一方面可以加速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另一方面满足了农民迫切需要的高新农业科技的引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近3年来,“龙头双带”工程已经在承德县、宽城县、围场县和隆化县建立起了5个“农业科技教育示范园”基地,聘请了中国农业大学果树、蔬菜和生物技术专家7人,与承德市农广校一起共同从事设施农业和无公害蔬菜等高新技术的示范活动。先后引进动植物新品种40多个,所发挥的示范、辐射作用和取得的效果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其一,促进了农广校办学人员办学思想和工作作风的转变。由传统的脱离农村和农民实际需要的为办学而办学的做法,转变为紧紧围绕着政府农村的中心工作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以点带面,使农广校服务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工作更明确、具体和有针对性。其二,促进了农广校教师掌握高新农业技术和提高实践水平。市、县农广校常年有20多名教师在基地进行高新农业科技项目的落实和组织工作,不仅掌握了最新的农业科技动态,也学会了高新技术的操作技能,丰富了运用农业科技的经验,这对整个农广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三,解决了农民生产实践中胡具体问题,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意识。教授、专家直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生产,回答新技术采用过程中的问題,举办讲座(2001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仅在围场县就为农民举办了8次农业技术知识讲座),使农民接触到高水平专家的指导,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其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由于新品种和新的栽培技术的采用,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获得了实惠。在围场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由于品种优化,技术培训和指导到位,每亩收益比传统品种和栽培技术高出千元以上,由原来的每亩收入400元,提高到每亩1500元以上,受到农民的欢迎。

  2.实施“素质工程”。“素质工程”是一项河北省农村村级干部教育工程,承德市的“素质工程”由农广校承担。在近两年中,共培训村干部2031人,课程内容除了农业科技外,主要包括大量的政治思想、法律政策等内容。承德市农广校在实施“素质工程”的过程中认识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干部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素质不仅包括科技文化素质,更主要的是思想观念素质。农村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农村获得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承德市农广校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改革,特别是组织村干部开展学习交流,开拓了村干部的视野和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强化“绿色证书”培训。承德农广校办学20多年来,始终坚持了为农村两个文明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学用结合的办学遣路。在农民教育实践中,他们逐渐了解到来自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希望能掌握一两门发家致富的农业实用技术,对那些与生产实际联系不大和过深的理论知识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根据这个特点,承德市农广校充分发挥农广校体系和网络优势,根据农业主管部门的规划和要求,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技电波人户工程”、“农科教结合百千万工程”,以增强农民运用科技增收致富的本领为目的,大幅度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同时,有针对性的传播和推广先进、实用农业科学技术。首先是送教上门。“送教下乡”把学校办在乡镇、村庄、田间地头,使学员不离岗,不离乡,就地培养,就地使用。其次是因地制宜,因需施教。改变了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一刀切”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性化教育,根据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把课本知识与实用技术相结合,农民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以农民为中心,让农民处于主导地位。学员们对所学的内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懂,用得上,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为全市培养了农村科技人才1.6万人,有1.1万农广校的学员靠科技致富,并带动5.1万户农民率先进入小康行列。兴隆镇有个叫王双全的农民,通过在农广校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对农业科技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在自己家里开办了“农业科技书屋”、“农业技术研究所”,先后引进和推广农作物、果树、畜牧等新品种、新技术30多项,培训村民900多人次,使全村60%以上的青年掌握了1~2项致富农业实用技术,把一个原来的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

  (三)承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展农民教育的主要启示承德市农广校在众多农民教育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机构中脱颖而出,成为承德市引人注目的办学机构。他们的工作成就也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农广校的支持力度,先是将市农广校由科级升格为副处级,2000年又升格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同时将“承德市成人教育中心”设在市农广校。2001年3月,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在市农广校又挂了“承德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农广校何以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是与他们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和不断探索贫困地区成人教育规律分不开的,特别是在以下方面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1.认识到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落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实力取决于区域拥有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存量的数量和质量。在信息时代区域经济竞争能力更依赖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素质。长期以来承德市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缺乏,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的落后,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教育程度低。改革开放前,全市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2.5年,文盲半文盲156万人,到了90年代初,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也只有7.5年。二是普通教育脱离农村实践。长期以来,普通教育没有能摆脱升学教育的束缚。每年承德市有4.5万名(占全部毕业生人数的65%)中学生返乡,由于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不能承担科教兴农的重任。而每年从这个贫困山区考上大学的1400多名学生,返回承德市的不足10%。三是人们观念的落后。农民普遍表现出进取不足而守成有余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为创业意识微弱,容易满足现状,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低,害怕冒险和挫折,在生产、生活中独立性和主动性较差,有着较强的依赖思想和听天由命的观念,难以打破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对新事物、新现象持观望、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障碍。例如兴隆县半壁山镇西窝铺一村民,因没有病虫防治知识,用错误方法配制的波尔多液致使承包的果树大面积烧伤,造成上万元的损失。滦平县西洼子村农民在黄瓜杂交制种过程中因缺乏育种知识,使母本黄瓜开放了大量雄花,使杂交种子无法保证质量。像这样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而导致经济损失的例子不一而足,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很大。因此,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人,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来提高人的素质是发展经济、摆脱落后的根本途径。

  2.梯次人才开发模式的基本内容。承德市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和农村教育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梯次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学用结合为手段,以科教兴市为目的”的贫困山区成人教育之路。所谓“梯次人才开发”是承德市农广校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成人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适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容在学历上表现为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分别实施“绿证”教育中专教育、大专教育、本科以及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育;在内容上表现为技术培训、系统科学技术理论教育和现代观念教育等三个层次。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贫困地区成人教育要从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入手。农民是最讲求实际的一个群体,这一点承德市农广校校长张学东体会十分深刻。1981年农广校创建之初,只有他一个人。在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的情况下,硬是靠一台收录机把种养殖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传播给最需要的农民,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他认为技术教育和观念教育是农民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但农民教育必须从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入手,传授实用农业科学技术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最理想载体。农民在为摆脱贫困而接受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现代的思想观念,进而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许多农民正是从接受新技术开始,不仅自己摆脱了贫困,也带动周围的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平泉县七沟村的杨雨田把在农广校学到的知识用在自己的2亩承包地上,率先采用地膜覆盖玉米种植技术,结果2亩地产玉米1575千克,增产50%,周围的农民争相效仿,第二年就带动了上百户,推广了地膜覆盖技术250亩,农民都说“在农广校学的知识真有用”。经过17年艰苦的科技推广和成人教育工作,像这样的“田秀才”、“土状元”和科技“二传手”在承德市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不断壮大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每万亩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由10年前的不足2人增加到8人。同十几年前相比,承德市农民最大的变化是科技意识增强了,特别是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使农民获得了空前的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许多农广校毕业的学员自觉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生产,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如平泉县榆树林子镇成立了以徐金、常立军等80多名学员为骨干的玉米、小麦、大豆粮食间作高产攻关万亩示范基地,平均亩产达850千克以上,冲破了单一种植玉米的传统,改变了种植结构,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以七沟镇计树海、郑国旺等60多名学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伍进行的“两山改两大”(山杏改接大扁杏,山枣改接大枣)工程,更新了16万株果树,形成了果品新技术应用开发基地;平泉镇和沙坨子乡建立的城乡蔬菜专业化生产基地,茅兰沟乡建立的食用菌专业生产基地等都是由农广校的学员组成或为骨干的,成人教育成了承德市农民组织起来靠科技致富的纽带。

  第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培训层次,调整专业构成和课程结构。在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中,自从有人提出了“贫困的本质是贫困主体发展能力不足”这一观点以来,贫困人口素质及其发展能力与贫困状况的内在联系,就在不同层次和角度上一再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重点。如何通过教育提高贫困主体的发展能力,承德市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教育和思想观念教育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技术的教育不仅要使人们知道怎么做,而且要使人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有知识、有头脑的农民不再满足于机械地模仿、简单重复一些生产技术,而是需要对外来的技术结合当地的特点进行改造或创造出新产品和新技术,这就需要使学员系统掌握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一要求承德市农广校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中专、大专专业证书、大专函授、大专二学历、本科以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层次的成人教育,并从中国农业大学聘请高水平的专家、教授来传授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样大大推动了贫困地区科技人员科学素质的提高。有了高素质的人才,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变得更有效了,不少掌握了现代科学理论的学员自己开发了新技术,创造了新产品,涌现出了一批农民农业技术企业。

  在引进科学技术的同时,承德市的成人教育同样重视了思想观念的引进。因为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了一个普遍的事实,那就是社会的现代化不仅要求有现代的技术,还要求有现代的思想观念。而现代观念的培养比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更艰巨、更复杂,它表现为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依赖于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了促进人们观念的现代化,承德市农广校采取了三个措施,首先根据承德发展的实际需要增设了多个专业,在原来的农学、畜牧和农业经济三个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会计统计与审计、企业经营管理、农村电气化、现代农村综合管理、经济法、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国际商贸管理、金融、土地规划与利用、农业科技推广等专业,形成了融农村种植、养殖、加工、产供销、农工贸于一体的专业学科体系。多专业办学体系的形成不仅满足了农村现代化建设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创造出了多元的学习氛围,为人们提供了接受新观念和形成新的思维方式的环境。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他们注意增设了诸如现代法律理论、现代经济学理论、现代社会学理论、现代行为学理论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知识经济和现代管理等直接与现代意识、现代观念和现代思维方式有关的学科,使承德的成人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其三,利用市外智力资源,聘请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专家、学者来承德市授课或进行技术咨询。这些专家、学者不仅为承德市引进了新技术,也带来了新思想。正是这种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思路,在承德市形成了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培养了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使更多的人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效地促进了人们现代性的成长。

  在谈到成人教育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时,承德市袁福副市长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经济欠发达有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贫乏的知识和贫困的文化心理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承德市确定了科技兴市和开放带动的两大发展战略,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对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和观念素质发挥着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承德市的特点,市政府确定了玉米制种、食用菌开发、马铃薯、反季节蔬菜、肉牛、果品加工等12个主导产业。从事这些产业的骨干力量都是农广校培养出来的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年轻人,他们接受新技术、新思想最快,也最有创造性,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承德市得以应用推广也正是有了这样一批人才。玉米制种、水稻旱育稀植、日光温室、绒山羊改良、南麦北移等项目依靠的主力都是农广校毕业的学员。具有现代观念的人们,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推广科技成果,而是主动出击寻找适用于当地发展需要的科研成果,他们不仅积极应用别人的技术,而且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和发展这些技术。

  第三,把各级干部的系统培训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干部素质,通过干部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承德市成人教育的又一个特点。干部在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单位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干部的素质密切相关。承德市委组织部尹志宏副部长为我们介绍了承德市干部的构成,承德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干部总数81821人,同发达地区相比一个突出的差距是干部受教育的程度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只有23人,占0.028%,有本科学历的7129人,占8.71%,大专学历的有26579人,占32.48%,中专学历37409人,占46.09%,高中学历5611人,占8.86%,其他占5.83%。这种干部构成状况不能适应承德市发展的要求。为了迅速改变承德市干部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承德市委、市政府把分享北京的智力资源作为促进承德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对干部的培训是落实这一措施的重要一环。

  承德农广校利用重点大学的技术、学科和人才优势对在职干部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培训。基层干部的培训重点是科技知识和管理知识,这两个方面是他们在基层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缺一不可的。围场县广发永乡副乡长苏永芳1985年参加农广校培训后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更新了全乡的马铃薯、玉米、谷子、莜麦等主栽品种,全乡每年增产马铃薯480万千克,增加农民收入100多万元,广发永乡成了全国闻名的马铃薯繁种基地。1990年苏永芳任杨家湾乡党委书记后,大力开展科技兴农活动,发展玉米杂交制种基地,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每年生产杂交玉米种子200万千克,增加经济效益500多万元。他所取得的成绩正是得益于对干部的技术培训。平泉食用菌厂厂长梁希才参加了食用菌生产培训,自学了大学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十余种有关食用菌栽培的专业书籍,掌握了全省食用菌生产品种的一整套栽培管理技术,1989年全县发展了31户45吨滑子菇,但由于信息不灵,产品不能变成商品。他深感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他又参加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通过学习他在更高的层次上对食用菌的市场进行了分析,制定了“以农户为基础,以信息为先导,以技术为前提,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服务求发展”的食用菌发展方针,使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专业户由原来的24户发展到817户,并建立了中国第一家食用菌中外合资企业,每年创外汇120多万美元。正是有了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知识,才使基层干部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掌握生产的主动权。像这样的乡长、党委书记、厂长、经理在承德市有一大批,成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处在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干部,对更新知识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他们除了需要学习科学知识和管理知识,更需要更新观念。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承德的成人教育针对处级以上干部更新知识结构的要求,重点加强了社会法制、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政策分析、社会学理论与社会调查等方面课程,并开办了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几年来有105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举办的农业科技高级研修班,有258名干部参加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有3253名参加过各类培训的学员担任了县、乡、村各级干部,有563人担任了企业的厂长、经理有60人次获省、部级奖励,有151人被评为市级以上拔尖人才。通过培训,使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观念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承德市政协文教卫生委员会主任赵秀芳作为学员,对我们说:“学历对我们这些人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但是通过这种高层次的培训使我们获得了新知识和新的思维方式,更新了观念,这对我们是最为宝贵的。承德市干部培训的课程设置符合承德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中国农业大学知名教授的讲授,极大地满足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开阔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的确,许多干部就是在不断地接受成人教育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承德县组织部副部长李世香就是其中之一。李世香原来在乡里工作,他体验到农民不信赖不懂农业技术的干部,因此他参加了农广校农学专业的学习,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农民解决了许多生产上的问题,受到农民的欢迎。他被提升为乡党委书记后,感到仅有科技知识不够用了,于是又参加了农广校和中国农业大学开设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习。这些知识不仅帮助他出色地完成了乡党政领导工作,也使他获得了企业管理的知识和能力。1996年县里派他去一个濒临倒闭的水泥厂任厂长,他利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革新了生产方案,建立了新的管理制度,使这个厂迅速扭亏为盈。1997年又被调人由于经营不善而停产的承德玛钢厂任书记,使这个厂不到一年就恢复了原有的生产水平,而且使产品出口到韩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解决了1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他说“如果不是接受两次高质量的培训,我不可能获得这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也不会有这样的胆识。现在任组织部副部长,感到理论水平亟待提高,还要继续接受更高水平的培训。”许多事实都证明提高人的素质是贫困地区获得自身发展能力最基本、最持久的动力。

  §§第九章 我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