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失望的美国之行

  1841年2月,29岁的狄更斯,一边看着他的第四个孩子,一边忧心忡忡地说:“我每天都认为自己会变得头发花白,并且几乎已使我自己相信,我患了痛风病。”

  他开始担忧家庭的前途,并且希望暂停写作,稍微休息调整一下。

  凯特望着因终日忙于写作而疲惫不堪的丈夫,她伤感而无助。

  狄更斯突然对凯特说:“亲爱的,我们停下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于是在6月,狄更斯接受了他的新朋友杰弗里勋爵的建议,带着凯特访问了苏格兰。

  在苏格兰古都爱丁堡,狄更斯第一次受到了公众的盛大欢迎。他与凯特下榻的旅馆被读者们围得水泄不通,人们都盼望见一下这位大作家的风采。

  6月23日,狄更斯写信给福斯特说:“介绍给爱丁堡的每一个人,我被迫躲入走廊尽头的一套与外界隔绝的屋子,被人关注是我早已预料的,可是我却预料不到被人关注到住所里来。”

  25日,由苏格兰文学家约翰·威尔逊主持,为狄更斯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参加者超300多人,还有200多名看热闹的妇女。大家又是致辞,又是祝酒,非常热情。

  29日,狄更斯接受了爱丁堡荣誉市民的称号。

  他在爱丁堡住了12天,每天都与当地的名流共进午餐和晚餐,到剧院接受人们的欢迎。他还参观了司各特住过27年的房子,接待了无数的来访者。

  这时,狄更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倦和无奈,他写信对福斯特说:

  出门一里,不如家里,我很想家,想我们亲爱的孩子们,只有我们的家才会给我心灵的安宁,我最衷心地感谢上帝给了我一种好静的性格和一颗孤傲的心。

  我思念德文郡巷和布罗特斯太尔斯,思念板羽球游戏和毽球游戏,我想穿着衬衣与你和麦克一起进餐,并且我比一生中任何时候都更深切地感受到托平的功绩。

  因此,狄更斯拒绝再出席公开宴会,他又去苏格兰高地游玩,陪同他前往的是古怪的苏格兰人安格斯·福莱彻。他引起了狄更斯的极大兴趣,后来成了狄更斯家中的常客。

  他们冒着大雨穿过特罗萨克斯到达俄恩湖,走进一家旅馆,在无人问津的自由当中过了好几个小时,狄更斯有趣地看着安格斯“拿着一副巨大的手用吹风器,在起居室和另外两个房间里跑进跑出,心不在焉地用吹风器先后吹灭了两堆火”,不禁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接下来,狄更斯只好以家中有要事等着处理,必须回家,赶紧返回伦敦。他心里想:我可不愿意参加每次都要花20000英镑的宴会了。

  回到伦敦之后,狄更斯由于对英国的政治始终持一种激进的态度,他从心里向往另一个人人平等、赚钱也比英国容易的地方,那就是美国。他说:“感谢上帝,那里有一片乐土,这是对我的安慰。”

  狄更斯急切地想知道那个国度是什么样子,看一看一个新的共和国是如何对旧的君主制做出改进的。

  他马上写信给朋友福斯特说:

  我现在想知道我能否当一个出色的移民。我想知道,如果我带着头脑、双手、两腿和健康的躯体到一个新的殖民地去,我是否应当迫使自己奋斗到社会上层,出人头地地生活。你怎么想?我向你担保,我应当这样去做。

  之后的几个月,访问美国的念头一直盘旋在他的脑海中:“我无论白天黑夜,眼前依然不断浮现出美国的景象。如果失此良机,则会遗恨终生。我一提及此事,凯特就痛哭不止。但是只要上帝同意,我想,这事一定要设法做成。”

  狄更斯的朋友华盛顿·欧文向狄更斯保证,他将在美国各州大获成功,因此他下定了决心去美国。麦克里迪答应狄更斯说服凯特,并主动提出照顾他们的孩子。凯特终于同意了。

  1842年元旦刚过,狄更斯终于带着妻子和女仆安妮一起,乘坐汽轮“不列颠号”离开利物浦。

  狄更斯站在船上,心中万分激动:“当我想到正在等待我们的奇妙景象,我真无法描述我心中油然而生的激动之情。”

  旅途开始时,海上风平浪静。但到了第二天早晨,情况就有些不妙了。狄更斯爬到床铺上,一躺就是好几天,他浑身发软,对一切都没有了兴趣,他开始晕船了。

  但他看到凯特晕得连话都不跟他说时,他竟然感到一种幸灾乐祸般的快意。

  之后几天适应了,狄更斯就把大部时间用在与旅客聊天、进餐和玩牌之类的活动上。

  行程过半后,天气变坏了,汽轮开始在巨浪翻腾的海面上摇晃,海浪的咆哮声如万炮齐鸣,轮船每摇晃一次,桅杆就没入水中。闪电透过天窗直射舱内,女客们都被吓得几乎发了疯。

  轮船总算闯过了难关,但也许舵手经此一战过于自信了,不料又在哈利法克斯港的入口处撞进泥滩里。摆脱出来之后,轮船就直抵港口了。

  港口处,人们看见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跑来跑去,对着汽轮扯着嗓子高喊:“狄更斯!狄更斯!”

  狄更斯看了看,他并不认识这个人,但这人明显是冲着自己而来,他也朝那人高高地扬起了手臂。

  后来才弄清楚,这个人是州议会众议院议长。议长一把抓住了著名的作家,再也不肯松开,并带着他招摇过市,将他介绍给州长,然后把他奉为当日州议会开幕式上的贵宾。

  狄更斯由于他的查塔姆的老校长威廉·贾尔斯曾经送给他一只鼻烟盒,上面记得着:“送给独具一格的博兹”。因此他在信中就经常用“独具一格”来自称。

  所以他在给福斯特介绍自己在哈利法克斯所受到的欢迎时说:

  我真希望你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向独具一格的作家欢呼。我希望你能看到法官们、司法官们和议员们还有主教们欢迎这个独具一格的作家。

  我希望你能看到这个独具一格的作家被引到议长宝座旁边的一张大扶手椅前,一个人坐在众议院的大厅正中,在众目睽睽之下,带着一种堪称楷模的严肃神情,听着世上最奇怪的发言。我一想到这一切将引出天方夜谭式的故事,将来可以在家中和在林肯州广场以及杰克斯特旁的城堡里大讲一通,福斯特,你知道吗?我就忍不住想笑。

  在走过了一段大风大浪的旅途之后,“不列颠号”的乘客们在狄更斯的建议下,决定向船长送一份礼物,以对他在异常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技能表达谢意。他们筹集了50英镑,为船长买了一套餐具。

  1842年1月22日,轮船在海上航行了两个星期之后,终于抵达美国的波士顿港。

  狄更斯站在甲板上四下张望,这里的新鲜东西立刻让他眼睛不够用了。

  岸边有10多个人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其中有几个人冒着生命危险跳上船来,胁下夹着大捆报纸,脖子上围着旧羊毛围巾,手里拿着布告牌。

  有几个人跑过来拼命地与狄更斯握手,把他的手都握麻了。

  狄更斯试探着问:“你们是报童吗?”

  “不!我们是编辑,狄更斯先生,听说您要来,我们是专程来接您的。”

  狄更斯怕再次陷入包围之中,赶紧设法脱身,与凯特和安妮立即上了在蒙特利尔与他们会合的旅伴马尔格雷夫勋爵的马车,赶往当地最好的特雷蒙特旅馆。

  马车刚一停下,狄更斯就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跳到地上,飞奔着几步就跨上了旅馆的台阶,飞身跑入大厅,高声大喊:“我们到了!”

  他迅速打量了一下四周,就与顾客们高谈阔论起来,仿佛他是刚刚回到故乡的游子一样。

  晚饭后,狄更斯披上大衣,与马尔格雷夫一起走出旅馆来到大街上。

  当晚冷月高悬,寒风刺骨,地上的雪冻得又亮又硬。他们一边跑着一边评论着在月光下清晰可见的建筑物的优劣。他们聊着笑着,没有丝毫的倦意。

  狄更斯在美国受到史无前例的热烈欢迎。

  第二天,无数的来访者涌进又涌出,每当他外出,街道两侧都是夹道欢迎的人群,他去剧院时,周围人们发出的欢呼声不绝于耳。一封又一封贺信,五花八门的欢迎仪式,没完没了,无法推辞的舞会、宴会和集会……

  狄更斯激动地对凯特说:“地球上从来没有一个国王或皇帝受到过成千上万人的这般欢呼和追随。”

  狄更斯还看到,从边远地方跋涉2000多英里来到这里的代表团,他们来自湖区、河区、林区、木屋、城市、工厂、村庄和小镇。

  几乎所有的州政府都给狄更斯写了信,还有许多大学、国会、参议院和各种各样的公共或私人机构也来信对他表示问候。市长乔纳森·查普曼请他做客。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士威廉·埃列利·钱宁博士写信给狄更斯说:

  这不是一场胡闹,也不是普通的感情,这是一片真心。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如此巨大的成功。

  2月中旬,狄更斯和凯特在去纽约的途中,在哈特福德短时逗留。他们在那里每天都要接见无数的来访者,一次两三百人。有一天晚上,他们已经就寝了,但歌手们站在他们卧室外的走廊上,对着他们唱起了小夜曲。

  他们到达纽约后,住进了卡尔顿旅馆。当晚,华盛顿·欧文就登门拜访了他们。

  欧文与狄更斯早年并不熟悉。当他递进名片后,就被领进客厅。

  突然,狄更斯就像一股旋风般跑进屋来,手里还拿着餐巾,把欧文热情地拉到餐桌边上。欧文对狄更斯这种不拘小节的作风甚为吃惊。

  纽约的情况比波士顿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狄更斯走到哪,都会被围得无法脱身。

  2月14日,市长等人在公园剧场为狄更斯举行了3000多人的盛大舞会。整个剧院装饰得富丽堂皇,华灯高照,光彩夺目。

  狄更斯为了满足热情的人群要求,他绕着巨大的舞厅走了两圈,一时人声鼎沸,欢声雷动。然后,就开始了拥挤的舞会。

  狄更斯感到疲惫了,他不得不取消18日之前的所有约会,直到那一天才去市政厅出席为他举行的宴会。

  3月初,他们抵达费城,在两个小时里,没完没了的来访者走过他与凯特的面前,紧握着他们的手,几乎把他的胳膊拉脱臼了。他无论走到哪里,女人们都要向他讨一绺头发,但狄更斯为了不戴着假发返回英国,就改为为她们签名留念。由于人群中好多人从他的大衣上拔毛留念,它的大衣已经变得一块块斑秃了。

  狄更斯像以前一样,访问了几个公共机构,其中包括东部监狱,他对那里的单独监禁制度非常吃惊:

  我相信,未必有人能看到这种延续多年的可怕惩罚强加给受害者的巨大折磨和痛苦。我认为,这种缓慢而每天进行的对大脑中枢的损害,比对肉体的任何折磨都狠毒千万倍。

  在我的一生中,我还从未为一件严格说来并非我自身的痛苦的事情如此不安过。

  在去华盛顿的途中,他们的火车在巴尔的摩一停下来,当地的市民立刻涌到火车站,他们从头到脚地打量狄更斯。

  来到华盛顿,狄更斯受到美国总统约翰·泰勒的接见,总统看到他这么年轻十分惊奇。

  星期日,他们与前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一起进餐,并举行了正式的招待会。又与罗伯特·格林豪一起进餐,狄更斯感到他的消化系统十分疲惫了。

  3月15日,泰勒总统为他举行正式的招待会。在场的2000多人以葬礼般的缓慢步伐绕着狄更斯走了一圈,人们伸长脖子,瞪大眼睛,痴呆呆地看着他。

  狄更斯感到了无聊和可笑。

  无论狄更斯走到哪里,人们争先恐后地朝他涌来,当他离开时,人们追到更衣室,又追到马车旁,又追到旅社,又追到他的卧室。

  狄更斯越来越感到失望了,说:

  虽然美国人好客、慷慨、坦率、友善、热心、彬彬有礼和富有骑士风度,但我感到很不自在,我不喜欢这个国家,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住在这里,它与我格格不入。

  我想,要任何英国人相信在这里会感到愉快是不可能的,绝不可能的。这不是我前来参观的共和国,这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个共和国。我宁愿要一个自由化的君主制,即使附带着令人作呕的宫廷通告,也不要一个这样的政府。

  议论自由!它在哪里?我在这里看到的新闻比我所知道的任何一个国家里的都更卑鄙、更下贱、更愚蠢、更可耻。那些报纸是如此肮脏和残忍,以致没有一个正直的人会拿一张到他家中去当擦鞋垫。最可悲、卑鄙、恶毒、卑躬屈膝、阿谀奉承、鬼鬼祟祟的党派幽灵侵入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尽管狄更斯对上述一切非常痛恨,但在参观了华盛顿之后,他还是又去了几个地方,他访问了一个蓄奴区,又在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逗留了两三天。之后,狄更斯一行坐火车和马车去达哈里斯堡,为了避免被人包围,他们在那里登上了一艘运河船前往匹茨堡。

  狄更斯日渐变得烦躁不安,他们最后来到了俄亥俄河与密西西比河汇合处的凯罗。他看见的只是:

  一片热病、疟疾和死亡的孳生地。满目凄凉的沼泽地上,只建了一半的房屋摇摇欲坠。零零落落地清除出几码见方的空地,地上杂草丛生,那些被吸引到这里来的穷途末路的流浪汉倒毙在邪恶的草丛阴影中,留下了一堆堆白骨;可恶的密西西比河在它前面兜了个圈子,水流湍急回旋,然后向南流去,如同一条黏滑而丑陋的怪物;这是一个疾病的温床,一处丑恶的墓穴,一片毫无希望之光的坟场。

  这里无论地上、空中还是水里,都没有丝毫值得赞许的东西。

  他们回到俄亥俄河,在辛辛那提上岸,坐马车去哥伦布,在哥伦布租了一辆马车前往桑达斯基;之后,他们坐船渡过伊利湖前往克利夫兰。第二天早上,人们成群结队到船上来瞻仰大名鼎鼎的作家。当时狄更斯正在洗漱,凯特依然躺在床上,一大群“绅士”竟然挤到他们的小舱室前,透过门窗向里窥视。

  他们在布法罗下船,换火车去尼亚加拉,在那里逗留了10天,住在加拿大那边的克利夫顿旅社里。

  大瀑布最初惊得狄更斯目瞪口呆,使他一下子消除了烦躁之感,然后他感到了心灵的宁静、安谧,对死者的平静的回忆,对永久的休憩和幸福的遐想,使阴郁和恐怖的感觉一扫而光。尼亚加拉在狄更斯心头留下了至美的印象,永不磨灭,他写道:

  尼亚加拉瀑布,优美华丽,深深刻上我的心田;铭记着,永不磨灭,永不迁移,直到她的脉搏停止跳动,永远,永远。

  在加拿大,狄更斯能愉快地重新置身于英国人中间,这里的人们还没有因为只顾发财而变得粗俗和乏味。访问了多伦多和金斯顿之后,他们前往蒙特利尔。

  在这段时间里,狄更斯和凯特每到一处,就把4个孩子的画像摆放在桌子上。这时,凯特开始想念孩子们了:“狄更斯,你看咱们的孩子笑得多可爱啊!”

  狄更斯也开始想念故土,想念故乡的孩子们:“我想,他们一定会长进不少了吧,也一定会更听话了。”他拿出手风琴,对着孩子们的画像奏起了《家,可爱的家》。

  6月7日,狄更斯伉俪离开美国,返回强烈思念的英国。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