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9 钱学森

  教材分析

  “题解”

  这是一篇记叙人物事迹的文章。

  从标题“钱学森”可知,本文记叙的人物是钱学森,写他的相关事迹。然而,钱学森是个什么人?他的哪些事迹值得撰文介绍?他在哪些方面作出了什么贡献?这是读者极想探知的。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年到美国留学,1939年获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世界著名航空大师、近代力学奠基人冯·卡门,冯·卡门曾说:“36岁的钱学森是一位天才,他所做的工作对发展高速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推进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就准备回国,美国深知钱学森对于中国科学所能起到的作用,千方百计加以阻挠,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努力和世界舆论的呼吁,美国政府无奈妥协,钱学森终于于1955年回到祖国。他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立下功勋,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结构分析”

  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钱学森在美国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

  全文七个自然段,从大的方面着眼,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钱学森乘一艘巨轮返回祖国。

  先交代回国时间;

  接着推出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突出他经过15天海上航行即将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时的迫切、喜悦之情;

  末了点明他是谁。

  时间海上航行中年人特定心情钱学森,短短一段,却也层层推进,让人感到如在目前。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写钱学森踏上归国航程的经过。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部分,可以分为三层来具体理解。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简要交代钱学森上海交大毕业后远赴美国留学,师从名教授,受到器重,待遇优厚,然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牢记“我是中国人”,准备回到祖国为人民多做点事。

  ——这是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思想基础。

  第二层(第三至四自然段):写新中国诞生后,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感到格外高兴,钱学森下定决心随时准备回国。

  先写新中国诞生后的这年中秋之夜,留美中国学生聚会,展望祖国前景,心情格外兴奋。

  继写钱学森向留学生们袒露心迹,深感祖国需要大家,决心早日回到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

  ——这是钱学森下定回到祖国的决心。

  第三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钱学森克服阻挠,在我国政府和周总理的关怀下,终于踏上归国航程。

  先引用美国海军将领的话,表现美国政府深知钱学森对于中国科学发展所能起到的作用,千方百计阻挠他回国。

  继写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十分坚定,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终于踏上归国航程。

  ——这是钱学森历经五年才完成的归国心愿。

  思想基础下定决心终于如愿,这是一个完整的也是曲折的过程,更见钱学森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写钱学森回国后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这一段是交代钱学森回国后的卓越贡献,所以概括叙写,十分必要。钱学森历经曲折,回到祖国,他究竟作出了什么贡献?这也是人们急于想知道的。如果详写,未免扩展开来,略作点示,则恰到好处。

  展现归国途中的钱学森回顾钱学森的归国历程点示钱学森的卓越贡献和崇高荣誉。全文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字词推敲”

  “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句中的“一刻”表示时间很短;“一刻也……”的句式,表达了钱学森虽然远在美国,有著名的导师,“最得意”和“最得力”更是表明了导师对他的器重,加上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优越的工作条件,应该满足了,但是他心系祖国,一时一刻都不忘记,这里的“一刻”强调了钱学森有着炽烈的爱国之心啊!

  “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这一句是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的话,句中的“无论”、“都”、“绝”等词语表意明白,强调了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他回到中国后将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发挥重大作用,“无论……都……”排除任何条件,而“绝”则含蓄地表达了美国将会竭尽所能,阻挠钱学森回到中国去,否则不会用上表示绝对意思的词语,毫无退让松动的余地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衬了钱学森回国决心之大。

  “句子含义”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魂牵梦绕”形容思念之情异常深切。轮船在海上远涉重洋,已航行15天了,这对于日夜思归的钱学森来说,时间是多么漫长啊,所以他这才希望脚下的轮船甲板变成火箭的舱壁,以火箭的速度送他回归祖国,这是转瞬之间即可完成的事儿啊,表明了他飞回祖国的心情是何等的迫切难耐啊!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这一句以概括的手法,突出了钱学森回国后的贡献和享有的崇高荣誉。“运载火箭”、“导弹研制”、“导弹发射”,这是相依相存的三个方面,它们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几乎是缺一不可的,钱学森研究的本来就是空气动力学方面的课题,回到国内发展这方面的科学正可发挥所长,“卓越”一词表明他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超越一般的成就。因此,“中国导弹之父”的赞誉恰如其分,他确实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开创者、缔造者。这是极高评价。末了的这一句收束全篇,是紧承上文所写的钱学森心系祖国、决心回国、终于如愿的有力归结,前面的一系列努力,终于结下丰硕成果了。

  “语段理解”

  第三至四自然段写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决心回国报效的思想感情,是十分重要的语段,理解这一语段对于把握人物的思想动向、高尚情操很有助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这是震惊世界的大事,自然也震撼了钱学森。他与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中秋赏月,以前只是一般地边赏月边诉说思乡情怀,而今却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使他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聚会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畅谈的岂止是一般意义上的思乡?祖国的美好前景成为他们崭新的话题了,谁不格外兴奋呢?

  如果说,以上只是概括叙写钱学森和他的同伴们的心情,那么,下面则突出了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使他的愿望更趋强烈,终于憋不住袒露了心迹:他想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这一愿望跃动着钱学森火热的赤子之心啊!面对钱学森袒露的心迹,同伴们会有什么反应?他自己又会如何打算?下面紧接着从两方面作了叙写:

  同伴们“劝”说。对他的爱国热忱,自然毫无异议,只是考虑到具体困难。

  钱学森申说。先说日夜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大有希望;接着说祖国现在很穷,我们要正视现实,因为穷就更需要我们去共同创造;最后强调应该回去。这就晓以大义,以理服人,也表明了钱学森对祖国始终不变的拳拳之心。

  新中国诞生美好前景早日回国、发挥所长有人劝阻应当回去。这是这一语段的基本脉络,共同的思想基础是热爱祖国,更加关爱新中国,尤其是突出了钱学森的早日回到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的心迹,感人至深。

  “写作特色”

  通过人物语言展示内心世界,表现强烈的爱国感情,是本篇的重要写作特色。

  例如:“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不是豪言壮语,多么朴实自然,体现了钱学森淳朴的爱国心。

  又如钱学森向同伴们袒露心迹,想早日回国,为祖国服务,尤其是他说日夜盼望的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正因为她贫穷,更需要我们共同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之情,跳动着他的一颗火热的爱国心。

  另外,选择钱学森出国留学、心系祖国、决心回归、贡献力量这一重要转折点来写,更易于表现他的始终如一的爱国情,至于他回国后的杰出贡献广为人知,只需作一概括,这就显得详略得当,十分得体了。(郭翠玲)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重点记叙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渴望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为祖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卓越贡献的事迹,感情真挚,动人心弦。教学时,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文”与“情”的关系。通过阅读,从钱学森的“言”与“行”中感悟他的爱国情怀;二、“人”与“事”的关系。通过阅读,按时间先后顺序,理清“留学美国——倾诉思乡情怀——袒露心迹——回国受阻——总理关怀——踏上归国航程——作出卓越贡献”的线索,感悟他的爱国情怀;三、“读”与“讲”的关系。学习语文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当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以教师讲解为辅,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文章运用了倒叙手法,详略有致,也要让学生理解。

  “思路提要”

  由介绍钱学森为祖国的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贡献的事迹导入,激发学生对钱学森的崇敬心情。

  继之,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感悟人物语言及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体会钱学森的爱国心,理解倒叙手法与详略有致。

  最后,适度拓展,进一步理解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过程揭示”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看课文中钱学森的照片,提问:同学们听说过钱学森吗?关于他,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

  (漫谈)

  2.教师简介钱学森: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他为祖国的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重大贡献,与钱三强、钱伟长,被毛泽东称为我国科学界的“三钱”。

  二、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1.速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在记叙的顺序上跟一般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后发生的事情先写,先发生的事情后写,这是一种倒叙手法)

  2.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应该怎样安排?

  (小结:留学美国——倾诉思乡情怀——袒露心迹——回国受阻——总理关怀——踏上归国航程——作出卓越贡献)

  3.文章重点写的什么内容?全文可以分为几段?

  (文章重点写钱学森从1934年留学美国到1955年9月17日踏上归国航程的经历。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第二至六自然段为第二段,第七自然段为第三段)

  4.作者为什么采用倒叙的手法?

  (倒叙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指名轮流朗读课文,相机正音。读后质疑问难,适当解疑。

  三、再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体会钱学森的爱国情怀

  1.导语:《钱学森》一文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段经历以及漫漫的归国之路,文章字字含情,令人感动!下面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重温钱学森的坎坷归国路,学习他的爱国精神。1955年9月17日,他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然而,回想他这二十多年回国路上的每一步,不免让人感慨万千。那么,他的哪些做法、哪些话打动了你的心弦呢?

  (1)在第二至六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段课文,先轻轻读一读,再细细品一品,好好体会一下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体会。

  2.结合学生回答重点指导两段话的学习。

  (1)引导:1934年钱学森远赴美国,刻苦学习,他十分想念祖国。让我们来听听他在美国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一段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① 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什么。(学生自由说)

  (小结: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都没能吸引住钱学森,我们可以看出钱学森一心想要回到祖国)

  ② 练习:任选一组关联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钱学森当时的心情。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无论……都……

  不仅……而且…… 是……不是…… 如果……就……

  ③ 再读钱学森说的这段话,说说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讨论后指名读)

  (2)引导: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中秋节,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再一次说出了什么心里话?

  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是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① 联系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了解钱学森的这段话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教师描述: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火,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搞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钱学森丝毫不嫌祖国贫穷,毅然决然地想要回国改变祖国面貌)

  ② 再读他的这段话,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③ 填空练习:

  是啊,祖国虽然穷,但钱学森相信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一定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从( )走向( )。

  ④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既然钱学森一心要回国,为什么一直到1955年才成行呢?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先来听听美国的一名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2)请说说你们这时心里在想些什么。(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他一心回国,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

  (3)教者补充钱学森当时的处境和他斗争的情况后,小结: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国外丰厚的物质生活诱惑不了他,国内贫穷的创业条件没有吓退他,甚至美国那冰冷的监狱大门也没能阻挡住他归国的脚步,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呢?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钱学森在美国呆了20年之久,他终于盼到了梦寐以求的这一天)

  4.出示钱学森归国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六自然段。

  (1)创设情境: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载有钱学森的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刹那,他内心感慨万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2)写完交流。

  ① 交流之前先听一首歌,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② 现在,请你用激动的心情来读你写的这段话。

  5.齐读第七自然段。

  四、课后延伸

  1.在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在 的大海上,“华威号”客轮正 驶向上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甲板上,深情地 着远方。“啊!我就要回到 的故乡了!”他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起了一首小诗:“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

  2.当钱学森学有所成,他是多么迫切地要回到祖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他回国后,他是如何学以致用,为建设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呢?课文没有详细写,只说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请在课后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适当的时候开展班队活动,进行交流。

  附板书:

  19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 在归国的巨轮上(倒叙)

  1934年 赴美留学

  1949年中秋之夜 袒露心迹:早日回到祖国

  1955年9月17日 踏上归国航程

  回国后 “中国导弹之父”

  “课时建议”

  三课时。

  精彩片段

  师:读了《钱学森》这篇课文,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钱学森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就想回国,为什么到1955年9月17日才踏上归国的航程?

  生:课文里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周恩来总理是怎样关怀的?

  生: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说这话的是谁?五个师是多少?

  师:你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课文里都没有具体说。要想弄明白,我们可以去读有关书籍,去网上查阅资料。下一次大家来交流好吗?

  ……

  生:钱学森1949年10月1日就想回国,为什么6年后才踏上归国的航程呢?我查到了有关资料。

  (读资料)1950年8月23日午夜,他们一家从华盛顿乘飞机到达洛杉矶,准备乘加拿大飞机离开美国。但是刚下飞机,美国移民局的一个官员就交给他一个所谓的文件,通知他不能离开美国,他的全部行李也被非法扣留。当发现行李中的板条箱里装了八百多公斤书籍和笔记本时,便硬说其中藏有很大的机密,声称“这个狡猾的中国人的全部活动证明他是毛泽东的间谍”。9月9日钱学森突然被联邦调查局逮捕,送到了移民局的拘留所内。在各方面人士的声援下,移民局虽然释放了钱学森,但是他的行动仍然处处受到限制和监视,特务人员经常闯进他的办公室和住宅,他的信件和电话也都受到严格检查。对这些,钱学森并没有屈服。他用各种方式进行抗议和斗争。他家里经常摆着三只轻便的小箱子,准备随时可以搭飞机动身回国。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他才踏上归国的航程。

  师:周恩来总理是怎样关怀钱学森归国的?

  生:(读资料)1955年6月,钱学森在一封家书中夹带了一封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信,信里他请求党和政府帮助他早日回国。陈叔通很快将此信送给周总理。周总理看信后,认为这封信很有价值,对日内瓦会谈有用。于是,周总理通知外交部信使把钱学森的这封信送给王炳南,并批示王炳南在适当的时候对美方代表的谎言予以回击。果然不出所料。美方代表约翰逊大使在一次会谈中,一再声称美国已经发表公告,取消了过去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法令。他还向王炳南大使保证,美国政府对任何想去共产党中国的中国人都不加任何限制。王炳南大使当即予以驳斥。他说:“请问大使先生,既然美国政府早在4月间就发表了公告,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还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回国呢?显然,中国留学生要求回国依然遭受种种困难。”事实胜于雄辩。约翰逊理屈词穷,无言以答。钱学森的信和周总理的指示,为我国代表在日内瓦会谈中取得了主动权。因此,美国政府不得不在8月4日通知钱学森可以离美回国。

  生: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人是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他说:“我宁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师有多少军人?这说不准。我国古代一个师是两千五百人。现在,各国也不一样。日本一个师是一万八千人,美国是一万四千到一万七千人,不管怎样,我看一个师都在万人以上。

  “评点” 教师不是资料员,学生需要什么资料,马上提供给学生。但是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获取资料的途径。这位老师当学生需要了解钱学森的有关情况时,引导他们去读书,去网上查阅,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之源。这一途径提供得好!《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能“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教者这样做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切有条件的学校,也应该这样做。(毋 瑶)

  参考资料

  1. 钱学森(1911.12.11~ ):著名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铁道机械系毕业。1935年留学美国,入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理论。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曾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和喷气推进中心主任。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返回中国。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1964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被聘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91年被中国科协四届一次全委会授予中国科协名誉主席称号。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和系统工程等领域有开创性的贡献。1956年初,主持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第3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设》报告书,并在1956年2月向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建立与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参与领导创建火箭、航天科学研究机构和系统工程队伍;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组织领导中国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许多领域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6月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著有《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等。

  2. 冯·卡门(1881—1963):原籍匈牙利,1930年赴美,1936年入美国籍,力学家和航空工业家。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古根海姆航空研究所所长。

  3.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次长是某些国家的政府各部部长的副职,辅助部长处理部务。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