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材分析

  “题解”

  这是一篇散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标题,至少揭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本文描写的对象是一株柳树;

  二是表现了这一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是青海高原。

  一般说来,柳树是平原上常见的一个树种,它不择地势,随处可见,具有顽强的适应力和生命力,很有可写之处。

  同时,我们的一般常识也告诉我们,“青海高原”是我国西部海拔很高、空气稀薄、干燥少雨、气候寒冷的地带,环境较为恶劣。

  作者将“一株柳”这一描写对象和“青海高原”这一生长环境融入标题,暗示我们在如此环境生长的柳树,必定有着某些不同寻常之处,也许发人深思,引人动情,否则何必为了一株柳树而要特意写出一篇文章来?

  “结构分析”

  这篇散文描写了青海高原上耸立生长的一株大柳树的高大形象,突出了它熬过了干旱酷寒、雷轰电击、与恶劣环境顽强抗争的坚韧精神和顽强毅力,表现了作者的敬畏和赞颂之情。

  全文九个自然段,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写“我”见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感受和思索。

  这一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一至二自然段):先紧扣题意推出“一株柳”,点明新的感受——它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但伫立于青海高原就使“我”感到“神奇”,乃至“望而生畏”了。

  第二层(第三至四自然段):写“我”在青海高原初见这株柳树的惊讶和引发的思索——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一段突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既点明题意,又产生感受,还引起思索,这就为下文的进一步描写铺垫蓄势。

  第二部分(第五至九自然段):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异于寻常的形态以及由此触发的想象,赞颂它造就奇迹、显现顽强、敢于抗争的精神品格。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五自然段):描写青海高原一株柳树干粗壮、浓阴覆盖、色泽独特,思索它怎么生长和壮大的。

  第二层(第六至七自然段):想象这青海高原一株柳历经干旱和严寒的考验、虐杀与摧毁的劫难,赞叹其创造了奇迹,显现了顽强,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产生敬意。

  第三层(第八至九自然段):描写青海高原一株柳艰苦努力,与命运抗争,与环境抗争,赞美它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终于造成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方壮丽风景。

  这一层先写柳树与命运抗争。作者把家乡柳树和高原柳树的两种生活道路和悬殊命运进行对比,突出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接着写柳树与环境抗争。青海高原一株柳不畏艰险,聚合全力与环境抗争,突出它的毅力和韧劲,这才造就一方壮丽风景。

  统观全文,可见作者以下思路:

  初见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思索(怎么生长、壮大)展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态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历经的严寒、干旱、风雪、雷电种种磨难赞美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与命运抗争、敢与环境抗争、求得生存发展、成就一方壮丽风景的可贵精神。

  作者的情感贯串其中:

  神奇、敬畏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奇迹、顽强战胜命运和环境求得生存发展的精神。

  “字词推敲”

  “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句中的语气词“哦”含有深意:这“哦”里边饱含了惊讶之情,风雪高原哪来的这株大柳树?这“哦”里边也有惊喜之情,风雪高原带给人们的本来是悲壮和苍凉,现在一株生机勃勃的柳树耸峙在面前,怎不兴发惊喜之情?这“哦”里边,或许还有赞叹之感,柳树顶天立地,绝无仅有,能在这风雪高原生根立足,怎不令人感叹乃至敬佩它的顽强生命力呢!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句中的“唯一”一词,意思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本来,青海高原干旱、酷寒、风雪、雷电都是大自然生物的杀手,树木花草难以存活生长,唯独这株柳树存活、生长、壮大起来,这“唯一”里不仅含有上条“哦”所述的惊讶、惊喜、惊叹之情,而且也暗示了这株柳树有其特殊性,更有其令人“望而生畏”的“神奇”在里边,否则不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唯一”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又有暗示下文必定展开描写的相关内容,令读者急于一探究竟了。

  “句子含义”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理解这一句的含义,有一个立足点,也就是这株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青海高原地势很高,干旱、严寒、风雪、雷电,使得绿色生命很难存活,然而就在这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树巍然耸立,“伫立”一词更是赋予柳树历时很长、直立大地的风骨,它那么旺盛,那么富有活力,怎不令“我”感到“神奇”?直至于神奇到令“我”产生了“望而生畏”之感。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这一句实际上是赞颂这株柳树。青海高原本来一片光洁,除了小草之外,绝少有绿色生命存活,而这株柳树却巍然撑立于高原之上,它的风姿岂不给人卓异特立之感?联系上文的“唯一”,这株柳树顶风雪,抗干旱,斗严寒,历雷电,生命不衰,活力旺盛,我们在赞赏之余,岂不感受到它在以顽强生命力感召我们做生活的强者吗?“伟力”和“强大”,固然褒扬柳树,实际上也在形容它对我们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震撼、激励啊!

  “语段理解”

  第二部分的第三个层次,亦即课文末了的两个自然段,既有小结第三部分的作用,又有总结全文的意味,我们必须联系全文来加以理解,可以通过三组对比来完成:

  第一组对比:命运和道路的对比。

  “我”家乡的柳树得天独厚,命运优越——易于存活,易于生长,易于繁衍,易于成片;青海高原一株柳则恰恰相反——保存生命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相比之下,命运和道路相差何远?可贵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不抱怨命运,顽强抗争,终于生存下来。

  第二组对比:环境和生存的对比。

  “我”家乡的柳树所处的环境十分优越,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所以无须费力,自然生长。青海高原一株柳则不同了,它所处的环境是干旱少雨、严寒酷冷、风雪狂暴、雷电交击。相比之下,虽然没有贬抑家乡的柳树,却突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生存的危险和艰难。高原柳聚合全身心力量与恶劣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求得生存,这种精神多么可敬可佩。

  第三组对比:柔媚和壮丽的对比。

  “我”家乡的柳树“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美则美矣,但不免失之柔媚,不能给人刚劲有力的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则不同了,它所面对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却因为不畏艰险、顽强抗争,不仅存活下来,生长壮大,而且造就了一方壮丽风景,给青海高原带来了令人鼓舞的“绿阴”。相比之下,我们怎不感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乃至产生“望而生畏”之情?

  “写作特色”

  情为红线,贯穿全篇,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

  开篇伊始,作者就推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点示了“我”的感受,突出了感到“神奇”乃至“望而生畏”的心情,随后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

  这株柳树“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表现了敬服之情;

  这株柳树抗干旱,斗酷寒,造就了生命奇迹;它顶风雪,历雷击,复苏、抽条、起死回生,有着顽强精神。这里表现了“我”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这株柳树远不如“我”的家乡柳树有着顺畅的命运和道路,远不如“我”的家乡柳树有着优越的生存环境,然而它却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不畏艰难险阻,敢与命运抗争,敢与环境抗争,终于造就了一方壮丽风景,给高原带来一片绿阴,更是表现了它的顽强和韧劲。赞佩之外,简直要将它作为人生的榜样了,字里行间流溢着深情厚谊啊!(徐 敏)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以柳为对象,托物言志,赞颂在恶劣环境下顽强抗争的精神。题目值得仔细推敲:既是写柳,为何不以一“柳”字为题?这是因为,在平原在水边的柳,太平常了。“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以“一株柳”为题也显得浅薄。以“青海高原一株柳”为题,点明这棵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那里有“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乃是不适宜柳树生长的地方,暗示它有诸多与众不同之处,能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既是托物言志,让学生透彻理解所言之“志”,为教学应有之义。因此,必须对文章中所描写的“物”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以文悟“道”。

  教学本文宜从研究题目入手,而后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青海高原上这一株柳树的不寻常,再由物及人,领会文章所赞颂的顽强的抗争精神。

  “思路提要”

  教学本文可分三步进行: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反复读写,理解柳的特点——扣题结题,体味文章主旨。

  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揭示课题,依次比较以“柳”、“一株柳”、“青海高原一株柳”为题的优劣,明确“青海高原一株柳”能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带着“青海高原一株柳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的问题学习课文。

  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的抗争精神,“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扣题结题,体味文章主旨:重点研究“青海高原一株柳”是怎样的一株柳树,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过程揭示”

  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 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关于柳的常识。

  (1)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结合影像资料或图片介绍:柳,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有垂柳、旱柳等。

  2. 板书课题。提出思考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

  (不能。读者会认为这是一篇介绍关于柳树知识的说明性文章)

  (2)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也不好。这样的题目太平淡了,读者会认为写的只是一株平平常常的柳树,难以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用“青海高原一株柳”为题,有什么好?

  (人们看到这一题目,就知道文章写的柳树不是生长在那些容易成活的地方的柳树,而是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那里气候恶劣,不适宜柳树生长。它竟存活下来并且茁壮成长了。这是怎样的一株柳?它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人们会兴致盎然地阅读)

  3. 教者范读。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我”见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时的感受和思索;第五至九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态以及“我”的想象,赞扬它的抗争精神)

  4. 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

  二、反复读文,了解这株柳的特点

  1. 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至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写第一自然段是说这株柳如果是在平原、在水边,那是极其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是为了突出和强调第二自然段本文所描述的对象:青海高原一株柳)

  (理解:神奇——非常奇妙;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心生敬畏;伫立——长时间地立着)

  (2)指导朗读第一至二自然段,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学习第三至四自然段。

  ① 读“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什么样的感情?

  (面对的是原野、山峰、蓝天、云团,弥漫着的是悲壮和苍凉之情)

  (理解“广袤无垠、青草覆盖”、“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和“凝滞”)

  (回忆或介绍一两首古典边塞诗词,理解悲壮和苍凉)

  ② 思考:“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哦”了一声中有惊讶:风雪高原哪来的这株大柳树?有惊喜:风雪高原给人们带来的大多是悲壮和苍凉,我现在却站在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柳树面前;还有惊叹:这株柳树能在这风雪高原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是何等的了不起呀!)

  ③ 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轻轻地读第四自然段,理解高原上“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

  (4)小结:第一部分写“我”见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时的感受和思索。

  2. 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介绍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什么?

  (介绍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态:树干粗壮——两合抱粗;浓阴覆盖——百十余平方米;色泽独特——生铁铁锭的色泽)

  ① 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两臂围拢)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十余平方米。

  ② 朗读第五自然段。

  (2)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第六至七自然段)

  ① 填空练习:第六自然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 (来历),第七自然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 (经历)。

  ② 口述“我”想象的内容:

  (一粒柳絮……抛散……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散……一片……只有……)

  ③ 为什么说这是奇迹?

  (——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保存了生命)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

  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

  ① 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经历过……经受过……)理解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多么顽强的精神”。

  ② 指导朗读第六至七自然段(重音和情感)。

  (4)自由读第八自然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① 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是怎样的?

  ② 青海高原一株柳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的?

  (5)教师读第九自然段,提问: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① 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② 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深究结题,体味文章主旨

  1. 第二自然段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 默读全文,质疑问难,解疑。

  附板书:

  “课时建议”

  三课时。

  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柳树吗?

  生:见过。

  师:在什么地方?

  生:我在我家屋后的小河边见过柳树。

  生:在公园里的湖边,我也看到过柳树。

  师:能说说它们的样子吗?

  生:柳树高高的,叶子狭长,枝条也是长长的,往下垂,有的还能一直垂到水边。

  师:对。你说的这种柳树叫垂柳。你们读过贺知章的《咏柳》吗?谁来背给大家听一听?

  生:我来背。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很好。现代作家陈忠实写过一篇关于柳的文章,大家课前已经预习过了,它的题目是——

  生:(齐)青海高原一株柳。

  师:对!如果用一个“柳”字来做题目,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这个题目范围比较大。既可以写所有的柳,也可以写指定的柳;既可以写垂柳,也可以写不垂的柳。

  师:枝条不垂的柳叫旱柳。用“一株柳”做题目好吗?

  生:也不好。

  师:也不好?

  生:这样的题目不能吸引人,只告诉人们写了一株柳树。

  生:用“一株柳”做题目太普通了。

  师:那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不是一般地方的、普通的柳树,而是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不一般。

  师:它为什么不一般呢?

  生:我听爸爸说过,青海高原雨水少,风沙大,气候恶劣,一般树木很难生长。这棵柳树竟能存活下来壮大起来,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师:是啊,让我们来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生:(齐)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读了这段话,你们想要了解什么呢?

  生:这一株柳有什么神奇之处,为什么会令“我”望而生畏?

  师:好!那就让我们读课文来弄懂这些问题吧!

  生:(读课文)

  “评点”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教者的新课导入是一着妙棋,有其独到之处。值得一提的地方有两点:一、运用比较的方法,推敲文章的题目,层层推进,有利于提高学生审题和自己拟题的能力;二、有利于诱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青海高原一株柳”有什么神奇之处,为什么会令“我”望而生畏?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氛围中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探索未知领域,为学生学习新课作了有益的铺垫。(吴迪康)

  参考资料

  1. 古典边塞诗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青海高原:在青海省中、南部,为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2500—4500米。山地多西北—东南走向,海拔5000米以上,多雪山、冰川和山顶沼泽。巴颜喀拉山斜贯中部,分为南北两部:北部为黄河源地,多湖泊;南部为澜沧江、长江等河源地。青海高原由于海拔高而且山地寒漠广布,空气稀薄,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特点:低温、干燥、多风、缺氧。

  3. 李家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尖扎县与化隆县交界的李家峡峡谷中段,是黄河上游规划建设的第三座大型梯级电站。大坝为三心圆双曲拱坝,坝长414.39米,坝高155米,坝顶宽8米,坝底宽45米。电站是目前西北最大的水电站,主供陕、甘、宁、青四省。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等综合效益。

  4. 灞河:是渭河的支流。原名滋水,早在春秋初秦穆公时,与东方诸侯争雄,称霸西戎后改称霸水,后来又称为灞水。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桥,名曰“灞桥”,是关中交通要冲,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灞河是“八水绕长安”的八水之一。每当春夏之交,翠柳低垂,水花飞溅,冬则雪霁风寒,沙明石露,有“灞柳风雪”之称,是关中八景之一。

  5. 陈忠实:1942年6月生,西安市东郊灞桥区人。1993年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该作品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五卷。《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