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节 当代大学生与社会思潮:主旋律回响下的多重变奏

  青年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思潮不断兴起和传播的一个主要载体,现实政治、社会经济、思想理论环境是其形成和传播的条件。

  回归主旋律、搏击互联网信息、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高涨、反对腐败、“学历热”与实用主义等构成近几年大学生社会思潮的多重变奏。

  追求理性思维、注重实践检验、重物质和思想层面结合解决问题,善于微观、横向、局部,不善宏观、纵向、全局性比较体察,以及逆反心理干扰,是其体现出的思想方法特点。

  新世纪新阶段,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之中。利益的快速调整,导致社会思潮趋于活跃。青年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思潮不断兴起和传播的一个主要载体,这一特点一直为人们所普遍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要求“重视对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和引导”,对于大学生社会思潮问题的研究,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一、思潮成因:现实政治·社会经济·思想理论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反映一定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利益,并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和相当社会影响的思想倾向。它往往占有相当数量的从众,其传递过程一般是从高层知识分子到一般青年大学生,再到社会群众。社会思潮对社会现实局面具有较大影响,能够左右社会舆论的影响力;它围绕社会发展进程的主线进行,对社会发展的进程或推进、或干扰。

  青年大学生社会思潮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该研究的重点课题。青年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一个关键性载体。在他们身上,社会思潮能够映射出其主要思想特征,也能够反映出其普遍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青年中积极进步的思潮,需要我们去引导和鼓励,把它们从心理层面或不完整的理论形态提升到理性层面;错误思潮,则需要我们去引导和教育,开展思想争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研究青年大学生的社会思潮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青年大学生社会思潮的兴起和传播受到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现实政治环境。社会现实政治的影响是青年大学生社会思潮产生和消长的直接因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状,特别是党风和社会风气,都是影响青年社会思潮的重要因素。青年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要发展全面素质,成为“四有新人”,这就包括对现实社会政治制度的认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的形成。现实政治情况的主体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城乡面貌的不断变化,都有利于建立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但是,现实也有复杂的一面。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处于低潮的现实,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的攻势,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不够成熟和完善的现实,改革中各种失误和消极现象的出现,都会造成青年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引发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

  第二,现实社会经济环境。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在经济基础范畴内发生的这些变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社会上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分层的现实,市场作用的扩大,金钱作用的显示,都为青年大学生接受和传播各种社会思潮铺垫了基础。

  第三,现实思想理论环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现实思想理论环境的复杂化,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再是单一地接受主旋律的引导,而是有了许多复杂的声音。如今,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是在与其他的声音相比较而存在,相鉴别而被接受的。青年大学生群体生活在这样的思想理论环境里,独立判断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思想导向却遇到了多向性的难题。这也为青年大学生接受和传播各种社会思潮铺垫了基础。

  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既是青年大学生社会思潮形成的原因,又是社会思潮传播的条件。只有认真研究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和引导青年大学生的社会思潮。

  二、回顾与分析:主旋律·互联网·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反腐·学历热·实用主义

  青年大学生社会思潮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意识发展过程,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需要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加以引导。回顾近年来的青年社会思潮的历程,会为我们引导青年大学生的社会思潮提供有益的参考。

  2000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02年党的十六大的召开,特别是全党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政治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同时,由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在孕育发展,以图用其世界观影响青年,预示着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领域仍然是不平静的。

  第一,积极回归主旋律的思潮。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坚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清醒审视全球化思潮,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

  青年在思想政治方面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气不断上升,主要表现在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抵制和批评。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盲目与西方接轨的倾向,少数人以西方的意识形态为社会“主流文化”,力图否定和取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几年来,这股思潮形成了具有相当冲击力的一股力量,激起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青年学生的回应。如2000年北京大学一位研究生在媒体上发表关于高校思想阵地问题的来信,指出了某些大学讲坛上,个别学者竭力推崇个人主义,批判集体主义,直至批判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

  同时,积极学习马克思基本理论的活动在一些青年学生中被自觉地坚持下来。一位叫瞿湘的青年在其专著的前言中,表达了他摆脱西方中心论、西方价值观思想桎梏,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由爱国主义走向了共产主义的心理历程。许多高校学生通过开展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的活动,受到了一次共和国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一活动,青年以事实为依据,对新中国、对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加客观真实的认识。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更是坚定了青年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升华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但是,在青年思想领域并非不存在问题。如对历史无知,尤其是当代史、改革史,在相当一些青年学生眼里仍属于盲点;对于自由主义思潮的批评没有展开,阻力很大。这些情况说明,青年大学生思想领域的情况还很复杂。

  第二,搏击互联网信息的思潮。这主要表现为,青年大学生成为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的先锋,开拓信息传播的新境界,但急需进行正确的引导。

  互联网信息传播可能是体现全球化形象的代表。当今,青年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构成了网民的主体。高校走在互联网建设和利用的最前沿,互联网也成了青年学生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如针对互联网信息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立。这也反映了青年利用新技术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意识十分强烈。同时,青年大学生还积极参与引导BBS的舆论导向。由于BBS的环境极易形成少数意见主导舆论,及时、正面、柔和的引导成为关键的环节。青年在BBS上的主流导向就是由青年大学生自己引导的。尽管BBS上的言论有一种情绪化的倾向,有时爆发一定的信息风险,但其主导舆论是爱国主义的。许多青年学生,积极参与BBS的讨论,及时发布事实真相澄清是非,采取幽默的方法开释过激言论。可以说,青年是建设BBS站点的主体力量。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对于青年来说,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人们重视。互联网信息反映和传播的快速广泛,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较大幅度地更新观念,必须及时恰当地对互联网信息作出反应,把舆论引导在萌芽状态。除了互联网上出现的BBS之外,还出现了E-mail的信息传播、个人网页等,近年还有了手机短信等信息传播方式,这些对于社会有关管理方面,都是未知的领域或不熟悉的领域,弄得不好,也会出现一些失控的问题。既然在新的传播媒体中只有人们的灵魂在活动,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限制,那么,最根本的就是平素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得到加强。这样才能把问题解决在青年大学生上网活动之前的环节上。

  第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潮继续高涨。中国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高涨,是世纪之交和新世纪的一大特色,它将更加显露其价值。实际上,目前在中国青年大学生中存在的民族主义思潮,主流是爱国主义。这与英美国家学者所说的“民族主义”不是同等的概念。中国青年大学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上升的民族主义思潮,是在我国加入WTO的情况下,以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与主权、安全与发展、独立与尊严为目的的。因此,它的实质是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通向民族精神的桥梁。所以,无论在今天和未来,它都将是中国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促使中国青年爆发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长期积累。这些因素包括:一是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许多青年大学生认识到:所谓全球化不会轻易带来“全人类的利益”、“地球村主义”或“世界主义”,而更多的是西方利益的思想工具,“中国人必须避免从一种教条蹈入另一种教条,富裕之邦并非真理之地,20世纪形成的国际格局带来的后殖民主义的危险,必须以我们的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作为逻辑起点加以认真应对。”“所谓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国人如何避免自我淘汰?”“自由贸易的歌声中,中国的经济安全受到了哪些威胁?”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就是这样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升腾起来。二是霸权主义行径的激发。1993年美国制造的“银河号”事件,美国国会通过阻挠中国申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的决议,美国向台湾海峡派出大型舰队干涉中华民族统一的行径,曾经促使中国青年不得不发出“中国可以说不”这样的强音。1999年5月8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引爆了中华民族新的危机感和正义感,引发了包括一切华人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情绪和认识的深化,促成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持续高涨。在这一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青年学生中出现了民族正气抬头的情况。

  当然,青年大学生中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国家意识并非不存在问题。一些人还不同程度地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所谓全球化“美景”,仍然在欺骗着某些善良的青年。然而令人欣喜的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潮十分强劲。它以不断发生的事实为基础,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它不断为我们中国人思索自己的前进方向和具体举措,提供清醒、可靠的思考。

  第四,持续强烈的反对腐败的思潮。这主要表现在,青年大学生多年对反腐败的进程给予密切关注,对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前景寄予较高的期望。

  由于中央不断加大反腐败的力度,青年大学生对反腐败的期望不断得到激发。他们不但希望惩处腐败分子,更要求根治腐败的风气。由于2000年反腐败的进程中相继严惩了胡长清、成克杰、“远华”特大走私案,青年普遍认为反腐败的工作有了实在的进展。他们把2000年称为“反腐年”。青年大学生利用报刊和网络手段,表达了对反腐败的高度关注。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的看法,对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看法,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程度,关键取决于中国当前能否解决腐败问题。

  第五,“学历热”与实用主义思潮。这主要表现在,青年大学生就业特点的变化中,高学历和热门专业仍然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新一轮的学历热、“考研热”持续升温。

  造成这种热潮的原因,首先是就业需求量的增加。以北京为例,市属用人单位对2001届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创下最高纪录,达37800人。其次,是出于“求钱”的实用主义目的。只有拿到热门技术的学历,才能换回高薪水。出于赚钱的目的,思想的支撑是实用主义。因此,在某些办学基础不好的奋校,一些非热门专业的新生出现退学的现象。再次,出国热持续高温。“考托”、“考G”、出国,仍然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最高愿望。而出国,只能把国内大学当成出国预备学校。在文凭热的背后,掩盖着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总的看来,令人不能太乐观。

  三、思想方法特点:理性·实践·物质思想结合微观·横向·局部·逆反

  在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思潮的形式中,明显地表现出他们思想方法的几个特点。总结和把握这些思想方法的特点将有助于对青年大学生社会思潮的了解和引导。

  第一,追求理性思维,注重实践检验,一切理性结论都要经过亲身体验才愿意接受。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青年大学生对改革深层问题的关注,他们普遍扬弃了“煽情式”的鼓动,而侧重追求理性思考,带有一定理论色彩的社会思潮因而受到青年大学生的垂青。青年大学生深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熏陶,追求理性思考,这是积极的。但同时又对一切现成的理性结论持怀疑态度。在他们看来,只有一切经过自己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可以相信的。这本来是克服教条主义的优势。但是,如果走向极端,就会出现悖论。假如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财富都要经过一代代人的亲身体验才被接受,否则就怀疑和拒斥,那么,人类就永远无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世界历史就会变成无限的重复体验过程。

  第二,追求在物质和思想层面的结合上解决问题。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的动员机制变为“利益驱动”,青年大学生中出现务实的倾向是必然的。他们追求新的条件下的社会公正,利益协调。一些没有物质利益支撑的规范和要求,显得有些失调。社会需要的高尚精神的挥发,由于缺少物质利益的支持,也显得苍白无力。这里有合理的成分。但是如果这种倾向走向极端,也容易产生浮躁情绪,甚至产生实用主义和唯利是图的趋向。

  第三,善于微观体验,不善于宏观把握。由于青年期成长的特点,青年大学生带有非常敏感的微观体验的特点。在观察社会问题时,也会明显地表现出来。有些青年大学生,善于对具体事物进行量的体验,不善于进行宏观质的把握,容易做出过激的结论。这需要在人生经历中逐渐克服。微观体验只能得到情绪和肤浅的心理感受,是不能作为定性分析的根据的。只有善于宏观的把握,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

  第四,善于横向比较,不善于纵向比较。长期以来,由于全社会多年忽视历史知识和历史方法的学习,更缺少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教育,在青年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习惯于片面的横向比较的思想方法,而忽视纵向的、历史的看问题的方法。江泽民同志在1989年曾经专门致信教育部,提醒加强历史知识和历史方法的学习和教育问题。现在看来,历史地看问题的氛围还没有培养起来。一些青年大学生对中国大陆与台湾、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甚至东方与西方的比较,都缺少历史的视野,往往根据今天的时间的横断面,抓住其中几个数据,就敢于得出历史性的结论。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第五,善于局部观察,不善于全局性的观察。由于青年大学生生活经历和社会接触面的局限,对社会了解尚不全面,所以在判断问题时带有明显的片面性。他们往往把在一个局部遇到的问题,当成全局的问题,容易做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西方的舆论宣传则善于误导青年大学生的这一特点。他们往往是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诱导大学生得出极端的结论。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教育来说,开阔视野,全面了解社会,则是一个必要的课程。

  第六,逆反心理的干扰。由于社会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现象,以往直线平面的思维方式容易遇到现实中的障碍。这种直线思维方式在遇到障碍后的简单回返运动,就被称为“逆反心理”。实际上,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不是什么心理问题。在青年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的思维方式。这种逆反心理是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巨大障碍,很容易产生和推动消极思潮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理论界应该在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关注这一现象,超越、穿透或绕过逆反心理,才能使教育工作收到成效。(作者系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后

  转眼阳春三月,这是一个有着太多美好的月份,学雷锋日、妇女节、植树节、文明礼貌月等,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青年,对于国家与社会来说,是未来与希望;对于自身而言,是迷惘与探求中的成长。青年大学生是当代社会中的佼佼者,是明天民族与人类发展的栋梁。在这个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健康的引导,犹如这个月的春风和阳光,给成长者以坚强而旺盛的生命力量,一年之计在于春,刊发这篇文章,是我们对青年未来和成长的祝愿,也是为之播撒希望。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2日第3版)

  §§第二章 关于五四运动与当代青年的研究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