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5.咸味

  咸味主要是食盐及各种含盐分的酱油、豆豉等豆类再制品。咸味是五味中的主味,也是调制各种复合味的基本味,除纯甜以外的所有味型,几乎都离不开盐(咸味)来参与调合滋味,因此有“无咸难成菜”之说。能体现咸味的调味料主要有:

  盐

  学名氯化钠,有海盐、湖盐、井盐之分,食用以井盐为好。食盐以色洁无杂质、结晶体均匀、咸味醇正为佳。盐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调味品,同时也列为五味之首,“夫盐为食肴之将”(《汉书・食货志》)。盐是咸味的主要来源,在烹调中具有清除原料中苦味涩味、去腥压臊、提鲜增香、调合五味、收敛凝固、增加菜肴风味等作用。

  酱油

  酱油的品种很多,优质酱油呈红褐色,味道鲜美醇厚,并且有酱香和醋香混合的独特香气。酱油在烹调中具有调味、增鲜、提色、生香的作用,广泛运用于冷热菜的调味,及小吃面、点心馅、面臊、底碗作料的制作中。

  生抽

  又称“浅色酱油”或“白酱油”。在发酵过程中自然形成色泽和香味,因此色泽较淡,气味清芳,在烹调中多用于冷热菜的调味,起增鲜生香的辅助作用。

  老抽

  又称“浓色酱油”或“咸红酱油”。老抽是在生抽基础上再经复晒,使之增色、浓稠而成。成品色泽暗红汁酽,附着力强。在烹调中主要起提色增香的作用,如过油时给原料抹色,烧菜时提色,熬制虾抽时也需加入适量老抽提色。也用于凉拌菜和面条底碗的调味。

  复制酱油

  又称“甜红酱油”,行业中以浅色酱油加黄糖、香料、姜等在锅内熬制而成。成品色泽酱红,香味浓郁,味道咸鲜回甜,酱汁浓稠巴味。在烹调中多用于凉拌菜与面食的调味,如蒜泥白肉、山城甜水面、红油水饺等,也可用于热菜中提色增香助鲜。批量生产的甜红酱油,系用黄豆制成酱坯,再配以红糖、饴糖、食盐、香料、酒曲酿成。

  蚝油是用牡蛎汁加工成的稀糊状调味品,以广东所产蚝油最为著名。成品具有色红褐鲜艳、汁细腻泛光泽、香味独特并有酯香气、味道鲜美醇厚稍甜的特点。蚝油在烹调中具有提鲜、增香、生色、补味赋咸的作用,广泛用于烧、扒、烩、煮、炒等烹制过程中,蚝油滑鸡片、蚝油扒鸭掌、蚝油�乳鸽等。蚝油也可单独用于味碟调制,及海鲜火锅的制卤之中。

  豆豉

  分为干豆豉、水豆豉两大类。干豆豉系用黄豆或黑豆加工密封发酵而成。成品光滑油黑,滋润散籽,酯香回甜,味美香浓。干豆豉在烹调中多用于调味的配料,如豆豉酥鱼、太和肉、豉汁青鳗等。在红汤火锅中也大量使用豆豉来制作汤卤底料。

  豆腐乳

  是用豆腐块作坯,经自然发霉后盐渍、加料,再密封发酵而成。豆腐乳品类较多,风味各异,是人们喜爱的佐餐食品,同时也是烹调中的特殊调味品。多用于蒸、烧、炒及蘸食味碟的调味。

  豉油汁

  又叫鱼汁或虾抽,原是粤菜的一种蘸味汁,后引入川菜调味料中。是用广东红萝卜、洋葱、芫荽、香芹、香菇、姜片等加水熬出味后滤渣,再加入生抽、老抽、鱼露、蚝油、鸡精等调对而成。成品汁澄色淡,气味清香,味道清鲜,回味略甜。在烹调中多用于清蒸菜、白灼菜、凉菜的蘸味汁。豉油汁配方多种,制法大同小异,口感风味上略有不同。

  鲍鱼汁

  是一种高级调味料,系用鲍鱼干、母鸡、火腿、干贝、鲫鱼、鸡汁、猪骨、蹄膀等多种原料,经长时间微火煨煮出味后调制而成。成品汁稠色亮,味道鲜美浓醇。常用于烧、烩、扒、�及汤羹、美点的调味。

  烹调中用盐的技巧

  盐在烹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名医陶弘景曾断言:“五味之中,惟此(盐)不可缺。”

  食盐主要是氯化钠的晶体,在溶液中,具有较高渗透力,烹调时能提出原料中的汁味。又因它是强电解质,故能提高原料中蛋白质的水化能力,使部分蛋白质变性。因此盐在烹调中的最主要作用是增强菜肴的风味和调味作用。

  盐能提鲜,烹饪原料中的鱼、肉、禽蛋、菌类都或多或少含有呈鲜味的某些氨基酸,但这些氨基酸自身的鲜味并不明显,只有与钠离子结合形成钠盐,才能呈现出明显的鲜味来。人的味觉敏感度一般来讲,只有含盐量到了0.1%~0.5%才能尝出水中的咸味,而菜肴的含盐量在0.8%~1.2%之间,菜肴的口味才合适。但是不同的菜肴用盐量是不同的:清汤的含盐量为0.6%,浓汤为1%,炒蔬菜约为1.2%,煮肉类在1.5%~2%之间比较合适。另外富含氨基酸的原料,用盐量应适当偏高,因为氨基酸会缓和菜肴中的咸味。根据不同的菜肴掌握恰当的用盐量,是用盐调味的基本技巧。

  盐有调合五味之妙,俗话说“盐能引甜”“盐咸醋酸”。这说明盐与其他味感物质关系相当复杂微妙,且有相畏相杀的现象。如果我们在纯甜的糖溶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盐,这种糖盐混合液比纯糖水更甜,味道醇和可口。酸对味觉的刺激很大,一般人光喝醋会有难以下咽之苦。若以适量盐为基味,酸辣、荔枝、糖醋、姜汁等复合味就显得协调,味道醇厚悠长。因为盐有较强的渗透结合能力,能与其他味料共同发挥作用,调制任何复合味都离不开盐作底味。

  但盐与其他味感物质相互抵消增减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鲜味能抑制咸味,2%的盐溶液与20%的蔗糖溶液相混合味觉现象为咸甜相抵;在2%的盐溶液中,添加0.3%以上的醋酸,则咸味减弱。把盐与苦味混合,则双方的味感减弱。因此在烹制菜肴时,根据所有原料和其他调味料的属性,对用盐量作适当调剂增减,也是烹调用盐的基本技巧之一。

  掌握用盐的投放时间,也是合理用盐的关键。在烹调前对烹饪原料进行腌渍,要根据不同的原料掌握好用盐量和投放时间。新鲜的鸡、鸭、鱼、肉、蔬菜用盐量要少,时间要短,以免破坏原料的鲜味;相反,不太新鲜或异味较重的原料,用盐量稍大,腌渍时间要长一些。质老含水量少的原料,腌渍时间长一些才能入味;质地脆嫩的原料,用盐量不仅要偏低,而且腌制时间短,要即时烹调。

  因物而异合理用盐。一般讲瘦肉吃水量大,加盐码味能促使肉内水分饱和,成菜后口感细嫩。而猪腰、猪肚头之类的内脏,其组织细胞含水量高,过早码味易使原料脱水,下锅受热后萎缩卷曲,质地老绵。因此肝、肾、肚等内脏在用盐上要比瘦肉少,只码点“毛毛盐”,而且在时间上要即码即炒,避免过早脱水,防止糊芡的现象。

  烹调中调味是合理用盐的关键,清蒸鸡如果过早地投入味盐,就会形成高于鸡肉组织细胞的高渗透液(汤),使鸡肉组织中原有的水分外渗,并促使蛋白质凝固,使其鸡肉组织变紧实,鸡体中的营养物质也不能渗入汤内,结果鸡肉老绵不烂,鸡汤也不富含营养。因为盐有使肉类中蛋白质凝固变性的作用,因在熬制奶汤时,切忌先放盐,否则汤汁不乳白稠酽。

  下锅烹炒用盐也要视菜而定,干煸牛羊猪肉可以烹调加热时放咸味(盐)调料,促使肉类原料脱水入味;而干煸蔬菜类的冬笋、茭白、四季豆、萝卜丝时则须先煸干水分,再放盐或其他调味料。因为盐渗进这些素菜原料的细胞膜,使其过早脱水,锅内成为一泡汤水,不能达到干煸菜肴的成菜要求。

  甜味

  甜味是人味觉中的一种味感,它能使人领受到一种甜蜜的甘美滋味。烹饪原料中含甜味的原料很多,常用的有绵白糖、红糖、冰糖、饴糖、蜂蜜、红枣、桂圆、甘草入各种水果、蜜饯、果脯罐头等。甜味在烹调中具有特殊的调和滋味的作用,能减缓辣味的刺激,增加咸味的鲜醇,还能起到给菜肴上色添彩的美化作用。川菜中鱼香、荔枝、糖醋、怪味、咸甜等味型都离不开用糖来调味,并都有不同程度的甜味反应,因此糖是调制复合味的一种重要调味料。而拔丝、糖霜、果羹、酥泥更是以糖为主要调味料。

  白糖

  以甘蔗或甜菜精制而成。成品晶粒细小柔软,色白易溶于水,在烹调中运用广泛,既可用于调味,又能用于拔丝挂霜、甜羹冻品、甜馅甜点的制作。

  冰糖

  为白砂糖熬炼而成的结晶块,颜色有白和黄之分,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冰糖含水分、杂质少,甜味纯正,在烹调中既可单独用于调味,如冰糖肘子、冰汁燕窝等;也可炒成糖色,用在黄焖鱼翅、红烧驼掌等名贵菜肴的烹制提色中。

  黄糖

  又名“红糖”,分机制和土制两种,一般以色浅均匀、甜味浓厚纯正为好。黄糖在烹调中主要用于调味增色,或做糕点馅料、小吃点心的调辅料。

  饴糖

  又名“麦芽糖”“清糖”。饴糖有软硬之分,烹调中常用的是呈黄褐色、黏稠性大、稀糊状的软饴糖。在烹调中多用于烧烤菜式,如烤乳猪、叉烧酥方、烤鸭、油淋仔鸡等的上色酥皮用料,也可用于月饼面皮或老面发酵的制作。

  蜂蜜

  又名“蜂糖”,为蜜蜂所酿的蜜糖,以稠如凝脂水分少、味甜不酸有油性、气味芳香洁净、无杂质为佳。蜂蜜在烹调中多用于蜜制的甜菜或糕点,也常用于给炸烤菜式上色酥皮,如当红乳鸽、油淋脆皮鸭等。

  果酱

  为鲜果的加工制品,常见的有什锦果酱、草莓酱、桃子酱、苹果酱等。果酱品种较多,风味各异,均以味甜酸、质细腻,并具原水果的特殊风味为佳。果酱多用于糕点的心馅制作。但也有一些甜菜果酱调味或蘸味,如脆皮苹果环、果味小排等。

  果脯

  又称干蜜饯,系用鲜果以糖、蜜、香料加工制成,成品以干爽色鲜、甜味纯正、有鲜果风味为好。在烹调中广泛用于甜羹、甜点、甜菜的制作中。

  蜜饯

  系用鲜果经糖、蜜、香料浸煮或腌渍而成的加工制品。蜜饯的品种繁多,但以形色美观、香味浓郁、滋味甜美为佳。蜜饯除供居家待客的消闲糖食外,也是制作甜菜、甜羹、甜点的常用调辅原料。例如八宝糯米饭、灵芝绿豆沙、什锦果排、枣糕等。

  调味中用糖的技巧

  糖在烹调中运用很广泛。含甜味的品种很多,有蔗糖、果糖、乳糖、麦芽糖、蜂糖、甜菜、红苕、地瓜、甘草、罗汉果及各种水果,另外还有人工合成的糖精。然而广泛用于烹饪调味的却只有绵白糖、红糖、冰糖、饴糖、蜂糖等,由于不同品种的糖结构不同,它们的甜味强度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以蔗糖的甜度为100来测定其他甜味剂的强度,人工合成的糖精为蔗糖的20倍以上(即2000以上),依次果糖的甜度为114~175,木糖的甜度为40,饴糖的甜度为32~60,其中乳糖甜度最低,仅为蔗糖的10~17.了解不同品种糖的甜度,以便在烹调中掌握用糖的分量。

  糖的甜味在调味中有特殊的调和滋味的作用,如缓和辣味的刺激感,增加咸味的鲜醇,促进各种味道综合,形成柔美的口感等。为什么糖有这些功能呢?因为糖分解后能生成醛,醛基具有还原性,而且性质活泼,容易和其他物质结合。

  有经验的厨师正是利用糖这种独有的属性来改变或影响菜肴的口味。在烧菜时加点糖来提味,像家常味的干烧鱼和豆瓣鱼,咸鲜味的红烧什锦和炒猪肝,红油味的红油鸡片,以及怪味鸡块等菜肴,莫不是加入了适量的糖才能彰显菜肴的品味。复制红酱油的制作更是深得其中奥妙,因为用了黄糖炒色后加香料熬制,这种复制酱油才咸鲜回甜,味道浓厚,香味浓郁,色泽棕红汁稠,与红油辣子配合使用,既减缓了辣味的刺激,又巴味,使味道醇和可口。蒜泥白肉、红油水饺、成都经济凉面、山城甜水面等名小吃,正是得此相助而脍炙人口。

  前辈厨师还根据不同菜肴的成菜要求,总结出了用糖调味的诀窍。像味道浓厚的干烧菜肴,咸鲜本味的爆炒烧烩菜肴,要求“放糖不现甜”。即放那么一点糖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但绝不能吃出甜味来。但有一些菜如荷叶粉蒸肉、酱烧冬笋等却要求有明显的回甜味。而红枣煨肘却要体现出咸甜协调和谐的味感来。糖醋味比咸甜味的味道要浓厚,因此用糖量要多一些;而荔枝味酸重于甜,自然糖的用量就要少许多。针对不同味型的菜肴,恰如其分地用糖调味是烹调的基本技巧。

  糖还有去腥增香的作用,由于糖分解后的醛基与肉类中的胺化物结合,对除去鱼虾中的腥味有一定作用。另外糖与烹饪原料中所含氨基酸的分解反应及氧化反应,通过烹饪加热生成挥发成分后,从而产生了肉香味的有机物质,这也是产生香味的众多原因之一。在烹调中将糖与酒、醋、姜、葱等调料配合使用,对增强菜肴风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美化菜肴的色彩是糖的另一大功劳。针对不同的烹饪原料和菜肴来使用糖或糖制品,也是烹调中应掌握的基本技巧。用糖美化菜肴一般有三种途径:

  (1)抹色过油像五花扣肉、夹沙肉、红烧蹄�、红煨猪肘就属此种方法。在煮熟微热的原料肉皮上,揩干水分用糖色抹匀,也可用饴糖(麦芽糖)加黄酒稀释后均匀涂抹上,放入六七成油锅中浸炸成“鸡皮皱”,然后捞出放入温水内浸泡至皮软。这样,用糖上色后的菜肴不仅色泽美观,而且糍糯香醇。

  (2)焖烧上色这是最常用的一种上色方法。将刀工成形的原料加入适量糖色焖烧,使其上色入味。烧制一般菜肴用红糖或绵白糖炒制的糖色。而烧制干烧鱼翅、干鹿筋、红烧驼掌这些高档菜肴,特制红汤就加入了冰糖色,因为冰糖的杂质少,炒出的糖色红艳发亮,成菜后色泽红亮,汤汁稠浓上味。但不管冰糖色、白糖色,炒糖色时不能将糖炒得焦煳发苦,视锅内糖液呈金红色、冒大泡时掺水熬化、煮至焦糖完全溶化汁浓起锅。焖烧菜也不能一次加糖色太多,因为糖色在加热中时间越长色泽越深。因此加糖色时最好分次添加,由浅到深,在火力配合上宜用中小火,忌用武火猛火。

  (3)抹色烧烤为了使烧烤菜肴有诱人食欲的色泽,还需将饴糖、蜂糖加黄酒成水稀释后,均匀地抹在原料表皮上,利用炭火的辐射热,使菜肴成菜后油润红亮,皮酥化渣,像叉烧全鸡、烤鸭、烤鹅都是如此制作的。像叉烧酥方、叉烧乳猪虽不用抹糖上色,但码味时所使用的黄酒、醪糟汁却含有大量糖分,也能达到上色的效果。

  在烹调中也有不直接用糖来调味的,如在卤水中加入适量的甘草、罗汉果,也能达到回味微甜的效果,这种味道比直接用糖来调味,味道更自然柔和。

  酸味

  酸味是烹调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味之一。产生酸味的烹饪原料很多,有酿造的各种食醋,泡菜产生的乳酸,腌渍菜的醋酸,以及像杨梅、山渣之类的果酸,还有贵州的“酸汤”这样风味独特的酸味原料。由于这些酸味原料的品种不同,因此产生的风味也不同。

  酸味可促进人体对钙质的吸收,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保护维生素,刺激食欲,帮助消化,健肤美容,从营养保健的角度讲,酸味对人的健康意义不可低估。在烹调中,酸味具有除腥解腻、提鲜增香、调和诸味、减缓麻辣味刺激,以及与碱起中和反应的作用。因此在烹调中运用十分广泛,是调制糖醋、酸辣、荔枝、鱼香、姜汁等味型必不可少的调料。用于调味的酸(醋)原料有:

  食醋

  因其颜色呈棕褐色或浅酱色又称“色醋”。醋的种类繁多,以主要原料命名有米醋、�醋、香醋、姜汁醋、苹果醋、熏醋、甜醋等。品质优良的醋具有色泽棕褐、汁液澄清、醋香浓郁、酸味柔和的特点。醋除具开胃健脾、增进食欲、杀菌防感冒、降血压等保健食疗功能外,在烹调中还可以压腥去膻,提味增香,综合各味,形成多种风味。

  白醋

  又称“米醋”,多以糯米为原料经加工后糖化发酵、酒精发酵而成。成品无色透明,酸味清淡而带酒香。在烹调中多用于像甜酸�头、珊瑚荷心等不需下锅的泡菜、凉菜,热菜中的酸菜鱼肚、酸菜鱼也用少许白醋来调味,以弥补在加热中逃逸的酸味。一般都在临出锅时使用。

  醋精

  以冰醋酸为原料,经蒸馏精制而成。用途与白醋相同,但酸味比白醋浓烈,在使用时应酌情添加。

  柠檬汁

  系用柠檬鲜果榨汁过滤后的果汁,其酸味自然隽永,果香味浓郁。也有用由柠檬汁分离出来的柠檬酸做调味品。热菜中的柠汁软煎鸡、凉菜中的柠汁冬瓜和果香青瓜等,皆以鲜柠汁或柠檬酸为主要调味料。

  番茄酱

  是用红透成熟的番茄加工而成,成品具有色红鲜艳、细腻稠浓、味道酸甜自然的特点,在烹调中用途较广,既可烹制自成一格的茄汁味型,也可与泡红辣椒混合使用,形成独具特色的茄椒风味,运用在热炒或火锅调味中如茄椒牛柳、番茄火锅等。番茄酱也用于酥炸菜肴所配生菜的调味料。

  泡酸菜

  是用大叶青菜经洗晒干净后,入坛泡制一年以上,经乳酸作用形成的酸味泡菜。成品色泽深黄,酸味浓厚,味道偏咸。因此一般不直接食用,需用水略漂洗后切细,再入锅烹制,取其味后捞出菜叶,以酸菜汁调味,如酸菜鱼肚、酸菜鱼;也可取菜梗切细丝做调辅料烹制,如酸菜熘鸡丝;或做面臊,如酸菜肉丝面。酸菜具清热解暑、解腻开胃的作用,在炎炎夏日很受食客欢迎。

  泡酸萝卜

  将白萝卜放入坛子的泡菜盐水中密闭浸泡而成。泡酸萝卜浸泡的时间较长,一般都在一年以上,因此有“陈年老萝卜”之称。成品酸味浓郁持久,主要用于炖汤,是烹制酸萝卜炖老鸭、酸菜鸭火锅的主要调味原料。

  酸梅酱

  是用梅子加糖或盐制成的,它分甜、咸两个品种。甜酸梅酱又名苏梅酱,味甜而微酸,在烹调中常做干炸、脆炸的蘸料,也可用做粤式烤乳猪和烧鹅的蘸料,以及用于调制糖醋汁、酸酱汁等。咸酸梅酱是潮州菜的调味品,主要用于烧制和煲制菜肴,调制梅酱复合味汁,成菜酸香开胃,刺激食欲。酸梅酱在内地使用虽不广泛,但在一些川粤结合的菜品中,已开始用它作为调味料。

  大红浙醋

  是一种以大米为主要原料酿造而成的米醋,因以前盛产于浙江一带,且醋液呈透明的玫瑰红色,故名“大红浙醋”。

  大红浙醋的口感酸而不酷,酸中带甜,具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与一般的色(陈)醋风味有较大的区别,常与白糖、白醋调配成酸甜味的泡菜汁用来泡制菜,如珊瑚�头、萝卜、子姜等。食用蟹、鱼翅等海鲜,以及小笼汤包也离不开用大红浙醋来调配味碟,起到清口解腻、调节口感的作用。在热菜烹制中,浙醋是调配脆皮浆的重要原料,起美化菜肴、上色酥皮的作用,如当红乳鸽和脆皮烤鹅。也可将浙醋与黄辣椒酱配合调制成酸辣汁用于烹调,如酸汤牛蛙、肥牛等,其口感酸鲜微辣,风味独特。

  醋(酸)在烹调中的妙用

  “五味调和百味生”,醋作为五味之一,是调和众多复合味的基本调料,在川菜20多种味型中,用醋(酸)来调味的有糖醋味、荔枝味、酸辣味、煳辣荔枝味、姜汁味、鱼香味、家常味、陈皮味、芥末味、怪味、红油味、茄汁味等12种味型,几占川菜众多味型的一小半。其中糖醋、酸辣、荔枝、姜汁、鱼香、茄汁味型的口感都带明显的醋(酸)味,令人开胃解腻,有回味悠长之感。

  运用醋或酸味调料做调味品,必须掌握“酸而不酷”的原则,无论热菜或冷菜都要根据菜肴的味型和风味特点来灵活运用。

  糖醋味要求甜酸并重,因此在调味中就要求糖、醋、咸三味的比例恰当。根据测定醋与糖的pH值关系,在0.1%的醋酸溶液中添加5%~10%的糖,则酸甜适中平衡。因此糖的用量就比醋的用量多,才能达到甜酸协调,加上盐(咸)在其中的综合平衡作用,才有糖醋味正的味觉效果。

  荔枝味在口感上“进口酸,回味甜”,其味有如刚上市的新鲜荔枝,所以在调味上醋应略重于糖。

  酸辣味顾名思义是以酸味为主体,辣味助风味,因此醋的用量较重,但要突出醇酸微辣的味道,切不可忽视咸味作为基本味的作用。

  调制姜汁味应在咸鲜适口的基础上,重用姜、醋,以突出辛辣与醋酸味。

  茄汁味没有使用色醋,而是以番茄酱的果酸,并辅以白醋来增加酸味,使其甜酸适口,因此白醋用量宜少。因为白醋与色醋的口感不同,白醋味道单薄咧口,用量过度会掩盖了茄汁的自然果酸味。

  “起锅点醋”是厨师对烹调中用醋的经验总结。因为醋经加热容易挥发,醋香味的逃逸往往影响了菜肴的风味。为了避免醋在加热中的损失,利用菜炒好的瞬间滴入少量食醋,以强化菜肴的风味。

  醋在调味中还具有增鲜作用。当菜肴的滋汁呈弱酸性(温度70~90℃)的情况下,呈鲜味的氨基酸或核苷酸离解度最大,鲜味也最浓郁。此时调入适量的醋,能使菜肴增鲜。

  醋能减辣。因为辣椒的主要成分辣椒素(又称辣椒碱)具碱性,它可以被酸中和生成盐,从而使辣的程度降低。如果辣椒菜味道太辣,不妨调入少量醋使辣味减弱。

  醋能增香。由于醋中含有的醋酸、氨基酸、丁二酸及其他有机酸,在加热时与黄酒中的醇产生酯化反应,生成各种芳香气味的脂类,这种脂类的香味是构成菜肴独特风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根据成菜要求烹入适量的黄酒和醋,会起到去异味增添美味的作用。但操作时要先放酒后勾醋,不可乱了投料的顺序。

  醋能解腥去膻。鱼虾中的腥臭物质都属于胺化物,呈弱碱性,而食醋为酸性。因此,醋可以与胺化物结合成中性盐,使腥味减少。在烧制鱼虾菜时酌情加入少许醋,能抑制和破坏鱼腥味,烧煮羊肉时加点醋,能解除羊肉的膻腥气。醋实际上在调味中起到了一个“祛邪扶正”的作用。

  醋除参与调味外,在烹调中还有其他作用。

  醋能防腐。由于醋有杀菌防腐的作用,所以有些菜肴使用食醋腌渍,既可防腐保鲜,也突出了菜肴的风味。

  醋易使食物酥烂。在烧煮牛肉、猪肉、海带、土豆时加入适量醋,可使其易熟易烂。因醋有溶解钙的作用,软酥鲫鱼时若滴醋少许,能使鱼体酥软入味。

  醋还能保持菜肴脆嫩。在炒土豆、白菜、黄豆芽、西葫芦等瓜果蔬菜时,原料入锅翻炒几下后,立即烹入少许醋,继而投放其他调料炒熟。这类炒熟的菜肴既清香,又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脆性。

  在使用其他酸性调味料时,要根据原料自身的特点来分别使用。例如腌酸菜、酸萝卜需先用水略为漂洗,除去部分涩味,入锅用化猪油炒出香味,再进行烹制,如酸味不够突出可酌加醋,这样成菜后酸味才醇正厚道。

  酸梅酱自身酸味够足,不仅不需要另加醋,相反在调味时要加入少量的盐做底味,或放少许糖综合酸味的味感,使其酸味柔和自然,吃进嘴里不咧口。

  辣味

  辣味是一种带刺激性的味道,人们对辣味的感觉不仅有味觉反应,也是同嗅觉、触觉相联系的,是人体味分析器统一活动感知的结果。在川菜烹调中,辣味是专指以辣椒为主要调味料,经烹调后所产生的特有味道和风味。川菜常用味型中的麻辣、香辣、煳辣、酸辣、红油、鱼香、家常、姜汁、陈皮、怪味、蒜泥等味型,都有不同程度的辣味。产生辣味的辣椒品种很多,运用不同辣椒制品调味所形成的口感风味也存在不小的差异。因此在使用辣味调味料时,要根据成菜的要求,对辣味调配料的选择、用量的多少需悉心领会,兼善使用,掌握“辣而不燥”的调味原则。在辣椒的辣味以外,还有辛辣的芥末、木姜子等调味原料。

  干辣椒

  鲜红辣椒经晒干后的干制品,用于制作干辣椒的多属色泽较好、辣味较重的品种,如二金条、七星椒、单子朝天椒等。干辣椒以色泽红艳油润、身干肉厚、大小均匀、完整带蒂、味辣味正者为佳。干辣椒广泛用于凉菜、热菜、火锅调味中,也可加工成辣椒粉、辣椒油、糍粑辣椒等,是川菜多种味型的常用调味料。

  油辣子

  也称红油辣椒,系用干辣椒碾磨细碎后,用生菜籽油炼熟,以四至六成的油温冲入辣椒末中搅匀,隔夜存放后即成。为了增加其馥郁的香辣味,在炼红油时可加入适量梗姜葱、草果、八角、花椒等一道熬炼。红油辣椒是川菜重要的调味品之一,广泛用于凉菜、热菜、小吃。

  糍粑辣椒

  是选用色红肉厚、辣味醇正的干辣椒,入锅中煮软涨,沥去水分,绞磨成干稠的辣椒泥。经过加工处理后的糍粑辣椒无杂质,无异味,辣味柔和不燥,是制作火锅底料的基本原料,也可用于冷热菜的调味。

  豆瓣酱

  又称“豆瓣”,成渝特产,是用胡豆瓣经发酵后制成豆瓣醋,再配入辣椒酱、香料粉等即成辣豆瓣。豆瓣品种很多,有金钩、火腿、香油豆瓣等。豆瓣以色泽红亮油润、味辣而鲜为佳。豆瓣是川菜的重要调味品,有“川味之魂”的美誉。郫县豆瓣、资阳临江寺豆瓣均为调味佐餐佳品。农家自酿的豆瓣鲜辣清香,另有一番风味,目前正成为厨师烹制家乡风味菜的常用调味料。

  水豆豉

  以黄豆为原料,经煮熟、天然发酵后,加食盐、干酒、辣椒酱、老姜米、香料和煮黄豆原汁水拌匀,入坛密封,存放半月左右,即可开坛取用。水豆豉鲜酵清香,辣味柔和隽永,以前作为家庭咸菜佐餐,现在已被作为调味料运用在烹调中,这种水豆豉风味的菜肴正受到食客的青睐。

  红苕豆豉

  是将黄豆泡涨后入锅煮沥水,放在菖蒲上自然发酵后,与煮熟压茸的红苕泥、老姜粒、陈皮末、辣椒面、醪糟等拌匀,团成约4厘米大的坨,在太阳下晒干即成。使用时需用手捏散,与其他调辅料混合使用。红苕豆豉咸香鲜甜,辣味柔和不燥,是川西坝子一味广受欢迎的农家小菜。现在已成为一种时兴的调味原料,能烹制出豉香味浓、独具特色的红苕豆豉系列菜式。

  �辣椒

  将鲜青、红辣椒去蒂洗净,晒干水分后切细,先用盐腌渍约1小时,挤去多余水分,加入五香米粉、适量干酒拌匀,入坛密闭腌渍7~10天,即可用于做菜。�辣椒既可调味,也能用做辅料,可蒸可炒烹制出多种同味菜肴。

  剁椒

  干辣椒入锅用开水煮至发软捞出沥干水分,晾凉后剁碎,加盐、白酒或醪糟拌匀,入坛密封半个月以上取出。烹调时需与蒜、姜、葱、鲜柿椒等配合使用,方能产生清辣鲜香的独特风味。剁椒在调味中使用较普遍,现已形成一个剁椒风味系列菜式,其代表菜为剁椒蒸鱼头。

  泡辣椒

  又称“鱼辣子”,系用鲜红辣椒经盐水浸渍而成,是川菜特有的调味品。泡红辣椒以色红鲜艳、肉厚形整、酸咸适度、气味清香、辣味纯正柔和者为佳。在烹调中做小配料,用以增色和增添风味,是鱼香味、家常味的主要调味料。

  小米辣

  又称“小米椒”,原本是滇黔桂等地的一种半野生辣椒,现多为人工种植。这种辣椒辣味独特,辣劲十足,其辣味极易与汤汁融合,使用前须加工成粒、茸或小辣椒圈,用在略带汤汁的冷热菜中,或作为蘸水调料使用。小米椒还可以与泡姜、泡椒、剁椒等组成新的味道,或与海鲜酱、豆瓣酱、香辣酱等对制味碟,在烹调中用途日益广泛。

  鲜青椒

  因以往常做菜肴配料,因此又称“菜椒”,颜色有青、红、暗红多种,形状各异,用于调味的主要是长青椒、羊角椒、牛角椒等。鲜青椒辣味温和,气味清香,既可生切成粒,又可烤熟后剁碎,与皮蛋酱、海鲜酱、芝麻酱、小米辣等分别调制风味各异的凉菜味汁或蘸水。

  鲜辣粉

  是一种用干辣椒、生姜、芫荽、小茴香、桂皮、黑胡椒、味精等多种原料,经粉碎后拌和而成的复合调味料,成品为橘红色或红褐色粉末,具有增辣增香,助鲜提味的作用。鲜辣粉适用于麻辣、酸辣、姜汁、家常、煳辣、荔枝味等冷热菜肴的调味,其用法与胡椒粉相似,能使菜肴增添风味,辛辣鲜美,香味浓郁绵厚。

  沙茶酱

  亦称“沙嗲”酱,是一种以辛香味为主的复合调味料,味道香辣浓烈。沙茶酱可与其他调料配合,调制成用于冷、热菜的多种味汁,适宜于炒、熘、爆、�、烧、焖、煨、蒸、涮及灼。也可直接做蘸味料和馅料调味,但不适合用在炸、煎、烤需要经受高温制作的菜肴上。沙茶酱在调芡时,需先用鲜汤调散,以防止下锅成坨成团,造成上味不均或煳锅。

  芥末

  为芥菜的种子经干燥磨细而成,其味辛辣冲鼻,也称“苦辣粉”。芥末粉以颜色黄润、无油臭者为佳。现已有芥末酱、芥末膏、芥末油多种芥末制品,其作用与芥末粉相同,但使用更为方便。芥末在川菜中主要用于冷菜和小吃的调味。

  木姜子

  学名山苍子,属樟科小乔木或落叶灌木所结的果实,其味辛辣,有异香。黔滇各民族采撷果实所磨成粉,用于烹调中调味,对鱼的腥味有很强的除腥增香作用。现已从木姜子中提炼出木姜油,使用起来更方便。不仅用于煮汤,还可用在凉菜的调味中。

  刀口辣椒

  系用干红辣椒入锅加少许花椒,经烘、炸或以小火炒酥脆,再用刀铡成碎末。刀口辣椒香辣味麻,味道浓烈刺激,多用于体现味浓味厚的水煮菜、炝锅菜、凉拌菜的调味。

  七味辣椒粉

  系用川椒、红辣椒、陈皮、芝麻、大麻子、芥菜子、罂粟子等辛香料混合研磨而成的一种调味品,其特点辛辣而香。七味辣椒粉在烹调中可用于烧烤、酥炸、火锅、面食及某些肉汤的调味。

  辣椒在川菜调味中的运用

  川菜中经常使用的辣味制品达数十种,众多的辣椒制品各司其职,用途也各不相同。

  干辣椒用于炝炒,像宫保鸡丁、煳辣鱼丁、歌乐山辣子鸡、炝糖醋莲白和重庆火锅等都离不开干辣椒来配制调味。

  辣椒面是炼制红油辣子的主要原料,也可用在冷热菜和小吃的调味中。水煮肉片、麻婆豆腐、怪味胡豆等,都需要辣椒面来增色添味。

  红油辣子用途广泛,大菜小吃都用它来增香润色,提味生津,增添风味,在怪味鸡、红油鸡丝、香辣鸡翅等名肴中,就有红油辣子提味增香的贡献。

  泡红辣椒,是一种非常富于特色的调味原料。泡辣子因经过微生物的作用,辣椒中的糖类和蛋白质转化为醇类的芳香物质,一经高温便能产生芳香微辣的气味。所以用泡辣椒烹制出的菜肴,无论是鱼香肉丝或是泡椒鱼柳,都呈现一种辣味隽永、香鲜味美的独特风味。

  �辣椒是一种用盐腌制的半发酵辣椒制品。以它为主要调味料的粉蒸肉,却反映了另一种味辣香鲜的味道。

  水豆豉和红苕豆豉是属于微辣的调味品,因为有黄豆为主料,经发酵分解后,蛋白质中所含的氨基酸特别丰富,因此鲜味非常浓厚,无论烧鱼烧蟹,或爆炒肉类家禽,提味增鲜的效果都很好。

  以上辣椒制品固然是“同宗兄弟”,由于不同菜肴的成菜要求不一,因物施料,所以呈现的口感、风味也是不同的,令食者有“此味不同于彼味”的感受。有的即使属于同一种味型也使用了不同质地的辣椒制品做调味品:

  家常海参用郫县豆瓣;

  辣子鸡丁用泡红辣椒;

  粉蒸肉用�辣椒;

  豉椒肉蟹用水豆豉;

  家乡回锅肉用红苕豆豉;

  剁椒划水用剁椒。

  上述菜肴虽然具有家常味的共同特点,但由于使用了不同的辣椒制品,因此在风味口感上又存在着微妙的差别。根据菜肴的不同风味来确定使用什么样的辣椒制品,是善用辣椒的一大诀窍。

  川菜的辣味大概分为六类:麻辣、煳辣、鲜辣、香辣、酸辣、糟辣。根据辣味的强度又可分为极辣、中辣和微辣。为了使食客能从这众多的辣味中领略到不同风味,调味时还应在“巧”上下工夫。

  巧妙地利用味的“消杀现象”和香味的“变换互调”作用,创造出一种融合味美与嗅美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也是烹调中巧用辣椒的一个窍门。在六种不同辣的味型中,就是利用辣椒与其他调辅味料的巧妙搭配,烹制出了六种不同风味的味型。例如:

  荔枝煳辣味菜肴,烹炒时先用油将干辣椒节和花椒粒炝香。脂溶性的辣椒素在热油中溢出,与在高温条件下辣椒中的粗纤维产生的焦香味,成呛鼻的煳辣味;花椒本身含易于挥发性的辛香气味,在热油中也不断释放出来,因而菜肴飘逸出一种香辣微麻的气味。

  荔枝味调料中的酱油、糖、醋在高温条件下,加速“味的互变”生成新酸新盐,从而产生酸甜适口的味道。同时醋与黄酒混合又生成乙酸乙酯,这种物质不仅有特殊的香味,还使整个菜肴的味道变得鲜醇。所有这些“味的互变”与从调料中逸出的香味“变换互调”,都在高温条件下瞬间完成,形成了煳辣荔枝味香辣微麻、酸甜咸鲜的独特风味,从而实现了“味美可口”与“香味扑鼻”的和谐统一。

  又如近年流行的鲜辣味,有的使用鲜青椒或烤青椒,有的使用小米椒,尽管辣的风味和辣的程度不同,但在其他味料搭配上却极尽巧妙匠心。海鲜酱、香辣酱、豆瓣酱、皮蛋酱和美极鲜均成了与鲜辣椒“联姻”的对象,再搭配上香葱、香菜、香油、蒜泥和姜汁等,使鲜辣味口感风味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

  由此看来,在调味中如何运用辣椒还是一门学问,关键是要把“善用”与“巧用”结合起来。善用就是掌握辣椒不同品种的性味,把辣椒用在烹制不同风味的菜肴。而“巧用”则是寻找辣椒与其他调味料搭配上味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在调味中将辣椒用“活”,并创新出更多的辣椒风味菜肴。

  麻味

  主要指花椒所产生的辛麻味道,麻味也是川菜五味中的基本味之一,属于菜肴中的特殊用味,如川菜中的椒麻味、麻辣味。麻味能给味觉带来麻幽幽的辛香愉悦刺激,加强肠胃的蠕动和促进食欲。运用花椒中的麻味与其他调味料混合使用的味型,还有陈皮味、椒盐味、煳辣荔枝味、怪味、五香和烟香味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辛麻香味。使用花椒调味须掌握“麻而不烈”的原则,根据不同菜式灵活掌握,以适口为度。

  花椒

  又称“川椒”,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实,晒干后供应用。花椒品种较多,其中以四川汉源青溪花椒、川陕接壤之地的“大红袍”花椒质量上乘。另外还有“青花椒”(又称土花椒)、鲜花椒等品种。花椒具有散寒除湿、解鱼腥毒等功能。运用在烹调中可压腥去膻,增香提味,腌渍时常与姜、葱、料酒或其他香料混合使用。花椒的麻味也是调制麻辣、椒麻、椒盐、陈皮、煳辣、怪味、五香味的重要调味料。花椒的制品有花椒油、花椒粉、椒盐、刀口花椒、花椒水等。

  花椒油

  为鲜花椒或干花椒用热油浸泡而成的调味品,成品油呈琥珀色,麻味幽香柔和。在调味中多用于冷菜,也常用于麻辣味、椒麻味、孜然、五香味等热菜的“尾油”,起增香、润色、增添风味的作用。

  花椒粉

  川人也叫“花椒面”,系将干花椒去籽,用微火烘脆后碾细成粉末。花椒粉是凉菜、小吃的常用调味料,热菜中的麻辣、干煸菜肴也用花椒粉来增香提味,如水煮菜、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等。花椒粉也是对制椒盐的重要调味料。

  刀口花椒

  又称“花椒糊”,是将去籽的生花椒或干花椒,与小葱、盐、麻油混匀铡细成泥茸状。成品具麻味浓烈持久、辛香味浓悠长的特点。刀口花椒主要用于凉菜调味,是拌制椒麻味和麻辣味的主要调味料。

  椒盐

  将上等干花椒摘净,用小火炒香后研磨成粉,与炒熟的细盐混匀即成。有的椒盐还加入了少量的五香粉。椒盐多用于软炸、酥炸类菜肴的调味,与菊花葱、甜面酱一道做成味碟供蘸食。

  花椒水

  花椒水是用花椒与适量的姜、葱、八角等香料,加水熬制出味后滤渣,成为调味用的花椒水。成品汁清澄净,麻味清香柔和,有去腥增香作用,常用于码味、炒菜、拌馅等。

  鲜花椒

  指刚成熟未经晾晒的鲜品,具麻味清香悠远的特点。用鲜花椒调味风味独特,广泛用于热炒、火锅的调味,并在食坛掀起一股持久不衰的食风。

  花椒酒

  是用优质花椒用料酒浸泡后,滤渣取汁的一种调味酒。具体做法是取100克、上等花椒,先用料酒拌湿后铡成碎末,然后加入3000克、料酒浸泡1~2天之后取汁使用。花椒酒对有腥味的野味、牛羊、鸡鸭、禽畜内脏等具很强的去腥压膻作用。经过花椒酒腌渍后再进行烤、烘、熏、炸、蒸的禽畜原料腥膻异味全无,而且香味浓郁,形成一种特殊的风味。

  在制作花椒酒的基础上,再加入葱白茸浸泡即成葱椒酒,其用途与花椒酒相似。无论花椒酒或葱椒酒,在腌渍码味时可配合五香料使用,成菜后风味尤佳。

  麻而不烈的调味技巧

  花椒是产生麻味的惟一调味料,它那辛麻芳香的味道能对味觉产生强烈的刺激。外省人一听说菜里有花椒,会条件反射地伸出舌头直打颤,称花椒为食品中的“麻醉剂”。在调味使用花椒时,怎样做到麻而不烈,使食者吃后有一种辛麻舒适的感觉,这就需要从众多方面掌握不同花椒品种和制品的性味品质,按不同食客对麻味的接受程度来进行调味。

  不同花椒品种的麻味程度不同:褐红油润的花椒麻味悠长而浓烈;色青红的花椒(又称土花椒)香麻味浓烈但略带苦味,像这样的花椒用量要少而精;色紫红、粒大肉厚的红袍花椒麻香味足,麻味绵长,这种花椒在调味时须适当掌握用量。

  鲜花椒麻味悠长柔和,气味清香,在调味时即使超量一点,也不会造成麻得咧嘴的后果。另外,不同的花椒制品,麻味的轻重也不相同。

  刀口花椒麻味偏重,应根据菜肴的口味和食客的要求来灵活掌握。花椒粒麻味轻重程度变数较大,如果用于炝炒,只取它的麻香味,花椒用量要少,不可多放。若用之于腌渍、卤、泡,花椒主要起压腥除异和辅助增香的作用,因此用量要适中。而像重庆的麻辣火锅和水煮菜、霸王菜系列,不仅花椒用量要多,还要让其在烹调中充分被脂溶水解,使麻味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形成麻辣味浓的风味。

  花椒油麻味轻淡,在烹调中主要起压腥增香的作用,主要用于热菜和凉菜的提香调味。

  再看花椒与其他调味料的关系:

  糖和醋均能减轻麻味对味觉的刺激。

  麻不压鲜,鲜味能综合麻味与其他调味料的味感,使复合味的味道协调醇厚。

  花椒与辣椒是一对孪生兄弟,麻辣是天然的最佳搭档:麻能突出辣的风味;相反辣又能抑制综合麻味的味感,使二者协调又味浓醇厚。

  通过对以上不同花椒品种、花椒制品麻味特点、麻与其他调味料关系的分析,在使用花椒时应针对不同的食客及成菜要求,灵活运用调味方法。

  (1)点到为止

  对不吃花椒的食客,只能慢慢“引诱”,让他只闻其香,麻味点到为止。如水煮肉片、麻婆豆腐成菜后撒花椒粉,可改成浇适量花椒油。或像圆笼粉蒸牛肉那样,撒上少许花椒粉再放入香菜末、小葱花,并以滚沸麻油淋之。麻味在浓郁香味的掩遮下,不再给食客大辣大麻的感觉,仅起一种增香的作用,并在品味中领略到那么一点麻酥的刺激。

  (2)温柔的麻醉剂

  临床上麻醉剂使人失去知觉,但用花椒调味却不能这样,要使食者吃了花椒后,有种辛麻而舒适的感觉,这就需要在调味中把握麻味的适度。怪味和陈皮味中花椒只起辅助调味的作用,让人感到有麻味但刺激却不辛烈。煳辣味和煳辣荔枝味的麻香味与香辣味浓郁,只重在给食者嗅觉上的刺激,麻味并不强烈。再加上糖、醋和鲜味的综合,麻味、辣味受到抑制,菜肴整体味感协调和谐,味道鲜醇,使人吃了并不感到麻辣味重。

  另外烹制椒麻仔鸡、麻香牛蛙这样的热菜,如果使用干花椒,先将花椒焯一水,再入锅烹炒,这样会大大减弱花椒的麻味。出锅前再浇上一勺半勺的鲜花椒油,既弥补了麻香味的不足,又强化了菜肴的风味。如果用鲜青花椒来制椒麻菜味道会更佳。即使盘中多了些花椒,也是样子(堆头)吓人不“麻”人。适中的麻味与浓郁的辛香,使人好似坠入温柔的梦乡,浑身麻酥酥地舒服。

  (3)麻你没商量

  麻味并不是一味的“温柔”,也有表现自己“个性”的时候,椒麻味是惟一的以花椒为主要调味料的典型。但是在突出麻味时,要尽量通过技术手段处理,达到“麻而不烈”的味感要求。

  传统的椒麻味是选优质干花椒去籽,与葱叶、盐、麻油混匀铡成细茸,再加酱油、味精、白糖、麻油等调成椒麻汁。而现在用鲜花椒代替干花椒,使麻味变得温和了许多;也可减少刀口花椒的用量,加入适量花椒油调味,这样既突出了椒麻味的风味特点,又保持了菜肴的干净清爽。

  花椒单独构成味型的例子虽不多,但在麻辣味、香辣味中麻味仍占有重要地位。重庆的红汤火锅花椒用量不少。为了改变以往“麻你没商量”的酷麻味感,先将花椒用温油浸泡出味,再放入火锅汤卤中熬煮,这样花椒的麻味失去了原有的“烈性”,又保持了自己既有的“个性”。

  霸王辣子菜和毛血旺等,都是大辣大麻的典型菜例,外地食客对此心存余悸,本地人却趋之若鹜。花椒、辣椒皆选用麻辣味足的优良品种。一盘菜里用了干辣椒、糍粑辣椒、辣椒面、红油辣子、花椒、花椒粉等麻辣调料。通过烹调尽显麻辣本色,吃进嘴里热辣刺激,麻味十足。像这样重复使用麻辣调味料强化麻辣味感的烹调方法,虽然突出了地方风味特色,也要以不伤料,不伤味为前提。

  单纯的麻味是不易被人接受的,酷麻更使人味觉难过。只有经过加工和提升的麻味,才能使味蕾产生愉悦的快感,做到“麻你没商量”。

  
更多

编辑推荐

1实习菜谱(农家小吃)
2鉴略妥注
3鲁迅作品选
4元史演义
5道德经
6伪自由书
7北户录
8茶经
9长短经
10长生殿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传习录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

  • 邓析子

    作者:【周】邓析  

    生活休闲 【已完结】

    《邓析子》分为无厚篇与转辞篇两篇,无厚篇所强调的是君主与臣民的共生关系,劝勉君王治国时应该以平等的心对待臣民,归结到最后就是无厚,是民本的反映。

  • 东周列国志

    作者:【明】冯梦龙  

    生活休闲 【已完结】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原版名称是《列国志传》,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作品中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

  • 独异志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闲 【已完结】

    《独异志》者,记世事之独异也。自开辟以来迄于今世之经籍,耳目可见闻,神仙鬼怪,并所摭录。然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