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自为的人》

  本书精要

  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关于人性、人格、良心、快乐、幸福等重大伦理学问题;它对人的存在的两分性和历史的分析,和对人的品格类型、气质及其历史构成的分析,发前人之所未发,极富启发性。

  ——万俊人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类思想者的书能够影响读者的一生。弗洛姆无疑属于此类思想者。埃里希·弗洛姆,犹太籍,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弗洛姆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西方人文及社会科学理论思潮中,弗洛姆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费洛伊德的主要追随者,屡屡被人提及。因此,人们对弗洛姆的了解也往往停留在精神分析学派的概念上。尽管这种介绍对弗洛姆本人不够全面和客观。但检看他的生平,我们就会发现人们对他的这种认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弗洛姆1922年毕业于海德堡大学,并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著名的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正规训练。1929年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学院和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任教。1933年应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的邀请赴美讲学。1940—1950年间,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精神分析中心及耶鲁大学。1962年任纽约大学精神病学教授。

  粗略地看,弗洛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的确是在从事着与精神分析学相关的工作。但细加推究,我们就会发现,弗洛姆和弗洛伊德是学术背景和学术目的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将两人混为一谈确实不合适。学术背景方面,弗洛伊德是毕业于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博士,其职业是医生,因此他的研究更多地带有自然和生物的属性,其精神分析理论最初是作为一种精神疾患的治疗方法提出来的,即使晚年弗洛伊德将其扩展到社会研究领域,其学术的基本兴奋点也还是针对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弗洛姆读的是哲学专业,其学术背景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其学术兴趣在于社会批判和拯救,他所关注的是群体的命运、宏观的社会趋势。严格说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只是弗洛姆研究和借鉴的对象。

  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从而揭示了人类理性的弱点和局限性,并向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通过对潜意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分析人,并最终使人获得自由和幸福。但是,由于弗洛伊德所受的专业训练是医学和生物学的,因而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研究也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之上的。这一点最终导致了弗洛伊德的偏颇。因为人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性动物,既有生物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抛开哪一面都不能完整全面地认识人。而在对人的社会属性的研究和认识上,弗洛姆认为西方世界尚无人能够超过马克思。

  20世纪20年代中期,弗洛姆开始学习马克思的著作。他声称,在各种思想中,马克思的理论给予他“第二个大的影响”,“马克思的哲学和他对社会主义的幻想吸引了我。”不过,他接受的马克思,主要是他的早期著作,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有关人道主义、异化劳动的论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想等吸引着他。同时,他也应用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主要作用的论述和社会学的视角,去分析人性、人的心理,解释社会现象,改造弗洛伊德的学说。所以他说:“如果没有马克思,……我的思想也就失去了至关重要的动力。”

  在弗洛姆思想中还有禅宗的影响。他把禅所追求的物我两忘境界,作为现代人自我净化心灵、自主走向精神健全的途径。他还把禅宗与精神分析相结合,希冀通过二者的相互补充和配合,更好地实现人自身的道德完善。

  弗洛姆的思想兼收并蓄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理论,因为在他看来,不论是弗洛伊德、马克思还是禅宗,共同之处在于与人相关,旨在促进人的幸福与发展,而纵观他一生的著作,都是以“规范的人本主义”为中心的研究。正是由于广泛汲取和融合各种思想理论,最终才成就了这位在理论界叱咤风云半个世纪,至今仍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弗洛姆。

  “作品内容”

  《自为的人》是弗洛姆20多部著作中一部极其重要的有关伦理学的著作,本书不是给人们开列各种如何获得“幸福”和“心灵平静”的处方,而是从以下若干方面启发读者去作自我反省,成为一个“自为的人”,发挥自己的求善能力去寻找幸福。

  人日益困惑的问题

  当今社会表明,现代化越发达,其社会的物质方面就越充足。现代人凭借其理性,利用各种物质能源,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使得人征服自然已不再是一个美梦。但是人的精神状况并没有与物质方面成正比,相反现代人却感到了不安,而且越来越困惑不解。人们不断地工作和奋斗,把工作的目的当作是赚钱,人们为了赚钱而工作,早已把工作和奋斗的真正意义抛之脑后,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却很少有人停下脚步问问“这是为了什么?”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其活动的无意义性。当人们为了改造自然发明更多更好的手段时,却将自己陷入工作之网,忘记了唯一能使工作获得意义的目的——人的自我实现和幸福。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人们日益面对的问题,弗洛姆在此书的一开始就提出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学就应该是人道主义伦理学发展的最强劲的促进因素之一。精神分析不应该把心理学与哲学和伦理学分离开来,应该返回伟大的人道主义伦理学传统。透过这一传统在人的自然——精神总体性中观察人,相信人的目的是成为他自己,相信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是人成为自为的人。所以,既然解决人们困惑的途径就是建立一种人道主义伦理学,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书中弗洛姆的脚步去寻找他的人道主义伦理学,最终体会解决困惑后的轻松、快乐与幸福。

  人道主义伦理学:生活艺术的应用科学

  弗洛姆在书中强调一切艺术中都包含一种客观有效的规范体系,规范绝不是任意的,违背它们就要受到惩罚,只能获得差的结果,或者甚至无法实现欲求的目的。而艺术不单是绘画,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生活的艺术中,人既是艺术家,又是艺术的对象。因此,对于人道主义伦理学来说,为了认识什么对人是善的,我们就不得不认识人的本性。人道主义伦理学是建立在理论“人学”之上的“生活艺术”的应用科学。这个应用科学所发现的人在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与其他艺术所包含的规范体系一样具有客观性。

  弗洛姆认为伦理学是对客观有效的行为规范的寻求,所以他反对伦理学相对主义。同时,弗洛姆追求的人道主义伦理学中的标准也必然不同于权威主义伦理学中的标准。通过对人道主义伦理学传统的回顾,弗洛姆汲取了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和杜威的观点,彻底将人道主义伦理学视为对权威主义伦理学的一种反动。

  书中通过两种标准把人道主义伦理学同权威主义伦理学区别开来。从形式上来说,权威主义伦理学:否认人有认识善恶的能力;规范的制订者总是超越个体的权力,主体的软弱和对权力的敬畏是个体遵守规范的基础;人们不敢对权力的的决定作出质疑,逐渐丧失自我判断的能力。(8)而人道主义伦理学认为唯有人本身才能决定美德与罪恶的标准,而且不存在超越人之上的权力;(10)从内容上来说,权威主义伦理学按照权力的利益而不是主体的利益来回答什么是善或什么是恶。(8)但是人道主义伦理学主张伦理学价值的唯一标准是人的福利。(10)从二者的对比中,弗洛姆的观点是没有比人的存在更高尚和更高贵的东西。对于人的生活有效的规范必定是建立在人的本性之上。

  人道主义伦理学:以人学为基础的伦理学

  弗洛姆指出人道主义伦理学是由人自己制订规范,并受制于这些规范,人自身既是这些规范的真正来源或管理者,又是这些规范的执行者。

  人学——人道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础。首先,人道主义伦理学相信伦理行为规范的源泉应当在人的本性中得以发现,道德规范是以人的内在品质为基础的。其次,它主张,人的存在与人根据其本性法则展现他的特殊力量是同一回事。这种以人学为基础的伦理学宣扬善就是肯定生命,展现人的力量;美德就是人对自身的存在负责任。恶就是削弱人的力量;罪恶就是人对自己不负责。(17)为了理解对人而言何为善,何为恶,必须以关于人性的知识为基础。而人的科学能赋予我们一幅“人性模型”的图像,从这幅图像上,我们能演绎出目的,然后找到实现目的的手段,所以,作为一种旨在建立一套人所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的应用科学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只有以“人学”为基础才能实现其目标。

  人道主义伦理学:以性格学为科学方法的伦理学

  弗洛姆认为,人的行为方式体现了个体在生活艺术方面成功的程度,它根植于人整体的性格结构。因此,对人的性格的理解,是衡量人实现自身程度的前提和方法。所以弗洛姆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了解他的性格学。

  (一)人的境况

  一个个体代表着人性。因为,虽然从特殊性而言他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是他的个体人格被一切人所共同拥有的存在的特殊性所决定。(33)因此,探讨人格必须先考虑人的生存境况。

  人同动物相比,天赋本能即改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已愈来愈不完善,但是人依然要生存,这就需要人类的大脑愈发展,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发展的能力愈发达。但是人无法逃避他生存的特殊境遇——“人的存在与历史的两分性”。(34)

  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使人类脱离了动物,开始改造自然,从而超越了自然的其他部分,然而人又是自然的一部分,服从于自然的物理规律,所以人永远无法摆脱他存在的两分性。最基本的存在两分性是生与死之间的两分性。一个人的诞生是偶然的,而死亡却是必然的;人终有一死,这导致另一种两分性: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生存分歧。虽然每一个人都享有人类全部潜能,但是在个人短暂的生命中又不能实现自己全部的潜能;(37)还有一个最让人痛苦的两分性是:人的独立性与孤独感之间的分歧。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人与真实自我的关系在日渐疏远。然而他不能忍受孤立,忍受不与他人联系的孤独感。“生存的两分性”是人的生存最基本的实情,是人的生存的一切矛盾和一切问题的源头。

  与生存的两分性截然不同的是历史的两分性:历史的两分性是指那些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历史的矛盾,这些矛盾是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的,它们不是人的存在的必然组成部分,这些历史分歧是可以通过人类的勇气与智慧在以后的人类历史中消解。(38)但是,他不能取消存在的两分性。(39)

  人将永远不会中止困惑和产生新的问题,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生存境遇和自己应该施展力量的能力时,他才能真正的成为他自身。因此,作为个体的人为了自己和全人类的幸福,要了解人的性格特征,最终超越孤独的自我。

  (二)人格

  人们是相互类似的,因为他们共享着人的境况和他们所固有的存在的两分性,但是在他们解决自己的人的问题的特殊方式上,他们是独特的。所以,人格的无限多样性本身就是人的存在特征。(44)弗洛姆说:“我所谓人格是指某一个体所特有的并使之与众不同的、所有先天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精神品质。”但弗洛姆特别强调人格的后天成分,即强调人格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受社会条件影响而形成的相当稳定的行为模式。

  弗洛姆在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看待人格,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格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形式。(51)在生活的过程中,人既要经历同化过程——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并接受各种东西;人又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使他自身与人们联系起来,人们无法忍受完全的孤独。(50)

  一方面,在同化过程中,性格取向被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前四种类型被弗洛姆称为非生产型定向,第五种类型被称为生产型定向。第一种是接受型取向,具有这种取向的人认为“一切好的都源于外界”。他表面乐观友善,但一旦他们不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就会感到焦虑和痛苦不安。(54)第二种是剥削型取向,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对一切都充满了怀疑、羡慕、嫉妒,只有从别人手里得到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他才能满足。(55)第三种是贮藏型取向,这种人不仅吝惜钱财,而且吝惜思想和感情,他的安全感建立在贮藏节约的基础上,而消费则是一种威胁。(57)第四种是市场型取向,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将自己的生存与他人(市场)连在一起。这种人认为能否成功取决于他能否在人格市场上找到买主,所以个性毫无意义,人格是否为市场所需要才具有真正的重要性。(61)第五种是生产性性格取向,具有这种性格的人能够运用理性和想像力去改变眼前的物质世界。有这种性格的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并实现其固有的潜能。(72)

  另一方面,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主要有三种取向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共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个体以丧失自由和完整为代价而与他人紧紧相连,离开了他人,他就感到焦虑不安。共生关系的积极形式是虐待狂,其表现形式有溺爱、过分保护等;消极形式是受虐狂,即试图通过把自己与他人捆绑在一起,而消除一个人的自我,逃避自由,并寻求安全。(94)第二种形式是距离性的、退缩的和毁灭性的关系。它是与共生关系对立的。它表明了一个人的无力感。退缩是一种消极的疏远形式,即个人无力之感觉通过从作为一种威胁的他人那里的撤回而得到消除。其原则是对手过于强大,不敢与其竞争,只能退避三舍。具有这种取向的人常常伴以自我膨胀感为补偿。毁灭性是一种积极疏远关系,即把对自己有威胁性的存在予以破坏。其原则是对于很强的对手要先下手为强。(95)第三种形式是爱的关系,它是两个人在互相保持其完整性条件下的亲密关系。(96)通过建立爱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隔绝状态得以冲破,孤独感得以摆脱,个体能与他人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在个人与世界的同化和社会化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取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共生关系与接受型取向和剥削型取向相关;疏远关系与贮藏型取向和市场型取向相关;爱的关系与生产性取向相联系。各种形式的取向也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每个人身上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单一的取向。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性格是一种混合状态,其中哪一种取向占据主导地位就表现出哪种性格。个人性格不但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合理,而且认为这样做就是按本性而行动。

  人道主义伦理学:以爱为核心、人的快乐幸福和自我实现为目标的伦理学

  已如前面章节所述,弗洛姆的人道主义伦理学是直接在批判权威主义伦理学的基础上构建,它基于上述基本的理论规定,分别针对权威主义伦理学对几个伦理学问题的阐述,针锋相对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自私、自爱及自利

  权威主义伦理学视自私为首要的最大的恶,自私就是爱自己完全排斥爱他人,它要求人们只能在爱己与爱人间择其一。对于关心自我利益被等同于自私的表现。弗洛姆反对权威主义伦理学的观点,他认为自私与自爱是对立的,一个自私的人由于没有能力爱自己、展现自己的力量,常常处于空虚、焦虑之中,他拼命地从外界索取来寻求安慰,丝毫不考虑他人,极其“关心”自己,实际上这种关心是来掩盖和补偿他未能真正关心自我,更不用说关心他人了。弗洛姆提倡自爱,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了爱自己才能爱他人,爱人与爱己是统一的。

  分析了自私和自爱之后,弗洛姆着手讨论自利概念,他认为自利就是人保存自身的存在,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充分发展他作为人类一员的他自己。(117)

  (二)良心

  权威主义良心是外在权威——如父母、国家或任何文化中偶然出现的权威内在化了的声音。(126)其内容的来源是权威的要求和戒律。其力量根植于人对权威的惧怕和羡慕。(128)

  弗洛姆从伦理学角度考察了良心概念的发展史,并从词源学上考察了良心的概念之后,批判了权威主义的良心说,提出了人道主义良心说。他认为人道主义的良心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应,它是“我们关怀我们自己的爱的声音”(140),这声音召唤我们返回自身,返回生产性的生活。简而言之,良心是人对自我的呼唤。因此,人道主义伦理学良心被合理地称为自爱、自我关心的声音,它捍卫人的完整性和自身利益,引导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因而具有生产性。

  (三)快乐与幸福

  弗洛姆把快乐作为一种价值的标准。弗洛姆分析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和斯宾塞的快乐概念,发现并赞同他们的共同点:1.主观的快乐经验本身不是一种充分的价值标准;2.幸福与善相联系;3.可以找到一种评价快乐的客观标准。(157)至于快乐的类型,与伦理学理论相关的有:满足、非理性的快乐、欢乐和幸福。(167)满足作为对生理条件限制的心理紧张的解脱,它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在伦理学上讲是中性的;非理性的快乐和幸福(欢乐)是具有伦理学意义的经验。非理性的快乐是贪婪的表示,是不能解决人的存在问题的表示。而幸福和欢乐则是“生活艺术”中部分成功或总体成功的见证。(168)

  幸福和欢乐是靠人的内在的生产性所带来的一种成就,而不是一种神的恩赐。幸福和欢乐不是源于一种生理缺乏或心理缺乏的需要之满足;它们不是心理紧张的解脱,而是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的一切生产性活动的伴随品。欢乐与幸福在性质上并无二致,区别只在于欢乐诉诸于一种单个的行动,而幸福则可以说成是一种连续的或整合了的欢乐经验;我们可以用复数的形式来谈论“欢乐”,但只能用单数的形式来谈论“幸福”。(166)

  (四)人的道德力量

  在人性善恶问题上,权威主义伦理学认为人性本恶,这使人倾向于敌视同伴、嫉妒猜疑及懒惰。(185)这种憎恶既指向他人又指向人自己。与此同时,道德判断应是权威的判断。权威主义伦理学宣称它对人作出的道德判断是帮助人趋善避恶,它的裁决是绝对的,不容更改和质疑。

  针对权威主义伦理学的观点,人道主义伦理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它认为人性中同时蕴含着善恶两种潜能。善即生产性的潜能,恶即破坏性的潜能。当条件能保证人的生产性发展时,人性便主要表现出它善的一面。如果适合人成长和发展的条件缺乏,人的破坏性就会发展,人就会变得邪恶。人道主义伦理学认为人之善发展的适当条件绝非是外在的,只能来自于人的内部。反之,如果人之善发展的条件不具备,即如果人不能通过努力而生产性地、完整地运用自己的能力,人就会被缺陷或神经病所困扰。(192)关于道德判断,它主张是人自己的判断,它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以某个权威为依据,这种判断的目的不是对人实行谴责或宽恕,而是客观的判断一个人完成他使命的程度、实现其潜能的程度,并判断他成败的原因——道德的成败。(208)

  “简要评述”

  当您打开美国学者乔治?塞尔兹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名人思想大观》时,您会惊奇地发现,在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等世界级伟人之后,弗洛姆的名字赫然在目。有人称他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这些影响表现为:首先,弗洛姆建立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诊断了现代人生存的困境并为人指明了生存的真正意义。对弗洛姆所作的分析,美国哲学家路德?宾克莱曾给予极高的评价:“弗洛姆对现代人的困境的诊断,是他的思想的高峰。他企图在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中让人的生活多恢复一些尊严,这件事的重要意义是谁也不会不承认的。”弗洛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他觉得在现代社会中人已经偏离了他应有的生存目标,为物质而奋斗,为成功而奋斗,人的价值被用物品或权力的占有量来衡量,而人生的意义却被忽略了,由此而产生出一系列病态。

  其次,弗洛姆对人本质的回答丰富了人本性的研究。弗洛姆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境遇的分析,丰富了哲学史上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弗洛姆论证了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作用,从而超越了弗洛伊德对人所作的生物学原则的理解。他提出了接受型、剥削型、贮藏型、市场型等类型的社会性格,并从人的存在本身分析人、把握人,强调社会心理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一种分析人的新视野。即在社会和人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的内部世界,通过对人的本能、需要、性格的研究,对人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把握,试图揭示人性的各个层次,揭示人性的丰富内容。

  最后,弗洛姆的人道主义伦理学为我们找到了准确的本体基础——人。伦理学的研究离开了人,就必然会走向歧途。而把着眼点放在人身上,就使伦理学的建设找到了一个准确的起点。这不仅对于伦理学的建设,也为社会实践的健康、高速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起点。在社会生活中,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而道德对于人的一切活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切好的理论、政策、方针、法律、计划都需要人去完成,而缺乏道德修养,并且品质极坏的人,无论再好的文明产物,他也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之扭曲。因此,在现实情况下,探究人的道德建设问题,意义极其巨大。

  通过对弗洛姆的生平、思想源流及此书内容概要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弗洛姆的思想洋溢着高昂的人道主义激情,以人立言,与人共感,为人而鸣。他是真正的人的解剖学家,他为人自造的痼疾而愤懑,又满腔热情地为解除这些致命的病痛而殚精竭虑。他始终如一地执着于人,追求着‘人的理解’和‘人的希望’,一如海明威笔下的渔夫老人之于大海,不屈地将思维的网撒向人的海洋,期待着捞起沉甸甸的希望——这,就是我们将要在《自为的人》一书中获得的‘弗洛姆的印象’。”(译者的话第1页)

  (王玮)

  参考文献:

  [1]E。Fromm。Man For Himself:An I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thics[M]。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47.

  [2]B。Daniel。The Legacy of Erich Formm[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美〕弗洛姆。自为的人[M]。万俊人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张伟。弗洛姆思想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5]〔美〕弗洛姆。弗洛姆著作精选[M]。黄颂杰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美〕塞尔兹编。影响人类历史的名人思想大观[M]。公婷、陈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王元明。弗洛姆人道主义精神分析学[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0.

  [8]陈秀容。弗洛姆的政治思想[M]。台北:三民书局,1992.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

  • 建国以来刘志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收录对刘志丹同志的研究文章,包括《论刘志丹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刘志丹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刘志丹对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贡献》、《共产党人的楷模》、《刘志丹在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