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2章 被遗忘的武训

  ◎艾绍强

  武训,这是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发动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曾使许多知识分子晕头转向,尽管至今人们还不太明白这场批判是为了什么,但从那开始,知识分子渐渐懂得,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他们再也不会平静。

  《绝版中国》(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一书,提及了有关情况,现摘录如下——

  实际上我现在仍没有弄明白一九五一年为什么要批判电影《武训传》,也不知道为什么连死去五六十年的一个乞丐也要批判,联系一九七四年批判死去两千多年的孔夫子,估计答案大体差不了多少。

  孔子和武训,一个教学、一个办学,两人都出自山东,都受到一些毫无干系的人的批判,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时代的笑话。

  武训七岁丧父,随母乞讨,长大后又当了几年长工,在受了几次欺侮、吃了几次不识字的亏之后,武训大睡三日、狂奔三日,唱着“扛活被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要饭,早晚修个义学院”的歌谣,开始行乞兴学,一脚踏下去,走了将近四十年,直到死在义学的庑廊之下。

  武训剃了一个奇怪的发式,手拿铜勺,口中唱着歌谣,奔走在运河岸,走街串巷四处乞讨,他唱着:“不嫌多不嫌少,舍些金钱修义学;又有名又行好,文昌帝君知道了,准叫你子子孙孙坐八抬大轿。”武训面对各色人等,唱歌行乞兼做短工,抱着“又当骡子又当牛,修个义学不犯愁”的信念,将乞讨来的钱积到一定数量后放出生息,置地出租。光绪十三年(1887)春,武训把乞讨积钱所置二百三十余亩土地和历年所积二千八百吊钱交给当地士绅杨树坊等人,地做学田,钱作建义塾之资,在堂邑县柳林镇兴建柳森崇贤义塾。第二年初义塾开学,武训做牛做马三十年终于将梦想变为现实。

  武训不杂私念一心兴办义学,终生鳏居,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怕的是妻子妨碍自己的义行。武训兴义学的行为引起官府注意,逐级上报,光绪十四年(1888)九月,清廷“准堂邑县民武七自行建坊,给予乐善好施字样以示旌奖”,但由于种种原因坊未建起,只制了“乐善好施”匾,挂于崇贤义塾。

  义塾办起之后,武训继续行乞打短工,一生行乞创办兴学的武训死于他创办的御史巷义塾大房檐下,年仅五十八岁。

  武训死后,山东地方政府逐级上报为其请奖。一九〇九年,山东省巡抚上书朝廷:“请宣付史馆立传”,国史馆将其正式列入孝义传内。此前的光绪二十二年(1896),梁启超就为武训作传,收入其《饮冰室文集》;而清末的另一个改良派代表人物张骞则称武训是“中国世界极光明极伟大之叫化子”,“是则六州万国之教育者,皆当崇奉者也”。

  在柳林镇随便问一个人都知道武训小学校,问武训墓、武训祠堂人们也会指向武训小学。但是那所由崇贤义塾而来的小学,现在已搬出了武训所创的崇贤义塾旧址,武训“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的理想,在百年之后就被人动了。到了武训小学校的校门前我发现,大门上面“义学第一处”几字已不太清楚,铁栅栏的大门紧锁,门两侧的房子都是商店,从铁栅栏大门望进去,除了中间闪着白光的水泥路,两侧荒草高可没人,看不见一间教室,更无学校特有的琅琅书声,这难道就是武训小学吗?

  几经打听才知道武训小学已搬到了别的地方,里面现在是纪念馆,钥匙在乡政府。到了乡政府,几个才上班的大学生正围着电脑看大片。杨国雨说他的小学就是在武训小学上的,纪念馆的钥匙在他手里,随即便推了自行车要带我去,走了几步他却转身悄悄地对我说:“等一下,我带你看个东西。”于是我随他走进了一间似库房的小屋。杨国雨对我说:“看你来一趟也不容易,我给你看一点真东西。到那边纪念馆也看不到。”他从一堆东西里取出一个卷轴,展开一看是一张装裱好的武训画像,杨说武训的画像原作是一八七五年由临清民间彩塑艺人李松亭画的,他手中的这一张是一九八五年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伍必端临摹的,而现在纪念馆里挂的则是彩色喷绘;随后他又翻出了任继愈和臧克家等人题词的装裱件,看上去都是原件,但由于保存不好,都已破损受潮。杨国雨说自己学的是美术和书法,乡领导让他看管这些东西,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污损成如此样子自己觉得可惜,但没有办法。他送了我几张郁达夫、梁漱溟、梁实秋和蔡元培等人题词的复印件,说这些东西的真迹都不知在哪儿。

  进了武训小学的大门之后,杨国雨指着两边长的老高的荒草说,以前都是教室,拆了之后也不知要修什么。路两边立了许多新刻的石碑,有于右任的,也有冯玉祥的。

  民国时期,对武训的彰扬一直持续。民国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曾说:“鲁西一带民性强悍,土匪如毛,历代都没有肃清,若是穷人个个都像武训,治鲁西也就不难了。”一九三四年,由沙明远、张自忠、韩复榘等十八名临清武训小学校校董发起纪念武训九十七诞辰征文活动,蒋介石亲书了《武训先生传赞》,汪精卫、胡汉民、林森等政府要员也题词,蔡元培、冯玉祥、张学良、郁达夫、刘建家、梁实秋等纷纷参加,连段祺瑞、吴佩孚等遗老们也出手了;他们题词、写诗、作文一起颂扬武训。当年十二月在临清召开纪念大会,并在临清公园建武公纪念堂,立了一座一米多高的武训汉白玉塑像,另还建“武训纪念亭”,由于右任书写了亭额,亭内的石碑上亦刻有武训的线描画像。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国民政府命令褒扬武训先生。一九四〇年代,民国政府几乎年年举行纪念武训的活动。一九四〇年夏,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倡仪将武训先生诞辰纪念日十二月五日定为兴学节日;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中国共产党冀南区党委、行署命令将堂邑县更名为武训县,柳林镇更名为武训镇;而毛泽东在延安时也曾在一些讲话中赞扬“武训精神”。一大批教育家如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不仅推崇武训办义学精神,而且提倡通过办教育来救国;冯玉祥先生不仅颂扬武训,一九三一年还在山西汾阳峪道河自费办学,专收贫苦农民子弟,后又在泰山办学,亦以穷孩子为对象。整个民国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多所武训学校。以至于一九五一年《中央人民教育部通知各地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应即更改校名》中说:“以武训命名的学校,更所在皆是”,可见武训影响遍及大地。

  杨国雨带我到了院子里唯一的大房子前,说那便是武训祠。看着高台之上的大屋,我想武训如果在世的话,大概不会同意用钱给自己修如此大的屋子的——他是每一枚钱都用于兴学的。杨国雨给我的资料里介绍,一九〇三年,临清、馆陶、堂邑三县联合在武训墓前建起正房三间的武训祠,一九三七年扩建。一九九七年希望集团老板刘永行在参观时看到武训祠破败不堪,捐款四十万修建了现在的建筑。里面除了几张彩色喷绘画像及介绍外,别无他物。

  杨国雨说院子那边的荒草里有几块断碑,过去一看,碑石横躺,字迹不清,也不知何年月的。转到大屋后面,有一水泥墓丘,杨国雨说这便是武训墓,但他有所不知的是,这是一座没有遗骸的空墓。

  一九五一年电影《武训传》受到批判,当年夏天由《人民日报》和文化部发起,组织了一个由李进(江青)等十三人组成的武训历史调查团,赴山东调查了二十多天,最后由《人民日报》连续六天刊发了《武训历史调查记》,结论是:“武训是一个以‘兴义学’为手段,被当时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武训不仅再受批判,祠堂被毁,而且连坟墓也被扒开,挖出几根未朽骨头装进粪筐游街,后来竟不知何人将几根遗骨偷走,至今下落不明。

  尽管院子里还有季羡林书写亭名的“武训魂”八角亭和武训乞讨石像的高歌台,但是站在高高的台阶上,望着空旷院子里半人高的荒草,我感觉满目淒荒,我不明白当地政府为什么将学校迁走,让莘莘学子在武训的祠堂前、墓前、碑石前读书唱歌嬉戏难道不是最好的纪念吗?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