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033 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

  孟轲

  “传略”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传见《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幼年丧父,家境清贫,母亲知书达理,聪明贤惠,“孟母三迁”“机断教子”说的都是她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长大后,十分仰慕孔子,他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的门人,日夜勤奋,深研儒学之道。中年学成后,周游列国,讲道德、说仁义,传布儒学以拯救时弊,一度担任过齐国卿相。但当时列国争雄,各国皆尚功利,纷纷以强凌弱,以大吞小,孟子的那一套“仁者无敌”的主张,显得十分迂阔而不合时宜,因此不被采用。晚年,孟子离开齐国,辞官回乡,效法孔子,致力教育,同他的徒弟万章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而作《孟子》七篇。

  “影响”孟子整个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生活的时代,秦国任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任用吴起,接连打胜仗削弱了敌人;齐威王、宣王用孙膑、田忌这些人,致使其他诸侯国入朝纳贡。可见,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崇尚武力,发动兼并战争,这使百姓苦不堪言,社会矛盾尖锐。孟子面对这样的现实,忧心忡忡,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兴衰的历史考察,他认为对百姓的“仁”和“不仁”是统治者能否取得天下的关键,得天下者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就需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使百姓心悦诚服,以达到“王天下”的政治目的。

  如何用“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呢?孟子主张统治者不能一味穷奢极欲,不管人民死活,而必须对劳动人民的剥削程度有一定的限制,这就叫“取于民有制”,还要给老百姓一定的基本生活条件,叫做“制民之产”。孟子同齐宣王、梁惠王等人论政时,多次说过,制民产业的事不可忽视。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不会有安分的善心,没有安分的善心,就会胡作非为。因此,聪明的君主制定人民的产业时,一定要保证他们上能奉父母、下能养妻小,好年头吃得饱,坏年头饿不死。“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推行“井田制”,这种制度把田地划分成“井”字形状,一井900亩,中间是“公田”,旁边800亩由8家私营,这8家同种公田,只有在公田的活干完之后,才能经营自家的田地。孟子描绘出一幅理想的图画:使每家有5亩地的宅院,周围种上桑树,那么50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衣服了;鸡猪狗等家畜能按时繁殖,70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有肉吃了。每家有100亩耕地,不夺农时地进行生产,八口之家就可以免受饥饿之患了。然后再办好学校,反复用孝父母、敬兄长的道理教导青年人,那么须发斑白的老人就用不着背负肩挑在路上行走了。70岁的老人有丝绸衣服穿,有肉吃,一般的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是不可能的事。孟子的这套办法,尽管见弃于当时,但在此后2000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历代开明的君主都“与民休息”“制民之产”,带来了小农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的“盛世”局面。

  与“制民之产”紧密联系,孟子又提出了统治者要“取于民有制”。孟子十分同情老百姓的悲惨生活,他指斥那些不顾人民死活的君主是“率兽食人”,他们让自己的猪狗吃人吃的食物,丝毫不知节俭,路上有饥饿逃荒的百姓,根本不去理睬,不发粮救济。人死了,就说:怪不着我。孟子认为这和刺死了人,却“那是年景不好的缘故,”说“是剑干的,不是我干的”一样荒唐。因此,孟子主张对人民的剥削量一定要有所限制,要使百姓能够生活下去。具体的办法就是恢复周时的二十税一,征发劳役则须在带保证正常生产的基础上,不能滥用人力。“薄税敛”这种主张显然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但它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呼声。

  孟子还特别反对不仁不义的战争,主张和平。他说“春秋无义战”,他对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力,动辄横尸遍野的残酷战争深恶痛绝,抨击发动战争的人“罪不容于死”。

  孟子“仁政”主张的基础,是他基于“民为贵”的民本主义思想。孟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也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并告诫统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否则,失去了民心就会自取灭亡。孟子的这种仁政爱民的思想,可谓远见卓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

  “性善论”是孟子整个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和出发点。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孩提之童,知爱其亲”。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犹如人的四肢一样,在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相同的,这并不是外界强加给人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由于人性向善,人们通过修身、养性,均“可以为尧舜”同时,孟子还认为,由于后天的教育不同,人们就有了善、恶的不同表现。这如同同样的麦种,条件不同,收获就有差别。因此,孟子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的性善论虽然带有较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其合理内核是值得肯定的。

  “余论”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有其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然而积极方面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就成为后来的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人格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正义而斗争。他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客观地研究孟子及其思想,对于我们新文化的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王杰渝)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