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一章 稳固基业,承上启下

  历史上,由于惠帝母亲吕后的强悍和颇有作为,惠帝完全被她的政治阴影所笼罩,再加上英年早逝,因此,刘盈一直被描绘成一个起初懦弱无能,然后饮酒作乐,毫无作为的软弱皇帝。事实上,刘盈并不完全是一个不思进取的皇帝,他虽然无法像其他有作为的皇帝那样能雷厉风行地做事,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短短七年的统治中,为巩固汉朝江山做出的贡献。

  汉惠帝即位后,基本上继承了汉高祖时的各项统治政策,而且有高祖生前为他指定的一批有经验的大臣辅佐,因此,惠帝在位期间,汉朝在政治上没有发生大的波动。

  汉惠帝在汉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使西汉王朝的统治更加巩固,惠帝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汉朝的综合实力继续向前发展。在这些统治政策中,无为而治的思想表现得尤为明显。

  大赦天下,稳定民心

  历代新皇帝登基,无不要大赦天下,以示新皇帝的恩德,泽被天下苍生、黎民百姓。汉惠帝登基之后,也首先宣布大赦天下,对于犯有各种罪名的刑徒囚犯,都不同程度地给予减免,能放一条生路的死刑犯,绝不会轻易杀掉。对于普通的百姓,则通过加爵位和减轻负担的形式予以奖赏。各种官吏和有功之臣,也普遍得到了赐爵和赏金。这些恩德的形式,显示出惠帝关心天下黎民苍生,稳定了文武大臣、军民之心,营造出了一种稳定、繁荣的社会气氛,为进一步采取措施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从民众心理的角度来看,皇帝的更替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过渡与开始,往往会昭示着某种不稳定的因素,惠帝上台后采取的这些稳定社会各层民心的措施是非常成功的。

  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为了恢复、发展经济,惠帝继续大力推行高祖时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即位伊始,他便下诏书减免天下的田租,恢复原来实行过的十五税一的政策。因为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全国的政治局势不是很稳定,在地方上常常发生诸侯王叛乱;在外部,匈奴不断滋扰。因此,刘邦为了对内平定叛乱,对外迎击匈奴,使国家的开支大大增加,不得不向百姓多征收一些赋税。惠帝即位之后,国内的叛乱已经平定,政府用兵大大减少;匈奴也因为和亲政策不再骚扰边境,国家也不再需要大量屯兵于边境,负担一下子减轻了不少。所以,惠帝便下令取消了增加的赋税,重新恢复了十五税一。这对农民来说减轻了不少的负担。

  发展社会经济,稳固社会局面

  惠帝在促进人口的迅速发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推动商业发展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由于长期的战争和经济的落后,惠帝时期国家的人口还是很少的。为了鼓励生育,促使人口增加,惠帝下诏督促民间女子及早出嫁。如果女子到了15岁还不出嫁,就要征收5倍的算赋。如前所述,算赋是一种成人的人头税,汉代的人头税是比较高的,每一个成年人的人头税是每年120钱,即为一算。女子成年还没有出嫁就要征收600钱的人头税,这看起来是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实际上是变相地强迫女子在成年之后必须立即出嫁。这对促进人口的增长,增加劳动力的数量,推动经济的发展都有非常好的效果。他还鼓励农民努力耕作,对于成绩突出的农民还免除其徭役。

  高祖时期,因为国家缺乏粮食,各种物品极缺,一些投机商人往往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牟取暴利,严重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和百姓的生活。因此高祖采取了严厉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人进行严厉的限制和不遗余力的打击。这样,高祖时期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工商业却因此停滞了下来。惠帝的时候,国家的统治已经相当稳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也有所增强,粮食等物品供应基本充足,不再害怕投机商人的操纵。为了繁荣经济,稳定社会,惠帝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除了不准商人做官、征收相当于农民的两倍的人头税之外,其他的各种限制都予以废除。惠帝的商业政策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使西汉的经济继续健康地向前发展,从而结束了汉朝建立以来社会相对不稳定的局面。

  解除思想禁锢,复兴百家思想

  汉惠帝在思想、文化政策方面也做了较大调整,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公元前191年,汉惠帝下令废除“挟书律”,对各种思想开始实行解禁。“挟书律”是在秦始皇焚书时实行的一项法令,规定除了允许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书外,民间私藏的《诗》、《书》和诸子百家之书必须交给郡守焚毁,胆敢私藏者一律处以族刑。西汉王朝初期,制度基本上是继承秦朝,因为刘邦不喜欢儒生,责怪他们多嘴多事,就把“挟书律”也保持了下来。“挟书律”极大地遏制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发展,因此,惠帝很有魄力地废除了这一法令,从而使得思想文化的发展摆脱了一定限制,民间藏书纷纷出现,黄老思想取代了法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长期受到压抑的先秦诸子百家的各种思想也开始复兴,并逐渐活跃起来,其中不乏很多对治理国家有益的思想,也为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被确认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

  汉惠帝推行这项思想解锢政策,不失时机,可以算得上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文化、思想的复兴。从此,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开始了良性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汉民族的文化繁荣。这一点,汉惠帝功不可没。

  和亲匈奴,稳定民族关系

  在民族关系的处理上,汉惠帝效法高祖,继续与匈奴冒顿单于和亲。此外,惠帝对民族关系尤其是对匈奴的关系也处理得比较妥当。高祖时期,刘邦征战数年,率领几十万军队出征都不能取胜,惠帝吸取了高祖的教训。一方面,继续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于公元前192年,以宗室女儿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另一方面,面对匈奴不断骚扰边境的行为,惠帝也采取了隐忍政策,不与匈奴争强,从而缓和了民族矛盾,使得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得到稳定。

  惠帝时期的军事实力是远不如高祖时期的,惠帝本人及其手下大将的军事能力也不及高祖,因此在战不能取胜的情况下采取和亲的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这也显示出黄老思想对汉初统治思想的深刻影响。

  修建长安城,增强汉朝的对外影响力

  惠帝在位期间还有一件事情值得称道,这就是对长安城的修建。刘邦将汉朝的国都设在长安后,只建造了长乐宫和未央宫,但没有修筑城墙。当时汉朝和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长安城的国都形象亟须完善。为了显示汉王朝的强盛,增强汉王朝的对外影响力,也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封建王朝的中央机构,于是惠帝决定大规模地整修长安城,并修筑长安周围的城墙。这项工程从公元前194年开始动工,到公元前190年完成。整修后的长安城,周围有65里(实测为25100米),四面有12座城门,每面有三座,其中以宣平门最为重要,是当时出入最频繁的城门。而每个城门又都有三个门道:左道为出,右道为入,中间的“驰道”专供皇帝使用。在城墙修筑完工后,第二年又在城中修建了“西市”,并对秦时最大的粮仓——“敖仓”进行了改建。可以说,汉长安城的规模在汉惠帝时已经基本完成。

  汉惠帝所修建的长安城在当时的世界上赫赫有名,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华美的都城,只有欧洲的罗马城可与它媲美。

  值得注意的是,惠帝大规模地修建长安城是在农闲的时节进行的,他尽量避免耽误农民的农时,减免劳役的数量。长安城的修建是分五次进行的,建筑日期大都选在较为清闲的正月,每次持续一个月左右,正好利用农闲的时间。惠帝还注意征发的规模,人民的负担与前朝相比要小得多。

  在完成长安城的修建后,汉惠帝的生命也走向尽头。惠帝的一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这主要在于他性格上的弱点,如果他能够果断坚毅,或许也能够和后来的文帝、景帝一样有更大的作为,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圣主明君。但生活在独断专行、残忍毒辣的母亲的压制下,刘盈却逐渐变得心灰意冷、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以纵饮淫乐排解心中愁苦,最终英年早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