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章 刘邦身世之谜

  他出身寒微,却成就了一个王朝400年千秋帝业,使中国封建社会登上第一个高峰;他创立了一个王朝,却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他就是汉高祖——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

  按照中国人传统的思维逻辑,一个出身平民之家且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骗吃骗喝的小混混,最终能成就一代帝业,必定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背景。于是,历史上便有了种种关于汉高祖刘邦身世之谜的猜测。

  有人说,刘邦是其母与龙交配生下的龙种,是真龙天子的化身;也有人说刘邦是其母与人“野合”生下的私生子……

  历史上真实的刘邦身世如何呢?那就让我们从历史文献、历史遗迹中去抽丝剥茧,探寻其中的秘密吧!

  刘邦的生肖

  汉高祖刘邦出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按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这一年为乙巳年,按照中国人以生肖纪年的传统风俗,乙巳年出生的刘邦属蛇。据此推算,刘媪怀上刘邦就应是公元前257年,即甲辰龙年。古人是依蛇之形象创造观念中的“龙”的,故又称肖蛇为“小龙”,且有“深山大泽,实生龙蛇”的环境构造说。刘媪于甲辰龙年在“大泽之陂”与龙相交,再生下属蛇的儿子,按当时人的思维方式,真是一段天衣无缝的传奇故事。于是也就有了后来人们传说中刘邦乃赤帝之子,因斩杀了白蛇而崛起的故事。

  我们不妨把这看做是生肖的附会。《陈留风俗传》里,还有一个与此呼应的传说,讲刘邦做了皇帝后,曾用“梓宫”,即皇帝级别的棺椁,放在幽野中为父亲招魂,结果有人看见一条“丹蛇”从水边游来,钻进了“梓宫”。丹蛇,就是赤色的蛇,恰好为刘邦是赤蛇之子提供了印证。

  其实,正是这个与肖蛇纠缠在一起的传说,使刘邦的身世从一开始便笼罩在一团神秘莫测的迷雾中。

  刘邦出生之谜

  《史记·高祖本纪》开篇即写道:“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意思是说,刘大妈在湖边的堤坝上打瞌睡时,迷迷糊糊中与“神”做爱,紧接着又有刘家大叔跑来做目击证人:见有蛟龙一条盘绕在妻子的身上。彼时雷鸣电闪,天色昏暗,就那么惊险而不失浪漫的片刻,未来的汉高祖胎床着膜了。

  刘邦的家乡县志上也有类似的传说,说是一天刘媪在正午去给太公送饭,走到半路上时突然遇雨而跑到一座桥下避雨,刚到桥下见有龙自河中喷雾而出,龙雾迅速将整个桥淹没,后来这座桥被称为“龙雾桥”。刘媪如在梦中一般,见龙慢慢向自己游来,并且从口中喷出一粒珍珠,刘媪接过珍珠,见上面刻有“玉英吞此者王”的字样,她立即将珍珠吞下,随后有了身孕,生下了儿子刘邦。

  刘邦身高七尺八寸,鼻梁长得很高,宽额角,长须髯,一副龙的相貌,极富男人魅力。相术家说他天庭饱满,地角方圆,天生一幅贵人之相。更奇怪的是,传说刘邦是赤帝子,在他的左腿长有72颗黑痣,恰好应验了赤帝火德72日的征兆。

  有关刘邦诞生的种种神话传说和他奇异的长相,与中国古代的帝王出生的怪诞神话和命相观几乎如出一辙,这些都不过是后人为了附庸皇帝权威,证明皇帝是真命天子而虚构的故事罢了。

  今天,在江苏丰县县城东北两公里的古泡水上,也就是现在的新沙河畔,还留有龙雾桥遗址,据说就是传说中刘邦的母亲与龙相交合的地方。龙雾桥早年建有庙宇,已经毁失,现建有两座碑亭,其下各竖立着一方石碑。其一为“重修丰县龙雾桥庙记”,为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所刻,碑文称:“况龙也雾也,乃天地阴阳之全,变化聚散,皆不可测,是以龙兴雾滃,理势必然,而以为斯桥之名,断自汉高初生,母遇蛟龙而得。”另一块是“丰县重修龙雾桥碑记”,为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所刻,碑文称:“……至于之所谓龙雾桥者,乃汉高帝受妊之始,龙环雾绕,而桥以名焉。”据说,这两块碑刻是1981年4月在梁楼村的麦田中发现的,后被移置于此。

  用我们今天眼光来看,人龙交配生子,当然是不可信的荒唐事情。不过,有趣的是,如果我们查阅《史记》的记事,司马迁笔下开创王朝的先祖,出生多有类似的神话。殷的先祖叫做契,商王朝的兴起,奠基于契的功业。契的母亲叫简狄,传说她到野外林中沐浴洗澡,有玄鸟飞过掉下蛋来,简狄吞食了玄鸟蛋,受孕生下了契。弃是周王朝的先祖,姜原是他的母亲。传说姜原到野外去,看见巨人的足迹,她十分兴奋,踩踏了巨人的足迹,受孕生下了弃。弃从小就继承了巨人的因子,与鸟兽友善,长于农耕,受帝舜的赏识,受封成为周王朝的先祖,也成为农耕之神。秦的先祖叫大业,他的母亲叫女修。大业的出生,与殷的先祖契相通,说是女修纺纱织布,有玄鸟飞过掉下蛋来,女修吞了玄鸟蛋,受孕生了大业云云……

  司马迁是个尊重事实、勤于调查的历史学家,是不信怪力乱神的,他记叙殷、周、秦先祖出生的神话,根据的是殷族、周族、秦族古来的记忆传说,也是有文献典籍和历史遗迹所依凭的。表面看来,这些记忆传说荒诞不经,留心推究,荒诞不经的里面却包藏着历史的真实。

  通过对殷、周、秦先祖出生神话的分析,我们可以确认这样的事实:作为远古以来世代相传的氏族之殷族、周族和秦族,他们最初的男性祖先可以追溯到契、弃和大业,他们最后的女性祖先可以追溯到简狄、姜原和女修。在这个事实后面,我们更可以窥探到远古人类社会变革的信息:女性当权的母系氏族社会,在殷族结束于简狄,在周族结束于姜原,在秦族结束于女修,与此相应,男性当权的父系社会,在殷族开始于契,在周族开始于弃,在秦族开始于大业。在母系氏族社会的群婚制度下,人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只能由母系确认。契、弃和大业,是殷、周、秦父系氏族社会的先祖,他们以后的世系,由男系确认和排列,而他们自己的出生,却依然是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的。

  真相究竟如何,揣测者不乏其人。实际上在两性关系处于原始阶段的上古时代,母亲生下孩子而没法确定父亲的,是不足为奇的普遍现象。等到强调父亲血缘的宗法观念在后世形成以后,最佳的掩饰办法,莫过于将“圣人”的出生神话化。

  从刘邦个人来说,他对天命鬼神也是笃信不疑的。刘邦自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何况,刘邦“起于微细”,一介布衣,既没有项羽“世世为楚将”的骄人身世,又无六国诸侯王的贵族华胄,为了寻找为王作帝的理论根据,说明自己得天下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自然要千方百计造出一个“龙种”传说来。

  刘邦的家庭

  《史记》记载,刘邦的父亲称为刘太公,母亲称为刘媪,都不是名字,而是下层社会的俗称。近似俗语中的“刘大叔”和“刘大妈”,想来,当年都是随便起的名。也或许是刘太公和刘媪本来另有不太雅的名字,到了儿子刘季发达做了皇帝,旧名难免丢人现眼,上不得桌面,反不如刘大爷、刘大妈来得洒脱亲切,上上下下挑不出毛病,于是就如此沿袭下来,被写上了史书正史。

  据说,刘太公兼顾农商,长于理财置业,在丰邑乡镇上算得上是家境殷实、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为人豁达,睦邻乡里,对于沽酒卖饼、斗鸡蹴球的市井生活情有独钟,日子过得滋润有味,用当时社会的话来说,算是地方上父老一类的人物,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算是生活小康的平民。刘太公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叫刘伯,二儿子叫刘仲,刘季是老三,另有一位小儿子叫刘交,与三位哥哥不同母,家庭和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伯、仲、季,本是兄弟排行的通称,刘伯、刘仲、刘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刘大、刘二、刘三,俗气是俗气一点,与刘大爷、刘大妈的家庭背景倒是协调一致。刘媪去世得早,刘太公是一直活到汉高祖十年才去世的,沾儿子的光,加了太上皇的封号,倒是享了些晚年的清福。

  大哥刘伯是老实本分的人,勤劳耕作而家境不乏,很得刘太公的喜爱和厚望。刘伯死得早,留下了大嫂和儿子刘信单独生活。青年时代的刘邦,游荡厮混,不务正业,常常带领一帮狐朋狗友到大嫂家混饭寄食。事多人杂,次数多了,难免惹得大嫂讨厌心烦。于是某天,当刘季一帮人又吆三喝四地跨进大嫂家院门时,只听得一阵洗锅声传出来,宾客朋友们纷纷散去。刘季扫兴,进屋一看,锅中尚有饭菜,知道是大嫂使的坏,从此怨恨大嫂,不再往来。刘邦发迹做了皇帝以后,对于其他兄弟亲戚都有王侯的封赏,唯独对大哥家没有表示。

  后来,刘太公直接向刘邦提及此事,刘邦怏怏说道:“并不是我忘记了,实在是大嫂当年不地道。”经太公一再说情,刘邦终于碍不过一荣俱荣的亲情,追封大哥刘伯为武哀侯,以刘伯的儿子刘信继封为侯,不过,侯名很特别,叫做羹颉侯。因为“羹颉”并非县邑名,羹者,锅中饭菜也;颉者,用勺刮锅也。羹颉侯,就是饭菜刷锅侯,这是暗含当年长嫂佯为羹尽那件往事。

  二哥刘仲同大哥刘伯是同一类型的人,也是勤苦耕耘,小康殷实。刘伯死后,太公将刘家的希望,自己未来的依托,寄望在了刘仲身上。刘季起兵后,刘仲没有跟随出去,一直留在老家侍候供养刘太公,大概后来也同太公、吕后等一同被项羽扣押于军中做了人质,很是受了些苦,直到高帝四年,楚汉和谈成功才被释放。刘邦做了皇帝后,刘仲改名刘喜,被封作代王,酬谢他看家养老的功劳。

  刘喜生产持家是个本分人,实在不是做国王的料。代国在现在的山西省北部,邻近匈奴。刘喜做了代王不到一年,匈奴兵打来,他就弃国逃到首都洛阳。虽说没有被深究定罪,做国王是不合适了,经过赦免,降级封为郃阳侯,衣食租税,安安稳稳地在领地上过日子。刘喜于惠帝二年死去,比刘邦多活了两年。刘喜碌碌一生,没有什么值得多说的事,他的儿子刘濞,就是景帝时期掀动七国叛乱的吴王,在历史上却是声名昭著,这已经是后话了。

  刘交与刘伯、刘仲、刘邦不同母。他的母亲,大概是刘媪死后太公续娶的妻子,比刘大妈要有文化。或许是母方的因素使然,刘交名字不俗,也有字号,他在务农置产上没有可以称道的事情,却是好书法,多才艺,兴趣和才能都在文化艺术上。

  刘交年轻的时候,广泛交游,与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穆生、白生、申公等人一同在大学者浮丘伯的门下学习,直到秦始皇焚书时方才散去。浮丘伯,是战国末年大名鼎鼎的学者荀子的门人,学识广博,尤其精于《诗经》之学,在学术史上也是有地位的人物。刘交比刘邦大概小十岁以上。刘交死于汉文帝元年,已经是刘邦死后的第十六年。

  四兄弟中,刘交与刘邦习性相近。刘邦起兵后,刘交一直跟随在身边,在三哥身边进进出出,充当联络内外的机要秘书,最为亲密。刘邦做了皇帝后,刘交被封为楚王,延续青年时代的喜好,以礼贤下士、奖励学术著称,这仍是后话。

  刘邦身世探秘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种说法的本源,就是古来贵族社会的血统论。中国古来的贵族社会,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到了刘邦的时代算是走到了尽头。刘邦出生于战国时代的平民阶层,龙凤血统论的说法,怎么也和他的身世合不到一起。

  但是,大凡开国皇帝的诞生,总会被后人编排出一些非凡的神奇故事来,以凸显皇帝出身高贵、皇权天授的命题。因此就有了刘邦的亲生父亲绝非乡野平民刘太公的之说。这自然是难以证实的。不像现在可以验验DNA,做个亲子鉴定就可以给出科学论断。但是在一代代人们将信将疑的流传中,难以验证的也就慢慢地成为公认。况且直接把血脉攀上神龙的谱系,正好能证明刘汉皇家“真龙天子”君权神授,确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

  看来太史公给高祖派一个无名氏的“神”父,正是远溯传统,顺理成章。要不然,下蚕室、受腐刑的余痛犹在,奇耻难忘,司马迁又怎么敢公然青简黑字地挑明高祖与刘太公之间并无亲子关系呢?

  司马迁编撰《史记》是极为严谨的,他不但要从古代史书典籍中寻找依据,还要亲自游历采风,探寻历史遗迹。

  刘邦的家乡沛郡丰邑一带,司马迁是亲自去看去听去探查过的。司马迁在记叙沛县出生的几位西汉开国元老的生平时曾经说道:“我到丰沛一带采风,访问当地的遗老故旧,寻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的故居,搜求他们当年的逸闻往事,真是闻所未闻,大长见识。”

  可见,刘邦出生的神话,应该是司马迁在当地采访时听来的民间传说。在表面荒唐的传说后面,很可能就隐含着未知的历史真实。

  在远古的氏族传说中,母亲与神怪相结合诞生英雄,是父系不明的古代婚姻关系的遗留。在近古的民间传说中,母亲与神怪相结合诞生的英雄,或许就是婚外野合的结果。在古代,倘是背着配偶做爱,文言叫“野合”,在先秦、秦汉史上亦属常见。姑且不论《诗经》中那些浪漫场面的描写,据《汉书·地理志》介绍,甚至直到东汉时代,北方还流行着“宾客相过,以妇侍宿”的风俗。就连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也是他母亲“有娠”后,才由其前夫送给他父亲的。

  秦始皇巡游吴越,在会稽刻石歌功,宣传教化,特别告诫老百姓应该“防隔内外,禁之淫泆,男女洁诚”。可见当时在刘邦所出生的南方地区,这种“野合”的风气同样很流行,乃至上达天听,要大书特书了。

  有的专家通过对沛县山川人物的探查也确实找出了这样的依据:沛县民间,男女风气开放,野合外妇,是古往今来的常事。刘邦的大儿子刘肥,就是外妇曹氏所生。外妇就是婚外的情妇,刘肥是刘邦与情妇的私生子,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堂堂正正地封刘肥做了齐国的国王,当时当地,没有人忌讳这种事情,甚至流传以为美谈。

  刘邦生活的年月早已进入夫妻制的文明时代,这时的文人如要神化皇帝的出生,是不会在文字中留下直接的与人“野合”,非婚生育的痕迹的。司马迁的描述则与众不同,他采取婉转的叙述手法,曲折地表现了这样的场景:雷雨交加的野外,刘母与一避雨的陌路人一番云雨,怀上了刘邦。这情景又恰巧被丈夫看在眼里。在这里,司马迁一面“神化”皇帝,一面依然坚持了自己的史笔原则。假如司马迁纯粹出于神化皇帝出生的需要,那就不会如此赤裸裸地记载刘母与“蛟龙”(他人)发生婚外性关系的真实情景了。以此推想,司马迁所采录的刘邦出生的神话传说后面,很可能藏有刘邦是野合私生的隐事。

  因此,关于刘邦的身世之谜,就有了刘邦其实是非婚生子的结论,就是说,刘邦其实是母亲与外人“野合”产下的私生子,是在大家庭歧视的目光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正因如此,他才形成了与众兄弟迥然不同的豁达性格和反抗精神,较早走向社会,并进而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关于这一点,学者们从《史记》中为我们挖出了一些线索:

  《史记·高祖本纪》中讲到刘邦生得仪表非凡、相貌堂堂,却不讨其父亲太公的喜欢,常被指责为“亡(无)赖”,不能“治产业”。“及壮”,也就是到了30岁,才与好友一起“学书”,“试为吏,为泗水亭长”。他的成长过程与诸兄弟截然不同,显示出他从小在家里是备受歧视的。这是因为太公亲眼见到妻子有外遇,不愉快的情绪自然会发泄到刘邦身上。

  还有我们上面曾经提到过的关于刘邦与长嫂间的过节,刘邦带宾客到大嫂家蹭饭。“嫂厌叔”,假装羹汤已吃完,用勺子刮锅,宾客离去后,刘邦却见锅里有羹汤,“高祖由此怨其嫂”。直到当了皇帝,长兄的儿子“独不得封”,太公出面说情,才封了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羹颉侯”。可见在刘氏大家庭中,连刘邦的嫂子也厌恶这个小叔。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楚元王世家》。

  正由于刘邦年轻时在家中得不到温暖,这才促使他投身社会、广交朋友,成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而有远大抱负的人。这些与刘邦后来出类拔萃、成就帝业有着直接关系。

  当然,也有学者不赞成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农民出身的刘邦当上皇帝后,其卑微的出身使当时许多封建贵族难以接受。刘邦的部下及其后代也需要神化刘邦,因为他们大多出身贫寒或低级官吏,一步登天之后,也需要有维护其统治的舆论为之张目。《史记》那样描述刘母怀孕的情景,正是顺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司马迁来说,他与当时的儒士们一样,要服务于皇权,积极参与对刘氏家族的造神运动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史记》、《汉书》对刘邦出生的记载应是神话,这在古代史书中并不鲜见。

  细细品味《史记·高祖本纪》的有关描述,可以看出来,为了神化刘邦的“龙种”身世,司马迁的确经过了精心策划。“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是有意将故事的发生地点选择在一个水域环境(“大泽”),因为龙是“水虫之神”,“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接着写刘媪“梦与神遇”,是在暗示神龙给刘媪送子来了,刘邦是受天命而生的龙种。接下去,有“雷电晦冥”、天气骤变的描写,是因龙总与云雨雷电伴行。然后,“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孕而生刘邦,顺理成章,而且皆夫妻间秘事,外人无从考查,只能相信所写是真。

  值得指出的是,“蛟龙于其上”,并非龙“伏”于刘媪身上,应该解读为“龙在刘媪上方的云层中”,这样“太公往视”,才能在远处看见龙。在这里,司马迁实际写的是刘邦乃“感龙而生”,而非与龙的交合而生。“上”指“上方空中”而非“身上”。东汉的王充在《论衡·奇怪篇》提及此事时,更明言雷龙在空中而行,刘媪感龙而孕是“吉祥之瑞,受命之征”。

  《史记》所记述的刘邦与长嫂不睦的关系起因应是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又常带一帮朋友到寡嫂家叨扰,长嫂“厌叔”是情理中事,并非因刘邦是“私生子”而加以歧视。

  同样,太公对刘邦的“歧视”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太公常说刘邦“亡(无)赖,不治产业”。彼时的“无赖”不同于今天的“无赖”,其含义应该是“无所依托”、“无所凭借”,太公说刘邦“无赖”,是指他“不治产业”,将来没有谋生的技艺借以养家糊口,是关切之语。后来,刘邦当上泗水亭长,为官作吏,也是父亲支持的结果。太公以家庭经济作后盾,不让另外两个儿子刘仲、刘交为官,只让刘邦作吏,足见其对刘邦的器重。后来,刘邦称帝到了长安,父亲在那里过不习惯。刘邦问明内情后,为了讨父亲开心,将老家丰邑故人搬进长安,营建新丰城,以娱乐老父晚年,着实尽了一番孝道。由此可以推断刘邦确是刘太公之子。

  关于刘邦的身世之谜的结论,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历史本来就留下了很多的谜团,只能依靠一代代学者们继续深入地探究,说不定有一天,真相就会浮出水面。

  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汉惠帝

  ——刘 盈

  汉惠帝刘盈,是西汉的第二个皇帝,生于公元前211年,即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属虎,汉高祖刘邦的次子,也是刘邦与原配夫人、皇后吕雉所生的唯一的儿子,他还有个同父同母的姐姐被称为鲁元公主。

  刘盈的一生非常坎坷。幼年时,父亲刘邦就不断“造反”,使他一直处在颠沛流离和惊恐不安之中,生活充满了艰辛。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之初,刘盈又屡次逃亡,甚至在随父亲逃亡的过程中,险些被父亲扔下车去,幸得太仆夏侯婴劝说,方得以保全性命。最终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被刘邦送到了后方。

  刘盈6岁被立为太子,刘邦称帝后,9岁的刘盈以王太子身份升任皇太子,但刘邦不喜其过于柔弱的性格,屡次想废掉他而立赵王如意,最后还是在母亲吕后的多方运作下,方得以保全太子地位。

  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汉高祖刘邦驾崩。五月,皇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惠帝。“惠”有“仁慈、柔顺”的意思,这个谥号可谓概括了刘盈的一生。从惠帝开始,汉朝皇帝的谥号都加一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这是因为汉朝统治者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的缘故。

  刘盈16岁就当上了皇帝,但是由于天生的软弱和母后吕雉的强悍,性格中难免多了一些唯唯诺诺的成分,终日郁郁寡欢,最后竟然把朝政丢给母亲吕太后,自己则沉浸于纵饮淫乐之中。

  刘盈是个短命的皇帝,在23岁的时候就郁郁而终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短短7年的统治中,为巩固汉朝江山做出的贡献。惠帝死后,吕后又执政8年。这前后15年,正是汉王朝从建国到文景之治的过渡时期、奠基时期,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