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八章 自号“始皇帝”,大权独揽

  公元前221年,随着韩、赵、魏、楚、燕、齐山东六国相继退出历史舞台,秦王嬴政统一了天下,实现了秦国几代君主的长期奋斗理想。自从公元前476年进入战国时期起,经过250多年各诸侯国间的纷争,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终于结束,大秦帝国在文臣武将震天动地的万岁声中正式建立。

  统一天下后的嬴政深知:靠武力统一的天下并不一定长久,他再次想起了韩非曾经为他设计的帝国蓝图。于是,秦王嬴政以秦国制度为蓝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实行全面改革。由秦始皇所亲手缔造的大秦帝国,从制度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议尊号,自号“始皇帝”

  天下初定,秦王嬴政不失时机地把立国建制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使久积于胸中的帝国蓝图变成辉煌的帝国大厦,并从制度上予以确立、巩固,以图传之万世。

  在嬴政看来,天下是由他统一的,即将建立的大帝国,也理所当然地要由他一手来缔造,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是前无古人的伟业,因此,他本人在帝国中的地位,便成了他最为关切的问题。于是,“议帝号”成了嬴政和文武百官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嬴政认为,“王”的含义狭小,必须更新方可彰显自己的无量功德和人君的至上权威。于是,便召集群臣至咸阳宫大殿,商议帝国首脑的“名号”问题。他说:“从前,韩王交出土地,献上印玺,请求做我秦国守卫边境的臣子,可不久又背弃誓约,与赵国、魏国联合反叛秦国,所以我派兵去讨伐他们,俘虏了韩王。我认为这很好,因为这样或许就可以停止战争了。赵王派李牧来订立盟约,我们归还了他们在我国的质子。谁知不久他们竟然违背了盟约,在太原反抗我们,所以我才要派兵去讨伐他们,俘获了赵国的国王。赵公子嘉竟然自立为代王,所以,理所当然要派兵去讨灭。魏王起初已约定归服于秦,不久却与韩国、赵国合谋袭击我国,我国官兵前去讨伐,也终于打败了他们。楚王献出青阳以西的地盘,不久也背弃誓约,袭击我南郡,所以必须派兵去讨伐,俘获了楚王,终于平定了楚地。燕王昏乱糊涂,他的太子丹竟然暗中派刺客荆轲来行刺寡人,我国将士前去讨伐,灭掉了他的国家。齐王采用后胜的计策,断绝了与秦国的使臣来往,想要作乱,我国将士前去讨伐,俘虏了齐王,平定了齐地。寡人凭着这个渺小之身,兴兵诛讨六国的暴乱,靠的是祖宗的神灵,六国君王都依他们的罪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现在天下安定了,如果不更改名号,就无法显扬我的功业,传给后代。今日请众位卿家前来,就是为商议帝号,不知众卿家意下如何?”

  大殿之下,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以及文武群臣,70位博士都纷纷搜肠刮肚,冥思苦想。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意见,上奏嬴政说:“启奏大王,臣等认为,从前五帝的土地纵横各千里,外面还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诸侯有的朝见,有的不朝见,天子不能控制,现在您兴正义之师,讨伐四方残贼之人,平定了天下,在全国设置郡县,法令归于一统,这是亘古不曾有,五帝也比不上的。我们恭谨地跟博士们商议认为,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为尊贵。因此,臣等冒死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发教令称为‘制书’,下命令称为‘诏书’,天子自称为‘朕’。”

  嬴政略微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我看把‘泰’字去掉,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号,称为‘皇帝’,其他就按你们议论的办吧。”嬴政接着说道:“朕听说上古有号而没有谥,中古有号,死后根据生前品行事迹给个谥号。这样做,就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了,非常没有意义,朕不取这种做法。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朕就叫做始皇帝,后代就从朕这儿开始,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永远相传,没有穷尽。”

  三皇五帝本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秦始皇创造“皇帝”这一尊号,不仅满足了自己内心的强烈欲望,而且轻而易举地占据了一个精神境界。“皇帝”这一尊号,来源于“三皇五帝”,又高于“三皇五帝”。

  秦始皇还规定“君权神授”,皇帝拥有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权力,他必须集国家的立法、行政、军事、司法于一身,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就这样,嬴政为自己,也为中国历史创立了皇帝制度,这一尊号和制度一经创造,就沿用了两千多年,贯穿着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收兵器铸成铜人

  为了在中国建立一个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秦始皇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特别是要防止六国诸侯残余势力的死灰复燃。现在,六国庞大的军事力量皆已瓦解,但却留下了大量的兵器,而大秦帝国是凭借着武力统一天下的,秦始皇怎能听任六国军队留下的兵器散落于民间而酿成后患呢?于是,秦始皇下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六国既灭,堆积如山的兵器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在嬴政看来,他已经不需要动用这些兵器去为他完成什么使命,更不容许有什么人动用这些兵器来危害自己的江山社稷。于是,秦始皇召集群臣商讨如何处理这些兵器。

  在群臣、谋士们的参议下,终于制定处理六国残留兵器的方案,即将这些兵器全部熔铸。把铁制兵器熔铸成各种农具租给农户使用,把铜制的兵器熔铸成乐器和巨型铜人像,后者立于正在修建中的阿房宫前殿的宫门两旁,既可以使天下人再也得不到兵器,又可以壮天子宫殿之威,同时又可以向天下人宣示永远都不会再动兵戈,永享天下太平。

  秦始皇欣然地批准了这一建议。至于所铸铜人的数量,由于秦王朝是“度以六为名”,任何器物的复数都要与“六”相配合,而所铸铜人像要立于宫门前通道的两侧,当然要铸十二个铜人。于是下令:“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这样,只有政府的军队拥有武装,民间拥有武器的权利就被剥夺了,这就大大加大了秦王朝的安全系数。将收缴来的兵器销毁后,浇铸成乐器和铜人像,作为宫殿的装饰品以营造出升平的景象,这的确不失为一个绝妙的主意。

  迁徙山东富豪于咸阳

  六国灭亡后,秦始皇始终对六国旧贵族、富商大贾不放心,把他们视作扰动天下不安的祸源。这些人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秦军进行武装抵抗,也不公开与秦政权为敌,秦始皇找不出理由在政治上对他们法办,在经济上剥夺其财产。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从当年吴起在楚国变法“令贵人往广虚之地”中得到启发,于统一天下的当年(公元前221年)断然下令,将六国旧贵族强行迁至咸阳。

  随着这些六国富豪、旧贵族的西迁,他们在当地的势力、影响也将随之消失,而他们在当地的财产实际上已被剥夺。这样他们也就没有了作乱的资本。因此,强行迁徙富豪、旧贵族于咸阳,被认为是消除六国贵族在原地所具有的政治、经济实力的最佳方案,被秦始皇以法令的形式颁布执行。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1年,有12万户的六国富豪、旧贵族被强令迁居咸阳。

  从某种意义上说,收缴兵器并熔铸十二铜人与强令迁徙富豪、旧贵族,是秦灭六国战争在更深层次上的实施与延续。其目的在于彻底铲除六国的残余势力,为构筑未来的帝国大厦提供更加稳固的基础和安定的环境。在此,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作为帝王的秦始皇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所创立的“君权神授”的皇帝制度,赋予了皇帝以“天下之事大小皆决于上”的生杀予夺大权。然而,皇帝为行使这一权力,还有赖于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政权机构和官僚制度,有赖于上下有序的承传制度。

  大秦帝国建立伊始,在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还是实行周以来的分封制度的问题上,在秦国的大臣中曾经引发了一场争论。

  这天,在朝会上,丞相王绾等人向秦始皇上言道:“各诸侯国新近被攻破灭亡,燕、齐、韩等国地处偏远,不设置王国,便无法镇服这些被征服的国家。依微臣之见,不如派遣皇子到燕、齐、韩等地为王,以分陛下之忧,承望圣上准奏,如此则天下甚幸。”

  秦始皇看了一眼跪在大殿之下的王绾和文武群臣,说道:“是否要设置诸侯国,乃国家体制之大事,还需谨慎度之,不知众卿意下如何?”

  “王丞相所言甚是……”“臣等也认为应沿袭周制,设立诸侯国……”“陛下膝下皇子众多,若分派至各地为王,的确可以为圣上分忧……”大殿之下,文武群臣都认为王绾等人的意见很有道理。

  看了看议论纷纷的群臣,秦始皇把目光投向了一直沉默着的廷尉李斯身上。他知道,李斯博学多识,而且思维缜密、行事谨慎,此时一言不发,必定有不同的意见。

  “李爱卿,你有何建议,不妨说来听听。”

  “启奏陛下,微臣以为,沿袭周朝的分封制度,甚为不妥。周武王将打下的天下分封给众多的同姓子弟,分而治之,表面上是缓解了朝廷的负担,实际上则是分散了朝廷的权力。而且,这些诸侯王的后代逐渐彼此疏远,相互攻击,连周天子也不能禁止。今日,四海之内,幸陛下的神武得以统一,各诸侯国都成为我大秦的郡县。圣上的诸皇子以及功臣享有赋税收入及重赏即可满足。以诸侯国为郡,如此则容易控制,天下人对此也无异议,这才是使国家得以安宁的办法,而设置诸侯国则对国家不利。”

  嬴政本来就不同意在统一天下之后分封诸侯国,但他见王绾等人提出这一建议,而王绾又身为丞相,不便立即表态,就故意交付众臣讨论,通过不同意见之间相互辩论,来进一步阐述郡县制的优越性,驳斥实行分封制的主张。因此,他见李斯已经论证了“置诸侯不便”,就在李斯议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

  “天下长期苦战不休,就是因为诸侯王的缘故。如今,蒙我大秦列祖列宗的神灵庇佑,朕得以统一天下。若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在他们之间树立刀兵,如此还想求得安宁,岂不比登天还难?还是廷尉之言有理啊!”

  于是,秦始皇颁布诏令: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以郡作为国家地方政权唯一的存在形式,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每郡统辖若干县。

  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

  大秦帝国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朝廷”,“朝”即宫内皇帝朝见百官、商议并决定国家大事的朝堂,“廷”是宫外国家各职能部门办事的机关,亦称“外廷”。朝廷的首脑就是皇帝,他凌驾于律法之上,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国家一切事务拥有最高决断权。

  直接隶属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即所谓的“外廷”,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有左右二人,以右为上,掌政事,是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在皇帝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家日常的一切行政事务。丞相为“金印紫绶”。

  太尉掌军事,是中央政府的最高军事长官,在皇帝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处理国家日常的一切军事事务,战时拥有领兵作战的权力,但没有调兵权。太尉也为“金印紫绶”。

  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百官。“掌副丞相”,又“掌图籍秘书”,相对于现在来说是秘书长的职务。御史大夫“银印青绶”。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作为皇帝处理国家行政、军事、监察及文秘三方面事务的助手,以中央政府中上述三方面的最高长官的身份直接对皇帝负责,位在皇帝一人之下,居百官之上,合称为“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国家的行政、军事和监察大权,并使之互相制约,这就从组织上防止了丞相集行政权与军权于一身。而主管军事的太尉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有军事行动时,往往是由皇帝临时指派统兵大将,这就使军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参与机要,最得皇帝信任,对丞相、太尉的权力也有所制约。

  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统为“九卿”。

  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县以下有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统治一个大国,需要全国一致而又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维持一个大国的统一,还需要强大的军队。秦军以灭六国的余威,驻守全国。南北边塞,是屯兵的重点地区。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自春秋战国以来,各国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不尽相同。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土地私有制度得到了迅速发展。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土地私有制度,于公元前216年颁发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让占有土地之百姓按照实际占有的田亩数向国家呈报并缴纳赋税,国家对他们占有的土地予以保护,承认他们对所占土地的私有权,并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土地私有化进程,使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法律上得以确认。

  “使黔首自实田”法令的颁布与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是大秦帝国在土地制度上所完成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从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这是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又一大贡献。

  法律的完备和统一,皇帝对军队控制的加强,土地私有化制度等等,这些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维持封建统一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这种政治制度对百姓的束缚极大;而且它对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转变为阻滞作用,这在封建社会后期更为显著。

  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制度,而且还采用了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来宣扬秦代周是顺应天意,自己贵为“天子”,是受命于天。

  “五德终始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与水德相应的数是六,所以符传长度、法冠高度各为六寸,车轨宽六尺;水德主刑杀,所以政治统治力求严酷,不讲究“仁恩和义”;与水德相应,历法以亥月即十月为岁首,等等。

  秦始皇还确定了一套与皇帝地位相适应的复杂的祭典以及封禅大典,择时进行活动。秦始皇在咸阳附近仿照山东诸国宫殿式样营建了许多宫殿,并于渭水之南修造富丽宏伟的阿房宫。咸阳宫殿布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宫,俨然是人间上帝的居处,天下一统的象征。秦始皇还在骊山预建陵寝,墓室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他采取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名号一样,是要表示他在人间的权力与上帝在天上的权力相当,从而向臣民灌输皇权神秘的观念。皇权神秘观念,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

  至此,一个疆域空前辽阔,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强大帝国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