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1章 心理护理概述

  心理护理是指在对病人的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针对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康复的过程。即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护理,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及反馈功能的过程。

  心理护理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科学。主要研究临床

  护理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针对病人由疾病所致产生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消极情绪,运用支持疗法等,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积极与疾病作斗争;针对病人的疾病和病情,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指导;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际关系等,从而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有效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随着现代医学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的急剧转变,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护理工作已不能满足病人对于身心要求的护理需要,心理护理学便应运而生。

  值得重视的是,由于预防保健观念的转变,心理护理这一概念早就发生了广泛的迁移。其对象已不仅仅限于身体患有疾病的人,即使是正常个体,也可以时常运用到心理护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心理保健,保持和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护理的一般程序

  心理护理程序是护理程序在临床心理护理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连贯的、有计划、有评价的系统活动,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反馈功能的活动过程。病人的心理活动复杂多样且千变万化,应用护理程序,可以使心理护理工作变得有条理性、有计划性。按照护理程序的总要求,心理护理程序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心理护理评估、确立心理护理诊断、制订心理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计划、评价心理护理效果。护理程序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心理护理评估

  通过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进行心理护理评估,其目的在于识别和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主要通过与病人及其家属、亲友、同病室病友的交谈、询问、心理调查、参阅病历等,利用治疗护理的一切机会,调查了解病人的人格特征、个体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特别要重视那些与疾病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找出病人现存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

  收集病人心理信息的方法有:

  1.直接收集法

  通过直接与病人交谈,了解其患病后的心理变化,从中了解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是否为生理变化所致等。比如,在与一老年病人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到该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此次心绞痛的发作,主要是与不争气的儿子的所作所为有关。老人一谈到儿子就倍感伤心,情绪很激动,甚至痛哭起来。

  2.间接收集法

  通过与病人亲友交谈收集病人的心理变化,或者预先设计问卷进行一般心理状况调查。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如家庭成员、婚姻状况、个人工作经历、受教育情况等等。

  内容包括:病人对健康状况的感知,营养代谢,活动锻炼,睡眠状况,病人的心理特征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等等。

  二、确立心理护理诊断

  在收集大量心理信息的基础上,对评估中所得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弄清问题的实质,寻找出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影响健康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原因、诱因,进而确立心理护理诊断,提出护理目标,作为制定心理护理计划的依据。

  此步骤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目标选择心理护理措施的基础。是对一个人生命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发展及精神方面健康问题的说明,这些问题是属于护理职责范围以内、能用护理方法解决的。比如,有关心理反应方面的护理诊断常见的有:

  (1)社交障碍。个人社会交往不足、过多或无效。

  (2)社交孤立。个人经受到了孤独,并感到是被人强加的消极或威胁的状态。

  (3)角色紊乱。个人感受自己的角色有所改变,受到干扰,有角色冲突。

  (4)疼痛。个体经受或叙述有严重不适或不舒服的感觉。

  三、制订心理护理计划

  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心理护理,需依据心理护理诊断和心理护理目标制订心理护理计划。该护理计划应针对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和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要求措施依据正确、切实可行,并能体现个体化护理原则。制订计划是护士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病人心理问题的关键步骤。

  以疼痛为例,制订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和措施。

  (1)适当的镇痛药物。

  (2)对慢性疼痛病人进行注意力转移,创造积极愉快的环境与情绪。

  (3)暗示疗法。良好的暗示可以消除疼痛。

  (4)生物反馈疗法和松弛疗法。借助于电子仪器或训练引起松弛反应,达到心理的放松和安静,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再如因经济条件差而不安心住院可诊断为“经济拮据”,其解决办法是:请求单位补助、亲友支持或募捐解决等。又如失语可诊为“语言联系功能障碍”,其解决方法是:书写交流或打手势等等。

  四、实施心理护理计划

  通过各种护理活动使心理护理计划付诸实践。通过心理护理计划的实施,使病人能有效地应对疾病,改变影响认知的心态和行为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帮助病人消除心理危机,解除疑虑,坚定信心,使病人主动接受和配合治疗。心理护理计划的实施,除了正确决策之外,心理护理技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也就是正确地执行心理护理计划和措施,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分别拟订具体的计划并执行。如疼痛的心理护理,其短期计划就是缓解病人因疾病等引起的疼痛,如采用止痛药物或安慰剂等,每天在什么时候进行,如何进行等。或者采用音乐、暗示等方法,如何实施等。长期目标就是指导病人识别疼痛,并能正确判断疼痛程度、性质,以及如何采用学会的方法来有效缓解疼痛,进行自我护理等。

  五、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心理护理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对已实施的各种心理护理措施是否有效地解决了病人的心理问题作出客观的估计。如评价心理护理诊断的正确性,评价病人对心理护理措施的反应,评价护理目标是否在预定期限内实现等。若未达到目标可调整或修改护理计划,使其更加符合病人的实际情况,达到有效解决病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评价是护理程序的最后一步,即对整个护理效果的判断及鉴定,是对整个护理过程及病人情况的综合反映。主要在于评价目标是否完全实现、目标部分实现、目标未实现,从而针对以前的步骤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第二节 心理护理的方法

  一、性格与护理

  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是个体相对稳定的一种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为重要。”同样的病,在不同人身上,其表现往往是不同的。外向型的患者易于与医生护士交流,善于表达个人的情感,但同时可能出现一些急躁、鲁莽的情绪和行为;而内向型的患者,则可能表现出退缩、顾虑、多愁善感等疾病行为。因此护士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应当先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来合理预见病人对疾病所持的可能的态度和将会采取的行动,以针对性地采取治疗和护理方法。

  1.性格开朗病人的护理

  性格开朗的病人,外倾性较明显,患病后易产生急躁、紧张、不安等情绪。

  护理中则要注意,对病人要热情、耐心,以消除紧张的情绪;同时不必过多地隐瞒病情,应主动向病人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

  具体方法如下:可通过采用支持性的方法,如让病人倾诉、与病人交谈,让病人宣泄紧张不安的情绪;同时给予必要的解释,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提供合理的保证,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以一种理智的态度认识和对待疾病,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生活,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与医务人员配合,共同战胜疾病。

  2.性格孤独、懦弱病人的护理

  性格懦弱者,内倾性较明显,表现为沉静、不善言辞、反应迟缓、顺应环境困难等。患病后,容易产生消沉低落、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同时不善于表达内心情感,顾虑重重,行为退缩;对医院生活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对疾病痛苦的耐受性差,有轻微的疼痛便大声呻吟,诉说病情时往往易扩大或缩小病态感觉的体验。

  护理中要主动介绍医院环境,使患者尽快适应生活;耐心倾听病人主诉,不要随便打断病人的谈话,言语应谨慎;尽量以一种浅显明了、科学的话语来解释,不宜有暗示性话语,避免患者产生猜疑心理;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患者参与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启发病人树立起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二、情绪与护理

  1.恐惧、紧张情绪的护理

  (1)病人易对医院内的陈设和各种检查产生恐惧心理。由于对医疗设备不了解,很多病人对自己即将做的各种检查,总是有很多的担心和恐惧,害怕对自己会造成意外的伤害。有位病人由于过度敏感,在作心电图检查时,看到连接在自己身上的线,认为是对她通电,一听到机器响声,吓得立即从床上滚了下来。

  (2)对手术产生惧怕心理。手术是一种有创口的治疗措施,无论手术大小,患者总是担心很多,害怕手术引起的疼痛,担心可能出现一些可怕和意外的事情。因此,有的人极度紧张,在手术之前,就害怕得虚脱了;更有甚者,看到护士推平台车,就害怕得小便失禁。

  在护理中,应针对可能引发恐惧紧张的原因做好指导工作,并设法消减这些可能引起恐惧的原因。如在做检查前,向病人解释清楚检查的目的,涉及到哪些部位,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反应等等,使患者对检查有个大致的了解;在手术前,要主动告知病人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疼痛的性质,导致的原因是什么,影响程度如何等,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实施检查、手术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当以精湛的技术为病人服务,尽量少给患者增加痛苦,切实达到减除痛苦的目的。病人一旦了解了医护人员的做法,消除了疑虑害怕心理,便会积极配合治疗。

  2.焦虑情绪的护理

  焦虑情绪是病人常见的一种情绪表现。焦虑是指一种非特定的、不知所以然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它常与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为一种复合性的负性情绪。引起焦虑的原因很多,如来自于疾病方面的原因:诊断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后遗症、疼痛等;以及来自社会生活方面的因素:家庭经济拮据、牵挂老人和孩子、失恋、担心工作等等。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失眠、沉默不语、唉声叹气、注意力分散、行为犹豫不决,主体的无助感等。有的则相反,一向性情温和的人突然变得脾气暴躁,不能很好配合治疗。

  护理中,要注意引导病人适当地发泄焦虑的情绪;了解引起焦虑不安心理的原因,为病人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及过度焦虑会带来的危害;合理安排休养生活,使之生动有趣,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减轻孤独与焦虑,同时要注意促进病人与亲属、医生、护士、患者朋友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稳定病人情绪。

  三、需要与护理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而病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时期,其需要则比正常健康的人更为复杂、具体、多样。一般有下列一些基本需要:

  (1)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的需要。

  (2)有效治疗和护理的需要。

  (3)安全的需要。

  (4)提供信息的的需要。

  (5)爱与关怀的需要。

  (6)尽快康复生理的需要(包括食物、睡眠、休息、排泄、氧气等)。

  (7)尽快恢复健康的需要。

  病人一旦住院治疗,其需要又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些新的需要,具体包括:

  (1)被人尊重、关怀的需要。

  (2)渴望得到良好治疗、护理的需要。

  (3)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尤其是医患关系的需要。

  (4)安全、有保障、有秩序的需要。

  (5)娱乐消遣以及爱和归属的需要。

  (6)自我适应、自我发展的需要。

  护理的方法:

  (1)首先要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如对医疗环境的清洁、美化、营养膳食的卫生及合理搭配、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等,都要根据不同病人的特点来制订相应的计划。

  (2)满足病人自尊的需要。要尊重病人,不能以床号来称呼病人;在做特殊检查的时候,应当尽量考虑到病人隐私的问题。

  (3)满足病人对信息了解的需要。为病人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如在病人刚入院时,进行医院环境、规章制度、周围病友、主治医生、主管护士等的介绍。

  (4)满足病人对疾病知识、检查、治疗等掌握的需要。介绍有关疾病的知识、检查、治疗方法。如,在住院期间,定期开展疾病知识防治讲座、病人之间的经验交流等;出院时,进行出院指导;出院后提供跟踪随访等等。

  (5)满足病人爱和归属的需要。病人需要有亲属、朋友的关爱,渴望在新的环境里与新的朋友有一种良好的关系,因此应当鼓励亲属朋友定期来探望病人,同时组织病人参加文娱活动和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等等。

  (6)满足病人适应与发展的需要。从正常人到病人,再从病人到正常人,其间角色复杂,病人面临着角色转换的问题,因此应当在角色转换时期给予相应的指导,以促进角色的转换,避免出现角色冲突、角色依赖、角色阙如等问题。

  总之,病人的需要是随病情的变化而变化的,且不同的病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需要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同时,年龄上的差异也会导致病人需要的不同,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层次,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达到最佳护理的目的。

  四、语言与护理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运用的交际工具,在护理工作实施中,语言是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南丁格尔说过:“护理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块、木头和纸片,而是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因此,良好语言修养为心理护理的首要。人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它既可以治病,同时又可以致病。一位22岁的男性青年,因脊椎部位受伤,疑为偏瘫,患者极度悲痛,意欲自杀。护理人员为此加强监护,并耐心劝慰鼓励:你年轻且身强力壮,新陈代谢旺盛,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加强体能锻炼,一定能够顺利康复的。护理人员的热情鼓励,鼓舞了青年战胜疾病的勇气,结果预后良好,青年较快恢复了健康。

  可见,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心理反应,对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运用语言交谈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要重视语言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与病人的恳切交谈,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使其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多运用积极、健康的语言,传递利于患者恢复健康的信息,增强病人的信心。对病人在交谈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反应,护理人员要能够体察,病人悲痛时给以安慰和同情,让其合理地疏泄心中的烦恼,解除压抑的痛苦,得到心理上的宽慰和满足。

  (2)交谈时的礼仪。言为心声,言语是否有修养、有分寸、得体、有礼貌,关系着能否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因此,应当注意交谈时的举止和仪表。要落落大方,举止文雅、语言文明。表情自然,注视对方面部或眼睛。双脚平肩宽而立,双手前握自然下垂,固定站立,给人一种稳重而端庄的感觉。切不可双手插兜,背靠墙,给人以懒散不恭的印象。说话时,注意情绪的表达,不要过于丰富,手势勿过多,以免令病人生厌。切不可有意无意做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使病人感到没有受到尊重。

  (3)交谈时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护士并不是为了交谈而交谈,而是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情境、不同问题来选择谈话内容与方法。不能漫无边际、漫无目的地滥说。重点在于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寻查病因、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以及心理活动,并接受来自病人的建议、征询病人的要求等。

  (4)交谈时注意尊重别人的隐私。谈话的内容不要涉及他人,尤其是不要在背后议论医护人员的是非及其他病人的隐私,切勿搬弄是非,否则有损于自身尊严。同时不应把个人生活或家庭中的争执纠纷带来的不良心境,延迁到工作情境中来,向病人迁怒发泄。

  (5)交谈时应当注意保密。一些不能告知病人的病情,应注意向病人保密,不要向无关的人透露,以免引起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不该自己去告知病人的事情,切不可去好心多嘴转告。如对癌症的诊断、突变的化验结果、重大诊治措施的决定等,护士都应守口如瓶。

  五、暗示与护理

  暗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特殊的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刺激人脑产生兴奋灶,这个兴奋灶再沿着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生理活动。一般而言,积极的言语刺激,可使不正常的生理活动恢复正常,而恶性的言语刺激则会产生消极的暗示作用,导致身心疾病。心理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暗示疗法,就是运用暗示作用的积极方面来治疗疾病。临床医护人员也可借助积极的暗示,使病人接受医生和护士传输给他的观念,有效破除一些既往限制性的观念,让病人恢复自信,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暗示疗法既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也可在催眠状态下进行。而在心理护理中实施的暗示疗法,多数是指前者。利用暗示,可以消除患者对疾病的顾虑,提高治疗效果。暗示的内容应当是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和语言,细心地去进行。对病情轻的患者,应表现出治愈的信心和把握。对一个确诊为癌症、心脏病、肝炎等较重的器质性疾病患者,不要急于将真实病情全盘告诉病人,而应表现出乐观的态度,用亲切的语气讲述保健事项,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多介绍一些最佳治疗效果的病例等。如护士在给病人注射时,为了尽量减少注射给病人带来的疼痛,也可借助暗示疗法。可用言语安慰病人,并告之这种药对疾病的效果很好,慢慢推药是不会太痛的,使病人以信赖的心情接受注射;同时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如用棉签轻挠肌肉注射处附近皮肤,以分散病人的注意焦点,这样就会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觉醒状态下的暗示,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他人暗示是指暗示者将某种观念传递给被暗示者,使这个观念在被暗示者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发生作用。他人暗示又可分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两种。直接暗示法是凭借医务人员的权威,用坚定有力的语气客观陈述事实,输入相应的暗示语;间接暗示法则是借助于其他辅助手段,如电流刺激或仪器检查等相配合,结合语言强化进行暗示治疗。此外,给病人讲述有关与疾病作斗争的体验也能起到间接暗示的效果。如对于某些癔病患者,就采用医生的直接暗示,辅以有关的药物,常用10%葡萄糖酸钙10毫升静脉注射或针灸治疗等作为暗示的手段,并结合语言,如“很好,这说明这种药物非常适合你,药物已经在你身体上起效了,病已经彻底治好了”等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对那些处于兴奋、激动甚至失眠、紧张状态的人来说,使用一些使人平静、缓和及放松的语句进行自我暗示,对于缓和兴奋与紧张状态、调整情绪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一些临床医学专家们甚至发现,通过想象(自我暗示)可以提高免疫细胞数量,对各种病人(大到癌症,小到感冒)都有不同的疗效。

  因此,在护理中可以根据病情和病人易暗示程度,采用不同的暗示疗法,辅助配合所采用的治疗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手术、药物的治疗作用。

  当然,暗示疗法的使用,首先要建立在良好的医患关系、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一定要有医学心理学的专家指导,切不可乱用。其治疗效果,往往取决于被暗示者对暗示者的信赖程度,以及暗示者的语言技巧和态度等,这些对于不同人可产生不同的效果。

  六、环境与护理

  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优美舒适的环境则对人的心理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它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从而增进健康。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就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导致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1.病人所住房间的色调

  自然界因为色彩的点缀而显得生机勃勃、协调和谐。据研究证实,色彩作用于人的眼睛,人们除了会产生对各种颜色的感受,还会产生情绪和其他一些心理效应。正是由于这种色彩心理效应,我们常把红、橙等颜色称为暖色,而把青、蓝等颜色当做冷色。如,红色、橙色刺激使人精神兴奋或紧张,给人温暖的感觉;黑色使人情绪抑郁,死气沉沉;浅蓝色和淡绿色使人感到恬静、舒适;奶油色给人柔和悦目、宁静的感受。另外,科学家研究还发现:浅绿色和浅蓝色还能吸收噪音的高音部分。

  研究证实,鲜红的颜色往往能强烈地激起情绪的奔放,而暗淡的颜色则对情绪起镇静和压抑的作用。同时,实验表明,颜色对脉搏也有影响。受试者在浅红色墙壁的房间里,脉搏变快;在黄色墙壁的房间,脉搏正常;在白色墙壁的房间里,脉搏变慢。

  因此在布置病房时,以白色为基本色调,涂以浅蓝色或苹果绿色墙围,地面用黄、白二种颜色点缀,墙壁与地面颜色相映,显得病房明亮、幽静,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这样有利于病人保持心情平静,又不过于压抑。

  在病室和病区内,走廊亦可摆设绿色盆景植物、花卉、壁画等,借以点缀美化环境,增添生气和美感,调节病人的精神生活。

  2.空气

  病房的空气要清新、洁净、温湿度适宜,无特别气味,同时要阳光充足,才有利于病人健康的恢复。

  还应及时清除室内的异味,如温度,病室温度等过高会使神经系统易受抑制,影响人体散热;室温过低,使机体肌肉紧张、冷气袭人导致病人在接受诊疗护理时受凉。病室适宜的温度一般为冬季18~22℃,夏季19~24℃,儿科病室22~24℃,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湿度过高,有利于细菌繁殖,且机体散热慢,病人感到湿闷不适;湿度过低,则空气干燥,人体水分蒸发快,热能散发易致呼吸道黏膜干燥,口干咽痛影响气管切开或呼吸道感染者康复。因此,应根据季节和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开窗通风、地面洒水、空气调节器等措施,调节室内温湿度,使病人感到心境愉悦。根据气候变化情况定时开窗通风,冬季一般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病室应为无烟区,病室内要禁止吸烟;及时清除污物及不良气味,如消毒剂、药品气味、伤口脓血味、卧床病人发出的汗臭味等。病室阳光充足,不仅能保护病人的视力、增加活力,且可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发挥其杀菌作用,净化室内空气;适当的“阳光浴”还可以增进病人的体质,尤其是冬季的阳光,使病人感觉温暖舒适,激发情趣。

  3.音响

  清静的环境能减轻病人的烦躁不安,使之身心闲适地充分休息和睡眠,同时也是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康复,医护人员能够专注有序地投入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病房应保持安静,以保证病人的休息和睡眠,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根据国际噪音标准规定,白天病区的噪音不超过Leg36dB(A),超过此限度将影响人的情绪,使人感到烦躁。

  护理人员应注意减少和避免音响,脚穿软底鞋,做到走路轻、说话轻、关门窗轻,桌、凳腿安装橡皮垫,一切操作动作要轻。为保证病人安静休息,轻重病人要分室安排,以免病人病情突变惊叫影响其他病人。对于易发出响声的椅脚应钉橡胶垫,推车的轮轴、门窗铰链应定期滴注润滑油等,尽量减少和控制噪音。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