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十六、三峡地区民间艺术初探

  何瑛

  三峡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自然也就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民间艺术。记录、探讨、挖掘和弘扬这些民间艺术也是三峡文明史的任务之一。

  一、重庆老城区的民间传统艺术

  重庆老城区的民间音乐,包含了小调、器乐曲、戏曲、婚丧、庙会等形式的音乐,其中木洞的山歌可称得上巴渝民歌的代表,而接龙的吹打乐也颇具盛名;老重庆在民间舞蹈上还有驰名中外的铜梁龙、大足鲤鱼灯以及各区、县的龙、狮、鼓、灯、绸、扇等形式的舞蹈;在民间美术方面,解放后兴起的重庆綦江的农民版画和学生画、黄桷桠的农民油画,棕编、针织、刺绣、草编、竹编、剪纸、根雕等可谓五彩缤纷;此外,还有流行于重庆的四川评书、四川扬琴、四川清音、金钱板和莲花乐等传统艺术形式也颇受人们的喜爱。为了使这些瑰宝得以留传,自1995年以来,市里组织专人收集、采录了“民间故事2.7万则、歌谣5.1万首、谚语5.4万条、歇后语、俗语、对联7万条,共计20.2万余件……”。

  “铜梁龙灯起于明,盛于清,繁荣于当代。”在清光绪《铜梁县志·风俗》中载曰“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且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到新中国建立后,铜梁龙灯一度发展迅速,出现过乡乡扎龙、年年舞龙的大好势头,但从1958年“大跃进”至整个“文革”期间,龙灯作为迷信和“四旧”而遭到了封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迎来了又一个大发展的契机。铜梁龙的扎技也是在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改进的,早期最常见的是火龙,头尾有彩绘,但中部各栋仅以绳索相连而无皮肉;继后,又经过了多次改进做成了浑圆结实、有骨有肉、各栋能随意伸缩、转动自如的“蠕龙”(取其能蜿蜒蠕动之意),可由20余人同舞,同时,艺人们还根据各种场合与仪式之需要成功地制作了小彩龙、板凳龙、黄荆龙、孝龙等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铜梁龙制作又有了20余项重大改进。在扎制的工艺上,解放前称“藻扎”(取其华丽之意),建国初期讲究节俭以纸裱皮,称“纸扎”;改革开放后则主要使用丝绸或涤良布裱皮,做工细致精美,称“彩扎”。如今铜梁龙已经蜚声海内外,不仅屡屡亮相中央媒体、在全国诸多省市展出,还应邀出访过欧、美及东南亚不少国家。

  木洞的山歌以其历史悠久而著称,据《巴县志》(王志)载“六月芒种,是月也,薅头秧,旬以后薅二秧。去莠稂,农歌四闻。”木洞山歌具有品种多、曲调多、歌手多、歌会多四大特点;从品种上看,有劳动号子、山歌、民俗歌及各种小调、车灯、彩船和舞狮调等,每一品种内又包含有若干方面。仅“劳动号子”便包括了川江船工号子、龙船号子、石工、榨油、榨菜、装卸、抬工、报路、打夯、打椿、拉滚、车水、放牛等十余种。而传统歌会则有薅秧歌会、闹春歌会、打谷歌会、螃蟹歌会、摸鱼歌会、童子歌会、坐堂歌会、闹房歌会等近十种。以“闹春歌会”为例,“每到桃李花开的季节,青年们相约携带炊具,选择有回声的岩边对歌。参加的人分为甲乙双方,每轮各出一人,由一方用一‘歌头子’起唱,曲调为罗儿调;另一方则用同一‘歌头子’接唱,直至有一方接不下去算输一次,换人另起‘歌头子’再赛。最后由输方负责找柴烧菜做饭,共同野炊。”解放后,在该地区的各种联欢晚会、文艺演出上几乎都有山歌节目,歌手们动作的加入更使山歌具有了表演的性质,如《跃进五更》等。1958年还出现了山歌联唱的表演新形式,木洞地区有40余村排练或上演过《干劲大得很》、《丰收大联唱》、《威风山大联唱》和《筑路英雄大联唱》等等。到1987年木洞还发展出了新品种——山歌剧。

  重庆的民间竹木工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并出现过像宋雨田这样的杰出人才。宋雨田(1902—1970年)大足县人,少时随舅父学艺,出师后在大足、铜梁等地做工。1951年应征到重庆参建人民大礼堂、罗汉寺等,做雕漆工艺。1956年加入重庆市木竹工艺生产合作社,曾任监事。此后,其专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创作出了如刘海戏蟾、穆桂英、秋江、天女散花、钟馗送妹等栩栩如生的人物佳作,和凤穿牡丹、松鹤延年、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等活泼可爱的花鸟精品。1956年,他的木雕镶嵌台灯“松鼠吃葡萄”送省展出,受到大会奖励;1959年,以其为首的艺人们创作出了一幅高3.3米,宽6米,以桂花木作底、嵌上红豆木的巨型浮雕画屏,献给共和国十年大庆,至今该画屏仍陈设在北京人民大礼堂的四川厅。在1959年、1961年和1963年的《重庆日报》上先后都有介绍他事迹的文章见载。1957年至1965年,他连续担任了第2、3、4、5届重庆市政协委员,于1957年至1963年先后当选为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社员会代表、重庆市先进生产者代表、标兵、区人民代表、四川省劳动模范。作为一个普通的民间艺人,他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获得了殊荣。

  二、库区民间艺术揽要

  在三峡库区的重庆各区、县居住着汉族、苗族、土家族等各民族,他们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无疑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酉阳县是土家族、苗族歌舞之乡,“打闹歌”、民歌有(薅草锣鼓)“劳动歌”、“爱情歌”、“苦情歌”、“盘歌”、“扯谎歌”等,舞蹈则有“摆手舞”小之分)“铜铃舞”“梅常舞”“龙舞”“狮舞”“蚌壳(有大、舞”、“彩莲船”等;1983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县城4万余人隆重集会,载歌载舞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酉阳的戏曲种类繁多,戏剧有(跳神)阳戏、(俗称苞谷灯“傩愿戏”、(脸壳戏)花灯戏或丝弦灯戏)、辰河戏(由湖南辰州传入)、汉剧、京剧、川剧、话剧、木偶戏等;戏曲则包括评书、道情、花鼓(三棒鼓)、金钱板、莲花落等种类。

  彭水县的民间音乐颇具特色,有号子(包括石工、木工、打夯、船工、抬力、背力号子)、山歌、盘歌(男女对歌)、哭嫁歌、孝歌等等;舞蹈则有“摔手揖”、(舞者头戴竹编纸糊(亦称摆手舞或彩戏)鹿子灯的鹿头,摹拟鹿的奔跑跳跃)、六彩花灯、蚌壳灯、彩龙船、车车灯以及最为流行的龙舞与狮舞;在20世纪80年代编成《彭水民间舞蹈集成》。1984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成立后,彭水县的民间艺术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开发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1984年11月13日,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大会隆重举行,会后,万人游行,载歌载舞,盛况空前,会上展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品792件,包括了编织、雕刻、染织、刺绣、挑花、剪子等种类。黔江的民间舞蹈有摆手舞、竹梆舞、铜铃舞、迎亲舞、板凳龙舞、鹿子灯舞等6种。在1987年自治县发行的《民间歌谣谚语》、《民间故事》中,民歌便有3153首,黔江民歌分为劳动歌、时政歌、情歌、生活歌、仪式歌、叙事歌、儿歌等7大类;1990年,全县还举办了首届民歌、民乐竞赛和热闹非凡的地区首届民族艺术节。

  1983年云阳县编成了《中国民间文学四川省云阳县卷》,入选故事、歌谣、谚语649件。同年《云阳县民间音乐集》编纂成功,选录境内民歌119首,云阳县民歌主要有:川江号子、小河号子、抬工号子、打夯号子、踩花号子;独唱、缀唱、数板、穿唱;新民歌、薅秧歌、薅草锣鼓;灯调、婚嫁孝丧歌、情歌;革命历史歌曲与童谣等。云阳县的民间传统舞蹈包括:龙舞、狮舞、蚌壳舞、彩船舞、亚亚舞(源于古代祭祀)以及秧歌、腰鼓等现代舞蹈。

  巫山县的曲艺品类有巫峡竹琴、盘子、宁河锣鼓、皮影等,民间游艺则包括了采莲船、玩狮子、高跷、蚌壳精、龙灯、连厢、龙船、吹打乐、花鼓等。巫山县除传统的川剧、京剧外,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戏为“踩堂戏”,它产生于境内邓家乡一带。1984年,县文化局搜集、编印出《巫山县民歌集成》(第一分册)、《巫山县民间故事集成》、《巫山县民间歌谣、谚语集成》,其中收入故事200余篇、歌谣173首、谚语438条。

  巫溪县的曲艺以评书、扬琴为代表,其他还有竹琴、相声、金钱板、四川清音、荷叶、快板、莲花落等多种曲艺形式。1983年,县文化馆编辑完成巫溪县《民间歌曲集》,有156首民歌入选,巫溪民歌原始性强、地方特色浓郁,境内的民歌大体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灯调、嫁歌、丧歌、生活小调、童谣、等歌牛放。

  万县专区的戏曲除梁山灯戏、川剧、京剧、曲剧外,还有踩堂戏、端公戏、皮影、木偶等;曲艺有竹琴、扬琴、清音、评书、花鼓、金钱板等。1958年,梁平县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生产高8米、宽3.1米被誉为“天下第一帘”的巨幅竹帘。1963年,万县专区举办川剧青少年选拔演出,万县市、梁平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共5个川剧团均参加。1985年,梁山灯戏研究会成立,并组建了实验演出队,1987年编撰完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梁山灯戏音乐分卷》,1989年梁山灯戏、梁平年画、梁平竹帘和蓝印花布入编《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万县地区的民间舞蹈有金水马脚(祭祀舞)、大昌端公、滚连霄、龙子舞、水牛灯、土地灯、滚灯、矮人舞、跳二郎、挑花篮、龙舞、亚亚舞(亚亚意为好)、巫舞(跳端公)等。1991年,万县地区行署与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四川首届三峡民间艺术节,其活动包括“三峡情——三峡民间对歌会”、“三峡灯会”、“三峡民间文艺集锦”、“三峡书市”等。

  奉节县的戏剧主要种类有京剧、川剧、话剧、歌剧、评剧、皮灯影等;本土的曲艺则有评书、竹琴、金钱板、莲花落、相书、杂耍等。1987年,奉节县召开了全省民族舞蹈、巫舞编写研讨会,其间摄、录节目7个多小时;当地的民间舞蹈主要有端公舞、道士舞、八卦舞、神兵舞、龙舞、狮舞、打耍耍、车灯舞、采莲船、扭小秧、盘子舞、扇子舞、红绸舞及肉年宵(又称肉铁匠、拍胸舞,以手拍胸及大腿)等。1990年,《奉节民间文学集成》(上、下)正式出版,入选故事344篇,歌谣375首,谚语1670条。

  在涪陵地区,戏剧与曲艺的种类较多,戏剧方面以川剧为主,另有京剧、汉剧、话剧和歌剧。川剧中又以坐唱的形式(围鼓)较为流行,其特点为规模小、人数不多,场地要求简单,适合于在茶馆等小范围内表演。至迟在汉代,涪陵便有了曲艺表演的艺术形式,在涪陵城东菜场乡曾经出土过东汉时期的说书俑。涪陵的曲艺主要有扬琴、竹琴、荷叶与说评书等形式。到“文革”时期,传统戏剧与曲艺曾一度中断,至1979年后陆续恢复。涪陵的传统音乐有御锣(书锣),据称是乾隆皇帝给告老还乡的涪陵人周煌的宫廷乐器,因由皇帝所赐又以锣为主而得名。御锣多用于喜庆场合,有乐器5种12枚,其演奏最初仅为周氏家庭所专有,后逐渐流入涪陵的名门望族。而“耍锣鼓”则为涪陵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之一,按乐器的设置不同有八牌和套牌两种,民国时期,涪陵的耍锣鼓班子颇多,到解放初期,仍很盛行,但至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登上正式舞台。

  此外“唢呐”也是涪陵地区的重要音乐之一,与其组合的乐器有鼓和锣,它多用于结婚拜堂等喜庆的场合。古代巴人便以“巴渝舞”名扬一时,今天在传统民间舞蹈方面,“龙舞”涪陵地区主要有(包括看龙、菜龙、烧龙、草龙等种类)、“狮舞”、“高跷”、“亭子”、“跑马”、“花船”、“蚌舞”、(俗称逗幺妹)其中“车灯”的表演形式在解放后,“车灯”等,尤其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并且登上了正式舞台。

  三、改革开放后的文化艺术界

  “文革”后,重庆文艺界的复苏以美术领域中的“伤痕绘画”和“乡土绘画”最具代表性。在1977年至1985年间,恢复高考后的四川美术学院77、78届学生用画笔对过去十年的动荡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进行了认真而深刻的反思,并在当时全国的美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像罗中立、高小华、何多苓、程丛林、康宁等一批青年画家脱颖而出,以《父亲》、《春风已经苏醒》、《Ч年Ч月雪》等作品强烈地震撼了山城乃至全国人民的心。在时隔20年后的2002年5月,川美77、78届校友回到了母校,举办了“再看77、78”画展和有全国部分艺术院校参加的“专家论坛”。2002年也是重庆美术界十分活跃的一年,在这一年,“俄罗斯300年绘画艺术大展”“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重庆展”先后在重庆揭幕;10月,重庆美术馆宣告成立,“纽约现代设计艺术展获奖作品重庆展与川美第三届教师作品双联展”不久便在该馆展出;这一年的国庆节,川美的数十名师生来到“人民广场”为普通市民画像写生,受到市民的欢迎,首开改革开放后全国艺术高校师生广场集体写生之先河。

  在“文革”中,重庆市的各类剧团的传统剧目惨遭封杀,而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快节奏的时代步伐又迫使各剧团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在这方面重庆市川剧院取得了重大突破,由胡明克、陈安业等人导演和音乐创作的,根据曹禺先生话剧《雷雨》改编的川剧《金子》获得了一致好评。该剧讲述了民国初年发生在我国北方某乡村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惨烈故事。导演将川剧传统形式、特技与剧中情节、人物动作与心理有机地结合,并有选择地吸收了其他剧种乃至西洋剧种的表现手段。从而使该剧既突出了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又富于现代化特色。做到了“借鉴立足本体,创新不失本色”。该剧自1997年推出后,赢得了文华大奖、中国戏曲协会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国川剧节金奖(第一名)、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第一名)、重庆文学艺术奖、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沈铁梅)、文华剧作奖(隆学义)、文华导演奖(胡明克)、文华表演奖(沈铁梅)、文华音乐创作奖(陈安业、李冰、郭莘舫)、中国曹禺戏剧剧本奖(隆学义)、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隆学义)、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沈铁梅)、上海白玉兰戏剧奖配角奖(陈雪、张建平)、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编剧奖(第一名隆学义)、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表演奖(第一名沈铁梅)、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导演奖(胡明克)、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音乐创作奖(陈安业、李冰、郭莘舫)、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表演奖(赵勇、陈雪、刘树德)等20多项国家级大奖;2002年9月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方案实施,该剧从全国166台申报剧目中脱颖而出,成为西南地区唯一入选剧目进入了全国30台初选剧目行列。经过不断打磨的《金子》剧情更加集中、矛盾冲突表现更加尖锐,舞台灯光设计也更为精致。2003年9月19日该剧在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接受了工程评审小组专家、市领导和上千观众的最后审查,由专家、领导和观众共同打分,观众在入场时都收到了一张评选表格。本次演出中剧中人物金子的A角扮演者为国家一级演员沈铁梅,其B角扮演者是钟斌,男主角仇虎的扮演者为赵勇,焦大星的扮演者是张建平,白傻子由刘树德扮演,焦母由陈雪扮演。2003年11月19日,《金子》在文化部于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被宣布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十大精品剧目,名列第二,亦为唯一入选的川剧剧目。

  与《金子》同时受到国家媒体关注的,还有重庆京剧团。2003年9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锦绣梨园》一行来重庆进行了为期10天的、名为《锦绣梨园——山城来了厉家班》专题节目摄制。该节目介绍内容将从1938年夏天厉家班由上海经三峡迁入重庆开始,到重庆解放时厉家班的艰难创业历程,及其在重庆京剧团中厉家“传人”对班子精神的继承、发扬与光大。该专题长达50分钟,用大量的照片、实物、经历者口述和新演员演出的15个传统京剧片段来展示山城厉家班的风采和重庆的人文历史及巴渝民俗风情。

  改革开放后,重庆的民间传统文学艺术得到迅猛发展。遵照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下达的808号文件精神,从1985年开始重庆也全面开展了“全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活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经过长达数年的艰苦努力和精心整理,三套集成的重庆市卷于1990年前后由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在编选过程中,编者力求做到了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三套集成所汇集的大量直辖前重庆市民间流传的故事、歌谣和谚语,为我们保存与研究重庆的民间传统文学提供了大量原始素材。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以当时的市中区为例,相应完成了三套集成的、长达70余万字的资料以供市里选择,继后又在此区级三套集成的基础上汇编并出版了39万字的《巴渝民间文学荟萃》,其用心之良苦由此可见。直辖后的重庆随着地域的大面积拓宽,民间文化更为多姿多彩。涪陵的吹打乐、乌江的船工号子、武隆的坛枪舞、巫山的踩堂戏、忠县的吹打乐、万州的川东竹琴、秀山的花灯和黔江土家族的摆手舞等等都等待着人们进一步地整理和发扬光大。而老重庆的綦江农民版画、朱光萍的棕编等又成了新的亮点。

  秀山被誉为“花灯歌舞之乡”,秀山花灯是土家族、苗族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生动、质朴、健康、独特的民族内涵;秀山花灯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并形成了集歌、舞、戏、礼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今天它又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和时代意义。秀山花灯的曲牌有《黄杨扁担》、《四季相思》、《绣荷花》、《一把菜籽》等。如今,在秀山县城的“花灯广场”,你可以领略一番秀山独特的花灯文化。秀山人每逢佳节便会跳起欢乐的花灯来祈福求祥,它成了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文化纽带。2005年11月,秀山成功举办了“中国花灯·秀山论坛”,唤起了全国对花灯的关注。2006年6月,秀山花灯还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9月23日晚上7时45分,第八届中国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暨首届世界大河歌会在朝天门广场隆重开幕,它由国家旅游局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这次歌会由长江颂、黄河颂以及世界大河颂三大板块组成,有来自重庆市及巴西国家综艺歌舞团、布隆迪米塔贝乐团、乌克兰国家歌舞团的艺术家登台献艺。艺术家们演唱了《长江之歌》、《尼罗河之母》、《伏尔加船夫曲》、《蓝色多瑙河》等大河经典歌曲,以及其他歌颂大河及其人民的精彩节目。有约3000多名群众及200多名中外嘉宾、50名记者参加,国家旅游局和重庆市的主要领导顾朝曦、黄镇东、王鸿举等人出席并致辞。开幕式后,南滨路和江北嘴同时燃放了20分钟的礼花,歌会于晚上9时30分落下帷幕。举办该歌会的主张最早在2000年底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1987年7月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的启发,在当时,大河歌会是作为艺术节的项目之一推出的,邀请了部分国家的歌者参加,当年川江号子在重庆的传人之一陈邦贵应邀前往,并大获成功。为了确保“大河歌会”的成功,有关方面特地设计了“大河歌会”与“大河船歌会”两枚标志,并予以注册,获得国家专利。举办大河歌会对重庆文化走向世界、对于重庆旅游的兴旺发达无疑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为抢救三峡航运文化遗产“川江号子”,重庆文化影视艺术中心和重庆中国诗书画研究会正联合开拍一部名为《大河晚唱——最后的川江号子》的电视纪录片。该纪录片欲通过对川江历史的回顾,将川江历史文化记录下来,“川江号子”作为川江文化的活化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悉,该片还未拍摄就被列入“用镜头抢救文化”大型影视项目及国际纪录片交流作品。该纪录片初步拟定拍摄20集,每集片长25分钟,并将制作成多种语言版本向海外发行。

  笔者在这里所记录和探讨的,仅仅只是三峡地区丰富民间艺术宝藏中的一小部分。撰写此文的目的是欲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同仁一道为挖掘和弘扬三峡地区的民间艺术而努力。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