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一章 欧洲的宗教

  教堂十字架

  宗教在欧洲的影响超乎我们的想象。

  几乎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有看不完的宗教圣地,说不完的宗教故事。

  宗教圣物——黑色十字架随处可见,宗教圣地——教堂,更是遍布欧洲大地。可以说,欧洲最古老的建筑是教堂,最华丽的建筑也是教堂,最宏伟的建筑还是教堂。埃威恩风驰电掣,那些一闪而过、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教堂——古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组成了欧洲国家一道道奇特的风景线。

  欧洲人多信奉基督教。

  基督教是在犹太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奉上帝和他的独生儿子耶稣。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初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最初的基督教受到统治者的严酷迫害,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和他的大弟子圣彼得就都是被统治者钉死在黑色十字架上的。

  后来,由于基督教教义宣扬人与人之间的忍耐和宽容,爱人如己,约束人们的暴戾行为,倡导按上帝的意旨修善积德,悔过自新,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因此逐渐得到罗马帝国的承认和支持。

  公元4世纪,基督教终于跻身为罗马帝国的统治宗教,黑色十字架被奉为基督教的圣物。

  从此,基督教日渐隆盛,并逐渐渗透到统治机体。到中世纪,基督教从教义的完整性到流传的普及性都迈向了顶峰。罗马教皇气焰熏天,压倒了所有的皇权,俨然欧洲的主宰。许多国家不得不实行政教合一的政体,这些国家的皇帝都以罗马教皇亲自授予皇冠为荣。

  基督教严酷的统治,把欧洲禁锢了一千多年。古希腊的文明,古罗马的辉煌,几乎被毁弃殆尽。

  1054年,基督教内部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正式分野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东部教会包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等牧首区,承袭希腊文化传统,强调自己的正统性,称为正教或东正教,与罗马分庭抗礼。

  西部教会包括以罗马为中心的帝国西部地区,承袭拉丁文化传统,强调自己的普世性,称为公教或罗马公教。

  罗马公教传入中国后,被译为天主教。

  16世纪,天主教再度分裂。这次分裂以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为背景,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目的。1517年,德意志神学家马丁·路德·金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敛财,吹响了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号角。从此,宗教改革如狂飙劲风,在欧洲迅速蔓延,很多国家的政治借机摆脱了宗教的控制,许多天主教会则脱离罗马另立新教。

  欧洲的宗教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吹落了基督教的皇冠,迫使基督教不但从政教合一的峰巅滑落,而且逐渐蜕变为统治者的附庸。

  但作为世界上唯一曾超越皇权且统治范围广袤、统治时间漫长的宗教,基督教仍顽固地盘踞在欧洲并逐渐向世界领域蔓延,附着于教徒们的肉体,控制着教徒们的灵魂。

  到17世纪,基督教三大教派即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基本界定了各自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目前,新教占主导地位的是英国和北欧国家;天主教占主导地位的是法国和南欧诸国;德国、荷兰、瑞士等国天主教和新教势均力敌;希腊和东欧国家则由东正教盘踞。

  基督教三大教派有共性,也有许多分歧。

  共性是其精要,他们共同认可上帝“耶和华”是宇宙的主宰,都把《旧约》和《新约》奉为圣经,相信人是有“原罪”的,要接受上帝的儿子基督耶稣的救赎洗礼。

  分歧主要是:天主教强调通过教会和神职人员来传播圣音,教牧人员称为神甫或神父,等级制度森严,所有神职人员,均须遵守独身制度;而新教则推崇由个人凭借自身的修为和圣灵的感动来接近上帝,教牧人员称为牧师或长老,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有教牧人员都可以结婚。天主教和东正教在教堂里举行的宗教活动称为弥撒;而新教则称为礼拜,新教教众祈祷时也不在胸前画十字。东正教强调自己的正统性,最具保守、封闭、神秘的特点,教徒们要站着参加宗教仪式。另外,三大教派在教阶制度、圣经使用、宗教礼仪、宗教节日、神品设置、使用教历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

  目前,基督教拥有教徒约10亿人,是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

  许多欧洲人终身与宗教为伴。新生儿要在教堂接受洗礼,结婚要在教堂举行,死后也要到教堂举行葬礼。

  中国的佛寺大多建在深山老林,进香许愿或祈求平安者,需要远涉山水,以考验信徒的虔诚。

  欧洲的教堂则建在城市最中心最热闹的地方,教堂之多,就像中国的社区居委会,就像邻家的院子,就像自己的另一个家,随时随地就可抬脚走进去。欧洲城市很少有高楼大厦,欧洲人把所有的高度几乎都让给了教堂。

  这样的景观在小镇或乡村更为突出,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对于教徒来说,那尖顶就像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圣手向他们召唤,那里是上帝在人间布道的圣坛,是他们聆听上帝福音的圣殿,是他们赎罪和净化灵魂的人间天堂。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欧洲教堂的属性和功能已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诸多变异。

  许多国家和城市已把教堂视为祖传的人文景观开发旅游,被络绎不绝的旅游者当作风景观赏拍照。而且同世界上许多地区一样,欧洲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宗教信仰,连宗教色彩最浓的意大利,做弥撒也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差事,许多青年人除了婚礼仍在教堂里举行,对烦琐的宗教仪式已不再感兴趣。就是去教堂做弥撒的人们,他们在交谈中自然流露出的对宗教的信仰度和精神的依存度,也在大打折扣。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进入高大幽深、寂静神秘的教堂,脚步自然会慢下来,心情也会很快静下来,远离了嘈杂挤压的繁华闹区,远离了尔虞我诈的世俗是非,静静思绪,解解疲劳,听听自己的心跳声和脚步声,看看外国人,欣赏欣赏音乐,这恐怕已是更多人到教堂的主要目的。

  尽管如此,欧洲的宗教色彩还是很浓。

  就连世界公认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瑞士,其国歌也没有摆脱上帝的影响:

  “当阿尔卑斯山染红之时,自由的瑞士人,在你们虔诚的心灵中,要想到上帝在我们的祖国,上帝我主在我们的祖国!”

  现代文明与产生于蒙昧时代的宗教能和平相处,也是欧洲一怪。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